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查漏补缺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9418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5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查漏补缺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查漏补缺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查漏补缺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查漏补缺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查漏补缺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查漏补缺题.docx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查漏补缺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查漏补缺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查漏补缺题.docx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查漏补缺题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查漏补缺题

生物

2014.5.16

第一部分新命制试题

1.下列关于细胞这一最基本生命系统共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有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的细胞膜

B.都有膜包被的功能专一的细胞器

C.都以核糖体作为蛋白质合成场所

D.都在DNA分子中储存遗传信息

【简析】试题考查对细胞这一生命系统的基本共性的认识,考查对细胞基本结构和功能等知识的理解。

内容比较基础,但有一定的立意。

关注选项D这一学生易错点。

【答案】B

2.下列关于细胞内物质运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造血干细胞内,光面内质网合成的磷脂转移至细胞膜

B.胰岛细胞内,粗面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转移至高尔基体

C.巨噬细胞内,高尔基体加工的蛋白质转移至溶酶体

D.细菌细胞内,DNA指导合成的蛋白质转移至线粒体

【简析】试题以不同类型细胞内的物质运输为情境,对必修一、二、三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度整合,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关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

试题与第1题考点略有重复,可根据学生层次选用其一或修改使用。

【答案】D

3.西班牙长耳狗耳聋性状由一对基因控制。

育种学家在正常狗的杂交中发现下列情况:

母狗A与公狗C交配产生的全是正常狗,母狗B与公狗C交配生出了一些耳聋狗。

据此推测不合理的是

A.该耳聋性状是隐性性状B.公狗C是耳聋基因的携带者

C.母狗A和B的基因型不相同D.为降低耳聋基因频率应淘汰母狗A

【简析】素材来自遗传学学习指导与题解,考查利用遗传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答案】D

4.猪笼草生长于营养元素稀缺的土壤环境中,需要依赖捕食昆虫来获取生长所需的足够氮元素。

一种莱佛士猪笼草具有超长捕虫囊,囊底部有消化昆虫的消化液,囊中栖息有长毛蝙蝠,它所捕食的昆虫数量只有其他猪笼草的1/7。

据此无法推断出的是

A.莱佛士猪笼草所需氮元素可能部分来自长毛蝙蝠粪便

B.长毛蝙蝠栖息部位需避开莱佛士猪笼草分泌的消化液

C.莱佛士猪笼草通过光合作用为长毛蝙蝠提供有机物

D.莱佛士猪笼草与长毛蝙蝠为互利共生关系

【简析】用UlmarGrafe博士及其研究小组2014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构建试题情境,考查学生在全新的研究情境中的认知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难点在于需要学生依据题目“它所捕食的昆虫数量只有其他猪笼草的1/7”这一信息进行合理推理,分析长毛蝙蝠可能将猪笼草当做“天然厕所”,从而为莱佛士猪笼草提供了氮元素。

【答案】C

5.选择合适的鱼在稻田中放养可以提高水稻产量。

下表为养鱼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的实验结果。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处理

水稻产量(kg/hm2)

土壤有机质(%)

稻田养鱼

4023

2.72

对照

3474

2.56

A.被引入稻田的鱼可以保持指数增长

B.鱼捕食浮游植物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

C.鱼排出的粪便可提高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D.养鱼有利于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

【简析】考查生态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能力。

学生需要判断浮游植物和水稻间的竞争关系,能够分析鱼捕食浮游植物降低了浮游植物与水稻的竞争,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还建议分析为何“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

【答案】A

6.一个运动员通过训练发展了肌肉力量,但是并不能遗传给下一代,这是由于

A.肌细胞不携带遗传信息B.肌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

C.配子没有携带全套遗传信息D.DNA碱基序列不受锻炼影响

【简析】考查学生对基因与性状、遗传与变异等知识的理解。

【答案】D

7.下列选项中,对图示变化的解释最恰当的是

 

A.低温处理改变了局部细胞的基因表达

B.低温处理导致局部细胞产生了新的基因突变

C.低温处理导致局部细胞发生了基因重组

D.低温环境条件下兔子的白色皮毛为有利变异

【简析】可爱的卡通画和简要的文字给出了研究变量及结果,处理前后作为自身对照。

考查学生对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的理解,获取信息能力和对生物学现象作出恰当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低温是如何改变细胞的基因表达呢?

这或许可以稍稍深入分析一下。

【答案】A

8.(16分)

运动神经中枢中的多巴胺神经元损伤或死亡会导致帕金森病的发生,多巴胺含量可以指示多巴胺神经元细胞的损伤或死亡程度。

研究者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机体免疫有关,并进行了实验探究。

(1)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包括____________和体液免疫。

后者主要是通过_________分泌抗体而发挥免疫功能。

(2)研究发现,效应T细胞表面的CD8受体与其发挥正常免疫功能有关,MPTP可诱导正常小鼠产生帕金森病。

给正常小鼠和CD8基因敲除小鼠注射MPTP或生理盐水10天后,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神经元多巴胺含量,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图可知,注射MPTP可导致CD8基因敲除小鼠和正常小鼠的多巴胺含量__________,推测MPTP可能导致多巴胺神经元细胞_____________。

与正常小鼠多巴胺的含量变化相比较,CD8基因敲除小鼠多巴胺含量变化是____________,据此推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假设,帕金森病患者体液免疫产生的自身抗体(针对机体自身蛋白质的抗体)也可能导致帕金森病加重。

为此,研究者进行了如下体外实验。

注射生理盐水的正常小鼠血清

注射MPTP的正常小鼠血清

注射生理盐水的正常小鼠多巴胺神经元表面蛋白

-

+

注射MPTP的正常小鼠多巴胺神经元表面蛋白

-

+

注:

“+”表示出现抗原抗体反应,“-”表示不出现抗原抗体反应。

依据实验结果可知,注射MPTP的正常小鼠多巴胺神经元表面蛋白________(“发生了”或“没有发生”)改变,注射MPTP可使正常小鼠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的抗体,由此推测,帕金森病小鼠的抗体_______(填“会”或“不会”)导致帕金森病加重。

(4)依据上述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中,与帕金森病最相似的是____。

a.花粉过敏b.系统性红斑狼疮c.先天性免疫缺陷d.艾滋病

(5)综合上述结果分析,帕金森病患者的免疫应答可能导致反射弧结构中的_________

_________受到一定程度破坏,导致病人出现运动障碍等症状,这说明帕金森病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有关。

【简析】以免疫应答对帕金森病影响的研究为情境,主要考查学生在富有逻辑的复杂研究情境中,有效获取题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题目有较强的免疫学背景,且情境相对复杂,信息量较大可能对学生答题产生障碍。

试题对准确的语言表述有较高要求,可以用于训练学生规范答题。

试题有一定难度,适合学生层次较好的学校使用,普通校谨慎使用或修改使用。

试题中第一个实验难在通过“与正常小鼠多巴胺的含量变化相比较”,判断CD8基因敲除小鼠多巴胺含量降低幅度小,分析这与效应T细胞无法与CD8基因敲除小鼠的受体结合而发挥免疫效应有关,从而推测正常小鼠效应T细胞(或细胞免疫)的存在导致多巴胺神经元损伤或死亡加重,导致帕金森病加重。

试题中第二个实验需要从表格中给出的实验处理及结果获取信息并作出分析判断,由③说明MPTP没有导致表面蛋白改变,②说明MPTP导致产生自身抗体。

①④应当是本实验的参照。

 

注射生理盐水的正常小鼠血清

注射MPTP的正常小鼠血清

注射生理盐水的正常小鼠多巴胺神经元表面蛋白

-①

+②

注射MPTP的正常小鼠多巴胺神经元表面蛋白

-③

+④

 

【答案】

29.(16分)

(1)细胞免疫(1分)浆细胞(1分)

(2)降低(1分)损伤或死亡(1分)(多巴胺含量)降低幅度小(2分)

效应T细胞(细胞免疫)可能导致多巴胺神经元损伤或死亡程度加重(2分)

(3)没有发生(2分)抗多巴胺神经元表面蛋白(2分)会(1分)

(4)b(1分)

(5)(运动)神经中枢(1分)免疫调节和神经调节(1分)

补充一点:

目前试题的设计思路符合正常研究的逻辑,但若学生程度足够好,也可考虑脱离常规思路,将第(3)、(4)小题替换为下面难度大的版本。

(3)有人假设,帕金森病患者体液免疫产生的自身抗体(针对自身蛋白质的抗体)也可能导致帕金森病加重。

为此,研究者进行了如下体外实验。

注射生理盐水的正常小鼠血清

注射MPTP的正常小鼠血清

注射生理盐水的正常小鼠多巴胺神经元表面蛋白

注射MPTP的正常小鼠多巴胺神经元表面蛋白

若①~④出现的实验结果依次是___________(用“+”表示出现抗原抗体反应,“-”表示不出现抗原抗体反应),则说明注射MPTP的正常小鼠多巴胺神经元表面蛋白没有发生改变,且注射MPTP可使正常小鼠产生自身抗体。

分析帕金森病小鼠的抗体导致帕金森病加重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由于免疫系统自我攻击引起的疾病是______________。

(3)-+-+抗体与多巴胺神经元表面蛋白结合后,导致神经元被处理消化

自身免疫病

9.(18分)

Menkes病是A基因的变异引起的遗传病,患者在3岁前死亡。

科研人员对此病进行了研究。

(1)遗传学调查发现,Menkes病患者绝大多数为男性,极少数是女性,且患者的双亲一般均表现正常,据此判断Menkes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染色体________遗传。

(2)在一些临床病例中,有一例患者甲A基因中缺失了大片段的碱基序列,这种变异属于_________。

另一例患者乙A基因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导致特定限制酶切割后片段长度发生变化(如图1所示)。

分别提取患者乙及其表现型正常双亲的DNA,设计________进行PCR扩增后,用特定限制酶进行处理,将产物电泳处理,结果如图2所示。

已知样本3是患者乙父亲的DNA,M为不同长度DNA片段的电泳参照,则图1中代表患者基因片段的是__________(填“A片段”或“B片段”)。

 

图1

图2

(3)研究发现,该病患者的症状表现与X染色体失活形成巴氏小体有关。

哺乳动物体细胞内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X染色体时,只有一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表达,其余X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失活成为巴氏小体。

由于________过程受影响,导致巴氏小体上85%的基因不能表达。

(4)目前关于X染色体的失活存在两种观点:

观点一:

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随机失活;观点二:

机体优先失活携带突变基因的X染色体。

①女性携带者中的一部分出现与男性患者一样严重的病症,另一部分则完全无病症,这符合观点____。

②临床上发现一例有巴氏小体的男性患者,其父母均表现正常,若符合观点二,该患者最可能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相关基因用A、a表示),产生该男患者的原因是其_______(填“父亲”或“母亲”)的减数第_____次分裂异常,产生了异常配子(注:

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

【简析】试题以遗传病的研究为情境,将经典遗传学和现代遗传学研究的方法相结合,主要考查学生遗传学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获取信息和分析能力。

近年来表观遗传学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DNA甲基化、非编码RNA(如microRNA)等对基因表达的调控,X染色体失活等内容在高三模拟试题中也有呈现。

本次命题时虽然积攒了一些素材,但遗憾的是没能在DNA甲基化、阿尔茨海默症等方向上命出题目,建议能够关注一些这方面的内容。

本题也涉及一些lyon假说的内容,算是略略减轻遗憾吧。

遗传题还有一个方向上练得不多,就是染色体变异及育种,希望能够练一练后面的A组试题。

(2)小题可能需要大部分学生重温基因突变的概念,更好地理解“基因结构的改变”和“点突变”的内涵。

还需要能够依据3的电泳结果和Marker来分析1和2分别是患者乙及其母亲,讨论为何1号电泳结果只有一个条带。

(4)小题需要讨论“有巴氏小体男患者”的X基因型为何为XaXaY,以及产生这个现象的异常减数分裂过程。

【答案】

30.(18分)

(1)伴X(1分)隐性(1分)

(2)基因突变(2分)引物(2分)B片段(2分)

(3)转录(2分)①一(2分)②XaXaY(2分)母亲(2分)二(2分)

 

31.(16分)

呼吸缺陷型酵母菌是野生型酵母菌发生基因突变形成的菌株,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

(1)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和________,因此要适时进行_____________处理,防止发酵装置内部压力过高。

(2)为优化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的筛出条件,研究人员设计了三因素三水平的紫外线诱变实验,结果如下表。

表中空白位置的参数设置从左到右依次应为_____________。

据表中数据分析,最佳诱变参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别

1组

2组

3组

4组

5组

6组

7组

8组

9组

照射时间/min

1.5

1.5

1.5

2.0

2.0

2.0

2.5

2.5

2.5

照射剂量/W

12

15

17

12

15

17

12

15

17

照射距离/cm

18

20

22

20

22

20

筛出率/%

3

7

13

5

15

6

4

7

11

(3)将诱变获得的酵母菌放入适宜的培养基中培养,培养基中加入TTC(无色物质,可与还原剂反应生成红色物质),野生型菌落为红色,呼吸缺陷型菌落几乎为白色,这是由于呼吸缺陷型酵母菌无法产生大量的_________,不能将TTC还原为红色物质。

由此推断,导致呼吸缺陷的基因突变最可能影响___________的第_______阶段。

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生长繁殖所需的ATP来自于___________。

(4)为研究某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的酒精发酵能力,科研人员在一定葡萄糖浓度条件下,测试两种菌株的酒精发酵,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可知,在8-32小时内,野生型比呼吸缺陷型酵母菌发酵液酒精浓度______,由此判断该呼吸缺陷型酵母菌__________(填“适宜”或“不适宜”)作为酒精发酵菌种。

【简析】以酵母菌突变体筛选及酒精发酵能力测试实验为情境,主要考查微生物培养、细胞呼吸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

三因素三水平实验设计是本题创新性的考查,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左边第一个比较容易得出是18,后面两个需要分析12w和15w每个照射剂量都应该对应照射距离的三个水平。

(2)题比较难,也不是北京卷常规考查的模式,若学生基础薄弱,可删去第

(2)小题。

本题的获得的呼吸缺陷型菌株是个失败的菌株,虽然对于生物试题是个意外,但对于生物学研究是件情理之中的事情。

【答案】

31.(16分)

(1)CO2(1分)排气(1分)

(2)18、22、18(2分)照射时间2.0min、照射剂量15W、照射距离22cm(2分)

(3)[H](或“NADH”)(2分)有氧呼吸(2分)二(2分)无氧呼吸(或“糖酵解”、“有氧呼吸第一阶段”)(2分)

(4)高(1分)不适宜(1分)

32.科研人员从南瓜的某一品种中发现了一株突变型植株(H-f),该植株三种性状与野生型(H)相比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异(如表1所示),相关杂交实验结果见表2。

表1:

H与H-f的性状比较表2:

杂交实验及结果

组别

杂交组合

结果(野生型:

突变型)

1

♂H-f×♀H

47:

0

2

♀H-f×♂H

43:

0

3

F1自交

34:

12

4

F1×H

49:

0

植株

性状

H

(野生型)

H-f

(突变型)

果形

扁圆形

长纺锤形

单果质量

1.12

1.37

节间长度

14.2

7.6

(1)南瓜果形的扁圆形和长纺锤形称为______________。

通过第1、2组实验,可判断突变型为__________性状。

(2)F1自交,子代性状分离比接近于__________,由此判断突变基因的遗传符合__________定律。

将F1与H-f杂交,若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约为________________,可推测该变异植株的果实和茎的变异与__________对等位基因突变有关。

这也可说明同一基因在不同组织细胞中具有不同的__________。

(3)为了在幼苗期快速鉴定突变型植株,可选择__________作为筛选性状。

【简析】孟德尔遗传及基本分析方法的考查。

试题偏基础,难度较小,适合基础薄弱的学生考前找到做题成功的乐趣。

【答案】

32.

(1)相对性状隐性

(2)3:

1基因的分离野生型:

突变型=1:

1一功能(3)节间长度

33.研究者调查了秦岭山地不同海拔9个红桦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

 

注:

字母A~I代表不同群落类型,A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C、D、E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G、H、I为发育晚期的群落。

 

(1)秦岭山地的全部红桦可称为一个__________。

在野外调查中,很难从外部特征确定红桦种群的准确年龄,通常以红桦立木的胸径结构(种群中不同胸径大小的个体数)代替其_________结构,来进一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2)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配置在红桦林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成层现象,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结构。

(3)在野外群落调查中,首先识别组成群落的____________并列出它们的名录,这是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方法。

调查发现,群落A以红桦纯林形式存在,群落物种丰富度________。

A~I群落发育阶段不同,红桦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_______期最高。

(4)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不同植物间的_________加剧,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简析】考查生态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

这个研究过程是以不同海拔的红桦林群落来代替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因而最后的结论与教材关于群落演替的一般规律有些出入,这不代表正常演替也是如此的规律。

33.

(1)种群年龄

(2)垂直(3)物种(各种生物)较低先增加后减少中(C、D、E)(4)竞争

34.(9分)研究人员采用标志重捕法对某岛屿上的社鼠种群数量进行研究。

(1)决定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

(2)标志重捕法研究社鼠种群数量时基本数据记录规则如下:

Ni-第i次取样时种群大小估计值;ni-第i次取样时捕获的个体数;Mi-第i次取样前,野外种群中全部已标志个体总数的估计值;mi-第i次取样的捕获数中,已标志的个体数;ai-重捕取样中已标志个体的比例。

根据研究人员的数据记录规则可知:

ai=__________,Ni=_______/ai。

(3)下图是根据捕捉结果统计的一年中种群数量变化及性比(雌/雄)变化情况,据图可知,种群数量越大,_____________越激烈,性比越_______,可推测_______(填“雄”或“雌”)社鼠在环境秋冬季生存能力更强。

 

(4)研究人员发现,在社鼠种群密度低时雌鼠怀孕率高,种群密度高时雌鼠怀孕率低,进而对种群密度造成影响,这种调节方式是种群密度的___________调节。

【简析】考查种群生态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获取信息和分析能力。

试题考点比较窄,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不多,但就种群数量动态的考查而言,还是比较深入。

(2)题的计算过于数学化,考虑到学生的基础,也可考虑改为下面的版本。

(2)用标志重捕法研究社鼠种群数量时,第一次捕获M只,全部做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n只,其中带标记的有m只,则该种群的数量大约为__________。

(2)M·n/m

【答案】

34.

(1)出生率和死亡率

(2)mi/niMi(3)种内斗争低(小)雌(4)(负)反馈(或“内源性”)

第二部分部分练习摘编

A组:

建议练一练的题

1.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在细胞内寄生并依赖于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复制增殖②没有细胞结构,但有呼吸和生物合成等代谢的酶系③仅有一种核酸,DNA或RNA④可以作为基因工程载体和动物细胞融合的诱导剂⑤同所有生物一样,能够发生遗传、变异和进化

A.①②③⑤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

2.(2013课标全国卷II)下列与微生物呼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肺炎双球菌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B.与细菌呼吸有关的酶由拟核中的基因编码

C.破伤风芽孢杆菌适宜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

D.有氧和无氧时,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物不同

3.

细胞增殖过程中DNA含量会发生变化,通过测定一定数量细胞的DNA含量,可分析其细胞周期,根据细胞DNA含量不同,将某种连续增殖的细胞株细胞分为三组,每组的细胞数如下图。

从图中所示结果分析其细胞周期,不正确的是

A.乙组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

B.细胞分裂间期时间比分裂期长

C.丙组中只有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D.将周期阻断在DNA复制前会导致甲组细胞数减少

4.用纯合子果蝇作为亲本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结果如下:

P

F1

①♀灰身红眼×♂黑身白眼

♀灰身红眼、♂灰身红眼

②♀黑身白眼×♂灰身红眼

♀灰身红眼、♂灰身白眼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灰身、红眼

B.体色和眼色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C.若组合①的F1随机交配,则F2雄蝇中灰身白眼的概率为3/4

D.若组合②的F1随机交配,则F2中黑身白眼的概率为1/8

有条纹

无条纹

活着

264

296

破损

486

377

总数

750

637

5.在一个新的区域内迁入一蜗牛种群,蜗牛被鸟类捕食。

蜗牛有两种性状——有条纹和无条纹,研究人员对该区域活着的蜗牛和破损(死亡)的蜗牛壳进行计数,数据如表所示。

对此分析不合理的是

A.有条纹蜗牛更容易被鸟类捕食

B.几个世代后,控制无条纹的基因频率增加

C.鸟类捕食使蜗牛发生定向进化

D.有条纹蜗牛与无条纹蜗牛种间竞争

6.

右图示A、B两细胞间突触的亚显微结构。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①上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B.⑥作用于⑦必然导致细胞B膜电位出现反转

C.释放入内环境中的⑥不应持续作用于细胞B

D.信号仅能从A向B方向传递而不会逆向传递

7.森林被砍伐殆尽后,经历较长时间仍可恢复成森林。

关于这一演替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初期,群落生产大于群落呼吸,有机物质不断积累,种类增加

B.中期,物种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逐渐趋向复杂,抗干扰能力加强

C.后期,群落的有机物收支接近平衡,这是群落达到顶极的重要特征

D.这一演替过程中无机物循环更加开放,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加快

8.(2013课标全国卷II)已知果蝇长翅和小翅、红眼和棕眼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

为了确定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以及控制它们的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表现为伴性遗传),某同学让一只雌性长翅红眼果蝇与一只雄性长翅棕眼果蝇杂交,发现子一代中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为长趐红眼:

长翅棕眼:

小趐红眼:

小趐棕眼=3:

3:

1:

1。

回答下列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