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郢人斫垩寓意word范文 15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90690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推荐郢人斫垩寓意word范文 15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推荐郢人斫垩寓意word范文 15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推荐郢人斫垩寓意word范文 15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推荐郢人斫垩寓意word范文 15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推荐郢人斫垩寓意word范文 15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推荐郢人斫垩寓意word范文 15页.docx

《最新推荐郢人斫垩寓意word范文 1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推荐郢人斫垩寓意word范文 15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推荐郢人斫垩寓意word范文 15页.docx

最新推荐郢人斫垩寓意word范文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郢人斫垩寓意

篇一:

29古文二则

29古文二则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卒(zǔ)逢暴雨B.郢人垩(è)漫其鼻端若蝇翼

C.峨峨(é)兮若泰山D.臣则尝能斫(zhuó)之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

②.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⑤.吾于何逃声哉?

⑥.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②.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③.钟子期辄穷其趣。

4.下列语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两项是()

A.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B.止于岩下

C.听而斫之D.卒逢暴雨

5.庄子(约前369~前286),名,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的代表人物。

《郢人》选自。

列子,名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

《伯牙善鼓琴》选自。

二设问导读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自主检测

(一)郢人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谓从者曰(随从人员)B.郢人立不失容(容貌)...

C.若蝇翼(翅膀)D.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这样)..

2.从“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庄子和惠子怎样的感情?

你能不能说出一个与此相似的典故?

3.由本寓言引申出一个什么成语?

请说说它的含义。

(二)伯牙善鼓琴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

2.翻译句子。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

对子期说什么?

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一.基础达标

1.A

2.蝇翼:

蚊蝇的翅膀。

斫:

砍,削。

质:

对象,搭档。

念:

心里想的。

穷:

穷尽逃:

逃避虽然:

即使这样。

3.我没有施技的人了,我也没有可以与之谈话的人了。

匠石挥动起锛子呼呼生风,楚国人站在那里任凭他砍削。

钟子期总能点明他的情趣。

4.AD

5.周战国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庄子·徐无鬼》

御寇战国时期《列子·汤问》

二.设问导读

1.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2.庄子想象奇特,拿匠人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表达对朋友怀恋和惋惜之情。

3.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4.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三.

(一)1.B

2.庄子为失去朋友感到无尽悲伤,说明他们情谊深厚。

管鲍之交《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

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3.郢匠挥斤形容人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二)1.⑴擅长⑵好

2.你所听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到的一样。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四.拓展延伸

1.略2.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1、作者简介

5.庄子(约前369~前286),名,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的代表人物。

《郢人》选自。

列子,名,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

《伯牙善鼓琴》选自。

)合作探究,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1.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2.庄子想象奇特,拿匠人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表达对朋友怀恋和惋惜之情。

3.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4.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3.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

对子期说什么?

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4.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今。

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根据诗意默写】春

杜甫

国②破山河在,城③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④,恨别鸟惊心⑤。

烽火⑥连三月,家书抵⑦万金。

白头搔更短⑧,浑欲不胜簪⑨。

①选自《杜木部集》。

②[国]国都,这里指当时的国都长安。

③[城]这里指长安城。

④[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

⑤[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⑥[烽火]战火。

[抵]值,相当。

⑧[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

短,稀疏。

⑨[浑欲不胜簪(zān)]简直要差不住簪子了。

不胜,禁不住。

二、主旨:

安史之乱时,诗人杜甫在长安城里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虽然长安城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忧民的痛苦和感伤。

三、按内容填诗句:

1、由于感伤国破家散,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听到那动听的鸟鸣,反而更增加了自己的伤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都城沦陷,一派残败的景象,但大好河山依然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花草树木照样长得繁密茂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内心感受是由于战争的烽火,很久也得不到家人的音信,特别希望得到家的家信,在他的眼里,一封普普通通的家信竟然抵得上“万金”。

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幼果伤时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①

2.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的人们共同的感受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望》中运用对偶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训练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是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做简要评析。

①3、春望

杜甫

选自《杜工部集》

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757)三月所作。

当时正值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

第二年三月,春同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都城沦陷,一派残败的景象,但大好河山依然存在(未落入叛军之手);春天又来到长安城,花草树木照样长得繁密茂盛。

“草木深”三字值得玩味,它表面是描写城市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着诗人无限的慨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至此淋漓尽致地把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倾吐出来:

由于感伤国破家散,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听到那动听的鸟鸣,反而更增加了自己的伤感。

此句互文见义,因为无论是花香还是鸟语,都增添了诗人的“感时”“恨别”。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里,诗人将“时”和“别”具体化,所“感”的“时”是“烽火连三月”,所“恨”的“别”是“家书抵万金”;而“时”是造成“别”的原因。

“家书抵万金”,一来说明诗人很久得不到家人的音信,二来则说明诗人特别希望得到一封家信,在他眼里,一封普普通通的家信竟然抵得上“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两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忧国念家者的具体形象:

头发早就白了,而经过战乱的煎熬,变得越来越稀少,用手抓一抓,(发现)少得简直就插不住簪子了。

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内心感受,这两句则是内心感受的外化,是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

读了全诗,我们仿佛看到:

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中,目睹春花,耳闻鸟鸣,感伤国事,思念妻儿,潸然泪下,担惊受怕。

他希望战乱早日平息,他盼望得到妻儿的消息。

他抓了抓那因忧伤而日渐稀少的白发,发现少得都有些插不住簪子了。

补充注释

“烽火连三月”意思是:

战争连续不断,从去年一直打到眼下的三月。

④⑤。

默写:

表现诗人感伤之情的句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⑥⑦思亲的句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⑧描写忧国思家句子: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1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①选自《岑嘉州诗集》。

岑参(shēn)(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课文说明

作者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长期随军征战,与高适齐名。

这是一首写边地军中送别的诗,历来广为传诵。

诗歌首四句从视觉角度写高原上疾风暴雪的情景,突出其气候之奇。

其中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怒吼奔驰的巨大气势:

一个“折”字,则写出了北风摧枯拉朽、狂暴肆虐的情态;一个“即”字,神情毕肖地写出了诗人见到如此情景时的惊异之情。

可诗人一时不能认同这“胡天八月”的气候,竟然以为这雪花漫天、银装素裹的世界,是春回大地、满树梨花的天下。

次六句写酷寒中的军营生活。

“散入”

篇二:

古文二则

小营中学课题(课时)教学设计年级学科设计人201年月日

课题:

课型:

课时:

1

2

篇三:

29袁美丽古文二则

西华营二中高效课堂导学案

篇四:

29古文二则

29古文二则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卒(zǔ)逢暴雨B.郢人垩(è)漫其鼻端若蝇翼

C.峨峨(é)兮若泰山D.臣则尝能斫(zhuó)之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

②.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⑤.吾于何逃声哉?

⑥.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②.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③.钟子期辄穷其趣。

4.下列语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两项是()

A.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B.止于岩下

C.听而斫之D.卒逢暴雨

5.庄子(约前369~前286),名,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的代表人物。

《郢人》选自。

列子,名,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

《伯牙善鼓琴》选自。

二设问导读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自主检测

(一)郢人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谓从者曰(随从人员)B.郢人立不失容(容貌)...

C.若蝇翼(翅膀)D.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这样)..

2.从“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庄子和惠子怎样的感情?

你能不能说出一个与此相似的典故?

3.由本寓言引申出一个什么成语?

请说说它的含义。

(二)伯牙善鼓琴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

2.翻译句子。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

对子期说什么?

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一.基础达标

1.A

2.蝇翼:

蚊蝇的翅膀。

斫:

砍,削。

质:

对象,搭档。

念:

心里想的。

穷:

穷尽逃:

逃避虽然:

即使这样。

3.我没有施技的人了,我也没有可以与之谈话的人了。

匠石挥动起锛子呼呼生风,楚国人站在那里任凭他砍削。

钟子期总能点明他的情趣。

4.AD

5.周战国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庄子·徐无鬼》

御寇战国时期《列子·汤问》

二.设问导读

1.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2.庄子想象奇特,拿匠人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表达对朋友怀恋和惋惜之情。

3.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4.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三.

(一)1.B

2.庄子为失去朋友感到无尽悲伤,说明他们情谊深厚。

管鲍之交《列子·力命》,“生我者

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

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3.郢匠挥斤形容人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二)1.⑴擅长⑵好

2.你所听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到的一样。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四.拓展延伸

1.略2.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1、作者简介

5.庄子(约前369~前286),名,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的代表人物。

《郢人》选自。

列子,名,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

《伯牙善鼓琴》选自。

)合作探究,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1.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2.庄子想象奇特,拿匠人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表达对朋友怀恋和惋惜之情。

3.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4.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3.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

对子期说什么?

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4.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今。

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根据诗意默写】春

杜甫

国②破山河在,城③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④,恨别鸟惊心⑤。

烽火⑥连三月,家书抵⑦万金。

白头搔更短⑧,浑欲不胜簪⑨。

①选自《杜木部集》。

②[国]国都,这里指当时的国都长安。

③[城]这里指长安城。

④[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

⑤[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⑥[烽火]战火。

[抵]值,相当。

⑧[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

短,稀疏。

⑨[浑欲不胜簪(zān)]简直要差不住簪子了。

不胜,禁不住。

二、主旨:

安史之乱时,诗人杜甫在长安城里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虽然长安城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忧民的痛苦和感伤。

三、按内容填诗句:

1、由于感伤国破家散,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听到那动听的鸟鸣,反而更增加了自己的伤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都城沦陷,一派残败的景象,但大好河山依然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花草树木照样长得繁密茂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内心感受是由于战争的烽火,很久也得不到家人的音信,特别希望得到家的家信,在他的眼里,一封普普通通的家信(来自:

WWw.:

郢人斫垩寓意)竟然抵得上“万金”。

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幼果伤时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①

2.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的人们共同的感受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望》中运用对偶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训练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是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做简要评析。

①3、春望

杜甫

选自《杜工部集》

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757)三月所作。

当时正值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

第二年三月,春同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都城沦陷,一派残败的景象,但大好河山依然存在(未落入叛军之手);春天又来到长安城,花草树木照样长得繁密茂盛。

“草木深”三字值得玩味,它表面是描写城市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着诗人无限的慨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至此淋漓尽致地把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倾吐出来:

由于感伤国破家散,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听到那动听的鸟鸣,反而更增加了自己的伤感。

此句互文见义,因为无论是花香还是鸟语,都增添了诗人的“感时”“恨别”。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里,诗人将“时”和“别”具体化,所“感”的“时”是“烽火连三月”,所“恨”的“别”是“家书抵万金”;而“时”是造成“别”的原因。

“家书抵万金”,一来说明诗人很久得不到家人的音信,二来则说明诗人特别希望得到一封家信,在他眼里,一封普普通通的家信竟然抵得上“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两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忧国念家者的具体形象:

头发早就白了,而经过战乱的煎熬,变得越来越稀少,用手抓一抓,(发现)少得简直就插不住簪子了。

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内心感受,这两句则是内心感受的外化,是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

读了全诗,我们仿佛看到:

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中,目睹春花,耳闻鸟鸣,感伤国事,思念妻儿,潸然泪下,担惊受怕。

他希望战乱早日平息,他盼望得到妻儿的消息。

他抓了抓那因忧伤而日渐稀少的白发,发现少得都有些插不住簪子了。

补充注释

“烽火连三月”意思是:

战争连续不断,从去年一直打到眼下的三月。

④⑤。

默写:

表现诗人感伤之情的句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⑥⑦思亲的句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⑧描写忧国思家句子: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1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①选自《岑嘉州诗集》。

岑参(shēn)(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课文说明

作者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长期随军征战,与高适齐名。

这是一首写边地军中送别的诗,历来广为传诵。

诗歌首四句从视觉角度写高原上疾风暴雪的情景,突出其气候之奇。

其中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怒吼奔驰的巨大气势:

一个“折”字,则写出了北风摧枯拉朽、狂暴肆虐的情态;一个“即”字,神情毕肖地写出了诗人见到如此情景时的惊异之情。

可诗人一时不能认同这“胡天八月”的气候,竟然以为这雪花漫天、银装素裹的世界,是春回大地、满树梨花的天下。

次六句写酷寒中的军营生活。

“散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