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90706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计划.docx

《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计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计划.docx

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计划

《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

林西第二小学赵志华

     一、背景分析

  “可能性的大小”这一教学内容是新课程标准增加的概率知识内容,是课程改革后首次在小学数学课程中(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106~107例3、例4、例5;北师大三年级上册第84、85页)出现的,从而相关的教学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以往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学思路大同小异,基本是通过“猜想—验证”这一模式来进行教学,主要是“猜想‘哪种颜色球多,摸到可能性就大’→验证‘果然如此’”,以此让学生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并且为了防止试验的意外,刻意回避小概率事件的发生,老师准备材料时特意让学生从“黑球9个、白球1个”这样特殊情况中摸球,以此来验证黑球多所以摸出来的黑球果然也多。

二、案例片断简述

[现象]真的意外吗?

老师在一个盒子里放入3个黄球和1个白球,问:

如果连续摸10次,你觉得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1:

7次摸到黄球,3次摸到白球。

 

生2:

我猜是8次黄2次白。

生3:

我觉得是9次黄1次白。

……

师:

你们为什么这样猜?

生:

因为盒子里黄球有3个,而白球只有1个,所以我觉得摸到黄球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师:

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谁猜得合理?

(生齐喊:

摸摸看!

教师指名让一个学生上来摸,其他学生记录。

最后,大大出乎意料,结果竟然是7白3黄。

教师非常尴尬……

  [分析]实际上摸球意外结果的出现,这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正是学生对于“可能性的大小”与“可能性”辩证理解的契机,难道这一结果真的大大出乎意料吗?

--没有,从可能性的角度去看,这一问题是非常正常的,甚至于10次摸出来全部是黄的都有可能。

试问:

如果这10次摸出来结果真的是黄的要多,那么学生就验证了黄的摸出来可能性要大吗?

学生就没有问题了?

难道用摸10次的结果就能说明可能性的大小了吗?

[现象]“统计”是好办法吗?

1、教师在盒子中放入1个白球和3个黄球,请学生猜想一下,摸球10次的结果会是怎样?

2、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后问:

要知道谁的猜测比较合理该怎么办?

3、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摸10次,请先摸好的组上台将数据填到汇总表中。

4、观察汇总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统计总数后你又发现了什么?

  [分析]用全班汇总结果分析而把某一组出现的小概率事件掩盖起来,这样的教学表面看似乎没有了问题,学生不管摸出来情况怎样,只要最后一统计汇总,你的个别意外得服从全班统计的结果;但是从可能性的角度看还是存在摸出来白的反而多这种可能,这时老师该怎么办?

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出现的偶然性现象的分析与研究,这对学生可能性以及大小的深入理解不能说是一大遗憾。

三、教学思考

1、“可能性的大小”能“猜想--验证”吗?

概率是一个既难教又难学的内容,毕竟因果关系更习惯,逻辑思维更清晰。

对错误概念的研究显示,一些错误概念(如预言结果法:

将概率很大等同于一定会发生,概率很小等同于一定不会发生,50%概率等同于“不知道”或“不能决定”。

)都与因果思维有关,它们顽固而难以改变。

  学习可能性的大小不宜简单地用解决确定性问题的“猜想-验证”模式教学,因为从理论上说,实际上黑球可能性大,所以摸出来的黑球要多,但实际上师生希望用有限的摸球次数球来验证是验证不出来的。

  解决不确定性问题可以用“体验-感悟”模式,就是老师应创造情境,鼓励学生用真实的数据、活动以及直观的多次模拟试验与相互交流质疑去检查、修正或改正他们对概率的认识。

  2、球数量的组成体现了两种观念。

  球数量的组成有两类,一类是两种球数量多少是愚殊的,另一类是两种球数量比较接近。

第一类老师预设目的很明确,希望学生摸出来真的能验证结果,也就是希望学生不要出现偶然现象,刻意回避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如果实在不行,就用统计来帮忙掩盖;第二类坦然面对可能性与可能性大小,不把摸球看成纯粹的验证结果的过程,直面小概率事件,并且还把这作为一个教学的重点难点去进行研究讨论,事实也正是如此,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困惑也正在这一点上。

因此教师要辩证地看待学生的验证,不能因为为了追求验证结果的“果然如此”,而在选择材料时偏向于特殊情况(如9黑1白),教师要善于利用并且理性地利用“小概率”事件,不能置之不理,而要特别关注,引起学生的讨论,这对学生深入了解概率,改变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错误概念有好处。

  3、“可能性的大小”不能脱离“可能性”。

  当学生对“可能性的大小”的猜想出现意外时,老师实际上要明白,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对于出现“可能性的大小”的意外但对于可能性来说又不是意外,比如从9黑1白中摸球,学生猜想总是摸出来黑球多,但实际一位学生在摸的时候恰恰摸出了白球多,甚至10次全是白球,如何解释?

实际上这很好解释,只要里面有白球,摸10次全是白球的可能性是确实存在的。

  4、揭示错误观念,讨论交流是关键。

  学生的心中存在错误概念,不同的学生可能存在不同的错误概念,学生可能使用哪些策略、这些策略如何随学生不断成熟而发生变化等等信息都是老师教学中可以加以利用的,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都胸有成竹,并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对策,那么,这样的教学定会更有效。

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前后的交流,并且从交流中捕捉学生对于“可能性的大小”方面的一些错误观念,并加以放大,引起同学关注与争论。

  概率中的有些问题,在同一个答案背后可能有着多个完全不同的理由,即使是正确的答案,背后也可能有错误的理由或高低水平不同的正确理由,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说明理由,从而为老师有针对性地适时地帮助学生,让学生们了解到可以继续努力的目标提供机会。

  5、学生需要经历用不同的替代物来模拟同一个概率问题的经验。

  调查发现,有些错误概念的使用与题目中的数据或背景有关。

在本研究的教学实验中使用了不同的实验材料,如球、棋子等,从后测结果来看,有的学生能够辨认出使用不同材料的两个活动有着相同的本质,而有的学生则没有这样的“眼力”,题目背景或数据一变,解题的策略也跟着变了。

所以,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就注意使用多种材料,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不同的替代物来模拟同一个问题,那将促进学生的理解。

事实上,这种“眼力”也正是理解水平的一种反映。

  如果教学能够联系学生的现实,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克服学生的错误概念并发展他们的认知结构,那么学生就能从中得益,否则,学生的主观判断、个人的经验和信念就会独立于课堂内教的知识而继续顽固地存在。

  6、树消结合

  回避矛盾对学生全面地建立正确的概率概念是极为不利的。

因为如果不在建立正确的概率概念的同时,不消除相对应的错误直觉,那么错误直觉就像电脑病毒,只要出现其衍生的情境,正确的概率概念就会土崩瓦解。

因此在进行概率教学时,变单向的正向学习,为双向的“树消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正确的概率概念。

  “可能性的大小”教学中,学生容易得到“黑棋可能性大就是黑棋摸出来的一定要多”的感性认识,这就是应该消除的对于可能性的大小的模糊认识,教师应充分展开,让学生通过交流,逐步让学生明白要验证因为黑棋多所以摸出来黑的要多的话,无论摸几次都不能肯定,也就是说要真正的验证黑的要多用摸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同时又可适当渗透,让学生了解试验少的时候,实验结果不一定与预测可能性大小相符,但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实验结果将越来越接近预测的可能性大小。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林西县第二小学赵志华

一、指导思想

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教育观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一年级的努力,学生取得了一些进步,如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差,势必会影响整体水平的发挥,所以,尽可能转化后进,提高先进,发展后进是本学期重点。

三、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

(一)、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

(二)、除法的初步认识、方向与位置、表内除法、统计与可能性、混合运算、综合实践等。

四、本学期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1、结合具体情景,理解乘法、除法的意义,知道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能正确的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2、理解“倍”的意义。

知道简单的含有两极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在统计活动中,初步学会分类统计的方法。

4、通过测量、整理、分析数据等活动,加深对所学长度单位的认识。

5、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6、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习惯方面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2、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教学重点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保证必要的练习量,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适当的进行评价。

5、创造性的利用教科书。

6、重视评价方法的改革。

六、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针对本学期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本学期主要采用以下措施:

1、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增强学生操作、观察,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

2加强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书写,认真计算的习惯。

同时注意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的培养。

4、加强与生活实际联系,寻取生活的资源进行教学,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林西县第二小学赵志华

一、教学内容

内容:

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位数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算。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个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道小刮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刮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没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用具:

表内除法练习表、万以内数位表、学习平移、旋转的操作学具、口算练习表等

四、课时安排:

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解决问题(4课时)

(二)表内除法

(一)(13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2课时左右)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图形与变换(4课时)剪一剪(1课时)

(四)、表内除法

(二)(9课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左右)解决问题(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五)、万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

(六)、克和千克(2课时)

(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7课时)有多重(1课时)

(八)、统计(3课时)

(九)、找规律(4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林西县第二小学赵志华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体会: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

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

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

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

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走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钝角和锐角》教学设计

林西县第二小学赵志华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38~3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战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通过看、说、摆、画、互问、互答、互评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能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

理解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能正确画角。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活动角。

学具:

活动角、尺、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概念

找直角的姐姐和直角的妹妹。

出示有锐角、钝角、直角的漂亮房子。

师:

这座漂亮房子是“角”的家。

今天我们去角的家里作客。

你们看!

话外音:

“嘿!

小朋友,我是直角娃娃。

你们还认识我吗?

A:

你能在房子的平面中找出直角吗?

根据学生说电脑操作演示。

说说生活中哪里有直角。

(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新知做好充分准备)

B:

看,直角的姐姐和直角的妹妹也热情地迎接我们来了。

仔细观察,找找哪里的角是直角的姐姐,哪里的角是直角的妹妹。

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直角娃娃的生活情境,在感情上贴近儿童,并让学生的在想和说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有两种角,一种比直角大,一种比直角小)

C:

集体汇报。

屋顶上的角是直角的姐姐,你为什么说它是直角的姐姐?

屋檐上的角是直角的妹妹。

你为什么认为它是直角的妹妹?

师:

小朋友们真能干,把它们都找出来了,其实,直角的姐姐和直角的妹妹也有自己非常好听的名字。

直角的姐姐叫钝角,直角的妹妹叫锐角。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锐角和钝角。

(板书课题,标出拼音并齐读)。

操作实践,综合内化

做角

1、老师用活动角做一个角,请学生判断。

2、师:

用桌上的纸片、活动角或你身边的任何东西做出三种角。

要求:

小组合作,由小组长安排,一个做直角,一个做锐角,一个做钝角。

待会儿向组长汇报。

比一比哪组做得又快又多。

小组展示汇报。

全班展示。

2、判断角:

我会认!

P39练习第二题。

抢答。

并问学生是怎么看出来的?

强调*开的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

比较这些角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归纳:

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或者说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最后一个角是什么角呢?

究竟谁说的对呢?

像这个角,不能用眼睛很快看出来,我们可以怎么办?

这是什么角?

为什么?

用三角板的直角帮助判断要注意什么?

(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操作,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探究出量角的方法。

3、我们来给角的三姐妹排排队。

(板书)你是怎么想的?

(二)画角。

回想画角的方法。

(先画顶点再画两条边)

要求:

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并写上它们的名称。

比一比,谁画得又多又好。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老师黑板上来画角,规范画法。

强调先画端点,再画两条边。

老师画两个,钝角请学生画。

联系实际,应用概念

电脑出示图画。

直角一样,生活中可以找到许多的锐角和钝角。

欣赏杭州湾大桥。

(听说过杭州湾大桥吗?

南起宁波慈溪,北到嘉兴市,全长公里。

建立后将成为世界上最长跨海大桥。

这是桥梁的主支撑部分。

看似简单,这可是凝结了多少桥梁工程师的心血和汗水,设计和施工时角度不能有丝毫差错。

P37主题图,找一找、指一指三种角,同桌之间交流。

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的锐角和钝角。

当小小设计师。

设计要求:

应用直角、锐角、和钝角以及所学习过的图形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

先构思,再动手画,比一比,谁的图案最美,并给自己的画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最后展示作品,评价。

(练习的设计又把锐角和钝角放在了现实的生活中,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着角,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也让学生体验到使用数学的乐趣。

总结质疑,自我评价

看看书P38~40

我们在“角”的家里作客,你有什么收获?

你的表现怎么样?

还有什么数学问题?

和大家交流交流。

课后作业:

P40第4题。

板书:

认识锐角和钝角

钝角>直角>锐角

比直角大比直角小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在亲身初中中进行自主探索。

课堂教学中,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如找角、画角、折角、剪角、评角、应用角、创造角等,使学生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不是停留在机械的理解和记忆之上,而是经历了一个亲身体验和不断反思的认识过程,在“做数学”的活动中,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要改变传统的“传授——接受”模式为“探索——发现”的学习模式。

因此,在学习中很多知识我都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去感悟。

如让学生给角进行分类这个环节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个意图,先让学生动手分类,再经过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地思考分类的理由,学生自己不知不觉地就找到了要找的答案,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到后来的亲自动手实践量一量的活动中更进一步的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去验证,同学们都积极地去参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林西县第二小学赵志华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

教学目标

①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

②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③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④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⑤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⑥对学生进行保护珍稀动物、关心集体的情感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玩具恐龙5只、雕塑照片20张,数码照相机一台。

学生8人一组围桌而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①实际切入。

师:

小朋友们,你们照过相吗?

哪位同学给别人照过相?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台照相机,谁想给大家拍照呢?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拍照)

谈话:

你可真像个小摄影师!

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他拍的怎么样?

(教师操作、屏幕出示刚才在不同位置拍摄的照片)

提问:

大家觉得拍的怎么样?

你最喜欢哪一张?

这张他是站在什么地方拍的?

拍的是这位同学的哪一面呢?

(学生讨论、回答,课件点击,对应的照片放大)

生1:

我最喜欢正面的,站在她的前面,拍的是她的正面。

生2:

我最喜欢侧面的,站在她的旁边,拍的是她的侧面。

②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要想拍出好照片,就要仔细观察物体,找到最佳位置才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

(出示课题)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①构建新知。

a.本位观察。

师:

(出示玩具恐龙)这是什么?

你们知道都有哪些恐龙?

大家看,老师手里的这只恐龙是什么样子的?

生1:

背上有尖尖的刺,锋利的牙齿,白白的肚皮,手细细的,有尖尖的爪子。

生2:

眼睛是翘起来的,样子很凶猛。

师:

老师为每一组也准备了一只恐龙,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只恐龙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

(课件出示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拍摄的恐龙照片)

师:

你看到了什么?

和屏幕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生1:

我看到了正面,它有尖尖的爪子、粗粗的腿。

和第二幅图是一样的。

生2:

我看到了侧面,它有粗壮的腿。

和第四幅图是一样的。

生3:

我看到了背面,它有尖尖的刺。

和第一幅图是一样的。

师:

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想统计一下人数,请看到恐龙正面的同学站起来。

看到侧面的同学也站起来。

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你们看到的哪一面?

b.换位观察。

师:

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

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教师做手势表示)走到本组的下一张位子上去。

你们现在看到的恐龙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

那你现在看到了恐龙的那一面?

生1:

我看到了侧面,刚才看到了前面。

生2:

我看到了背面,刚才看到了侧面。

师:

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

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讨论,交流)

生1:

我们绕了一圈。

生2:

我们绕了一圈,我们一大组的同学位置都改变了。

小结:

对!

原来我们换了位子,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恐龙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c.全面观察。

师:

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一个位置观察恐龙?

好,那你们想到哪个位置就到哪个位置去观察吧!

(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位置去观察)

师:

你到哪个位置去观察的?

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师:

这是老师绕着恐龙一圈拍摄到的录像,我们来看一看吧!

(课件展示玩具恐龙旋转一圈的画面、可以定格)d.课间小歇。

师:

刚才我们观察了恐龙,你们想不想到恐龙生活的地方去看看呀?

看看恐龙都在干什么!

(课件演示恐龙电影场景片段)e.情感交流。

师:

看过之后,你都想对恐龙说些什么?

生1:

那些小恐龙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