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9964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docx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docx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

生物学中常用的试剂:

1.斐林试剂:

成分:

0.1g/mlNaOH(甲液)和0.05g/mlCuSO4(乙液)。

用法:

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砖红色。

2.班氏糖定性试剂:

为蓝色溶液。

和葡萄糖混合后沸水浴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用于尿糖的测定。

3.双缩脲试剂:

成分:

0.1g/mlNaOH(甲液)和0.01g/mlCuSO4(乙液)。

用法:

向待测液中先加入2ml甲液,摇匀,再向其中加入3~4滴乙液,摇匀。

如待测中存在蛋白质,则呈现紫色。

4.苏丹Ⅲ:

用法:

取苏丹Ⅲ颗粒溶于95%的酒精中,摇匀。

用于检测脂肪。

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5.二苯胺:

用于鉴定DNA。

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被染成蓝色。

6.甲基绿:

用于鉴定DNA。

DNA遇甲基绿(常温)会被染成蓝绿色。

7、50%的酒精溶液:

用于洗去苏丹Ⅲ在脂肪上的浮色。

8、70%的酒精溶液:

用于医学临床上的消毒灭菌。

9、95%的酒精溶液:

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凝集DNA

10、15%的盐酸:

和95%的酒精溶液等体积混合可用于解离根尖。

11.龙胆紫溶液:

(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用于染色体着色,可将染色体染成紫色,通常染色3~5分钟。

(也可以用醋酸洋红染色)

12.20%的肝脏、3%的过氧化氢、3.5%的氯化铁:

用于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13、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3%的蔗糖溶液、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

用于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

14.碘液:

用于鉴定淀粉的存在。

遇淀粉变蓝。

遇糖原变红

15.丙酮:

用于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16.层析液:

(成分:

20份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也可用93号汽油)可用于色素的层析,即将色素在滤纸上分离开。

17.二氧化硅:

在色素的提取的分离实验中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使研磨充分。

18.碳酸钙:

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中和有机酸,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破坏。

19、0.3g/mL的蔗糖溶液:

相当于30%的蔗糖溶液,比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大,可用于质壁分离实验。

20、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

与鸡血混合,防凝血

21、氯化钠溶液:

①可用于溶解DNA。

当氯化钠浓度为2mol/L、0.015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高,在氯化钠浓度为0.14mol/L时,DNA溶解度最低。

②浓度为0.9%时可作为生理盐水。

22、胰蛋白酶:

①可用来分解蛋白质。

②可用于动物细胞培养时分解组织使组织细胞分散于。

23、秋水仙素:

人工诱导多倍体试剂。

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使染色体组加倍,原理是可抑制正在分裂的细胞纺缍体的形成。

24、氯化钙:

增强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可用于基因工程。

25.伊红美兰:

鉴别大肠杆菌→深紫色;

26.石磊试剂:

检验溶液酸碱性→判断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快慢的关系;

27、NaHCO3/Na2CO3Na2HPO4/NaH2PO4:

酸碱缓冲对→调节PH

28.0.9%Nacl:

生理盐水→补充水、无机盐,维持细胞形态;

29.高浓度Nacl溶液:

选择金黄色葡萄球菌;

常用的实验方法

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

1、淀粉————碘液

2、麦芽糖———斐林试剂

3、CO2————Ca(OH)2

4、乳酸————石蕊试剂

5、O2————熄灭、复燃

6、蛋白质——双缩脲反应

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

1.光合速度——CO2吸收量

2.呼吸速度——O2消耗量

3.原子途径——同位素示踪

4.细胞液浓度大小——质壁分离和复原

5.细胞是否死亡——质壁分离的复原

6.甲状腺激素作用——饲喂法

7.生长素作用——向光性

8、胰岛素作用—切除、移植胰腺

 

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

1、增加水中氧气——增加水生植物、通O2

2、减少水中氧气——减少水生植物、通N2

3、除去容器中的CO2——NaOH

4、除去叶中原有的淀粉_______暗处理

5、除去叶中叶绿素——脱色处理

6、除去光合对呼吸的干扰——遮光

7、如何得到单色光——棱镜折射

8、血液抗凝——加柠檬酸钠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P26

实验原理:

DNA绿色,RNA红色

实验步骤

步骤

器材与试剂

作用与原理

(1)制片

①将牙签刮下的口腔上皮细胞置于载玻片上0.9%的NaCl溶液滴

②载玻片烘干

10.9%的NaCl溶液防止细胞破裂,2维持细胞形态。

3烘干使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

(2)水解

8%HCl中30℃保温5分钟

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3)冲洗

用蒸馏水缓流冲洗10分钟

(4)染色

2滴吡罗红甲基绿染色5分钟

甲基绿使DNA染上绿色

吡罗红使RNA染上红色

(5)观察

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分布:

真核生物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P18

实验原理:

还原糖砖红色

脂肪红色

蛋白质紫色

1、还原糖的检测

什么是还原性糖:

还原性糖:

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乳糖、半乳糖。

非还原性糖:

淀粉、纤维素、蔗糖、糖元。

(1)材料的选取:

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

斐林试剂(甲液:

0.1g/mL的NaOH溶液,乙液:

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

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

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

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

双缩脲试剂(A液:

0.1g/mL的NaOH溶液,B液:

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

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P7

1、显微镜的使用:

取镜→安放→对光→压片→观察→收放。

(1)低倍镜使用:

(观察任何标本都必须先用低倍镜,且标本应透明)

(2)高倍镜使用:

先使用低倍镜确定目标→移动装片,使目标位于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

调焦(转动细准焦螺旋)(视野较暗,可调反光镜或光圈)

2、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

(1)成像特点:

放大倒立的虚像。

(2)放大倍数计算:

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镱的放大倍数。

放大倍数指的是物体的长或宽。

(3)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

(4)低倍镜下成像特点:

物像小、细胞数目多、视野亮。

高倍镜下成像特点:

物像大、细胞数目少、视野暗。

(5)物镜和目镜的判断方法:

物镜有螺纹,目镜无螺纹。

(6)放大倍数的判断方法:

目镜:

镜头长放大倍数小,镜头短放大倍数大。

物镜:

镜头长放大倍数大,镜头短放大倍数小。

物镜与装片之间的距离:

距离近放大倍数大,距离远放大倍数小。

(7)显微镜的有关性能参数。

最重要的性能参数是分辨率,而不是放大倍数。

1.高倍镜的使用时注意

(1)低倍镜使用过程中,下降镜筒时必须双眼侧视镜筒,防止镜头撞到玻片。

(2)低倍镜找到物像后,换上高倍镜时,观察过程中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

实验四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P47

1、材料:

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

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步骤

操作方法

目的与作用

(1)取材

①新鲜的藓类的叶

②菠菜叶下表皮略带一些叶肉

①藓类叶为单层细胞

②下表皮容易撕取,要略带些叶肉

(2)制片

注意叶片不能太干了,保持有水的状态

以免影响细胞活性

(3)观察

叶绿体呈椭圆形,可随细胞质的流动而流动。

叶绿体在弱光下以最大面积(长轴)转向光源,在强光下以最小面积(短轴)转向光源。

(1)取材

漱口,口腔内侧壁上轻刮几下

(2)染色

将口腔细胞放在健那绿液滴上

(3)观察

盖上盖玻片,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

问题

1、为什么不用植物细胞来观察线粒体?

植物线粒体相对较少,叶绿体颜色易掩盖线粒体被染成的蓝绿色。

2、如果观察发现染色不足,如何补色?

在盖玻片一侧滴加健那绿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

步骤

项目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1

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2

放置在不同温度环境下5分钟

0℃

100℃

60℃

3

加入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

1mL

1mL

1mL

4

滴入碘液

2滴

2滴

2滴

5

观察结果

变蓝

变蓝

不变蓝

实验五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用带有一个小孔的隔板把水槽分成左右两室,把磷脂分子引入隔板小孔,

使之成为一层薄膜,水槽左室加人钾离子浓度较低的溶液,右室加入钾

离子浓度较高的溶液。

(1)在左、右两室分别插入正、负电极,结果发现钾离子不能由左室进入右室,

原因是                                 。

(2)若此时在左室加入少量缬氨霉素(多肽),结果发现钾离子可以由左室进入右室,

原因是                                。

(3)若此时再将电极取出,结果钾离子又不能由左室进入右室,

原因是                               。

(4)上述实验证明                            。

答案

(1)磷脂膜上没有载体,钾离子不能通过主动运输由左室进入右室

⑵钾离子利用缬氨霉素载体,并由电极板提供能量,通过主动运输由左室进入右室

⑶缺少能量,不能进行主动运输 

⑷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消耗能量,物质从低浓度到达高浓度

实验六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原理:

淀粉遇碘后,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淀粉酶可以可以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后,不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1、材料:

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新鲜肝脏研磨液,可溶性淀粉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

2、步骤: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三支试管的条件,除温度外均相同。

3号试管处在60℃的温度条件下,酶活性最大,试管中的淀粉被分解,滴入碘液后不会变蓝。

2号试管的温度条件是100℃,这样高温度条件下,淀粉酶已失去活性,1号试管的温度条件是O℃,低温抑制淀粉酶的活性。

所以2号和1号试管中的淀粉都没有被分解,滴上碘液后都会变蓝,此实验可以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过高和过低都将影响酶的活性。

(2)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1过氧化氢(H2O2)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可以分解成水和氧气,可以放入带火星的木条,看能否复燃来检测是否有氧气产生。

步骤

项目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1

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2mL

2mL

2mL

2

加入蒸馏水

1mL

3

加入盐酸溶液

1mL

4

加入NaOH溶液

1mL

5

滴加肝脏研磨液

2滴

2滴

2滴

6

37℃水浴

5min

5min

5min

7

放入带火星的木条

复燃

不复燃

不复燃

试管内气泡产生量

有气泡产生

没有气泡

产生

没有气泡

产生

2号试管内加入了盐酸,溶液的pH较低,3号试管内加入了氢氧化钠,溶液的pH较高,在过低或过高pH环境中,过氧化氢酶失去活性,不能使过氧化氢分解,没有氧气产生而1号试管没有加入酸或碱,溶液近似中性,过氧化氢酶将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使木条复燃。

实验2

原理:

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步骤

项目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1

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2

加入蒸馏水

1mL

3

加入盐酸溶液

1mL

4

加入NaOH溶液

1mL

5

加入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

2滴

2滴

2滴

6

60℃水浴

5min

5min

5min

7

加入斐林试剂

2mL

2mL

2mL

8

50℃-60℃水浴

2min

2min

2min

9

观察结果

有砖红色沉淀

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1号试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2号试管无砖红色沉淀生成,3号试管无砖红色沉淀生成。

2号试管内加入了盐酸,溶液的pH较低,3号试管内加入了氢氧化钠,溶液的pH较高,在这样的pH环境中,淀粉酶失去活性,不能使淀粉分解,所以试管中加人斐林试剂后并无砖红色沉淀生成。

1号试管内没有加入酸或碱,溶液近似中性,这样的pH适于淀粉酶发挥催化作用,所以淀粉被分解并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pH,pH偏低或偏高都能影响酶的活性

例、①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在底物足够,其它条件固定的条件下,反应系统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质及其它不利于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时,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如下图①所示。

②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近乎:

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度也随之加快,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度就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也几乎不再改变。

如下图②所示。

③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会失去活性。

其特点如下图③中曲线变化所示。

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定PH时活力最大,这个pH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④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酶促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酶促反应速度不仅不再加快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定温度时活力最大,这个温度称为这种酶的最适温度,如下图④所示。

 

 

①②③④

实验七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P61

原理:

①细胞液浓度>细胞外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细胞外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②细胞壁与原生质层的伸缩能力不同。

1、条件:

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

2、材料: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3、步骤:

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盖玻片一側滴蔗糖溶液,另一側用吸水纸吸引→观察(液泡由大到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盖玻片一側滴清水,另一側用吸水纸吸引→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4、结论:

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

1.原理:

成熟(有明显液泡)的植物细胞能够与外界溶液组成一个渗透系统,通过渗透作用的方式吸水或失水。

2.方法步骤:

应用:

1、可以用于测定细胞液的浓度2、可以用于判断细胞的死活

注意问题:

1、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的空隙充满的是0.3mg/mL蔗糖溶液。

2、动物细胞能发生渗透作用但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例题:

下面是一组用新鲜洋葱表皮进行的实验处理和结果,请分析回答:

实验分组

处理方法

实验结果

第组

①将材料置于30%蔗糖溶液中

①发生质壁分离

②然后将材料移至蒸馏水中

②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第组

③将材料置于60%蔗糖溶液中

③迅速发生质壁分离

④然后将材料移至蒸馏水中

④质壁分离不能复原

第3组

⑤将材料置于7%的尿素溶液中

⑤开始发生质壁分离,然后逐渐自动复原

第4组

⑥将材料放入100℃热水中3min后

取出,重复第1组实验

⑥不发生质壁分离

(1)洋葱表皮细胞在第1、2、3组实验中均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其内部结构基础和外在条件分别是。

(2)比较第1和第2组实验结果的差异,说明。

(3)比较第1和第3组实验结果,出现实验结果差异性的原因是。

(4)比较第1和第4组实验结果,出现实验结果差异性的原因是。

答案:

(1)内部结构基础是有原生质层和原生质层内外两个溶液体系的存在;外在条件是原生质层内外两个溶液体系存在浓度差

(2)高浓度溶液加快质壁分离现象的出现,但由于引起细胞过度失水,导致细胞死亡,使质壁分离复原不能发生(3)尿素是可能被细胞主动吸收的小分子物质,随着尿素分子不断的进入细胞内部,当细胞内外浓度趋于一致时,质壁分离就会自动复原(4)高温致使细胞死亡,死亡的细胞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注意问题

1、选材:

选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其细胞液为紫色,在显微镜下与无色透明的细胞壁容易区分,观察到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效果明显。

另外,取新鲜水绵、黑藻叶、南瓜表皮也可以做这个实验。

2、试剂:

选用0.3g/ml蔗糖糖溶液。

浓度过高,细胞质壁分离速度虽然很快,但不久就会将细胞杀死,细胞不能进行质壁分离复原;若浓度过低,则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或速度太慢。

另外,8%食盐溶液、5%的硝酸钾溶液、一定浓度的尿素、甘油……也可使用,但后面三者在引起质壁分离后可自动复原。

3、时间的控制:

做好质壁分离的实验后,不久就要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

避免使质壁分离的细胞长时间处于较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细胞过度失水而导致死亡。

从而观察不到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

实验八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

(1)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或丙酮)中,所以用无水乙醇可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2)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得慢,因而可用层析液将不同色素分离。

2、步骤:

3、结果分析:

①从色素带的宽度可知色素含量的多少依次为:

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②从色素带的位置可知色素在层析夜中溶解度大小依次是:

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③在滤纸上距离最近的两条色素带是叶绿素a与叶绿素b,距离最远的两条色素带是胡萝卜素与叶黄素。

4、注意事项:

(1)裁取定性滤纸时,注意双手尽量不要接触纸面,以免手上的油脂或其他脏物污染滤纸。

(2)根据烧杯的高度制备滤纸条,让滤纸条长度高出烧杯1cm,高出的部分做直角弯折。

(3)画滤液细线时,用力要均匀,速度要适中。

(4)研磨要迅速、充分。

a.因为丙酮容易挥发;b.为了使叶绿体完全破裂.从而能提取较多的色素;

c.叶绿素极不稳定,能被活细胞中的叶绿素酶水解而被破坏。

(5)制备滤纸条时,要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这样可以使色素在滤纸条上扩散均匀,便于观察实验结果。

5、实验创新:

在本实验中在圆形滤纸中央点上叶绿体色素的提取液进行层析,会得到近似同心的四个色素环,由内到外依次是黄绿色、蓝绿色、黄色、橙黄色。

实验九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P91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2、装置:

(见课本)下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分析

甲:

有氧呼吸装置      乙:

无氧呼吸装置

 

3A瓶加入的试剂是NaOH,其目的是:

使进入B瓶的空气先经过NaOH处理,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4C瓶和E瓶加入的试剂是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其作用是:

检测CO2的产生

D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E瓶,其原因是:

D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酵母菌会将瓶中的氧气消耗完。

再连通E瓶,就可以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CO2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所产生的

3、检测:

(1)检测CO2的产生: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实验十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P115

1、材料:

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

(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

药液: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

1混合液).

时间:

3~5min.目的: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

用清水漂洗约3min.目的:

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染色:

用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5min

目的:

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4.制片:

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

目的:

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

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

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

(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

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

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实验十一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P110

原理:

NaOH和酚酞相遇呈紫红色

当与琼脂相遇时,其中酚酞变成紫红色,因此,从颜色上的变化就知道NaOH

扩散得有多远。

在一定时间内,NaOH在琼脂块的每一侧扩散的距离大致相同。

步骤:

将含酚酞琼脂块切成三块边长分别为3cm、2cm、1cm的正方体,放入烧杯内,加入

NaOH溶液,10min后取出,用纸巾吸干,用塑料刀将琼脂块切成两半.观察切面,测量每一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

分析:

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表面积)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也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结论:

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

细胞表面积限

制了细胞的长大。

1.细胞为什么要分裂?

或细胞为什么这么小?

(1)增大细胞膜表面积与体积比,有利于物质的运输(营养吸收与废物排出)以保证细胞正常生命代谢需要。

(2)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