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93347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考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备考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备考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备考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备考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考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

《备考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考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考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

备考高考历史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38.HIN[2013·广东卷]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

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

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

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1)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38.[解析]本题以《白银资本》切入考查13世纪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问题,考查考生提取史料有效信息,分析、综合应用各种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问首先根据材料可以轻松得出中国与印度在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地位开始变化的原因,可以从欧洲的经济发展、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活动等相关内容分析。

(2)问首先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欧洲与中国贸易地位的变化,然后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国与欧洲两个方面比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国际关系差异,分析变化原因。

第(3)问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从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日欧经济三足鼎立、第三次科技革命下世界经济合作加强、世界经济区域组织、亚洲经济发展等角度说明即可。

[答案]

(1)亚洲:

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得到大量的贵金属,并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

(2)欧洲上升;中国下降。

原因:

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

(3)二战后初期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基础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盟等,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建立,越来越多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I1 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4.H1I1[2013·北京卷]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

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

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

14.C [解析]本题以一艘载满中国青花瓷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命题者设计的迷惑点在于提供了“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的信息,学生容易联想到与之相关的时间如北宋、元朝等。

其实突破该题的关键点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出现的时间,它成立于1602年,因此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也得在17世纪初,这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明末清初。

故选C项。

20.I1[2013·安徽卷]“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

下图地图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反映了(  )

A.天主教的传播B.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C.罗马帝国的扩张D.“日不落帝国”形成

20.B [解析]本题以世界地图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提取、分析信息的能力。

在“公元1年”中可以看出人们最早认识的是欧洲,“1500年”新航路开辟,欧洲人对世界的认识扩展到非洲、西亚及大西洋地区,然后扩展到亚欧大陆,最后扩展到整个世界,故本题应该是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1800年”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欧洲人对世界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几乎扩展到整个世界。

公元1年时,基督教刚刚产生,还没有产生天主教,排除A项;476年罗马帝国灭亡,C项不符合题意;英国在18世纪末期形成“日不落帝国”,在16—17世纪时,当时殖民地的范围较小,排除D项。

14.I1[2013·江苏卷]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

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

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

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14.D [解析]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新航路的开辟,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虽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金银,但并未将其转化为资本积累,而是将之应用于向英、荷等国购买昂贵的奢侈品,最终导致“价格革命”,即金银价值下降,物价暴涨。

故本题应排除B项,选择D项。

17、18世纪的世界霸主分别为荷兰和英国,故排除A项;C项应为荷兰和英国,与题干中的国家“西班牙”不符,故排除。

22.I1[2013·福建卷]图(a)、图(b)、图(c)是关于纽约得名后英荷关系的漫画。

其突出反映了(  )

A.英荷争当世界霸主

B.英国想方设法压制荷兰

C.荷兰不满英国制裁

D.荷兰想独霸贸易市场

22.B [解析]本题以漫画切入考查英荷两国的早期殖民扩张,考查考生准确解读图示信息的能力。

通过图片文字可以看出到英国殖民地的商品必须由英国船只运输,这是英国《航海条例》的内容,目的是压制荷兰的海上运输,故选B项。

通过纽约得名后的英荷关系,可知英国已经在军事上打败了荷兰,故A项不正确;图片体现的是对荷兰的限制,不是制裁,故C项不正确;荷兰海上强国的地位受到了英国的挑战,故D项不正确。

38.I1,M2,K1[2013·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

……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

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

(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

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38.[答案]

(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

(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

(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

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

(4)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世界市场的形成、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等,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问题。

(1)问,注意从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经济和军事实力相对落后等方面说明苏维埃政权实施快速工业化的原因。

(2)问考查十月革命后苏俄为加速工业化而采取的举措,回答时把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战略加以列举,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必须是“打基础并找到资金”。

第(3)问要说明西方国家工业化之路的内容,但必须联系材料二、三的内容,并以英国为典例。

第(4)问先阐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再结合所学知识并与苏联工业化比较,说明其差异。

1.[2013·邯郸模拟]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美洲大陆上,哥伦布纪念日便是纪念欧洲与美洲首次碰撞后,产生新的混血种族及其文化的节日,并被人们称为“种族之日”。

这里纪念的是(  )

A.发现新大陆的英雄

B.开启美洲历史的新篇章

C.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D.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1.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个节日纪念的是“产生新的混血种族及其文化的节日”,属于文明交流的成果。

故D项正确。

2.[2013·保定模拟]下图为欧洲人不同时期所认识的世界范围——从1420年的欧亚大陆到1620年的欧亚大陆、非洲、美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区域明显扩大。

促使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哥伦布发现新大陆B.工业革命

C.新航路开辟D.指南针传入欧洲

2.C [解析]本题考查从图片中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420年,由于传统贸易商路的局限,欧洲人只知道欧亚大陆,后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非洲、美洲等大陆和太平洋等海洋的发现,欧洲人认识世界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3.[2013·济南模拟]“哥伦布发现美洲……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这一评价体现的史观有(  )

①全球史观 ②革命史观 ③文明史观 ④社会史观

⑤现代化史观

A.①②⑤B.①③⑤

C.②③④D.③④⑤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观的理解能力。

提取信息“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由此可判断体现了①③⑤。

4.[2013·保定模拟]1609年,某地成立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

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此地还开启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被后人称为“17世纪的华尔街”。

“某地”是指(  )

A.英国的伦敦B.法国的巴黎

C.荷兰的阿姆斯特丹D.意大利的威尼斯

4.C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商业的地位日益重要。

17世纪的荷兰掌握世界商业霸主地位,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故选C项。

5.[2013·江苏如东县调研]“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们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

”这一条文反映了(  )

A.英国殖民帝国已经形成

B.英国已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D.英国与荷兰的商业竞争激烈

5.D [解析]据时间“1651年12月”和“英吉利共和国”,可以判断为17世纪中期,英国与商业比较发达的荷兰之间进行的殖民争夺,故D项符合要求。

I2 两次工业革命                   

 

37.I2L1C[2013·北京卷]计时——记时——纪史

材料一 公元前431年,底比斯军队入侵普拉提亚。

关于此事发生的年代,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记为:

征服优波亚后缔结“三十年和约”的第15年,即阿尔哥斯的克里西斯担任女祭司的第48年,斯巴达的埃尼希亚斯担任监察官之年,雅典的执政官皮托多鲁斯的执政任期内……

公元前431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如下记法:

周考王十年,秦躁公十二年,魏文侯十五年,赵襄子四十五年等。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古代纪年特点。

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格林尼治时间大事记

1840年前

 格林尼治时间由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1675年建)制定,但其影响力有限,英国各地城镇仍遵守地方时间

1847年

 英格兰和苏格兰铁路时刻表采用格林尼治时间,以克服计时不同给交通造成的混乱局面

1851年

 600万游客乘火车到伦敦参观世界博览会,首次体验标准时间体系

1880年

 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的、法定的时间标准

1884年

 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

(2)阅读上表,对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

分析国际标准时间形成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

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的时刻。

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

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

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

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7.[答案]

(1)特点:

没有通行、统一的纪年方式。

历史状况:

当时各区域政治分裂,邦国林立;经济交流范围相对狭小;文化发展相对多元。

社会缺乏对统一纪年的需求。

(2)阶段和理由:

(示例)

第一阶段:

1880年前,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第二阶段:

1880—1884年,英国标准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

历史条件:

①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现代交通、通讯的出现,产生了确立统一标准时间的需求和技术条件。

②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各地人员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往来范围不断扩大,对制定国际标准时间的需求日益迫切。

③英国是当时政治、经济大国,在全球拥有众多殖民地,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在确定标准时间和推动其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示例1:

19世纪70年代“海岸时”由来华传教士提出,首先在租界使用,目的是满足西方人在华活动需要。

20世纪初,在西方列强掌控下的清朝海关握有发布标准时间的权力,表明清政府开始接受标准时间,并将其应用于新兴行业。

辛亥革命后制定标准时间的权力先后由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掌控,一般以首都时间为标准。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标准时间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人群所采用。

上述材料表明,标准时间的引入最初带有殖民色彩。

后来它由通商口岸、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扩展,对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性质、传统的经济形态和复杂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标准时间的普及曲折、缓慢。

示例2:

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既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20世纪之前中国现代化程度较低,“海岸时”发布者为传教士;用于天文与航海,在通商口岸有一定影响。

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扩张和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列强控制的中国政府部门——海关成为标准时间的发布者;标准时用于铁路、航运、邮政等行业;影响到铁路沿线及长江流域等地的居民生活。

民国年间,中国与国际进一步接轨,标准时间的发布者变成国家,原来采用的地方时也随之调整;借助先进通讯技术,标准时间开始在全国范围使用;其影响已深入到大中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与此同时,由于近代中国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偏远地区使用。

示例3:

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

从发布者角度看:

19世纪70年代是传教士,20世纪初是西方列强控制的海关,辛亥革命后依次变为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从传播地域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大城市逐渐向内陆扩展。

从使用范围看,首先为西方人在华活动服务,后逐渐应用于中国近代新兴的航运、铁路、工矿、通讯等行业,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看,标准时间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逐渐凸显,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中国偏远地区使用。

[解析]本题以古今中外纪年(计时)等方式的演变为切入点,综合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归纳概括;第二小问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需求等方面全面思考,避免简单化处理。

(2)问,第一小问依据表格提供的信息不难划分阶段;第二小问19世纪中期前后,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的原因要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角度思考。

19世纪晚期英国标准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原因要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角度思考。

第(3)问比较好的思路选择是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归纳概括成几个角度进行论证:

如发布者的变化、区域传播的变化、使用范围的变化、影响大小的变化等。

本题最容易出现的毛病:

一是思路狭窄,不能从多角度阐释、论证问题;二是杂乱无章,不知所云。

16.Q1H1I2M3[2013·北京卷]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宋代以后雕版印刷技术基本不再使用

B

 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

 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

C

 19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95%,约50%的工业产品销住国外

 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

D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16.C [解析]本题以史实与史论的逻辑关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理解“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等史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A项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是正确的,但也不能据此得出宋代以后雕版印刷术“基本不再使用”的结论;B项在“长安城”发现坊墙的证据也不能够得出当时在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的结论;D项因为没有对工业投资的数据,因而无法得出“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的结论。

C项中提供的数据能够得出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的结论。

故选C项。

29.I2,N1[2013·山东卷]美国杜邦公司的历史是两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缩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片断一 初创

1802年,从法国购进机器,在特拉华州的威尔明顿市郊创建了火药厂,生产黑色火药。

不久,法国订单便源源不断到来。

1805年,美国军方宣布,其所需火药将全部由杜邦火药厂生产。

片断二 发展

1902年,建立东部实验室,它是美国最早的工业实验室之一。

1903年,建立中央实验站,并利用其在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生产清漆和其他非炸药类产品。

片断三 转型

1920年,关闭了威尔明顿市郊的火药厂。

1922—1925年,研发出快干型耐磨亮漆,用于汽车生产;制造出成本低廉且耐用的塑胶产品。

1929—1943年,发明尼龙;研制出可用于音像磁带、雨衣、不粘锅等产品的新型涂料。

1958年,成立公司国际部。

此后,海外投资持续增长。

——据胡国成《美国现代化工之父——杜邦》等

(1)据片断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杜邦火药厂初创时期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

(2)据片断二,指出杜邦公司的发展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哪些特点。

(3)据片断三,概括指出杜邦公司自1920年起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并说明其历史背景。

29.[答案]

(1)利用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契机,采用机器生产;当时战争不断,火药市场广阔(若从殖民扩张或美国西部开发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2)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兴起。

(3)①由军用生产为主转向民用生产为主(或由火药生产为主转向化工行业的多个领域)。

背景:

一战后,出现了和平局面;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

②扩大海外市场,增加海外投资。

背景: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解析]本题以美国杜邦公司两个世纪的发展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综合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的综合性、纵横联系性较强。

(1)问要结合19世纪初期的世界形势如工业革命和各国殖民战争来回答。

(2)问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

第(3)问的战略调整要能够从关闭火药厂到研发一系列的民用产品,成立国际投资公司等信息进行分类概括;回答背景时,一定要结合战略调整时美国和世界的形势和历史阶段特征来具体地回答,避免笼统、抽象地组织答案。

14.I2[2013·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汤申家族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出租牧羊场。

16世纪初,该家族出租了16个牧羊场。

……汤申家族还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营活动。

1516年,该家族养羊数量达1.8万只,从中得到了丰厚的收入。

——摘编自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

汤申家族拥有的牧场较多,可能与当时英国什么经济运动有关?

汤申家族属于哪个社会阶层?

材料二 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

下表是对1660年和1760年英国东部粮食产量的一种估算。

单位:

蒲式耳/英亩

年份

小麦

裸麦

大麦

燕麦

1660

12.8

14.1

13.9

13.1

1760

25.5

25.0

30.9

38.3

——摘编自《历史研究》2012年第3期

(2)材料二中的“四区轮作制”能推行,需以什么样的土地关系为前提?

指出英国农业技术革命所产生的结果。

(3)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土地关系和农业生产的变化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这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14.[答案]

(1)圈地运动。

新贵族。

(2)大土地所有制。

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3)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资金;大农场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