大棋局布热津斯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0514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18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棋局布热津斯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大棋局布热津斯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大棋局布热津斯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大棋局布热津斯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大棋局布热津斯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棋局布热津斯基.docx

《大棋局布热津斯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棋局布热津斯基.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棋局布热津斯基.docx

大棋局布热津斯基

大棋局

  亦凡书库

  阿修比

  亦凡书库

  威斯塔朗特

  中文版序

  1997年已近岁尾时刻访问美国,有机会和前美国总统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博士晤谈。

我告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同行已将他的新著《大棋局》译成中文,即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他听后非常高兴,并希望向中国的读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布热津斯基博士一再强调发展美中关系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意义。

当前美国国内各派政治力量对今后美中关系发展前景存在着分歧。

克林顿政府为了对付国内的压力,一时难以制订长远的、全面的对华政策。

但是美国多数决策者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兴起的大国,反对遏制中国,主张通过积极和建设性的接触政策,发展与中国的关系。

  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认为:

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全世界占有军事优势,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尖端科技领域地位领先,“美国文化”具有吸引力。

不过美国不仅是第一个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最后一个超级大国。

他预计到2015年左右,美国将失去世界霸权地位。

在此之前,为了未雨绸缪,需要早作准备,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秩序。

为此,美国必须防止另一个超级大国的兴起,和任何一种威胁美国霸权地位的反美联盟的出现。

  布热津斯基博士的全球战略构想将欧亚大陆看作关健地区。

他列出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国家和地缘政治支轴国家各五个,对它们在欧亚大陆的地位、发展前景、政策走向以及同美国的利害关系一一作出分析判断,并就美国对它们的政策提出建议,其中有关中国的评述占有较大篇幅。

对于布热津斯基博士的各种看法,我相信中国的读者读过本书后会作出自己的判断。

  杨成绪

  1998年1月6日于北京

  Z·K·布热津斯基

  大棋局

  亦凡书库

  阿修比

  亦凡书库

  威斯塔朗特

  卷首语

  布热津斯基博士1997年夏给我寄来他的新著《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的校样本,读后觉得这是一本论述美国当前和长远欧亚战略的重要著作。

作为美国的一位主要战略思想家并曾担任过民主党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的布热津斯基博士,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为美国提供一整套可供选用的战略构想。

布热津斯基博士在综合分析欧亚大陆地缘战略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时,提出了不少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独到见解,着重分析了美国的霸权或世界首要地位的特征、范围和深度,欧亚各大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周旋于各大国之间而使美国处于最有利的地位,以及中国在美国对欧亚的战略中所处的关键性地位。

这部著作为注意世界战略格局变化的人们提出了许多很有参考价值和可能引起争议的看法。

  这本书之所以命名为《大棋局》,是因为布热津斯基把从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这片欧亚大陆视为一个地缘战略大棋盘,是既决定世界今后的稳定与繁荣,又决定美国保持世界主导地位的中心舞台。

布提出:

美国作为不同于过去所有帝国的一种新型霸权,就是要在法、德、俄、中、印这五个地缘战略国家和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伊朗这五个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之间纵横摔阂,以在欧亚大棋局中保持主动,实现领导。

为保持并尽量延长美国在欧亚亦即在世界的主导地位,美国要依靠西头的大欧洲民主桥头堡和东头“必将成为地区主导大国”的大中华。

在内外因素制约下,美国对外不宜抱过高姿态,而应主要同五个地缘战略国家在不同领域中、不同程度上和以不同方式增进或建立盟友或伙伴关系。

  下面就两个重要问题做些评述。

  一、中国问题

  布热津斯基认为,中国到2020年会成为“地区主导大国”,在亚太地区拥有一个势力范围或受别国敬服的范围,而不可能成为在各个主要领域都富于竞争力的全球性大国,尽管中国可能有此抱负。

他反对过高估计中国的竞争力和据此得出美国应该采取遏制中国政策的结论。

他认为,对美国的中长期欧亚地缘战略来说,同中国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他固然希望中国能走向所谓“民主化”和“自由市场化”,认为存在着这种可能性,但他并不以此为中美合作的前提,而是更重视中国的对外行为。

他认为美国应接受中国的影响和威信在亚太地区必然上升这一前景,还应看到美中在东北亚和中亚有共同的地缘政治利益。

他说,中国当前的目标是希望看到美国因在亚太力量减弱而需要以中国为伙伴和盟友,其实中国也应该把留在亚太的美国看成天然盟友。

他认为美中关系恶化会对整个亚太地区和美国的欧亚战略产生严重后果,因而应该尽力避免这一前景。

  总的看来,他对中国的有些估计和对中美关系的观察和分析还是比较现实的。

但书中对中国社会制度的看法是我们无法接受的。

  中国一定会发展壮大,这已为举世所公认。

但不管中国多么强大,它都不会去争夺所谓主导权,无论是地区的还是全球的,因此势力范围的概念是和它套不上的。

当然,随着国力的逐步增强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日益深化,中国在亚太地区和整个国际事务中势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同周边国家也会不断增进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

如果说中国因此进一步受到邻国的尊重,那倒是合乎逻辑的。

但是国与国间的尊重从来都是相互的。

一国对别国不够尊重肯定换不来别国对自己的更多尊重。

在亚太地区,中国追求的是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国际关系,无意于经营什么影响范围。

其实,在各大国之间划分势力范围,只是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和雅尔塔体制下的观念和实践,理应随着时代的变化遭到彻底的摒弃。

一贯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自己也绝不称霸,这一立场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不会像一些外国评论家所认定或担心的那样,随着国力的增强而变得日益独断专行和咄咄逼人。

  中美之间确实存在着诸多共同利益,两国应该避免冲突,寻求合作。

布热津斯基博士的这些看法无可非议。

但是他的关于中美可能发生冲突以及导致冲突的原因等分析判断,就大可商榷了。

他说,中国所以“把美国视为敌手”,同美国对中国的国内政治有所保留以及美国和台湾有紧密的联系相关。

其实,中国只是要求美国尊重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不要干涉中国内政和阻挠中国统一,主张平等相处,互利合作,并没有把美国视为敌手,更不认为中美有必然发生冲突的根源。

中国不干涉美国的内政,不认为美国的政体发生什么变化事关中国的国家利益,不寻求在亚太地区损害美国的合法利益。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和作用是增强还是减弱,取决于美国的行为和政策是否有利于该地区的稳定和繁荣。

在台湾问题上,中国的基本政策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这应该是符合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的。

当然,如果美国视台湾为它的势力范围,要长期保持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阻挠中国的统一,那就另当别论了。

  二、美国的世界地位问题

  布热津斯基博士认为,美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大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美国霸权是新型的,不同于过去一切帝国那样是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之上的;美国建立冷战后世界秩序的构想源于美国的国内政治和社会模式,其实现主要是借助美国价值观和制度对其他国家的间接影响;由于美国的政治体制、多元社会和社会思潮所具有的某些特点,以及美国经济实力继续相对下降的趋势,它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没有能力或没有意愿对外运用其实力的超级大国。

他认为美国的欧亚地缘战略目标是要防止在这里出现一个能够主导欧洲或亚洲从而向美国提出挑战的大国,还要防止欧亚主要国家相互间形成排斥美国的联合;美国应使欧亚的力量均衡,有利于保持美国政治仲裁者的地位。

  这些看法不兔使人产生两点疑问和感想。

  首先,像美国许多现实主义学者一样,布热津斯基博士也看到美国内部以至整个西方世界内部有许多令他们担忧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同他认为美国所应有的全球抱负有着很大的矛盾。

他在另一部著作《失控——21世纪前夜的全球动荡》中,就已经谈到美国社会解体的危险和所存在的精神危机,指出连成熟的民主社会也蕴育着自己的抗体,美国社会不能成为世界楷模,道义上经济上都是如此。

在《大棋局》一书中他又提到:

美国日益变成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主导文化已日益为个人享乐主义和(对社会责任的)逃避主义所主宰;美国已越来越难以为长期保持在世界的领导地位而在国内取得必要的政治共识。

这种发展显然与美国在国外持续行使霸权不大合拍。

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指出,美国的全球性大国地位要通过美国设计的全球性体系得到实现,而这一设计反映的则是美国国内的经验。

既然看到美国的国内经验并不完美,他对于建立起美国期望看到的全球性体系的信心大概也不会很强。

鉴于他认为在十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没有任何力量中心会对美国的全球抱负构成重大挑战,那么,这段时期美国面临的挑战是否主要来自内部呢?

若然,这种担心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次,美国同其他国家发展良好关系和其他国家相互之间增进关系以至联合有什么矛盾?

布热津斯基说,中、俄和伊朗的反霸联合是最危险的;中日联合的潜在影响更大;在遥远的未来,欧洲在大分化大改组中出现德俄勾结或法俄和解也不无可能。

不过他认为这些情景在近期内都不致出现。

  很明显,这些担心都是以美国要领导世界和维护全球霸权为出发点的。

这才能得出反霸就是反美,也就是对美国的威胁这样的结论。

其实冷战后的国际秩序应该是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和平共处,友好合作,不应再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分。

如果一个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干涉别国的内政和指挥别国的对外活动,那自然会遭到别国的反对。

正是美国自身的霸权行为必然激发对这种行为的挑战。

可以预期,随着多极化的迅速发展,反对霸权主义的声势和规模会越来越大,霸权主义会越来越孤立。

这应被看作国际社会进步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表现。

  另外还应看到,随着两极格局的崩溃,国家关系已不再是零和游戏,也不再是非此即彼——不是站在这一边就是站在那一边。

就是大国关系,也有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两面。

两个大国关系的改善和合作,对其他大国既有制约作用,更可能促进同它们两方关系的发展。

如果抱着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不放,大国之间加强和扩大针对特定对象的军事同盟,那只能对国际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如果各国都采取明智作法,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发展倒是有可能导致一种双赢、多赢以至普遍赢局面的出现。

  上面就中国和中美关系以及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这两个问题谈到的一些看法,当然不能涵盖全书的主要内容。

《大棋局》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更有不少独到的见解,读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收获和理解。

作者作为美国的政治家,其不少观点是我们所难以苟同的。

这本书的中文译本出版发行后,肯定会在中国读者中受到重视,引起更多的讨论。

  中文译本能够比较及时地出版发行,应该归功于上海人民出版社陈昕社长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杨成绪所长。

没有他们的组织领导,就没有现在的这部中译本。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冯绍雷教授在出版社和研究所的沟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的金君降、潘同文、叶正佳、王海涵、元简、董漫远、李碧建、荣鹰等同志在繁忙的研究工作之外分担了翻译工作,最后由副所长周兴宝研究员审校定稿。

感谢他们为中译本付出的辛勤劳动!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研究员宋以敏

  Z·K·布热津斯基

  大棋局

  亦凡书库

  阿修比

  亦凡书库

  威斯塔朗特

  引言 超级大国政治

  自从世界各大洲在大约五百年前开始在政治上相互影响以来,欧亚大陆一直是世界力量的中心。

当一些个别的欧亚大陆国家取得特殊地位并且享受身为世界首要国家的特权时,居住在欧亚大陆上的一些民族——虽然大多是居住在这一大陆的西欧周边的民族——在不同的时候以不同的方式渗入和控制了世界其他地区。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破天荒第一次不仅是作为欧亚大陆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出现了。

苏联的失败和崩溃是一个西半球大国美国迅速上升为唯一的而且的确也是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的进程中的最后一步。

  可是,欧亚大陆依然保持着它地缘政治的重要性。

不仅它的西部周边——欧洲——依然是世界大部分政治和经济力量的所在地,而且它的东部地区——亚洲——最近也成了经济增长和政治影响上升的极其重要的中心。

因此,在全球都进行了介入的美国如何应付复杂的欧亚大陆的大国关系——特别是美国是否阻止一个占主导地位和敌对的欧亚大陆大国的出现——对美国在全球发挥首要作用的能力依然是极为重要的。

  因此,除了培育力量的各种新领域(技术、通讯、信息以及贸易和金融)之外,美国的对外政策还必须继续关注地缘政治问题,而且必须在欧亚大陆运用它的影响,以建立一种以美国为政治仲裁者的稳定的大陆均势。

  这样,欧亚大陆就成了为争夺全球首要地位而继续进行斗争的棋盘。

这一斗争中包含着地缘战略——即对地缘政治利益作战略上的掌管。

值得注意的是,近在1940年,两个渴望获得全球性力量的人阿道夫·希特勒和约瑟夫·斯大林(在那年11月的秘密谈判中)达成明确的协议:

美国应被排除在欧亚大陆之外。

他们两人都认识到美国力量注入欧亚大陆将会阻止他们征服全球的野心。

他们两人都同意欧亚大陆是世界的中心而谁控制了欧亚大陆也就控制了世界这一假定。

半个世纪之后,这个问题已有了新的含义:

美国在欧亚大陆的首要地位能否持续下去和美国的首要地位会为何目的而使用?

  美国政策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善良的和有眼光的:

依照长期的潮流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建立一个真正合作的全球大家庭。

但与此同时,在欧亚大陆上不出现能够统治欧亚大陆从而也能够对美国进行挑战的挑战者,也是绝对必要的。

因此,制定一项全面和完整的欧亚大陆地缘战略是本书的目的。

  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1997年4月

  Z·K·布热津斯基

  大棋局

  亦凡书库

  阿修比

  亦凡书库

  威斯塔朗特

  第一章 新型的霸权

  霸权像人类一样古老。

但是美国当前在全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它形成的飞快速度、涵盖的全球性范围以及使用的方式上,却都有自己的特点。

在仅仅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既改造了自己也受国际动态的改造——从一个相对孤立于西半球的国家,变成一个影响和控制力前所未有地遍及全世界的大国。

  通向全球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捷径

  1898年的西班牙——美国战争,是美国在海外进行的第一次征服性战争。

这场战争使美国的力量深入太平洋,越过夏威夷,到达菲律宾。

到十九世纪末,美国的战略家们已在忙着创立主宰两大洋的学说,而美国海军已经开始向英国“统治着海洋”的观念提出挑战。

美国声称它享有西半球安全的唯一保护人的特殊地位。

这一点是门罗主义在十九世纪早些时候就已提出的,而且后来又为美国所称的“天定命运论”证明是合理的。

美国的这一要求甚至还被巴拿马运河的开通而进一步加强。

巴拿马运河有助于海军对大西洋和太平洋这两大洋的控制。

  美国经济的迅速工业化为美国地缘政治抱负的膨胀提供了基础。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力量已经大约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33%,使美国取代英国而成了世界第一工业大国。

美国的这种突出的经济活力是由一种崇尚试验和创新的文化培育出来的。

美国的政治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为雄心勃勃的和不迷信传统偶像的发明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这些发明家在追求他们个人的梦想时,不受旧时的传统特权或死板的社会等级制度的约束。

总之,美国的民族文化绝无仅有地适宜于经济增长。

这种文化吸引和很快地同化了来自海外的最有才能的人,从而也促进了国家力量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把美国军事力量大量投放到欧洲提供了第一个机会。

一个在那以前一直相对孤立的大国迅速地把它的数十万军队运往大西洋的那一边。

这次跨越大洋的军事远征在规模和范围上都是空前的,标志着在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一个新的主要角色。

同样重要的是,这次世界大战还促使美国第一次作出重大的外交努力,运用美国的原则来寻求欧洲的国际问题的解决。

伍德罗·威尔逊的著名的十四点计划表明,美国的理想主义注入了欧洲的地缘政治,而且美国的理想主义又由于美国的力量而得到加强。

(在这之前的15年,美国在解决俄国与日本在远东的一次冲突中曾经起过主要的作用,从而展现了美国日益上升的国际形象。

)美国的理想主义与美国的力量的融合,使人们感觉到了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存在。

  可是,严格地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仍然主要是一次欧洲战争,而不是一次全球性战争。

但是这次大战自我毁灭的特性标志着欧洲对世界其他部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开始告终。

在这次战争的过程中,没有一个欧洲大国能够决定性地占上风——而这次战争的结果却深深地受到一个正在倔起的非欧洲大国美国卷入的影响。

从此以后,欧洲越来越成为全球大国政治的客体,而不是主体。

  然而,美国对世界的这次短暂领导,并未导致美国对世界事务继续不断的介入。

美国反而很快地退回到自我满足的孤立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结合的那种状态。

虽然到了20年代中期和30年代初期,极权主义正在欧洲大陆积聚力量,美国这个大国——那时已经拥有一支强大的能够在两大洋作战的舰队,并明显地超过了英国海军——仍然保持不介入的态度。

美国人更喜欢当全球政治的旁观者。

  与那种倾向一致的是,美国的安全概念是建立在把美国看作是个大陆岛这一观点的基础上的。

美国的战略集中在保护它的海岸,因而在范围上只限于本国,很少考虑国际或全球的问题。

在国际舞台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演员仍然是各欧洲大国和正越来越突出的日本。

  世界政治中的欧洲时代的最后终结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

这是第一场真正的全球战争。

它在三大洲同时进行,又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上进行着激烈的争斗。

当英国士兵和日本士兵——他们分别代表着一个遥远的西欧岛屿和一个同样遥远的东亚岛屿——在远离他们家乡万里之外的印度-缅甸边境上发生冲突时,这次战争的全球规模便象征性地显示出来了。

欧洲和亚洲已经变成同一个战场。

  假如这次战争的结果是纳粹德国的明显胜利,一个单一的欧洲大国便可能成为一个享有全球优势的国家。

(假如日本在太平洋胜利了,就可能使日本成为在远东占主导地位的角色,但是十有八九日本仍然只是一个地区性的霸主。

)然而,德国的失败主要是由两个欧洲以外的胜利者——美国和前苏联决定的。

这两个国家继承了欧洲未完成的对全球霸主地位的寻求。

  那以后的五十年是由美苏两极争夺全球霸主地位的斗争支配的。

美国和前苏联之间的争夺,是地缘政治学家们最心爱的理论的实现:

这一争夺使控制着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国家与在欧亚大陆中心居于首位的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国家(中苏集团的地盘很能使人回想起蒙古帝国的版图)相互对立。

地缘政治的规模再清楚不过了:

北美洲与欧亚大陆相对峙,影响整个世界的命运。

胜利者将真正地控制全球。

一旦最后夺取了胜利,就再也没有别人挡道。

  对立的双方都向全世界宣传自己的充满历史乐观主义的思想信念。

这种信念使每方在加强其必胜的信心时,都能理直气壮地作出必要的努力。

每方在自己的地盘内都明显地处于主导地位而不像那些渴望获得全球霸权的欧洲帝国没有一个曾经成功地在欧洲本身范围之内运用过决定性优势。

而且美苏每一方都利用自己的意识形态来加强对各自仆从国和附庸国的控制。

这又有点使人想起宗教战争的年代。

  全球地缘政治的范围加上双方都宣称它们的互相竞争的教条是普遍适用的,就使双方之间的争夺变得空前的激烈。

但是另外一个也具有全球性含义的因素使这一争夺真正成为独一无二的。

核武器的出现,意昧着两个主要争夺者之间典型的迎头相撞的战争,不仅将使它们相互毁灭,而且会给相当大的一部分人类带来致命的后果。

因此,冲突的激烈程度同时受到两个对手极大的自我克制的制约。

  在地缘政治方面,冲突大都发生在欧亚大陆本身的周边地区。

中苏集团主宰着欧亚大陆的绝大部分,但是没有控制它的周边地区。

美国在辽阔的欧亚大陆最西部和最东部的海岸都成功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保卫这些大陆桥头堡(集中体现在西部“战线”的柏林封锁和东部“战线”的朝鲜战争中)因而成了后来被称为冷战的那个时期的第一次战略考验。

  在冷战的最后阶段,第三条防御“战线”即南部战线在欧亚大陆的地图上出现了(图1)。

苏联入侵阿富汗促使美国从两方面作出了反应:

美国直接援助阿富汗的民族抵抗活动使苏军陷入困境;在波斯湾建立大规模的美国军事存在作为威慑力量,以阻遏苏联政治或军事力量任何进一步的南下。

美国承诺保卫波斯湾地区,把这一地区视为与欧亚大陆西部和东部的安全利益同等重要。

  美国对欧亚大陆集团为有效地支配整个欧亚大陆所作努力的成功遏制,意味着争夺的结果最后是由非军事手段决定的。

因为双方都害怕一场核战争,直到最后谁也未敢挑起直接军事冲突。

政治上的生命力、意识形态上的灵活性、经济上的活力和文化上的吸引力,变成了决定性因素。

  美国领导的联盟保持了它的团结,而中苏集团却不到20年就分裂了。

部分原因是同共产主义阵营的等级森严、教条主义和脆弱的特性相比,民主的联盟有较大的灵活性。

民主的联盟有共同的价值观,却没有拘泥于形式的教条格式。

共产主义阵营强调教条的正统性,只有一个中心说了算。

追随美国的主要图家也比美国弱得多,而苏联却不能无限期地把中国作为它的部属来对待。

出现这种结果也是由于美国方面被证明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具有大得多的活力,而苏联却逐渐停滞,在经济增长和军事技术上都无力与美进行有效的竞争。

经济的衰落又引起了意识形态上的沮丧。

  事实上,前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

美国明明白白地要富得多,技术上先进得多,军事上更富有适应性和革新精神,在社会方面也更有创造性和吸引力。

意识形态的桎梏削弱了前苏联的创造潜力,使它的制度越来越僵化、经济越来越浪费、技术上更无竞争力。

只要不爆发相互毁灭的战争,在长期的竞赛中,天平必然最终向有利于美国的一边倾斜。

  争夺的最后结果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很大影响。

美国领导的联盟,一般说来,认为美国政治和社会文化的许多特性是积极的。

美国在欧亚大陆西部和东部周边的两个最重要的盟友德国和日本,都在几乎是无保留地赞赏美国的一切这一背景下恢复了它们的经济。

美国被广泛地看作代表着未来,是一个值得钦佩和仿效的社会。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俄国却在文化方面受其大多数中欧仆从国的鄙视,它主要的和日益自信的东部盟国中国对它甚至更加鄙视。

对中欧人来说,俄国的控制意味着使中欧人同他们认为是他们哲学和文化故乡的西欧及其基督教宗教传统分离。

更糟的是,这还意味着这是受中欧人往往不公正地认为文化上比他们低的一个民族的统治。

  对中国人来说,“俄”音同“饿”,俄国意味着“饥饿的土地”。

他们更是公开地鄙视俄国。

虽然中国人对莫斯科声称苏联模式具有普遍意义,最初只是悄悄地提出质疑,但在中国共产党革命之后不到十年,他们就对莫斯科意识形态上的领袖地位提出了有力的挑战,甚至开始公开表示出他们对北方邻邦野蛮人的传统鄙视。

  最后,在前苏联内部,占人口50%的非俄罗斯人最后也拒绝了莫斯科的统治。

非俄罗斯人政治上的逐渐觉醒意昧着乌克兰人、格鲁吉亚人、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人,开始把苏联看作是一个外来的帝国统治的一种形式,而统治者却是一个在文化方面并不比他们高的民族。

在中亚,民族的抱负可能弱一些。

但在这里,这些民族却受到另外的正在逐渐上升的伊斯兰认同感的鼓舞,这种伊斯兰认同感又因人们了解到其他地方正在进行的非殖民化而得到加强。

  像苏联以前的很多帝国一样,苏联最后从内部爆炸和瓦解了。

其原因并不是直接的军事失败,而主要是由经济和社会问题加速引起的分崩离析。

前苏联的命运证实了一位学者的正确看法:

  帝国在政治上生来就是不稳定的,因为下属单位几乎总是喜欢享有更大程度的自治。

而且这些单位的那些反对派精英几乎总是抓住机会采取行动以取得更大程度的自治。

从这个意义上说,帝国不会被攻克,而只会分崩离析。

这种分崩离析通常是非常缓慢的,但有时也会非常迅速。

唐纳德·普查拉:

《未来国际关系史》,载《伦理学和国际事务》第8期(1994年)183页。

  第一个全球性大国

  美国对手的垮台使美国处于一种独一无二的地位。

它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

可是,美国在全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有些方面使人联想起早期的帝国,尽管那些帝国规模较小,只是地区性的。

那些帝国的力量建筑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