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人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9105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9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人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苏人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苏人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苏人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苏人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人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设计.docx

《苏人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人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设计.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人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设计.docx

苏人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设计

苏人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1—8课教案设计

第三课知耻近乎勇

第一课时总第06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什么是知耻,。

2、知道自尊知耻是个人良好品德素质的重要组成,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采取正确的方法面对羞耻感,从“知耻”而“记耻”,从“记耻”而奋发,发挥羞耻心的积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

1、培养个人勇于承认错误、改过自新、对他人和社会履行应尽义务的态度。

2、树立在个人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讲道德、负责任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羞耻之心,义之端也”。

教学难点:

羞耻之心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改变陋习,培养良知”。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法、活动体验法、谈话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设境示标】

描述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老百姓骂人的话很多,但最毒的莫过于“你这个畜牲。

”设疑导思:

如果别人用这句话骂你,你会有什么感受?

这说明了什么?

讨论交流:

自主思考,自由讨论,择优发言,点评补充。

归结导入:

在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中,廉耻历来被视为“立人之大节”,“耻之一字,乃

人生第一要事”。

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一种观念:

做人从知耻开始。

(同时板书课题)

展示目标:

教师可借助媒体等教具展示或语言直接陈述教学目标。

二、【体验探究】羞耻之心,义之端也

体验情境:

引导学生阅读文本P23小字内容,体验图片情境

设疑导思:

◆你是否赞成学校设立免监考考场。

为什么?

◆学生考试作弊有什么危害?

◆培养知耻之心对克服考试作弊行为有怎样的作用?

探究交流: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择优发言,点评补充。

归结明确:

考试作弊是一种不诚实、不道德的行为,它的危害不仅在于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一个人不知廉耻的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讲,设置免监考考场本身就是对学生自觉学习、严于律己、自尊知耻品德的认同和鼓励。

当然,造成考试作弊的原因很多,如考试制度是否合理、考试内容是否合适等,但这并不能成为一个人考试作弊的借口。

培养学生的知耻之心,虽不能保证从根本上消除考试作弊现象,但有利于增强个人自律,形成良好的道德评价氛围。

激疑再思:

◆设立免监考考场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耻之心。

培养羞耻之心,有何重要意义?

阅读探究:

指导学生阅读文本P24前两段内容,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择优发言。

讨论归结:

知耻之心,能使人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质。

因为,知耻之心,使人在内心建立起善恶、是非、美丑的标准;

知耻之心,能使人自觉抵制的不良诱惑。

因为,知耻之心,能使人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羞辱,从而使人改过自新,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去履行义务,不做有损自己人格的事情。

三、【阅读感悟】“耻辱戒指”的故事

设疑讨论:

当你因犯错误受到批评和指责而感到羞耻的时候,你又会怎么做呢?

畅所欲言:

指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交流自己的想法。

归结明确:

羞耻感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反应,感到羞耻的时候,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有人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用大笑或玩笑来掩饰羞耻感,分散他人的注意,进而将自己大部分的心理活动隐藏起来;有人会压抑自己的记忆,以免给自己带来痛苦和羞耻;有人会变得激动、易怒,甚至用暴力、报复的方法来避免羞耻、保全面子;有人会自我责备或责备他人,对自己和他人失去信任,进而远离他人;有人则采取积极的方法,在知耻的基础上记住耻辱,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生活中的积极方面,努力解决问题。

情境感悟:

指导学生阅读并感悟文本P24“耻辱戒指”的故事。

设疑导思:

◆加拿大工学院在事故发生后,有没有想方设法逃避责任?

为什么?

◆从加拿大工学院的做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感悟交流:

自主感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择优发言,点评补充。

归结提示:

1、没有想方设法逃避责任。

因为试图掩饰错误、逃避现实,或是采取不正当的方

法来保全面子,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耻辱和痛苦。

2、当我们感到羞耻的时候,正确的方法是由“知耻”而“记耻”,由“记耻”而奋发,发挥羞耻心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影响,这样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环节过渡:

羞耻之心对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使人改变陋习,培养良知,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质

四、【阅读感悟】改变陋习,培养良知

观察反思: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会因为缺乏羞耻心而作出有损公德和人格的事情。

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列举说明:

指导学生仿照文本P25的范例,举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陋习。

归结明确:

无耻必然无德,社会上出现的坑蒙拐骗、盗窃抢劫、走私、贩毒、吸毒以及凶杀、黑社会等丑恶的社会现象;有的经商者,以假乱真、缺斤少两,坑害顾客;有的行医者,视有无“红包”以及“红包”的大小开药、住院、动手术;日常社会生活中,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破坏绿地、损坏公物、在古建筑上乱刻乱画、说粗话脏话、稍有摩擦发生口角乃至大打出手等种种缺乏公德、伤风败俗的社会现象,都与这些公民缺乏廉耻之心有关。

引领探究:

◆就所列举的某一陋习,谈谈其形成的原因和具体的危害。

◆针对具体原因和危害,向有关部门提出改变这一陋习的建议。

◆从对这一陋习的形成原因和具体危害中看出培养羞耻之心将有何意义?

◆我们怎样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培养自己的羞耻之心?

讨论交流: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择优发言,点评补充。

归结提示:

羞耻之心,对社会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它能引导公民树立道德责任感,切实履行社会道德义务;它能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

培养羞耻之心,就要按照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环节过渡:

羞耻之心关乎个人的成长,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更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

五、【阅读感悟】羞耻感与责任感

感悟情境:

指导学生阅读文本P26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文字和图片

设疑导思:

我们为什么要“勿忘国耻”?

讨论交流: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择优发言,点评补充。

归结提示:

①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既有其辉煌璀璨的一面,也有其阴暗屈辱的一面。

对国家和民族的道德责任感,从某种角度上说,是在民族耻辱感的基础上萌动、产生和发展的。

只有勇敢正视“耻辱”,并从中汲取动力的民族,才是伟大的充满希望的民族。

②自尊知耻,可以转化成为一种精神动力,可以转化成为民族的凝聚力。

“勿忘国耻”可以激励中国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从而促进民族复兴和祖国富强。

再读感悟:

指导学生阅读文本P30【拓展天地】“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设疑再思:

◆从徐悲鸿的身上,你觉得他的成功除了坚实的基本功外,还有什么重要条件呢?

◆请你列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例,谈谈使你最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事件。

讨论交流: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择优发言,点评补充。

爱心提示:

(1)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是他成功的重要条件。

(2)香港回归等。

六、【提炼升华】

先由学生归结学习收获,再由教师在提炼全课内容的基础上升华认识,指导行动。

七、【训练反馈】

八、【板书设计】做人从知耻开始

1、羞耻之心,义之端也

2、“耻辱戒指”的故事

3、改变陋习,培养良知

4、羞耻感与责任感

九、【教学反思】

第三课知耻近乎勇

第二课时总第07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培养个人的知耻之心,提高辨别善恶、荣辱、是非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漫画、感悟材料、讨论辨别等方式,逐步使学生认识,自暴自弃、惟我独尊无法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取得成功。

【情感、态度与价值】

1.树立在个人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讲道德、负责任的价值观。

2.增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把个人的荣辱与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结合起来,树立为民族复兴和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理想。

教学重点:

正确对待自尊与虚荣、自尊与自傲,学会自尊和尊重别人。

教学难点:

自尊的表现和意义;自尊与自傲、虚荣的区别。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法、活动体验法、谈话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设境示标】

俗语赏析:

“树要皮,人要脸”、“宁输馒头不输气”。

设疑导思:

这两句俗语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交流:

自主思考,自由讨论,择优发言,点评补充。

归结导入:

这两句俗语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人若失去了自尊,生命便没有了价值。

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人类的需要主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尊重的需要就包含有一个人立身需要自尊这层含义。

(同时板书课题)

展示目标:

教师可借助媒体等教具展示或语言直接陈述教学目标。

二、【体验探究】我的自尊体验

诱发体验:

每个人都有自尊的体验,不同的情境会诱发不同的体验。

设境体验:

说说在下列情景中,你的个体感受或行动:

当我被人无端地指责甚至谩骂时,我会。

当我的建议被老师或同学采纳后,我会。

当我,我会。

当我,我会。

体验探究:

引导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列举事例,合作探究,择优发言,点评补充。

归结提示:

当我被人无端地指责甚至谩骂时,我会感到十分难过,产生一种羞愧感,进而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言行;当我的建议被老师或同学采纳后,我会认为自己很重要,会感到分外高兴,产生一种荣誉感;当我们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看到周围人赞扬的目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品德高尚;当我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时,我们会感到自己有能力;我们这些都是自尊。

自尊使人自爱、自信、自强不息;丧失自尊会使人自轻自贱,甚至自暴自弃;触犯人的自尊,则会使人烦恼、怨恨或愤怒。

阅读阐释:

结合“信息点击”栏目解释自尊的含义并板书——自尊也称自尊心,是一种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爱护自己,并期望获得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尊重的情感。

三、【体验探究】自尊的力量

环节过渡:

自尊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人们前进的动力。

(同时板书)

阅读感悟:

引领学生阅读文本P27-28《纽约商人的故事》并感悟其行为的效果。

设疑导思:

◆纽约商人为什么又回来取走几支铅笔?

◆纽约商人的一席话对铅笔推销员产生了什么影响?

◆我们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讨论交流:

自主思考,自由讨论,择优发言,点评补充。

归结提示:

(1)纽约商人回来取走几支铅笔,将“施舍”转换成了“交换”。

他以平等的身份对待铅笔推销员,不因自己的成功而轻视别人,尊重别人的自尊心,同时也获得了别人的尊重。

(2)“你跟我都是商人”这句话使铅笔推销员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增强了他的自信心,成为推动他不断前进、奋斗的动力。

可见,自尊具有巨大的力量,是个人成才成功的重要条件。

(3)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自尊与尊重别人是统一的,尊重别人,个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每个人都能把自尊和尊重别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从推销员身上:

自尊是成长和成功者必备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成才与成功的重要条件。

(板书)因为一个人有了自尊,就会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为人处世就会光明磊落。

个人的生命因为有了自尊,才显得更加有力,社会也正因为有了千千万万这样的人,才更加繁荣强大。

从纽约商人身上:

任何人的自尊心都应该得到尊重。

自尊不是轻视别人,不是狂妄自大,而是一种对平等的要求。

四、【分析对比】自尊不自傲自尊不虚荣

【活动内容1】:

借我一双慧眼

链接材料:

【材料一】小明在班级中学习成绩不理想,他看到同学买了一双名牌运动鞋非常羡慕。

小明的父母收入不高,经济条件有限,他就向同学借钱也买了一双。

许多同学都投来羡慕的眼光,小明觉得很有面子,有了自尊。

【材料二】“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设疑导思:

◆小明的做法是为自己赢得了自尊吗?

为什么?

◆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傲气”和“傲骨”?

讨论交流:

自主思考,自由讨论,择优发言,点评补充。

归结提示:

1、不是。

小明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虚荣心理。

自尊与虚荣不同。

自尊是对自己负责,追求的是踏实;虚荣是为自己化妆,追求的是表面的荣耀和光彩。

2、“傲气”指的是自傲,“傲骨”指的是自尊。

自尊与自傲不同。

自尊的人没有傲气,但有正气;自傲的人自视清高,目中无人。

【活动内容2】赏析漫画,寓意

赏析漫画:

引领学生欣赏文本P29两幅漫画,思考寓意。

讨论探究:

◆自尊与自傲、虚荣的不同在于

◆自尊心会使我们

◆自傲、虚荣会使我们

归结提示:

自尊心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的。

有自尊心的人也承认自己有比不上别人的地方,但是他们相信通过努力能够改变这种状况,使自己变得更好;而自傲、虚荣却建立在唯我独尊、自暴自弃的基础上。

没有自尊,自暴自弃的人是无法取得成功的;而惟我独尊、目中无人,不懂得尊重别人,最终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很难取得成功。

【活动内容3】:

感悟道理提升认识

激疑导思:

联系两则材料和两幅漫画,说说我们可以从中悟出一个什么人生道理?

讨论交流:

自主思考,自由讨论,择优发言,点评补充。

爱心提示:

从中我们可以悟出——

维护自尊是人的本能和天性。

交往中毫无自尊不行,虚荣自傲也不行。

维护自尊应从实际的需要出发,让自尊心保持一定的弹性,做到自尊而不自傲,自尊而不虚荣。

德育渗透:

虚荣的危害——生活中有的人特别爱面子,贪图追求表面光彩,这就走向了虚荣。

比如将父母或他人的荣耀也当成自己的;因为害怕别人看不起,而不顾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在穿着打扮上互相攀比;在知识学问上,不懂装懂;总想表现出一贯正确,听不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如此等等,这些都是虚荣心的表现。

有虚荣心的人非常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总是不由自主地掩盖自己的弱点,以便显得自己和别人一样或比别人更优越。

虚荣心使他们不是去努力提高自己的实力,而是急功近利地做表面文章,结果到头来并不能真正改变不利地位,反而进一步丧失了自尊。

因此,虚荣并不能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充实,永不满足的虚荣心带给人的只能是无休止的烦恼。

五、【分析对比】保持自尊的“弹性”

环节过渡:

自尊具有两重性,在生活中,特别是与人实际交往的过程中应如何正确地维护自尊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拓展天地》:

保持自尊的“弹性”。

质疑导思:

自尊是一种心理品质,心理品质的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心理训练。

在下列情境中,你将怎样做?

为什么?

◆当办事遇到冷遇时:

◆当意见遭到否定时:

◆当受到粗暴批评时:

讨论交流:

自主思考,自由讨论,择优发言,点评补充。

归结提示: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有时办事情遇到冷遇,自己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这时要想一想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为达到这一目标,有时需要忍耐。

忍耐是个人修养、智慧和能力的集中体现。

遇事发怒、争强好胜的人,往往会造成因小失大的后果。

比如,当我们办事情受到冷遇时,应加强沟通,以更加礼貌、友好的态度去进一步争取他人的帮助,如果因为怕面子上过不去而放弃努力,事情就无法办成功。

当自己的意见被否定时,应多想想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是否存在问题,想办法进一步充实自己的观点,使之更加完善,而不应简单地记恨他人,或产生对立情绪。

当我们受到批评时,会感到很难堪,这时正确的做法是虚心接受批评,努力改进自己的工作,重新获得别人的信任。

六、【提炼升华】

先由学生归结学习收获,再由教师在提炼全课内容的基础上强化认识,指导行动。

第四课人格不可辱

第一课时总第08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姓名权、名誉权是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明确法律对姓名权和名誉权的有关规定。

2、懂得维护自己名誉的正确方法,培养提高依法维护自己名誉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会一些正确对待同学之间的起绰号问题的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1、培养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在社会交往中自觉尊重他人的姓名权、名誉权,学会平等地对待他人。

2、在社会生活中珍惜自己的名誉,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提高公民素养,培养自己高尚

的人格,展现人格的力量。

教学重点:

如何珍惜名誉。

教学难点:

如何珍惜名誉。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法、活动体验法、谈话引导法。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应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姓名、绰号的资料,对自己姓和名的由来、含义等作一些了解。

教学过程:

一、【设境示标】

情境感悟:

指导学生阅读文本P31“生活在线”的小字内容,并体验感悟。

设疑导思:

有人认为喊绰号表明彼此关系亲近。

这一观点是否正确?

为什么?

讨论交流:

自主思考,自由讨论,择优发言,点评补充。

归结导入:

这一观点是片面的。

绰号可能有多种多样,同学之间喊绰号有时确实体现了同学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关键是给同学起什么样的绰号,在什么场合喊绰号。

不重分寸随便起绰号,不分场合随意叫绰号,是非常不妥的行为。

因为人格不可辱。

(板书课题)

展示目标:

教师可借助媒体等教具展示或语言直接陈述教学目标。

二、【探究交流】说说我们的姓名

设疑导读:

指导学生会阅读文本P32的小字材料,并思考——

◆说说自己姓氏的由来;◆介绍自己的名字及其含义。

示范解读:

教师可以先介绍自己姓氏的由来及其名字的含义。

讨论交流:

自主思考,自由讨论,择优发言,点评激励。

德育渗透:

利用学生名字的美好寓意随机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以激励进取。

再疑导思:

有人说“姓名不过是一个符号,叫什么都无所谓。

”对此,你有何看法?

思辨畅谈: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由畅谈,老师可以不置可否,不予评价。

感悟情境:

“姓名不仅仅是符号?

”——

某校初一

(1)班王某上学迟到了,门卫于是他写下初一

(2)班刘某的姓名。

马某在单位分房时没有拿到满意的住房,为泄私愤遂以“技术科何某”的名义,向上级主管部门写信举报某领导曾收受贿赂,这封举报信给何某造成了很大的精神负担。

质疑三思:

◆王某、马某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为什么?

◆在你身边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发生?

请列举你收集的案例。

讨论交流:

自主思考,自由讨论,择优发言,点评补充。

爱心提示:

是一种侵犯他人姓名权的行为。

因为“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盗用何某的姓名实施非法行为,是侵犯他人姓名权的行为。

归结强调:

我国公民享有姓名权,姓名的决定和使用是公民受法律保护的一项重要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四条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第二十二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

(板书公民权的地位)

三、【探究交流】喊姓名还是喊绰号

绰号竞说:

《水浒》中的英雄人物,几乎人人都有绰号。

我们熟悉的明星也有绰号。

不少城市、国家也有绰号。

请大家说一说,看谁说得多。

畅所欲言:

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自由竞说,一决高下。

列举提示:

水浒英雄如:

“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魁、“豹子头”林冲等

足球明星如:

“外星人”罗纳尔多、“金色轰炸机”克林斯曼、“疯子”伊基塔。

篮球明星如:

“大鲨鱼”奥尼尔、“飞人”乔丹、“魔术师”马吉克·约翰逊。

国家城市如:

雾都——重庆,花城——广州,春城——昆明,石城——南京。

“山姆大叔”是美国的绰号,为世人所熟知。

“山姆大叔”(UncleSam)的缩写是U.S.,U.S.也是美国的缩写。

设疑导思:

◆这些绰号不但无损其形象,反而脍炙人口,留传于世。

这是为什么?

◆喊绰号会侮辱他人人格吗?

讨论交流:

自主思考,自由讨论,择优发言,点评补充。

归结提示:

绰号古已有之,有些文学作品中英雄人物的绰号甚至脍炙人口,流传于世,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人物的绰号抓住了人的特征,诙谐、幽默,一语中的,观点鲜明,便于记忆,富有创造性,显示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绰号并非都具有侮辱性,有时还是民间文化的某种体现,但如果在生活中故意给人起不雅的,甚至带有侮辱性的绰号,不分场合随意用绰号代替姓名,那就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表现,甚至是对别人人格尊严的侵犯。

生活中关键是要培养自己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文化修养。

激疑再思:

你是怎样对待同学之间的起绰号问题?

讨论交流:

自主思考,自由讨论,择优发言,点评补充。

归纳小结:

绰号并非都具有侮辱性,但故意给别人取不雅的绰号,不分场合随意喊别人的绰号,其实质是取笑别人,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表现,侵犯了别人的人格尊严。

起绰号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情趣,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伦理道德等问题。

给人起绰号,应慎之又慎。

质疑三思:

当别人给起了绰号,你将如何面对?

畅所欲言:

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体验和经验自由畅谈,并激励点评。

爱心指导:

微笑面对。

有些绰号是好朋友对你的昵称,虽然不雅,但表现了你们之间的一种亲密感情。

对同学的这种“爱称”,你应理解并一笑置之,或友好地表示自己的不满。

勇敢面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自己的弱点也有可能成为同学给你起绰号的原因,这时要勇敢面对,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乐观对待。

乐观同学和悲观同学对待绰号就有着不同的心态。

悲观的同学想到的是别人在揭自己的老底,让自己难堪,因此产生自卑和怨恨的情绪;而乐观的同学就不会特别在意:

既然消灭不了绰号,就乐观地接受。

(如香港著名节目主持人肥肥—沈殿霞,现在人们只知她叫“肥肥”,即忘了她叫沈殿霞,我们生活中是不也有这样的情况呢?

友善相处。

有些绰号源于同学们开得过火的玩笑,并非故意伤害。

对这样的同学,你应当以一种友善的心态来对待,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和温暖,当他看到你的真诚和魅力,就会改变对你的态度,并为给你起不雅的绰号感到惭愧。

有些绰号,同学们如果确实不能接受,那就想些办法改变自己的处境。

①如果你认为绰号伤害了自尊,让你没面子,就坦诚地告诉对方:

我不喜欢这个绰号,我有自己的名字;如果你想让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别人,请你不要再这么叫我。

②有的绰号是带有侮辱性的,遇到这种情况,不要容忍和退让,要勇敢地说“不”。

你的软弱只会让对方变本加厉,因此当受到侵犯时,不要躲也不要怕,要严厉地指责他,让对方感觉到你的力量。

③如果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不妨请老师帮忙,开一个主题班会,讨论绰号给同学们带来的伤害,诉说你的苦恼,得到同学们的理解。

环节过渡:

人除了姓名、绰号等符号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隐性标志——名誉。

名誉就是一个人的名声,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非常看重自己的名誉,把名誉看成是“人的第二生命”,而要获得好的名声,就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奉献社会。

那么通过努力获得好名誉后我们究竟如何珍惜自己的名誉呢?

四、【探究交流】如何珍惜名誉

感悟情境:

指导学生阅读并感悟文本P33-34《CD风波》

设疑导思:

◆在这场CD风波中,你对小吴和小白的言行有什么看法?

◆如果你是小吴,会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要回自己的CD机?

◆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名誉?

讨论交流:

自主思考,自由讨论,择优发言,点评补充。

爱心提示:

小白借别人的东西故意不还,有损自己的名誉,而小吴在小白故意不还自己东西的情况下,没有采取正确方法要回自己物品,反而在网上侮辱小白,损害了他人的名誉,两人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归结板书:

珍惜名誉,首先自己要爱惜和尊重自己的名誉,还要学会尊重他人的名誉。

感悟情境:

指导阅读并感悟文本P34《虞孚造假》

激疑导思:

◆现实生活中有类似的例子吗?

请说一说。

◆从虞孚造假沦为乞丐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讨论交流:

自主思考,自由讨论,合作探究,择优发言,激励补充。

爱心提示:

如南京冠生园食品企业的“月饼馅”事件,不仅影响到了自己企业的名誉,而且殃及整个月饼行业。

古代越国的虞孚在做生意的时候,因造假而名誉扫地,沦为乞丐,充分说明从古至今,无“信”也就必然无“誉”,信誉与名誉密不可分。

五、【提炼升华】名誉不仅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企业和组织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珍惜名誉,要讲诚信。

诚信不仅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也是经商的道德基础,还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体现,一个人有了信誉才能获得良好的名誉。

(板书诚信的意义)

八、【教学反思】

第四课人格不可辱

第二课时总第09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