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综合测试题精选学习文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0197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综合测试题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综合测试题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综合测试题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综合测试题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综合测试题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综合测试题精选学习文档.docx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综合测试题精选学习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综合测试题精选学习文档.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综合测试题精选学习文档.docx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综合测试题精选学习文档

2019-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六单元历史综合测试题

1、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选择题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1.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

这体现出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A.重商主义盛行使世界市场发展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B.凯恩斯倡导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C.自由主义盛行,经济缺乏国际规则

D.经济危机导致各国出现了政治危机

2.

美国总统胡佛说:

“当我们充分理解了20年代经济史的时候,我们将发现,终结了一个繁荣时期的这场崩溃,其主要原因是工业没能把它的进步传递给消费者。

”他认为导致“这场崩溃”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和消费存在矛盾

B.工业生产蓬勃发展

C.人们醉心于股票投机

D.社会生产能力不足

3.

1929—1933年期间,胡佛内阁财长梅隆指责苏联以低于成本价格在美国市场出售火柴,损害了美国的火柴制造业。

农业部长海德向报界发表谈话时说:

苏联的小麦倾销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

这反映(  )

A.意识形态矛盾使美苏经济交恶

B.苏联的自由贸易加重美经济危机

C.美国对经济危机缺乏深层反思

D.苏联的五年计划取得了显著成就

4.

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在1125种美国进口的商品中,有890种商品提高了进口税率31%﹣34%.这一法令的实施(  )

A.有利于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B.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恶化

C.促进世界市场的协调发展

D.有利于本国商品大量出口

5.

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20%.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1936年英国给予苏联的一笔贷款利率又下调为5.5%.西方国家在30年代主动降低对苏贷款利率的背景是(  )

A.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

B.英德试图争取苏联加盟

C.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D.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危机

6.

1931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与黄金脱钩。

到30年代中期,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

这表明(  )

A.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

B.各国开始推行贸易保护政策

C.金融领域经济危机最为严重

D.英、美、法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7.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1929﹣1933年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8.

下列有关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纽约股票市场崩溃

②美国经济危机爆发

③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形成.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①②

9.

1933年,欧洲和美洲的许多国家组织了反对所谓的苏联“倾销产品”、“强迫劳动”和实行“宗教虐待”等罪名的运动,指责苏联按低价和倾销价格出售商品。

这表明()

A.国际市场争夺日趋激烈

B.苏联经济建设成就突出

C.两种社会制度空前对立

D.苏联趁机主导世界市场

10.

1935年,一份由美国商人联合签署的反对新政的宣言写道:

新政就是一帮异想天开的神经质和野心家的恶作剧,它葬送了我们先辈所创造的繁荣,让无功者不劳而获,由此毁掉了我们对于未来创造的进取心。

该宣言主要针对的是

A.紧急银行法

B.全国工业复兴法

C.社会保险法

D.全国劳工关系法

11.

1933年12月31日,凯恩斯在信中敦促罗斯福将NRA(全国工业复兴署)束之高阁,称NRA为一个“戴着复兴假面具而实质上也许会阻碍复兴”的机构,而应该致力于促进公众消费和开放市场操作。

对此,凯恩斯解释说:

“只有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情况下,人们才会指望政府支出会不断起到主导作用。

”凯恩斯旨在(  )

A.反对政府行政职能过大

B.避免国家出现财政赤字

C.强调国家加强干预经济

D.防止盲目竞争引发过剩

12.

1933年,美国国会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授权政府招募失业者从事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随后国会又于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明确规定:

“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据此可知

A.新政期间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B.新政注重直接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C.美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实现社会稳定

D.社会福利开支过大导致财政不堪重负

13.

1941年初,罗斯福认为对日本最有效的牵制是继续援助中国,因此派遣高级顾问来华,帮助国民政府解决经济困难;8月,美国派出军事代表团来主管援华租借物资事宜,并承担沟通双方高层军事的任务。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抗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B.这些做法有助于增强中国抗战胜利的信念

C.美国以此来减轻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

D.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推动了美国对华的援助

14.

罗斯福新政期间,国会通过了“土地保持和国内拨款法”,政府共派出250万青年参加“民间资源保护队”,还出资购买了大片森林和风最区建立国家公园。

罗斯福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培养青年

B.调整劳资关系

C.保护环境

D.“以工代赈”

15.

王晓华《从罗斯福新政看美国政府如何应对经济危机》写道:

“据1932年9月美国《幸福》杂志估计,全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收入,占人口总数的28%”“从1929-1933年,全国仅罢工就有大约3000次。

”为此,罗斯福政府()

A、致力于国家工业的复兴

B、推行“以工代赈”

C、实施农业减耕减产政策

D、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16.

1933年,美国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凡是遵守该法规的企业,美国政府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责任”的蓝鹰标志。

当时的美国企业应尽的“责任”是(  )

A.遵守公平经营规章

B.大力兴办公共工程

C.实行全面计划经济

D.做好社会福利事业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发达国家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经济增长乏力给其福利制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考验。

对“经济增长乏力”的正确理解是

A.国家干预过多,主动性不足

B.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繁荣

C.企业成本增加,竞争力降低

D.增长模式变化,新经济出现

18.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发展非常缓慢,人们通常称它作“英国病”为根治“英国病”撒切尔夫人开出了另一个处方:

“我任职只有一个意图:

改变英国,从仰赖他人转为自力更生。

从‘拿来给我’的国家变为‘自己动手’……而不是等着东西掉到我们手上的国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她认为英国应该

A.掀起了国有化的浪潮

B.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C.加大经济干预力度

D.制定供给主义经济发展计划

19.

在1979年大选获胜后,撒切尔夫人就声称“成千上万住在市政建房和新市镇中的人们第一次投票支持我们,是因为他们想要有购买他们自己住房的机会”,随后撒切尔夫人进行了“政府向后撤”的公有住房私有化改革,并贯穿她的三届任期。

撒切尔夫人这样做主要是基于

A.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失去活力

B.经济危机无法支持政府高福利

C.满足人民的需求以求赢得竞选

D.私有化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

20.

撒切尔夫人说:

“你不能通过剥削强者来增强弱者……你不能不断通过包揽一切来帮助那些自己能够做到也应该做到的人。

”与撒切尔夫人以上执政理念最相似的是(   )

A、美国罗斯福新政

B、二战后的福利国家政策

C、苏俄新经济政策

D、新中国合理调整工商业

21.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十分清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企图修复这个社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对自身进行修复的成果是(  )

A.知识经济的兴起

B.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D.福利国家的形成

22.

20世纪70年代,受中东石油危机等影响,美国经济陷入困境。

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DP下降了5.7%,工业生产下降了15.1%.为走出困境,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增加对外援助经费

B.扩大社会福利开支

C.收购国内私有企业

D.减少经济干预力度

23.

英国学者罗德里克曾说:

“全球化提出了这样一个难题:

它增加了对国家提供社会保险的要求,同时也减少了国家有效地实现这一作用的能力”。

这反映出全球化下(  )

A.政府干预经济的呼声日益减弱

B.社会福利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C.各国之间的经济依赖程度加深

D.全球化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24.

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

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

“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

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

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世界银行

B.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联合国

C.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成立欧洲共同体

D.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立北约

2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经济的发展迅速,美国提出建立“全美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和西欧国家纷纷推出激励政策鼓励发展信息技术。

这说明了(  )

A.大国争夺世界的斗争日益激烈

B.信息经济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C.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D.大国间的竞争处于无序状态

2、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

它奠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

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

……他们要求“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

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材料二、从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

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

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

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材料三、里根当选之后(1981年),雄心勃勃,表示要实行政府少干预、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对美国经济政策来番“引人注目的改变”。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美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综合性的、系统的国家技术政策,“以使技术对持续经济增长、就业机会创造、生活质量改善和国防的贡献最大化。

”――1993年克林顿《技术为经济增长服务:

建设经济实力的新方针》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思想?

(2分)

(2)与上述思想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

指出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并概述其主要内容。

(7分)

(3)材料三中,里根政府对美国经济政策来番“引人注目的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改变”取得了哪些成效?

既然里根政府实行“少开支”政策,为何美国还会出现财政赤字急剧上升的现象?

(8分)

(4)材料四中克林顿提出的政策付诸实施后给美国的产业结构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导致美国率先出现了哪种新型经济形式?

(3分)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二十多年,是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和高度繁荣时期。

1950年到1972年,美国的劳动力增加了35%,1950年美国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3%,到70年代上升到7%左右。

美国利用战后美元的特殊地位,大量进口廉价原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1953年到1973年,美国的私人资本投资总额,由530亿美元增加到2090亿美元,增加了将近3倍多,投资的重点逐渐转向电子仪器、汽车制造业及航空工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部分,投资于生产设备的比重上升,厂房建筑的比重下降。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材料二

1950年和1973年美国国民收入的来源(%)

1950年

1973年

农业

7.3

3.6

制造业

38.7

34.1

公用事业

8.6

7.6

服务业

45.4

54.7

总国民收入

100.0

100.0

资料1974年《美国统计摘要》,转引自:

阿兰·G·格鲁奇:

《比较经济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9页。

材料三

70年代初期的石油危机,伴随着1974-1975年的战后世界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滞胀。

1973—1979年,美国的平均产生增长率仅为2.12%,远低于五六十年代的水平,资本投入的贡献在经济增长中每年下降0.05%。

……这一时期,美国一方面要应对严重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也要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这种两难困境迫使美国进行改革和调整。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初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美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简要说明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三并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这种两难困境迫使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和调整?

综合上述材料,简述20世纪50—80年代美国经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试卷答案

1.C

从材料反映的在经济危机冲击下,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战愈演愈烈以及实行外汇管制、提高关税,说明当时自由主义盛行,世界经济缺乏国际规则,各国各行其是。

故答案为C项。

这种政策导致世界市场日益萎缩,排除A项;当时凯恩斯还没有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现政治危机,排除D项。

2.A

根据“其主要原因是工业没能把它的进步传递给消费者”可知,胡佛认为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和消费存在矛盾,A正确;BCD不符合材料“其主要原因是工业没能把它的进步传递给消费者”,排除。

3.答案:

C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危机。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期间是经济危机时期,是盲目生产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而非苏联的小麦倾销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盲目生产是美国经济危机的深层原因,即材料反映了美国对经济危机缺乏深层反思,故C项正确;苏联在美国市场出售火柴足以证明美苏经济交往是存在的而非受到阻碍,故A项排除;当时的苏联是斯大林模式不主张自由贸易,故B项错误;美国把农民的贫困而非国内失业归因于苏联政府,故D项排除。

点睛:

充分利用题目的有效时间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来将各被选项的时间性给予定位,以“时间”为突破口,从而确定正确的选项,例如,本题的1929—1933年。

4.考点:

D1:

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分析:

本题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考查对经济危机期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贸易堡垒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的恶化程度的理解.

解答:

材料中的数据说明,在经济危机期间,美国为了维护自己利益,实行了贸易堡垒政策,各国实际上都采用了相似政策,其结果加剧了世界经济危机的恶化程度.故B符合题意;AC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故选B.

5.考点:

D1:

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分析:

本题考查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需要掌握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解答即可.

解答:

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方国家在30年代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因此西方国家在30年代主动降低对苏贷款利率的背景只能是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故D项正确.

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B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成功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与题干时间不合法,故C项错误.

故选D.

6.考点:

D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分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

①影响范围广(从美国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所有经济部门)

②持续时间长

③破坏性严重

解答:

材料中“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说明传统的英镑世界货币体系瓦解,故A项正确;

各国开始推行贸易保护政策说法绝对,故B项错误;

材料中不能说明金融领域经济危机最为严重,故C项错误;

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和苏联属于世界强国,英法逐渐滞后,故D项错误.

故选A.

7.考点:

D1:

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6: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分析:

本题考查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危机特点:

①影响范围广(从美国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所有经济部门)

②持续时间长

③破坏性严重

解答:

分析题干,给出了两种经济政策的各自缺陷,要求选择能体现这两种经济政策缺陷的史实,大危机是市场失灵的体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严重后果是政策失灵的体现,故B正确;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经济重新获得长足发展,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成功范例,苏联新经济政策的成果是市场经济的典型胜利,故ACD错误;

故选B.

8.考点:

D1:

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分析:

本题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了解危机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解答:

从所学知识可知,这场危机首先从美国的金融部门开始,后席卷到其它部门,从美国开始后席卷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因此纽约股票市场的崩溃,成为美国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标志,继而引起资本主义世界的连锁反应,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故A项正确.

故选A.

9.A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国际市场争夺。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的“倾销战”,这表明国际市场争夺日趋激烈,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倾销战”而非苏联经济建设成就突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倾销战”而非两种社会制度空前对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主导世界市场的是美国而非苏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国际市场争夺

10.C

根据“让无功者不劳而获”,可知宣言主要针对社会保险法,反对政府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C正确;材料内容与金融无关,排除A;全国工业复兴法无法体现“让无功者不劳而获”,排除B;全国劳工关系法调整资本家和工人的劳资关系,与“让无功者不劳而获”无关,排除D。

11.A

依据材料中凯恩斯的说法可知凯恩斯反对全国工业复兴署,他主张促进消费和开放市场反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故正确答案为A项。

结合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相关知识可知凯恩斯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可以适当赤字以促进经济发展和防止盲目过剩,故B、C、D三项错误。

12.B

根据题干“美国政府颁布《紧息救济拨款法》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体现了以工代赈的特点;“颁布《社会保障法》”说明政府注重直接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