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专业课备考复习之现代文学笔记.docx
《考研专业课备考复习之现代文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专业课备考复习之现代文学笔记.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专业课备考复习之现代文学笔记
2021年考研专业课备考复习之现代文学笔记
零余者:
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
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小诗体:
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徘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
主要作者有冰心、宗白华、徐玉诺、何植三等人。
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
小诗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诗歌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捕捉自己内心世界微妙情感与感受的努力。
小诗体在新诗的发展史上具有过渡的意义。
纯诗:
1926年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纯诗"这一概念,即"纯粹的诗歌"。
穆木天所谓的"纯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主张"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二是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
早期象征派诗人提出的"纯诗"概念,在其更深层面上,意味着一种诗歌观念的转化:
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
美文:
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于1921年发表《美文》,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土地"。
王统照、傅斯年、胡适等曾撰文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徐志摩和周作人自己等一大批作家富有成效的拓荒,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
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春柳社:
1906年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
成员有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
1907年正式公演《黑奴吁天录》。
这是春柳社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创作活动,演出在东京引起了轰动,其影响达于国内。
辛亥革命后,春柳社员陆续归国。
1912年初,陆镜若在上海邀集欧阳予倩等人成立了新剧同志会,正式从事职业演剧。
它始终保持着春柳社的宗旨和传统作风,因此可算作"后期春柳"。
上海民众剧社:
"五四"以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1921年3月在上海成立。
发起者为沈雁冰、郑振铎、熊佛西、陈大悲、欧阳予倩等十三人。
5月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戏剧杂志。
民众戏剧社强调戏剧必须反映现实和负担社会教育的任务,认为它"是推动社会使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
总的说来,是和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基本上一致的。
此外,他们还介绍了罗曼罗兰的"民众戏院"及西欧的小剧场运动,以助长"爱美剧"的声势。
民众戏剧社的主要贡献是将"五四"革命精神在戏剧理论方面作了充分的发挥,也强调舞台实践,鼓励青年学生参加"爱美剧"运动。
2021年考研专业课备考复习现代文学笔记。
剧运动:
1926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学生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提倡"国剧运动"。
他们主张从整理与利用旧戏入手去建立"中国新剧":
在戏剧观念上,主张发扬传统戏曲"纯粹艺术"的倾向;在戏剧表现上,提出要"探讨人心的深邃,表现生活的原力",因而赞赏西方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艺术,进而提出要糅合东、西方戏剧的特点,在"写意的"与"写实的"两峰间,架起一座桥梁,并预言"再过几十年大部分的中国戏剧,将要变成介于散文、诗歌之间的一种韵文的形式"。
——他们的这一设想,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由于不适合当时社会的需求,终未能实现,但作为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留下了痕迹。
社会剖析小说:
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其特点是:
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凸出人物性格的一瞬。
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缃等人。
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东北作家群:
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大河小说:
原是法国文学中的一种形式,特指那种多卷本连续性并带有历史意味的长篇巨著。
李劫人曾留学法国,受其影响。
30年代中期,他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变迁为基本线索,完成了三部曲式的历史性宏篇巨著《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具有宏伟的构架与深广度,被人称为是"大河小说",其长篇巨著亦被称为"小说的近代史"。
汉园三诗人:
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
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因此而得名。
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
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开明派:
30年代独具特色的一支散文作家队伍,他们大都是上海立达学园的同事,30年代又聚集在开明书店周围,有丰子恺、夏丏尊、叶圣陶诸先生。
"开明"同人散文家是积极的人生派,热切的爱国者,讲究品格、气节和操守。
他们的作品平淡如水,明白如话,却擅于在平凡中开掘生活的哲理,追求高远的情境,严谨而有韵致。
上海艺术剧社: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领导的第一个话剧团体。
由郑伯奇、沈端先等发起,1929年秋在上海成立。
社长郑伯奇。
出版《艺术》和《沙仑》等戏剧刊物及《戏剧论文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新兴戏剧及"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并先后组织了两次公演,介绍了法国左翼剧作家罗曼罗兰的《爱与死的角逐》等具有革命倾向的剧目。
它有力地促进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戏剧理论建设,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后浪漫主义:
上海"孤岛"和国统区内典型的通俗、先锋两栖作家,是徐訏和无名氏。
这类作家的出现,一定意义上反映了40年代城市读者对小说的欣赏趣味的提高。
有人称之为"后浪漫主义小说",强调了他们的文学品位,既有浪漫主义理想,又渗入现代主义精神。
他们的小说具有浪漫主义的手法,抒情的笔调,但又不同于郁达夫代表的前期浪漫派小说,而是更多神秘荒诞色彩。
代表作有徐訏的《风萧萧》等。
街头诗运动:
1938年,田间来到延安,发起街头诗运动,积极提倡"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诗歌。
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经是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的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
田间的街头诗最为突出,结构上采用"阶梯式"分行形式,诗句短而有力,节奏感强,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起到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被闻一多称为"时代的鼓手"
2021年考研专业课备考复习现代文学笔记。
剧联: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戏剧家统一战线组织。
1930年成立于上海。
刘保罗、田汉、赵铭彝、于伶等曾担任党团书记。
剧联成立后,起草并通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除在上海设立总盟外,先后在北平、汉口等地设立了分盟和小组,使左翼戏剧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
在演剧方面,团结进步的戏剧工作者,组成50多个左翼剧团。
其中上海就有艺术剧杜、南国社等。
剧联领导的演剧活动,具有革命性、群众性和战斗性的特色。
为了开展工人演剧活动,剧联成立了工人演出委员会,推动了工人剧运的发展。
左翼戏剧运动为后来话剧向职业化、实用化过渡准备了条件。
为中国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初步开拓了道路,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戏剧人才。
1936年初,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自动宣告解散。
中国诗歌会:
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
1932年成立于上海,由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共同发起。
主要刊物是《新诗歌》。
中国诗歌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廓清新月派、现代派在诗坛造成的某些迷雾,推进和发展革命的诗歌运动。
中国诗歌会在内容方面主张"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形式方面则提倡"大众歌调",就是要创作大众化的诗歌,使诗歌普及到群众当中去。
中国诗歌会成立后,不仅注意诗歌创作,而且注意理论研究。
他们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出版"歌谣专号"、"创作专号"加以实践。
中国诗歌会对我国革命诗歌运动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京派:
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
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论语派:
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
主要人物是林语堂。
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
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
《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
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
由此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
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
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
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零余者:
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
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小诗体:
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徘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
主要作者有冰心、宗白华、徐玉诺、何植三等人。
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
小诗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诗歌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捕捉自己内心世界微妙情感与感受的努力。
小诗体在新诗的发展史上具有过渡的意义。
纯诗:
1926年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纯诗"这一概念,即"纯粹的诗歌"。
穆木天所谓的"纯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主张"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二是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
早期象征派诗人提出的"纯诗"概念,在其更深层面上,意味着一种诗歌观念的转化:
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
美文:
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于1921年发表《美文》,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土地"。
王统照、傅斯年、胡适等曾撰文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徐志摩和周作人自己等一大批作家富有成效的拓荒,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
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春柳社:
1906年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
成员有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
1907年正式公演《黑奴吁天录》。
这是春柳社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创作活动,演出在东京引起了轰动,其影响达于国内。
辛亥革命后,春柳社员陆续归国。
1912年初,陆镜若在上海邀集欧阳予倩等人成立了新剧同志会,正式从事职业演剧。
它始终保持着春柳社的宗旨和传统作风,因此可算作"后期春柳"。
上海民众剧社:
"五四"以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1921年3月在上海成立。
发起者为沈雁冰、郑振铎、熊佛西、陈大悲、欧阳予倩等十三人。
5月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戏剧杂志。
民众戏剧社强调戏剧必须反映现实和负担社会教育的任务,认为它"是推动社会使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
总的说来,是和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基本上一致的。
此外,他们还介绍了罗曼罗兰的"民众戏院"及西欧的小剧场运动,以助长"爱美剧"的声势。
民众戏剧社的主要贡献是将"五四"革命精神在戏剧理论方面作了充分的发挥,也强调舞台实践,鼓励青年学生参加"爱美剧"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