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9125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docx

《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docx

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不需要阳光和土壤。

  2、种子发芽实验时,让一组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另一组保持干燥,叫对照组。

3、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

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要。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5、仙人掌生长在沙漠地区,松树生长在山区,香蕉生长在热带雨林。

6、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中。

  7、动植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生存环境进行选择。

当环境改变时,它们具有一定适应环境的能力。

  8、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9、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的交换关系。

  10、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1、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2、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3、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14、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17、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8、对于每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

环境因素很多,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成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水分、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同这种生物有关系的其他生物。

19、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20、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成立1956年。

  21、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重点保护我国现存最大一片红树林。

  22、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的生态系统。

  23、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立最早的四个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区之一。

  24、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珍稀麋鹿保护区,主要保护麋鹿。

25、香蕉树、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地方?

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香蕉树生活在热带,长着宽叶,可以更多的蒸发水来适应炎热。

  松树生活在高山上少水,叶子是针状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缺水。

仙人掌生活在沙漠等干旱的地方,叶子是刺状叶,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26、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

  答:

在我国的北方,于我们人类破坏了生态平衡,特别是草原的生态平衡,至使一些草原沙化,遇到大风就形成了沙尘暴。

27、写出水田中的3条食物链。

  老鹰狗尾草水稻小鸟老鼠蝗虫蛇

  ①狗尾草→老鼠→蛇→老鹰  ②狗尾草→蝗虫→小鸟→老鹰  ③水稻→老鼠→蛇→老鹰

  28、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答:

①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

②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

③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的动植物。

④保护草原,合理放牧。

29、如何制作一个生态瓶?

  答:

找一个透明的大塑料瓶,清洁干净后剪掉上部分在瓶底装上淘洗干净的沙,再装大半瓶自来水在瓶里种上几颗水草,再放上一些浮萍植物存活后,放入一些鱼,小虾、螺等小动物。

  第二单元光

  1、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地球、月亮不是光源。

萤火虫、太阳、电灯是光源。

  2、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时候,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3、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影子产生需要的三个基本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和屏。

古代皮影戏需要光源、幕布和人等。

  5、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太阳的位置、方向有关。

影子的长短随着太阳照射的角度改变而改变:

太阳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越来越长。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正午最短,清晨和傍晚最长。

  6、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离光源越远,被照射物体的影子越小。

  7、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从不同侧面照射就会得到不同的影子。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古代,人们用日影观测仪来计时,其原理是物体的影子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10、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达到地球约需要8分钟。

科学家根据光速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准确距离是38万千米。

  11、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光的入射线、法线、反射线在同一平面内。

12、生活中我知道运用光的反射原理的物品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等。

13、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造的侦察工具。

  14、太阳在发出光的同时也产生热,中午阳光强,气温升高。

阳光下热,背阴处凉快。

15、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16、在我国古代就利用凹面的铜镜取火。

现在,人们利用凹面镜制成太阳灶,充分利用能源。

同时,奥运圣火火种就是利用凹面镜取得的。

  17、18世纪英国科学家:

普里斯特列曾用凸透镜会聚光线加热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发现了氧气。

  18、太阳外部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地球只得到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19、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在阳光下,物体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升温快。

20、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1、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

太阳灶、奥运圣火的采集、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22、太阳能热水器:

储水桶、加热管和通水管组成。

23、列举生活中投影的应用:

几何投影、投影计算、皮影戏。

24、古代人们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说说其中的道理:

  最古老的的天文计时器是圭表,它是利用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随着时间的

  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来计时的。

一天中,影子最短的时候是中午,影子最长的时候是清晨和傍晚。

一年中,正午影子最长时是冬至,影子最短是夏至。

25、列举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影子、针孔成像、日食和月食。

  26、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让一束光通过三棱镜,这束光居然扩展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排列形成的美丽光谱。

27、请你对7种色彩吸热能力从小到大排列。

答:

红橙黄绿蓝靛紫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常见的地形主要有:

高原、山地、盆地、平原、湖泊、丘陵等。

  2、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火山和地震是于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5、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

  6、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7、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9、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10、岩石风化过程:

岩石,岩石碎裂,变成小石子和沙。

11、列举四个岩石风化形成的景观:

石林、钟乳石、风蚀石、海边礁石。

  12、土壤按颗粒大小可以分为:

沙砾、沙、粉沙和黏土。

  13、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4、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

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是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成分。

  15、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16、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7、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

  形地貌。

  18、保护森林、退耕还林等可以减少土地的流失。

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

19、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20、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21、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22、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23、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这是为什么?

  答:

因为河流从上游冲下来很多的泥沙,当到下游和中下游的和入海口时,水流变慢了,所以发生了沉积,因而形在了平原。

24、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答:

山地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丘陵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  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平原  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盆地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5、人们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答:

植树造林,防止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修建堤坝,防止泥石流修建水库,防止干旱

  26、为什么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答:

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

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1、常见的车有:

马车、汽车、自行车、火车等。

  2、我们提水时,感觉水桶对我们手有向下的拉力;我们背书包时感觉书包对肩部有向下的压力;于地球的吸引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3、水往低处流,人从滑梯上往下滑,向上抛的物体最终要落回地面……这些运动都是因为受到自身重力的作用。

  4、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小车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5、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

  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6、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作用制造的工具。

  7、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力,叫反冲力。

喷气式飞机、火箭、冲天炮都是靠反冲力运动的。

  8、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9、人们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

  10、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1牛≈100克力。

  11、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1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

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否在“0”位置。

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4、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5、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运动物体的重量、运动方式是滚动还是滑动有关。

16、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17、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18、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在车辆的车轮与轴之间都安装了滚珠轴承。

  19、下雪天,我们在轮胎上安上防滑链是为了增大摩擦力,我们溜冰时穿上滚轴鞋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20、赛车的设计特点:

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21、解释气球喷气时为什么能推动小车运动?

  答:

气球喷气时,有一种反冲的力量,把气球安装在小车上,就可以使小车朝气球喷气相反的方向运动。

  22、举例增大摩擦力的例子:

鞋底做成花纹形状、汽车轮胎安装防滑链。

23、举例减小摩擦力的例子:

滑板车上安装轮子、车轮与轴之间安装滚珠轴承。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不需要阳光和土壤。

  2、种子发芽实验时,让一组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另一组保持干燥,叫对照组。

3、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

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要。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5、仙人掌生长在沙漠地区,松树生长在山区,香蕉生长在热带雨林。

6、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中。

  7、动植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生存环境进行选择。

当环境改变时,它们具有一定适应环境的能力。

  8、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9、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的交换关系。

  10、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1、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2、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3、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14、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17、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8、对于每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

环境因素很多,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成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水分、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同这种生物有关系的其他生物。

19、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20、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成立1956年。

  21、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重点保护我国现存最大一片红树林。

  22、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的生态系统。

  23、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立最早的四个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区之一。

  24、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珍稀麋鹿保护区,主要保护麋鹿。

25、香蕉树、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地方?

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香蕉树生活在热带,长着宽叶,可以更多的蒸发水来适应炎热。

  松树生活在高山上少水,叶子是针状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缺水。

仙人掌生活在沙漠等干旱的地方,叶子是刺状叶,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26、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

  答:

在我国的北方,于我们人类破坏了生态平衡,特别是草原的生态平衡,至使一些草原沙化,遇到大风就形成了沙尘暴。

27、写出水田中的3条食物链。

  老鹰狗尾草水稻小鸟老鼠蝗虫蛇

  ①狗尾草→老鼠→蛇→老鹰  ②狗尾草→蝗虫→小鸟→老鹰  ③水稻→老鼠→蛇→老鹰

  28、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答:

①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

②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

③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的动植物。

④保护草原,合理放牧。

29、如何制作一个生态瓶?

  答:

找一个透明的大塑料瓶,清洁干净后剪掉上部分在瓶底装上淘洗干净的沙,再装大半瓶自来水在瓶里种上几颗水草,再放上一些浮萍植物存活后,放入一些鱼,小虾、螺等小动物。

  第二单元光

  1、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地球、月亮不是光源。

萤火虫、太阳、电灯是光源。

  2、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时候,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3、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影子产生需要的三个基本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和屏。

古代皮影戏需要光源、幕布和人等。

  5、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太阳的位置、方向有关。

影子的长短随着太阳照射的角度改变而改变:

太阳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越来越长。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正午最短,清晨和傍晚最长。

  6、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离光源越远,被照射物体的影子越小。

  7、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从不同侧面照射就会得到不同的影子。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古代,人们用日影观测仪来计时,其原理是物体的影子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10、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达到地球约需要8分钟。

科学家根据光速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准确距离是38万千米。

  11、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光的入射线、法线、反射线在同一平面内。

12、生活中我知道运用光的反射原理的物品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等。

13、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造的侦察工具。

  14、太阳在发出光的同时也产生热,中午阳光强,气温升高。

阳光下热,背阴处凉快。

15、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16、在我国古代就利用凹面的铜镜取火。

现在,人们利用凹面镜制成太阳灶,充分利用能源。

同时,奥运圣火火种就是利用凹面镜取得的。

  17、18世纪英国科学家:

普里斯特列曾用凸透镜会聚光线加热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发现了氧气。

  18、太阳外部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地球只得到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19、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在阳光下,物体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升温快。

20、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1、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

太阳灶、奥运圣火的采集、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22、太阳能热水器:

储水桶、加热管和通水管组成。

23、列举生活中投影的应用:

几何投影、投影计算、皮影戏。

24、古代人们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说说其中的道理:

  最古老的的天文计时器是圭表,它是利用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随着时间的

  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来计时的。

一天中,影子最短的时候是中午,影子最长的时候是清晨和傍晚。

一年中,正午影子最长时是冬至,影子最短是夏至。

25、列举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影子、针孔成像、日食和月食。

  26、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让一束光通过三棱镜,这束光居然扩展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排列形成的美丽光谱。

27、请你对7种色彩吸热能力从小到大排列。

答:

红橙黄绿蓝靛紫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常见的地形主要有:

高原、山地、盆地、平原、湖泊、丘陵等。

  2、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火山和地震是于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5、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

  6、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7、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9、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10、岩石风化过程:

岩石,岩石碎裂,变成小石子和沙。

11、列举四个岩石风化形成的景观:

石林、钟乳石、风蚀石、海边礁石。

  12、土壤按颗粒大小可以分为:

沙砾、沙、粉沙和黏土。

  13、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4、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

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是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成分。

  15、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16、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7、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

  形地貌。

  18、保护森林、退耕还林等可以减少土地的流失。

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

19、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20、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21、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22、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