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反思.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0154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0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反思.docx

《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反思.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反思.docx

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反思

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反思

鲁从文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又是立校的根本,而教学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作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反思和剖析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利于提高自身教学管理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长远发展。

一、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在制度建设方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已经比较齐全、完善,但在执行的过程中打了折扣,缺乏规范、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和自我掌控的方法。

2、在教学检查方面,工作布置、安排的多,督促检查的少;在办公室坐的时间多,深入课堂听的时间少;常规教学强调得多,教研教改工作见实效的少,教研活动没有新意,只求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工作中相互推诿、只求平稳的思想时有存在,缺乏开拓精神。

4、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组织开展的活动少,教师生活单一,由于部分学科教师数量不足,学科不配套,造成有些教师工作量较重,在职钻研业务的时间少,知识更新慢,体现不出教研气氛,缺乏培养研究型的教学骨干人员和较多的有分量的学科带头人。

5、在课外活动方面,由于部室建设少,场地小,经费没有保障,学科发展缺少特色,一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益智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学生的一些潜能难以发掘,师生的文化生活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与体音美相关的活动不能正常开展,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二、改进教学管理工作的设想

1、以人为本,完善学校管理机制,优化学校组织环境,以此增强教职工对学校发展前途的信心,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性,从而为教师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创造条件。

2 、建设一支年轻有为、德才兼备,团结向上、乐于奉献的领导班子队伍,班子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绩效挂钩,奖罚分明。

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检查,要把重心由常规检查的量迁移到课堂教学效果质的上来,尽快完善教师教学效果与绩效工资的合理有效挂钩。

3、强化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通过教学研究、校本教研、电子备课活动,建设本校骨干教师团队。

有针对性地开展传帮带活动,注重教师在职业务进修和岗位培训,使新教师在经验丰富教师的指导下,尽快投入工作。

建立完整的教师个人档案,设立年轻教师成长记录,通过学生评议、年级组考核、学校把关的方式,对教师的德、勤、能、绩进行公平的评价。

制订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4、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强化并创新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和教学效果的认可机制,重视常规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的有机结合。

加强教师校际之间的交流活动,鼓励教师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出发,针对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真正有效的与同行自觉的进行学科对话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5、积极创造条件解决教师如职称评定、子女就业等问题,使教师安心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提高校园文化品味,创设优雅的育人环境和生活环境。

总之,教学管理要关注细节,注重实效,管理者要深入第一线,善于发现问题并且及时解决问题,才能有效的服务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山水之行,心灵之旅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一得

彭本强

山水之美,既在于山水自身之奇绝,亦在于登临者之审美品位。

二者风云际会,便相得益彰,便碰撞出璀璨夺目的火花。

形诸文字,遂成绝唱。

我国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便是这样一篇令人回味无穷的绝佳的山水小品。

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西行,饱览两岸奇山异水,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

《过小孤山大孤山》为《入蜀记》中农历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

作者以洗练生动的文笔描绘了小孤山大孤山的江山美景,记述了与之相关名胜古迹、地名沿革等情况,并将有关地形防戍、传闻轶事、前人诗句穿插其间。

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淡相宜、境界雄阔的长江山水画卷,而且以其丰富的内容,厚重的历史人文积淀给人深刻的启迪和教益,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品读作品,既是一次山水之行,也是一次心灵之旅。

试举一二。

首先,作者在抓住小孤山大孤山及其大江两岸的景物特征进行描绘之外,更以其手法的灵活,色彩的浓淡,视线的远近,景象的变幻来展现江山的壮丽雄阔和万千气象。

如写烽火矶,着重于在色彩的敷设和对比中突显其奇丽,山岩“怪奇万状,色泽莹润”;巨石“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写小孤山,则着重于从时空的纵深上突显其“峭拔秀丽”:

远望,“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而近观,则是“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

而写大孤山则突出其疏朗雄阔的特点:

“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至此,一幅立体的、浓墨重彩的、意境深远的长江山水画便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心驰神往,仿佛我们也跟随作者饱览了长江壮丽的山水一般。

其次,作者在景物的描绘过程中间以相关的前人诗句以及地名沿革、地形戍守、古迹兴废等情况,读来或妙趣横生,或引人深思,显示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报国胸怀。

如,过烽火矶,穿插“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一句,看似信手拈来,漫不经心,细细琢磨,方体察作者用意所在:

一、以历史知识推测眼前烽火矶地名之由来;二、在冷兵器时代,地理形势对战争进程的影响不言而喻,更何况当时南北对峙,北方的金人随时可能大举南侵,作为一个有强烈爱国精神的人,岂可对江防要塞不予关注?

此种情况,文中尚有几处,不再赘述。

再如,过澎浪矶、小孤山,穿插苏轼“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的诗句,读之让人感到意趣横生,同时也提醒并告诉读者小孤山实乃因江中独山而得名,澎浪矶则因江流至此“虽无风亦浪涌”而得名也。

由此也足见作者治学态度之严谨、做人态度之认真。

再如,作者白天游览小孤山之后,似意犹未尽,当夜又在微雨中再游小孤山,其中一段文字,极富韵味:

……南望武昌、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

方立庙门,有俊鶻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庙祝云,山有栖鶻甚多。

读至此,你不会随作者的视线一览我们祖国壮丽的河山吗?

你不会象作者一样“徙倚久之”、心潮逐浪吗?

更奇异的是“俊鶻抟水禽”这一劲健肃厉的特写镜头,你也应该能从中窥见作者“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报国宏愿,并产生出一种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

高潮之后是平静。

收尾处,貌是可有可无;然而,有慧心的读者通过琢磨就会发现,作者这样写其实是写出他自己心中的讶异,同时也意在消除聪明的读者心中的一个疑惑:

有如此巧遇吗?

“山有栖鶻甚多”解开了我们心中的疑团。

在外人,自是不解,而在庙祝,却属平常。

所以,看似平淡,实乃水静流深,惊心动魄!

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在对山水的审美中还品味出了山水坚贞的性格和气节,表现了中华文化坚毅不拔,注重操守的崇高品格。

作者笔下的山的孤拔自是一种格调,一种独立不移、顶天立地的象征,就是水,又何尝不是?

试看作者写船行至彭蠡口(鄱阳湖口)处见到的奇景: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长)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南江则极清澈,合处(两江相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平淡的语言,似乎没有什么微言大义,留不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然而,当船行至江州,晚泊湓浦,当所有人似乎都已经忘记前面所写的时候,作者又似乎轻描淡写地补了一句:

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我们似乎这才恍然大悟:

船行至此,而作者的心,一直牵挂着那不与浊流“相乱”的神奇之水啊!

而事实上,那清澈的江水,一直伴随他走过江州,走过湓浦,走过风雨人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我们能不为这样的山水而自豪,并为之折腰吗?

我们似乎一下子豁然开朗:

作者岂止是在描山摹水,实在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涅槃!

他要表现的,是中华民族山一般坚毅的性格,水一般清澈的灵魂!

至此,我们似乎大体上方算随作者完成了一次山水之行,心灵之旅!

 

将“整体感知”落到实处

全会英

比较课改前和课改后的教学步骤,大家会发现一个几乎颠覆“传统”教学的变化,就是在课改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总是由部分到整体,亦即让学生概括每段段意,然后再一段段分析,最后总结文章的主旨。

但在新课程改革后,我们却要先进行整体感知,然后再赏析,最后总结全文。

整体感知就是要了解主要内容,初步透视文章的主旨。

例如一篇散文,我们就要初步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如果是一篇小说,我们就要初步透视小说的主题,作者想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歌颂什么,批判或揭露什么。

为了加深理解,区分二者的不同,我们可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加以说明,例如要吃一盘美味的烤鸡,按课改前的教学思想,就是将鸡头、鸡脖、鸡身、鸡翅、鸡爪等各部分分别依次呈上,吃到最后,大家恍然大悟,这是一道麻辣味或酸甜味或自然味的烤鸡,亦即由部分到整体。

如按新课改的教学思路,就是先要将一盘完整的鸡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嗅、可以观、可以小口品尝,对鸡的味道有一种大体的感知,然后再细细品味鸡头、鸡脖、鸡身、鸡翅、鸡爪等各部分。

毫无疑问,新课改后的整体感知更符合我们阅读欣赏习惯,它也是一种由浅入深认知事物的逻辑思维方式,是一种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思路。

整体感知在课堂的阅读欣赏中常常起提挈全文的作用,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但是将“整体感知”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却并非一件易事,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脱离文本分析,不能将它落到实处,只是教师和少数尖子生的整体感知,从而使它成为“空中楼阁,在课堂这个舞台上,要么是教师的独舞,要么是尖子生的伴舞,而大部分学生是观众。

例如讲《在烈日和暴风雨中》,它的主旨是通过描写叙述祥子苦难的生活反映在旧中国普通老百姓备受欺凌的悲惨的命运,从而将斗争的矛头直指剥削阶级和那个腐朽的社会。

但我们在整体感知小说主旨的时候,常常习惯抛出几个大问题。

1、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答:

在烈日和暴风雨下艰难的讨生活。

2、他生活环境怎样?

恶劣、命运悲惨(学生概括出的结果)

3、这反映了什么问题或是什么造成的?

社会(学生给出答案)

4、概括主旨

是的,主旨是概括出来了,但这只是教师和少数尖子生的整体感悟,脱离了文本,它就是架空的,就象要爬一座高楼,教师和尖子生只用四个台阶,但其他人呢,只能望楼兴叹。

所以我们用哪部分内容做个坚实的梯子呢,我还是以这篇文章为例吧。

教材分析:

小说的三要素:

环境、人物、情节

而该节选的文段没有复杂的情节,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比较单一,我们看题目:

烈日暴风雨,这是自然环境描写,文章用大量篇幅进行了环境描写,那么我们就将环境描写当作我们撬起主题的那支杠杆好了。

整体感知步骤:

1、介绍小说三要素,引导学生注意标题

那是祥子工作生存的自然环境

2、分析环境描写

烈日下:

没一丝风,狗舌头伸地老长,柳条一动不动……

暴风雨中:

柳条猛烈摆动,白茫茫,祥子举步难行……

A一定要结合文本,让学生找出描写环境的关键词或关键句;

B概括环境特点:

环境恶劣

C详子生活状态:

环境恶劣、生活艰难、命运悲惨

3、设想详子最后的结局:

被生活折磨而死

4、引导:

悲剧分为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大家思考造成祥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

在此介绍社会背景

5、最后得出主旨

在这篇文章中,环境描写的分析是整体感知的重头戏,是撬开主旨的那根杠杆,是我们穿衣服的那个衣领,是我们爬上高楼的那架梯子,一定要结合文本分析,将它落到实处。

当然,不同的文章我们进行整体感知的切入点是不一样的。

从哪方面切入才能初步感知文章主旨,这是我们进行整体感知的瓶颈,在此本人根据自己几年工作的积累,梳理出了一点不成文的经验。

一、小说

A、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的变化。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

庙》

分析故事情节,梳理出林冲性格变化的轨迹:

忍辱→怒起→平息→反抗主旨:

官逼民反

B、理清文章思路,抓线索。

如《药》

明线:

人血馒头

双线结构

暗线:

夏谕就义

主旨:

民众的不觉醒以及对革命者的歌颂。

C、悲剧。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了解主要事件,探讨产生悲剧的原因。

直接原因:

李甲的软弱、负心、始乱终弃。

社会悲剧

根本原因:

门当户对的门第观念,宋代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

二、散文

A、抓住作者议论抒情的段落或句子。

如《游褒禅山记》、《故都的秋》

B、对一些融情于景,表达含蓄委婉的散文,我们就要分析其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所传达的感情。

如:

朱自清的《春》。

C、融情于事的散文,要分析主要情节及事件。

如《项脊轩志》。

①概括主要内容:

叙述自己读书的时光,回忆祖母和母亲。

②事件都围绕项脊轩的兴废展开。

③“多可喜,亦多可悲”感情线索。

主旨:

围绕项脊轩的兴废,追述了自己在项脊轩读书的时光,追忆了一家三代女性,表达了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

教无定法,以上只是鄙人一孔之见,敬请指瑕。

万紫千红总是春

——对高中语文作文批改的教学反思

王宝杰

纵观自己高中以来的语文教学,最感无奈的要数作文批改这一环节了。

每次作文课后都是收作文、看作文、下评语、讲评这几个“固定招式”,然后又布置新作文,进入下一轮“固定招式”的批改模式。

学生翘首以待,等待自己的作文被老师评定为一个等级或分数;老师看着堆得像小山似的作文本,甭提有多愁心了。

而且这种批改模式的最大缺点是耗费人力资源又得不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事倍而功半。

难道就没有一个更好的批改作文的方法了吗?

我也试图做过改进,也只是轻批改过程而重讲评过程,即轻对个体作文的批改而重对优秀作文的表扬和差作文的讲评式修改(即讲评时边读边指出问题边修改),还将自己所代两个班级的优秀作文办成“发表园地”展出交流,以“激励优秀带动后进”。

这样总可以提高一点效率,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总觉还不如人意。

关键是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总感到在作文批改这个环节,只有老师“闭门思过”,最后才在讲评时指出学生作文之“过”,学生是否有所感受和领悟,还是未知数。

对这个问题的豁然开朗,还是去年底至今年初的“国培计划”——陕西省农村骨干教师脱产研修期间。

主要是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让我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想武器。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语文课程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高中语文作文批改要有新突破,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基础。

那就是在作文批改中也引进“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和大胆采取“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促进反思,并鼓励同伴参与到评价之中”的高中语文作文批改新思路。

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分好学习小组。

一个班分为8个学习小组,每组6—7人,一般按自然组前后一分为二的分法最为简便,也最好操作。

教师最好对学生水平心中有数,分组时做到先进和后进搭配。

若原班级自然小组中不具备这种条件,语文教师可根据自己教学需要重新调整。

一经分定,至少保持半学期不变。

第二步,进行作文批改教学。

又可分两步:

先由学习小组内部交流。

利用自习辅导课或作文课,让小组内部围成一圈,每个成员在小组会上轮流念自己的作文,每念完一篇,其他成员可就该篇作文是否达到了这次作文要求展开评价,这篇作文存在哪些问题,应怎样修改等方面充分发表意见,对这篇作文进行一个基本评价,得出是否达到此次作文要求的结论。

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评出本组一例最为优秀的作文和最有问题的作文,写出评语,交给老师,进行全班交流。

再由老师对各小组交上来的最优秀作文和最有问题作文进行全班讲评。

学生评出的最优秀作文和最有问题作文在此都是相对概念,老师还需要作出基本判断,对所谓最优秀作文还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

对最有问题作文同样不能“一棒子打死”,最大限度地指出一个闪光点,哪怕一个好词、好句也好,这是对该生的鼓励,不至于使其对作文丧失信心。

然后进行“手术式”修改,并阐明为什么要这样修改,让同类的“问题作文”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明白: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知道怎样写这类作文了!

第三步,针对作文根基差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

先安排其余学生就刚才老师讲评到的问题进行自我修改,然后到作文根基差的同学的小组进行座谈交流。

了解该生对此次作文的想法,为什么没有写好的原因,是否有再创作的新思路、新的作文材料,等等。

并在这些具体工作的基础上,要求该组成员共同帮助这个基础差的同学,争取每次作文中一点一滴的进步。

第四步,办好“发表园地”。

现在网络技术发达,为我们办好“发表园地”提供了有力的网络技术保障。

学生们的信息技术课又使他们具备了网上发表的技术能力。

可以办一个班级发表园地的博客,由学生写作爱好者当主编,当每次作文教学中确有学生佳作时,教师表扬后可录入该博客,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写作动力和精益求精的写作精神。

当然,上述过程需要教师的充分准备,要提前设置预案,要精心组织,切不可偷懒,随意应付;同时教师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尽量和学生一起写写“下水文”。

我坚信,只要做到这几点,并持之以恒,班级学生整体作文水平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只提倡高中作文批改教学进行这种新尝试。

这是由高中生生理条件基本成熟的条件决定的,使得他们基本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也是符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

其目的就在于充分发挥每个高中生的潜能,培养他们在作文评价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批改的全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局面,高中生作文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一道数学题解法的反思

王万军

在高三复习第五章《数列》第一节内容时,有例题2如下:

由下列数列的递推公式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我是这样讲解解题过程的:

数列是高考的重点内容,数列是特殊的函数,该类题目能很好地考察逻辑能力和运算能力,而一直成为高考命题者的首选,而我在讲这一道题时,没有讲清其中的①和②是为什么要这样,学生也问为什么这样变形?

通过思考,我认为是我没有从这一类题的高度来总结这一类题的通用解法。

这是属于用“数列的递推公式来求通项公式”类的题目,应采用一以下两步给学生们讲:

一、先讲常见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法,

二、接着再给学生讲上题,对于第

(1)和

(2)问,问学生能否将其转化为以上那一种?

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这样学生就能知道①是为什么要这样了,其实就是想转化为等差数列,同样学生也就能知道②是为什么了,就是上面的第(8)种方法,以后备课时,要多想想。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课堂实录及反思

闫昕

课题:

19.2.4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体会并运用综合推理证明命题。

2、渗透解题思路和一题多解。

(2)能力目标:

      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升华。

     

(3)情感目标:

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过程中,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观察思考、动手画图、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

“SSS”定理的探索过程和应用。

难点:

“SSS”定理的应用。

教具:

三角板圆规

教法:

引导探索研究发现法。

学法:

主动探索研究发现法。

教学过程

师:

请问,全等三角形是什么意思?

生:

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师:

判断三角形全等你学习了哪些方法?

生:

方法一、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方法二、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方法三、两角及其一角所对的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师: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个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为什么?

(交流)认识统一后,我以手头的直角三角板和学生的相同的直角三角板说明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师:

请同学们每人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三个角分别是30度,40度和110度。

画起后互相对比一下,看这样的三角形是否全等?

生:

(对比讨论后)不一定全等!

师:

是的,这样的几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请同学们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三条边长分别是:

4厘米,5厘米,6厘米。

画起后互相对比一下,看这样的三角形是否全等?

生:

(学生通过画图,通过对比,得出了结果)全等!

师:

是的,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固定不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固定不变。

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和运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19.2.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师:

如图,在△ABC和△

中,AB=

AC=

BC=

那么△ABC和△

吗?

师:

要使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关键是需要什么条件?

让学生思考讨论。

生:

只要知道一个角对应相等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师:

很好,那我们就假定∠C=∠

,现在,我们来进行下面的平移与翻折。

师:

如图,把△ABC平移,使AB和

重合,然后把△ABC以AB为轴下翻。

要判断∠C=∠

,直接判断困难,请你连接C

请同学们思考:

∠1与∠2,∠3与∠4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思考得出: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板书: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

“边边边”或“SSS”)

师:

现在,让我们共同来研究下面两个问题。

板书:

例1、如图,AD=EF,DC=BE,AB=CF,求证:

(1)∠D=∠E;

(2)DC∥BE。

师:

怎么证明两个角相等?

师:

(学生讨论后没有反应)要证明两个角相等,就要证明这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角在哪两个三角形中?

(学生很快得出了答案,第二个问题也顺利的解决了)

证题过程略。

板书:

例2、已知,如图,AB=DC,AD=BC,求

(1)∠B=∠D;

(2)AD∥BC。

引导学生分析证题思路,并通过两种看似相同的连线方法分析了证题过程,让学生感悟了不同方法的优劣。

师: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边边边”及其应用,谁能完整的叙述一遍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所有方法?

生:

(叙述略)

师:

已知三个条件时,哪些情况不能判定两个三个形全等?

生:

两条边和其中一条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师:

(复述了一遍要点并布置了作业和练习)

作业及课外练习:

作业:

将今天的两个例题的证明在作业本上完成。

课外练习:

P77,1,2

课后反思:

“沒有人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赫拉克利特把存在的东西比作一条河,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因为当人第二次进入这条河时,是新的水流而不是原来的水流在流淌。

在他看来,宇宙万物没有什么是绝对静止的和不变化的,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之中。

同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运动和变化的。

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班级就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中的“边边边”,是实行新课改以来我第二轮碰到,到现在为止教了三个不同的群体,用了三种教法。

第一轮教这一课时时是在2008年的4月份,采用的方法是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即老师授课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低于三十五分钟。

此教法在当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第二轮教这一内容时,是今年的4月15日和4月22日面对的两个群体。

4月15日到陈家坝学校上了一节示范课,由于对学生基本情况不清楚,在上面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加了一道拓展题,耗时一个小时。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基础不是十分理想,因此边教学边调整思路,把原来准备的互动课变成了我在唱独角戏,只有不到四个人和我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