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皮肤病中医临床药方.docx
《名中医皮肤病中医临床药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中医皮肤病中医临床药方.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中医皮肤病中医临床药方
名中医皮肤病中医临床药方
1.1消风宁络饮
【来源】曹向平,《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炒防风10克,炙黄芪15克,炒赤芍10克,大生地15克,炒丹皮10克,牛角腮5克,生槐花15克,炙甘草5克,红枣10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一般服用15剂即可。
如反复发作者则须连进本方30剂。
【功用】消风凉血,散瘀宁络,佐调卫气。
【方解】过敏性紫癜、又称“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累及毛细血管壁而发生出血症状。
本病多由细菌(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寄生虫感染,食物或药物过敏等所致,好发于儿童和青年,尤以儿童居多,中医属血证发斑范畴,称之为“肌衄”。
谬仲淳论血证要诀指出:
“宜行血不宜止血”,实寓血活瘀化之深意。
本方之目的为消风凉血,散瘀宁络并举,辅以调整卫气,使其风祛瘀散络宁,血循常道而自止。
方中防风为祛风主要药,可祛头面及周身之风邪;生槐花功能凉血,祛血中之风热,两药相伍,共奏消风宁络之功,赤芍为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之佳品;生地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丹皮功专散瘀;牛角腮为黄牛或水牛角中的骨皮角髓,味苦性温,为止血祛瘀之品,疗血证之要药,上药相伍,共奏凉血散瘀之功,黄芪、炙甘草、红枣和营血,配防风更益卫气。
【主治】肌衄(过敏性紫癜)。
【加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血溢论》中所论的“血溢”,“血随经络虚处著溢,自皮孔出”,当系本病。
是血液溢于皮肤,黏膜之下,而出现青紫色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为特征的病证。
使用本方时,若伴有明显腹痛者,去赤芍改白芍15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卓著。
一般服用18剂后可愈。
【附记】①本方适用于单纯型“肌衄”,证,是曹氏数十年临证中治过敏性紫癜之经验方,有较好之疗效。
②服药期间忌海鲜,辛辣食物。
(3)若并发肾小球肾炎者,当视具体证候按肾炎辨治。
1.2脱敏消癜汤
【来源】冉雪蜂,《冉氏经验方》
【组成】艾叶、乌梅、阿胶(烊化)、金银花、槐花米各9克,大枣50克,甘草9克,生大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功用】养气止血,清热解毒,脱敏。
【方解】方中乌梅为脱敏要药;大枣补气养血;胶艾止血;当归养血活血;金银花,槐花米、甘草清热解毒;生大黄泻热毒,行瘀血。
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止血,清热解毒,脱敏之功。
【主治】过敏性紫癜。
【加减】出现全身反应,发热者,加生地15克,连翘、丹皮、紫草各9克;出现肠胃道反应,脐周下腹部疼痛者,加厚朴,枳壳,川楝子,黄柏各9克,大黄用量增至6~9克;出现风湿性反应,关节疼痛明显、膝、踝、腕等处关节肿胀并有浆液性渗出,体温升高,行动困难者,加汉防己,秦艽,牛膝、鸡血藤,柴胡各9克;出现肾脏病变,水肿,少尿或出现蛋白尿、血尿或管型时,生大黄用量加至6~9克,黄芪、滑石各15克,猪苓、泽泻、车前子各9克;出现神经系统病变,惊厥者,加水牛角50克,僵蚕,钩藤,天竹黄各9克,出现瘫痪等,加马钱子0.3克(研末冲服)。
【疗效】多年用于临床,若随证加减得当,疗效颇著。
1.3滋阴降火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地30克,丹皮10克,鲜茅根30克,知母、黄柏、栀子炭各10克,仙鹤草、大青叶各15克,茜草12克,大蓟、小蓟各12克,广角1.5克(研末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解】多因热入血分,血热外溢所致。
方中生地、丹皮凉血热而滋阴;大青叶清热解毒而消紫癜;茅根,大小蓟,仙鹤草凉血止血;栀子炭,知母,黄柏清热泻火;茜草清血热兼能化瘀生新,俾止中有散,则出血点易于吸收也。
滋阴即能清热,凉血即能止血,故用之每奏佳效。
【主治】过敏性紫癜。
出血点鲜红或紫红,面红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滑数。
【加减】如大便潜血,加海螵蛸13克,五倍子10克,三七(研冲)、白芨(研冲)各3克。
【疗效】临床屡试屡验,效果颇佳。
1.4补气凉血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黄芪、党参、鱼鳔胶(炒珠)各15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鲜茅根30克,大小蓟各15克,茜草12克,仙鹤草15克,龟胶、阿胶各10克(均烊化)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摄血,凉血止血。
【方解】气虚者,脾气虚也。
脾虚不能统血,则血不能归经而外溢,故出血点遍于全身。
虽为气虚,亦有火热寓于其中,故本病以气虚不摄血为本,血热妄行为标。
治当标本兼顾,或先治其标,后固其本,随机化裁、灵活运用。
故方用党参、黄芪大补元气,摄血以固本;复以生地,丹皮、茅根、大小蓟、仙鹤草、茜草清热凉血止血以治标。
且茜草兼能化瘀生新,俾止中有散。
鱼鳔胶龟胶,阿胶补血止血,且能升血小板。
尤其鱼鳔胶,可使血凝聚,不疏散。
多年来临床实践,鱼鳔胶配何首乌、枸杞子升血小板极佳。
其用法为先将鱼鳔胶用滑石粉炒成珠,再与诸药同煎、或将鱼鳔胶用香油炸单吃,但必须嚼烂而后咽之。
【主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出血点遍于全身皮肤,黏膜,内脏,或齿龈出血,大便潜血,血热者,其色鲜红,或瘀斑、瘀点,脉滑数;气虚者,其色暗淡,肤色苍白,心慌气短,精神萎靡,舌淡苔白。
【加减】心慌,加茯神12克,柏子仁10克;大便潜血,加用“滋阴降火汤”。
气虚甚者,重用益气之品;血热甚者,重用凉血之药。
【疗效】临床应用,效果颇捷。
1.5青紫汤
【来源】王鹏飞,《中医杂志》(5)1990年
【组成】青黛3克,紫草、白芨各9克,乳香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凉血,止血。
【方解】肺主气,合皮毛。
本病发病以秋季为多,盖秋季气燥,燥邪犯肺,易伤阴动血,伤及皮毛,故成皮肤紫癜。
多因邪热伤于手太阴肺经和足少阴肾经经脉,致热入血分而逆乱,血不循经,外溢脉道所致。
其治着眼于热、血、肺、肾,以清热凉血为主,早期清肺透邪,晚期,治肾护阴。
方用青黛清五脏之热、平肝凉血;紫草凉血,走皮肤,透邪于外,与青黛相伍,清透内外而宁血;白芨苦甘涩凉、入肺肾,苦凉清肺治其本,甘缓止痛,能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治疗腹痛及胃肠出血,涩则收敛止血治其急;入肾经兼以治肾护阴。
乳香活血通络,一去凉血之弊,一为新血开道。
四药合用,妄行之血可宁,越府之血可归,热去血平,其病自愈,且适用于各型紫癜。
疗效较佳。
【主治】过敏性紫癜。
【加减】单纯皮肤型:
若皮疹颗粒小而稀疏,伴有表证者,加金银花9克,板蓝根12克,白芷6克,焦山栀9克;若紫癜量多呈片状、伴气营热证者、去乳香、加寒水石15克,丹皮9克,犀角粉0.5克(冲)、元参9克,生地12克;皮肤关节型,加钩藤、木瓜、威灵仙各6克,金银花藤12克;腹型:
大便下血、色鲜红、伴肛门灼热、大便不爽者,加地榆10克,白头翁6克,黄连4克,赤小豆30克;大便色黑呈柏油样,紫癜色淡者,加伏龙肝15克,干姜5克,阿胶珠9克,黄芪15克,黄精9克;腹部窜痛、攻冲起块者,加芍药15克,甘草6克,元胡9克,沉香末0.5克(冲)、凤尾草、倒扣草各9克;紫癜肾病,加益母草15克,凤尾草10克,倒扣草9克,泽兰15克,泽泻30克,生山楂、山药各15克,生地12克。
【疗效】李素亭等报道:
临床治疗200例,其中皮肤关节型59例、单纯皮肤型40例、混合型45例,肾型36例、腹型20例。
结果痊愈128例、好转6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7%,治愈率为64%。
1.6清荣饮
【来源】王祉然,《中医杂志》(12)1987年
【组成】槐花25克,生地榆15克,白茅根20克,白芍、玄参各15克,金银花、生地各20克,大枣20枚,鸡内金15克,炒三仙各10克。
【用法】上药加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
每日1剂,二汁混合,早晚各服1次。
【功用】清热凉血、滋阴补虚。
【方解】过敏性紫癜、中医称“紫斑”,或称肌衄或葡萄疫者。
紫癜病发于营血,显于皮肤,但病变却在胃腑,《医学入门》说:
“乃胃虚火游于外。
”《外科正宗》言其为“邪毒传胃”。
胃浊不降、虚火内生、血热妄行、故发紫斑。
清其血热为当务之急,故方用槐花、生地榆、白茅根、生地、玄参、白芍、金银花为一派清热解毒、滋阴凉血之品,为血证通用之品。
惟大枣、鸡内金、炒三仙(山楂、神曲、麦芽)为其独到用药、为治本而设,有见血休治血之妙。
大枣用量多达20枚,取其和胃润营之功,为方中举足轻重之品。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枣煎剂可增加动物的血清总蛋白和血蛋白;鸡内金、炒三仙一可化胃浊以降虚火,二可防大枣甘温壅滞之弊,其配伍精当,为方中所不可缺少。
另过敏性紫癜,临床辨证分型一般有血热妄行、阴虚火旺和气不摄血三种,本方既能清热凉血,又可滋阴补虚,故可作为治疗过敏性紫癜的通治验方使用,且每获良效。
【主治】过敏性紫癜。
证见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常伴有鼻衄、齿衄及月经过多,或有发热、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数。
【疗效】临床屡用屡验,效果甚著。
曾临床验证数例,均获痊愈。
1.7茜草汤
【来源】宋廷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茜草根30克,生地15克,玄参12克,丹皮、阿胶、白芍、黄芩各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方解】本病多由外邪乘虚入侵,酿成热毒,迫血妄行,血不循经,渗于脉外,见于肌肤所致。
方中重用生地、茜草根、玄参清热凉血;白芍和营清热;丹皮凉血散瘀;黄芩、甘草清热凉血解毒;阿胶养阴止血补血、滋补肝肾。
诸药配合,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效。
黄芩还具有轻度扩张血管作用,可减轻血管反应。
【主治】过敏性紫癜。
【加减】兼有热象者,加大青叶;腹痛便血者,加地榆炭、炒枳壳、木香、白芨;血尿者,加车前草、萹蓄、茅根。
【疗效】治疗60例,全部治愈。
其中2天后紫癜即见消退,腹痛、便血症状减轻,6~10天紫癜全部消退,治愈者54例(占90%),11~15天治愈者3例、16~20天治愈者3例。
平均治愈时间为9.5天。
1.8黄芪二活汤
【来源】舒义,《新中医》(5)1988年
【组成】黄芪50克,羌活、独活、荆芥、川芎、蔓荆子、甘草、防风、藁本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用】疏风宁血、益气固表。
【方解】卫阳不固,风邪外袭,扰动营阴,致阴血溢于脉外,则紫癜作矣。
本方由羌活胜湿汤化裁而成。
方中重用黄芪旨在扶正驱邪,尤其补气固表,以御邪侵而防复发。
配以羌活、荆芥、独活、防风、蔓荆子、藁本祛风胜湿以疏风安血和营;川芎活血,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
尤其方中荆芥能除血中风邪,使邪去正安、血不妄行。
诸药合用,共奏疏风宁血、益气固表之功。
用于风扰血溢之证(过敏性紫癜),疗效颇佳。
【主治】过敏性紫癜并发肾小球肾炎。
【加减】风胜阻于经络、关节肿痛者,加细辛、桂枝;风扰胃肠、腹痛、恶心、呕吐,加白芍、法半夏;有热象者,加蝉蜕。
【疗效】治疗14例,均获痊愈。
即紫癜全部吸收、伴发之腹痛、呕吐、或关节肿痛、风疹亦全部消失。
并发肾炎水肿消失、血压恢复正常,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全部转阴。
所有病例、服药3剂后紫癜都明显减少,有3例服药3剂即愈。
大部分6~9剂痊愈,最多服12剂而愈。
1.9化瘀苍术散
【来源】李博鉴,《集验百病良方》
【组成】苍术、黄柏、川牛膝各10克,生苡仁30克,泽泻10克,白茅根、生地各30克,丹皮、赤芍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除湿、活血化瘀、凉血止血。
【主治】皮肤病,如过敏性紫癜(葡萄疫)、小腿湿疹(湿臁疮)、结节性红斑(梅核火丹)、变应性皮肤血管炎、丹毒、硬结性红斑、小腿静脉性溃疡、结节性血管炎,色素紫癜性苔藓样皮炎、血栓性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静脉曲张综合征、静脉功能不全等,有由湿热下注,瘀阻经脉引起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加减】瘀滞偏盛,证见皮肤生有瘀点、瘀斑、溃疡、坏死,或有静脉曲张、结节、肿块、触之痛甚,伴舌暗苔腻、或有瘀点,脉涩滞者,可加泽兰、丹参、穿山甲、王不留行等;湿邪偏盛:
证见腿脚水肿,压之有凹陷,或糜烂浸渍,脂水频流,淫淫作痒,伴舌苔厚腻、脉弦滑或滑数者,可酌加冬瓜皮、茯苓皮、防己、木瓜等;热毒偏盛:
证见皮肤焮红、色如涂丹、触之灼热,疼痛不已,伴璺核肿大、壮热恶寒,舌绛苔黄、脉弦数或洪数者,可酌加忍冬藤、牛蒡子、紫草、板蓝根等;气血不足、证见疮口紫暗平塌,肉色灰白,出脓清稀、久不收敛、伴乏力倦怠、少气懒言、面色不华,舌淡脉细者,可酌加当归、熟地、黄芪、鸡血藤等。
【疗效】临床屡用,随机加减,每获良效。
1.10三草楂黄汤
【来源】王洪忠,《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地、防风各10克,大黄、鹿衔草、甘草各12克,紫草15克,生山楂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疏风清热,行瘀解毒。
【方解】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脏损害,属中医“血证”、“发斑”范畴。
其因不外风、热、毒、虚,多因血热壅盛,兼感风邪,风热搏结于血分,热毒迫血妄行,致血溢于肌表而发斑。
初起治当清降为主,日久当以养阴血为本,兼清郁热为标。
治血证勿忘行瘀,活血行瘀当贯彻始终。
方中以防风疏散风热、祛表邪;生地、紫草、大黄,活血凉血、逐内伏营血之热毒;生山楂味酸,微甘性平,善入血分,为活血化瘀之要药;以甘草佐之,则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鹿衔草祛风湿而通利关节,止血而不留瘀。
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行瘀解毒之功。
【主治】紫癜性肾炎。
【加减】风热内盛兼咽痛重者,加蝉衣、玄参、山豆根;热伏营血,紫癜致密经久不消者,加丹皮、赤芍;血尿明显者,加白茅根、旱莲草;腹痛兼便血者,加白芍,焦大黄;气虚倦怠乏力者,加太子参、冬虫夏草、黄芪;阴虚明显者,加女贞子、旱莲草;热象明显者,加白花蛇舌草,败酱草。
【疗效】屡用效佳,有效率达78%;以急性肾炎综合征者疗效尤佳。
1.11加减玉女煎
【来源】张季高,《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地15克,麦冬、知母、茜草根、蒲黄各10克,生石膏、水牛角(先煎)各30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养阴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消斑。
【方解】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少阴不足,阳明有余所致。
阴虚则火旺,而火旺更易伤阴、虚火伤及脉络,故见肌衄,或他处出血,故治宜清火与滋阴并用。
方中生石膏清胃热之有余;生地滋阴凉血;知母苦寒质润,助生石膏清胃泻火;麦冬养胃阴、助生地凉血止血;蒲黄、茜草根、水牛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甘草协调诸药,引热下行。
诸药合用,共奏养阴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消斑之功,用治本病最为适宜,而且效果甚佳。
【主治】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疗效】多年使用,屡获良效。
二、治丹毒秘方(3首)
2.1蝎槟导滞汤
【来源】余步卿,《浙江中医医院学报》(6)1980年
【组成】全蝎(或蝎尾)4只(研吞)、槟榔、生甘草各4.5克,川牛膝、炙甲片、桃仁各9克,红花、独活各3克,赤芍、黄柏各6克,忍冬藤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化湿清热,疏结导滞。
【方解】本方是已故名医余步卿用以治疗流火早期的经验方。
方中的独活、黄柏、生甘草化湿清热;忍冬藤解毒通络;以全蝎搜风、散结、通络;槟榔、川牛膝、炙甲片、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疏结导滞,且牛膝导药下行直达病所,故兼之为使。
诸药合用,共奏化湿清热、疏结导滞之功。
用之临床,一般三四剂即可见效。
【主治】流火早期(下肢丹毒)。
鲁贤昌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
本方不但对流火早期有效,而且对流火中、晚期(除化脓者外)和多种下肢疾患,如热痹、血栓性静脉炎、炎性肿块、手术后感染和伤筋瘀肿疼痛,人造血管术后栓塞等均可主之。
【加减】如有表证,发冷发热,脉浮数、舌苔白腻,可加薄荷、苏梗;热重烦躁,舌苔黄腻,去红花,加焦山栀、黄芩、丹皮;脘闷欲呕,去桃仁、炙甲片、独活,加藿香、姜半夏、广郁金、炒枳壳;肿硬痛剧,加乳香、桑寄生;皮色潮红、光亮肿大者,去炙甲片、红花,加晚蚕砂、地骷髅、绵茵陈。
鲁贤昌用药经验:
如方中缺全蝎,可用地鳖虫、地龙或蜈蚣代替;槟榔用量可酌情增加;高热时,去独活、红花、炙甲片,加金银花、紫花地丁、半枝莲、丹皮等。
在内服药治疗的同时,也可适当配合外治:
如腹股沟淋巴结坚硬肿大,可用温经通络的薄贴盖之;局部红肿较剧者,可加用如意金黄散外敷。
【疗效】临床屡用,均获良效。
鲁贤昌临床验证流火(下肢丹毒)、血栓性静脉炎、人造血管术后栓塞各1例、均获痊愈。
多年临床使用,用治上述各病症,证明均有良好效果。
2.2鹿角阳和汤
【来源】郑锦章,《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鹿角霜30克,麻黄5克,熟地30克,肉桂5克,白芥子3克,炮姜1.5克,川椒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头二煎温服、第三煎熏洗患处。
【功用】温阳解毒、利湿消肿。
【方解】慢性丹毒出现局部漫肿,疼痛不著,患处皮温稍低,皮色苍白或紫暗,自觉木胀感等是虚寒之象,故方用麻黄开腠,可助解散寒凝;取肉桂壮元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炮姜守而不走,助肉桂温中散寒;白芥子对皮里膜外的寒凝有消散之功;方中重用熟地补血生精填髓,扶正以驱邪。
且熟地与麻黄同用,既能缓麻黄发表,又能去熟地滋腻;川椒温经散寒;鹿角霜功力不及鹿角,故用量较大,取其温补肾阳兼能散瘀消肿而治虚寒性疮疡。
合用共奏温阳解毒、利湿消肿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慢性丹毒。
【加减】局部皮色紫暗,加丹皮20克,红花6克,鸡血藤30克;疼痛加乳香、没药各6克。
【疗效】治疗17例慢性丹毒虚寒型,除1例转口腔医院,2例下肢呈慢性水肿样而中断治疗外,其余均获良效。
2.3解毒清热汤
【来源】赵炳南,《赵炳南医疗经验集》
【组成】蒲公英、野菊花、大青叶各30克,紫花地丁、蚤休、天花粉各15克,赤芍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
【方解】方中蒲公英解毒长于消痈;紫花地丁解毒长于治疔毒;大青叶解毒清热凉血,常用于治疗瘟疫斑疹、丹毒等症;蚤休能解肝胆之郁热、熄上扰之火毒,善治上焦痈肿疮毒;佐以赤芍凉血活血散瘀;花粉清热生津护阴。
药少力专,各尽其用。
既能协同解毒清热,且各有专长,故适用于疔、疖、痈肿、急性丹毒等一切体表感染的初期。
本方为清热解毒的首选良方、力专解毒清热。
【主治】疔、疖、痈、急性丹毒初期及一切体表感染初起之症。
【疗效】多年临床使用,屡试屡验,效果颇佳。
三、治鱼鳞病秘方(1首)
3.1鱼鳞汤
【来源】周鸣岐,《中医杂志》(8)1980年
【组成】生黄芪50克,黑芝麻40克,丹参、地肤子各25克,当归、生地、熟地、枸杞子、何首乌、白鲜皮各20克,生山药、苦参片、防风各15克,川芎、桂枝、蝉蜕、甘草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养血、补肾祛风。
【方解】鱼鳞病多由肝肾阴虚、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所致。
方用黄芪、山药健脾益气、生地、熟地、当归、川芎养血;枸杞、首乌、芝麻补益肝肾;白鲜皮、地肤子、防风、苦参片、蝉蜕祛风燥湿;桂枝通络;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
本方作用全面、治疗有效。
【主治】鱼鳞病。
【加减】心悸、失眠、健忘,加炒枣仁、合欢皮;纳呆、脘胀,去生地、熟地,加白术、鸡内金;便溏,去黑芝麻、枸杞子、生地、熟地,加白术、淮山药;气短、自汗,加党参。
【疗效】治疗70例,临床痊愈12例,明显好转45例,好转16例。
总有效率为97.1%。
四、治银屑病(牛皮癣)秘方(4首)
4.1白NB038汤
【来源】周鸣岐,《辽宁中医杂志》(8)1984年
【组成】①防风10克,威灵仙15克,白茅根60克,白鲜皮20克,苦参、草河车、丹皮各15克,土茯苓、忍冬藤各30克,地肤子20克,甘草10克。
②生地30克,当归15克,土茯苓25克,赤芍15克,丹参、紫花地丁各20克,连翘15克,元参20克,火麻仁15克,白鲜皮20克。
【用法】水煎服,均为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①祛风清热、凉血解毒。
②滋阴润燥、解毒化瘀。
【方解】银屑病相当于祖国医学的白疕风。
当风邪之毒客于皮肤、稽留不去、蕴结化热,热盛则燥,燥甚则致血热,或久病素体虚弱、风燥内蕴、耗伤阴血、脉络瘀阻、肌肤失养所致。
前者为风盛血热,后者为风燥血虚。
治宜侧重。
风盛血热,治宜祛风清热、凉血解毒。
故方①用防风、威灵仙、白鲜皮、地肤子祛风除湿;苦参、土茯苓清热利湿;白茅根、丹皮、草河车、忍冬藤凉血解毒;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
风燥血虚,治宜滋阴润燥,解毒化瘀。
故方②用生地滋阴润燥;当归、赤芍、丹参活血化瘀;紫花地丁、连翘清热解毒;元参滋阴泻火;土茯苓、麻仁通腑泄毒;白鲜皮祛风止痒。
分型论治、故奏效颇佳。
【主治】银屑病(牛皮癣)。
【加减】①号方:
口渴心烦,加花粉、栀子;脾虚湿胜,加白术、滑石;咽喉肿痛,加双花、山豆根;便秘、加麻仁;大便秘结、舌苔黄燥,加大黄。
②号方:
舌暗或有瘀斑,加莪术、漏芦、丹参、赤芍;大便秘结,加肉苁蓉;皮肤奇痒,加地肤子、蛇床子、蛲床子、刺蒺藜、蝉衣、蜂房;头部皮疹严重,加防风、蜂房、白芷;下肢重,加牛膝、茜草;斑块消失较慢,加蜈蚣3条(研末冲服)。
若服汤剂困难,可用单方蜈蚣10条,焙干研末,分5次,每晨空腹服,也有一定疗效。
【疗效】治疗116例,结果基本痊愈22例,显效24例、好转58例,无效18例。
总有效率为93.1%。
【附记】凡治疗效果不显著,多因未坚持继续服药,或在服药中饮酒、食辛辣刺激物有关。
病愈后仍应继续治疗1个月,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多年来笔者应用本方治疗多例,并配用外治(方详《百病中医熏洗熨擦疗法》),均获痊愈。
临床实践证明:
比单用内治或外治,疗效尤佳。
4.2白NB038方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①生地、生槐花各30克,山豆根9克,白鲜皮、草河车、大青叶、紫草各15克,黄药子12克。
②土茯苓30克,忍冬藤、山豆根各9克,生甘草6克,板蓝根、威灵仙、草河车、白鲜皮各15克。
【用法】水煎服,均为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①凉血清热、解毒治疮。
②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方解】牛皮癣进行期,多属血热风燥,故方用生地、生槐花、紫草凉血清热;山豆根、草河车、大青叶清热解毒;白鲜皮消风止痒;黄药子凉血解毒。
合用共奏凉血清热、解毒治疮之功;早期多为风盛热炽,故方用土茯苓、白鲜皮、威灵仙祛风除湿;板蓝根、山豆根、草河车、忍冬藤、生甘草清热解毒。
随证选用,效果甚佳。
【主治】牛皮癣。
1号方适用于进行期,2号方适用于早期。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颇佳。
据〔《光明中医》(3)1988年〕权耀恒报道:
用本方(即上二方)随证加减,治疗69例,结果痊愈45例,好转12例,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87%。
4.3银屑汤
【来源】周鸣岐,《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白鲜皮30克,金银花40克(单煎)、连翘15克,土茯苓、生地各30克,白茅根50克,苦参15克,防风10克,地肤子、丹参各15克,鸡血藤25克,当归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煮沸后改文火,继煎20分钟,每剂药可煎2次,取汁混匀、日服2次。
方中金银花宜单煎,煮沸后煎煮时间不超过10分钟,滤汁加入前汤药中同服之。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祛风。
【方解】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容易复发的顽固性皮肤病,中医对本病早有详细记载,多属“松皮癣”、“风癣”、“干癣”、“蛇虱”等病范畴。
临床症状为周身泛发红色皮疹、呈点滴状、斑块状、地图状,或混合状,表面覆有银白色鳞屑,大量脱屑,皮屑易于剥离,剥离后有点状出血,新发皮疹不断出现、伴瘙痒,或见心烦口渴、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多由素体血热蕴毒、燔灼营血;复由外感风、热、湿、燥、毒诸邪,伤人肌肤,内外合邪,发为银屑顽疾。
诚如《医学入门》所言:
“疥癣皆血分热燥,以致风毒客于皮肤。
”方中白鲜皮,防风祛风解毒止痒;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生地、白茅根清热凉血;土茯苓、苦参、地肤子清热祛湿解毒;丹参、鸡血藤、当归活血化瘀、养血润燥。
诸药合用,相得益彰,既可外散肌表之风毒,又能内清血中之热毒,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