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89601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

《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

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篇一: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特色

  在20XX年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学院)的院特色专业遴选工作中,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被确立为院特色专业建设点。

三年来,经过我系全体同仁的不懈努力,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水平达到了我院专业的验收标准,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现将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紧扣专业建设方略,切实推进各项工作

  汉语言文学专业拥有一支年轻化、学历高、实力强,而且作风顽强、锐意进取的专业队伍。

在专业建设中,我们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与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积极培养学术骨干,紧扣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加大力度进行专业队伍建设。

教学科研并重,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提升,积极开展学术交流,营造健康和谐的学术氛围。

特色专业在学院未来发展方面要起龙头作用,为此全系同志进一步把各教研室工作做细、做强、做大,真正做到未雨绸缪。

  1.力促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健康发展,争创本专业为品牌专业。

“十一五”期间,本专业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加快制度建设,加速教学改革,建设课程,为学校进入更高的平台做好了超前准备;培养了一批批具有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合格中小学语文教学教师、教育科研人员、文秘工作者;每年毕业师范类专转本生300人左右。

本专业毕业生一直保持着较高比例和较高质量的就业率,其中有一大批相继进入了我院附属高中、南京十三中、南京北京东路小学、游府西街小学、长江路小学和外地的名校,还有一些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公务员和事业单位。

不少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另眼相看,给予很高的评价,主动要求我们派毕业生前往实习,在公开招聘前提前来我院物色本专业优秀毕业生。

这一切为本专业成为院品牌专业打下坚实基础。

  2.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保证了本专业的良性发展。

为适应高教事业的发展,本专业从“十五”期间就致力于发展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队伍。

截至20XX年10月,汉语言文学专业先后吸纳2名博士,一位从事古代汉语、古文献研究,一位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3.刚柔相济,依靠激励、感召、启发、示范、引导等方法,进一步夯实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基础,并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学院的统一部署下,本专业贯彻传统的“课比天大”“教学无小事”的教学管理理念,通过强化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教学行为以及教学秩序;充分调研、借鉴兄弟院校的学分制,有序推进学分制,强化并完善教育教学的质量监控队伍;以教学工作的目标管理为手段,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二、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本着一切为了专业发展的需要,为了与时代同步,系科进一步强化教学改革,进一步落实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为社会服务、为教育服务。

  1.面向社会,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近三年,本专业为了适应社会对新型教育人才的需要,科学地将汉语言文学专业调整为三个模块,即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汉语言文学教育研究和汉语言文学应用技能。

调整原有基础性课程与实用性课程的课时,对内容详尽的课程做了相应的整合,增开了针对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的一些理论实践选修课程,如《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实务》《语文教学理论研究》《语文美育》等;将《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纳入讲授与考查之列;还增加了一些富于时代气息和面试的课程,譬如“演讲与口才”、“说课”,等等,供学生在二年级选修。

  2.牢记四个“有利于”,以便于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内容,简言之,就是为了教育事业这一百年大计,因此,本专业以如下四个有利于为基本指南,即有利于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进行学科研究的初步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大学毕业前获得相应的中小学教师技能培训。

使学生能够轻松走向课堂,也能够愉快步入研究性大学进一步深造。

  3.强化教材建设。

本专业的大部分专业基础课程、主干课程均使用本专业专任教师编著的教材,并在使

  用中不断修订。

由南师大出版社20XX年出版的本专业专任教师编著的系列教材,近期已有部分教材再版重印;本专业专任教师编著的这套系列教材,获20XX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还派出本专业专任教师参与我院分院五年制高师《语文》和《现代汉语》教材的编写,担任各分册教材的主编、副主编;这批教材也已走进高师讲堂,教材的修订、选本的编撰工作也在有序进行。

  三、有限的经费投入,无限的教育产出

  根据专业具体规划,三年来这万元专项基金主要投入在课程建设、重点学科建设、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等方面。

这些资金的投入,有效地改变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环境。

具体情况如下:

  序号

  2

  3

  4

  5

  6主要用途络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办公自动化文献资料、论文发表、学术会议课程建设其它金额(单位:

元)1500150010005000400020XX

  这些有限的经费支出,为本专业教师创造了一个更具有外延性的教学与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优质的实习平台;这一切不仅符合本专业发展要求,而且为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做了充分的准备。

  四、措施得力显特色,多管齐下出成效

  1.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以保证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

第一,加强加速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师资队伍建设上水平上台阶;第二,加大课程建设力度,确保满足学科发展需求;第三,深化教学改革,紧紧围绕教学大纲、计划、教材、课程建设、教风、学风、考风等进行全面改革,把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转本)特色专业的建设落到实处。

在“十一五”期间,这些措施均已得到很好落实并初见成效,以达到预期建设目标。

  2.及时修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20XX年秋季开始,汉语言文学专业首先调整了过去整齐划一、统一组织的集体实习模式,做到统一部署、集体实习与工作意向确定的个体实习相结合的灵活原则;在教学法课程中进一步融入“新课程标准”、“教育与心理”、“教师法”与“说课技能”,并作为考核内容;再者,调整了选修课部分,增加了“面试礼仪”、“普通话训练”、“演讲与口才”等更符合学生迫切需要的基本技能课程。

到目前为止,这几部分业已达到预期要求。

  3.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

本着宁缺毋滥的前瞻性战略眼光,近几年,共引进两位博士,进一步充实了专业师资队伍。

本专业专任教师中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3人。

一位教师远涉东洋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

一支结构较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学历、高职级、高水平的专任教师队伍,已经初步形成。

  4.加快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大幅提升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

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期间,有一位教师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两位教师独立承担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多位教师主持院“十一五”科研课题多项,5位教师获院学术著作出版资助;此期间本专业专任教师出版个人学术著作十余种,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5.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经过多年苦心经营,目前,系常规教学工作井然有序,教学纲领性文件一应俱全,组织与实施均非常有力、到位;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活水长流,成果显著;各类教学档案齐全,管理有力;管理人员立足本职工作,任劳任怨。

总之,教学管理已达规范化、专业化要求。

  6.合作办学成绩斐然。

本专业的师范类专转本是与苏州大学合作办学,接受该校教务部门和文学院的教学工作指导,互相信任,配合默契,合作愉快;依托省内多所教师进修学校等机构合作举办本专业成人“专升本”教育,也合作得十分成功。

  五、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专业特色优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复办以来,经过连续的建设与发展,逐步在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材建设、课程设置与建设、学风建设与学生就业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

  1.教学队伍优。

本专业教师具有比较丰富的两年制大专起点本科学历补偿教育教学经验,他们熟悉学生的专业背景,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科学研究能力。

目前本专业拥有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共有5名教授(为全院教授数的20%),其中两人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一人同时是本院唯一一位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还有一批高水平的副教授和青年讲师,教师团队结构合理,整体素质较高,是目前江苏教育学院师资队伍力量最强的专业之一。

  2.教学计划和大纲针对性强。

在学习兄弟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经验和总结本专业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又多次组织调查研究,充分考虑生源的学习背景和实际发展需要,认真设计编写了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计划和各科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培养既注意全面性又突出重点,从目前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要求学生不可急功近利,一定要全面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打好基础;同时也要强化把专业基础理论转化为教学技能的能力。

  3.教材与课程建设初见成效。

目前,由本专业教师编写的7种专用教材,已于20XX年8月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在使用中不断修订。

围绕必修课展开教学改革,已建成一门省级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三门院级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语文教学论”)。

  4.人才培养模式科学。

本专业充分考虑基础教育教师的工作特点,注重将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深入理解当前国内外基础教育理论、母语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最新发展和改革动向,把握本专业理论研究成果的价值追求;同时,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调查、教育考察、文化考察和大量的见习与实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本专业和国内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培养其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5.改革力度大。

本专业不仅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高度重视教师的进修学习特别是在职进修学习,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目前本专业有4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本专业通过演讲比赛、技能大赛(三字一话、说课等)、双休日综合文化素质课、社会用字调查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教学技能和教科研能力。

  6.服务意识强。

本着“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指导思想,大力开展就业指导、考研指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就业、灵活就业。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两届毕业班许多学生在南京六城区中小学教师招考中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均表现出色,不少非南京籍同学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留在南京的中小学任教;04级的郑晓春进入了无锡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05级的戴婧进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章蕾进入江南大学太湖学院,08级的魏孟玲进入南京晓庄学院,王辰辰进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成为高校教师。

07级的余汇进入江苏省电化教育馆。

此外,在各地的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中,本专业的学生也有令人满意的表现,很多毕业生顺利被当地的重点中小学录用。

三届毕业生中都有一批学生顺利通过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进入地方党委、政府机关工作。

06级的郭琛被江苏省烟草公司录用,显示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以上事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专业对学生认真负责的社会服务意识和工作绩效。

  六、依然存在的问题,尚待改进的措施

  问题一,虽然引进了一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但学院被边缘化的现状和资金不足等原因,对人才引进还存在瓶颈;图书资料室建设资金的投入缺口很大;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一些措施还有待进一步落实、细化。

  改进措施:

立足选送现有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的同时,在引进高职、高学历人才方面争取学院的更大支持,确保师资队伍再上新阶梯;购买图书经费投入有待加大;加强监管力度,进一步落实与完善教学改革举措。

问题二,与社会接轨方面的课程设置还不够,相关的内容、课时数,包括开设时间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改进措施:

继续收集与社会接轨的相关讯息,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选修模块。

  问题三,由于近些年师范教育变化大,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选取教材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

改进措施:

进一步密切联系各中小学教学实施单位,局部调整有关教学内容,既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知

  识的系统完整,又保证学生与社会“无缝接轨”。

  另外,在教学相应环节仍需学院大力支持,不断补充、更新教学设备,确保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正常进行。

  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20XX年11月19日

  篇二:

化学(师范)特色

  化学(师范教育)特色

  前言

  南京晓庄学院化学(师范教育)于20XX年被列为江苏省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立项之前就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最早可以追溯到我校首任校长陶行知先生于1931-1935年间开展的科学教育运动。

当年,先生就致力于培养“宁做鲁滨逊,单刀劈荒岛”的具有较强探究能力的晓庄学子。

  20XX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XX]4号)强调指出,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

  教育部的这一文件启示我们,新时期要站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视角来继承和发扬本专业的传统特色。

实施双语教学是重要举措,它有助于我们采用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使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开阔视野,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大有裨益。

  20XX年,我们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做了大胆改革。

以渗透双语教学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具有较强探究能力的中学化学师资。

  一、专业建设方案与工作目标的执行和完成情况

  20XX年申报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时的已有基础是渗透双语教学的化学(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化学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获得江苏省20XX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但是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没有显现出来。

因此,基于已有基础,仔细研究对照验收标准,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特色专业建设方案,内容包括教育理念、课程建设、培养方案、教学改革、管理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等。

当时的建设目标是达到验收指标中的A≥3,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师范生技能训练,增强师范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在近三年的建设过程中,本专业严格执行建设方案。

《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验收标准》中有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16项,二级指标中核心指标10项,一般指标6项。

验收标准给出了B级要求,明显高于B级为A级,明显低于B级为C级。

省级特色专业验收合格,准予授牌要求达到:

A+B=16,其中核心指标要求A≥3,并指定二级指标中“”=A,“”、“”、“”、“”、“”5个项目中A≥2,并写出特色总结报告。

  参照验收标准,目前本特色专业的建设成果有13项达到A级,它们是(建设目标与思路)、(人才培养方案)、(队伍结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教师情况)、

  (专项经费投入)、(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情况)、(教学设施建设)、(教学内

  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基础理论及综合素质)、

  (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品牌特色优势),其中核心指标有9项达到A级,其余指标均达到B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从教能力明显增强,超额完成预期建设目标。

  二、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方面及所做的工作

  

(一)创新教育理念,理清建设思路

  以渗透双语教学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具有较强探究能力的化学师范类本科人才。

主干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

  由于化学(师范教育)具有悠久的办学传统和深厚的历史积淀,较好的办学条件,以及在化学双语教学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因此将其列为本专业的特色方向来建设,并且把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特色优势加以重点建设。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以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依据,基于社会需要,立足人才培养全过程,紧扣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与优化培养方案,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以选课制度为核心,以“平台+模块”为模板,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以“实践创新工作室”为依托培养具有探究能力的本科人才。

  1、以“平台+模块”为模式

  平台课程旨在实施大类培养,它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学科必修课程(“中国文化概论”、“计算机程序设计”、“大学数学(A或B)”、“大学物理(A或B)”、“大学语文/大学写作”等)以及部分跨专业的实践课程。

  模块课程旨在实施专业培养。

本专业设置了不同方向的模块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及相应的专业实践课程。

在总学时控制在3000左右的前提下,压缩必修课程所占比例,确保选修课程不低于总课时的30%。

鼓励学生跨专业跨模块选修,拓宽就业方向。

  在精选保留师范传统课程的同时,加大双语课程比例,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就业口径,加厚专业基础,培养多种技能,激发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这些双语课程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双语)、有机化学(双语)、分析化学(双语)、物理化学(双语)、化学双语教学技能训练、科技英语、英语听说训练等。

  2、以理论融实践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的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块。

必修课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学科必

  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三个部分;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两个部分。

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为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专业技能训练、学年论文、课程论文、毕业论文(设计),参加科学研究、学术讲座、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和各类竞赛等,实践环节四年“不断线”,每位学生必须参加训练并通过考核,方可取得相应学分。

  3、以实践创新工作室为依托

  本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以来,成立了“大学生实践创新工作室”,以“认知学徒制”为理论基础,设计了旨在提高本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实施方案。

该方案在05级大学生中正式实施,至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实践创新成果。

  本方案的理论依据来自于Collins,Brown和Newman等人首先提出的“认知学徒制”。

它将传统学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

  “认知学徒制”模式有四个构件:

内容、方法、序列和社会性。

“内容”包括领域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两部分。

“方法”有模仿、指导、脚手架、清晰表达、反思和探索。

“序列”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困难度逐渐增加的有意义的任务,以适应逐渐增长的个人知识和变化发展的环境。

“社会性”包括情境学习、社会性交互、学习共同体等方面。

  导师们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不同,指导学生选择实践创新课题。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目前已经有了以下几个稳定的实践创新方向:

微型化学实验、趣味化学实验、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化学双语教学、儿童科学教育。

  除了指导实践创新课题,导师们还与学生就学习、考研、就业等话题进行交流,对学生进行学业规划、从业规划、职业道德、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指导和监控。

导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还充当了学生兄长、朋友、合作伙伴甚至心理医生。

  导师采用面授、络、电话等多种途径指导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实验报告、读书笔记以及组内交流记录来监控学生的研究进展。

采用MindManager软件绘制实验开发过程中的思维导图,发散学生的研究思路,便于导师监控并提出意见。

  秉承南京晓庄学院创始者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理念,由实践科研工作比较突出的学生承担助教任务,协助教师指导其他学生开展实验和研究。

例如陈博同学具有很高的教育科研能力,在自己发表多篇论文的同时,还无私地指点同学的选题技巧和研究关键,多次给进修中学教师、师范生开设讲座。

  工作室按照以下顺序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引领入门,培养兴趣→选拔苗子,参与研究→重点培养,自主研究

  刚入大学时,满怀兴奋与喜悦之情的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习惯了书山题海的他们又很容易迷失方向。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利用开班会、观摩毕业论文答辩会、听学术报告、开展学术沙龙,举办各项评比活动、不同年级的学习经验交流等机会,宣传各项鼓励政策,树立实践创新榜样标兵,引领学生朝着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从事实践创新活动的兴趣。

  选拔苗子有两条途径。

一是导师通过观察与了解,发现有潜力的好苗子,比如张丽娜、王炜祺、陈博、王晓君等学生。

我们早期的实践创新成果即出自于这些学生。

另一条是自主报名,学生主动找导师询问,比如江虹、王冬黎、赵钧若、刁伯真、朱晓燕等。

  选拔出好苗子以后就让他们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手把手地教他们进行信息资源检索、文献综述、选择课题、选用研究方法、设计实验过程、使用仪器采集数据、表达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投稿查询录用等。

  选拔出的苗子中有的表现出了很强的实践创新能力,比如张丽娜、陈博、王炜祺、王晓君、王冬黎等,导师们对其进行重点培养,进一步缩小研究方向,引领他们的研究往纵深发展。

比如陈博和王晓君主攻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张丽娜主攻微型化学实验、王冬黎和王炜祺主攻趣味化学与科学教育。

鼓励这些好苗子在主攻方向上对已有研究进行反思,自主选择新的研究课题,开展研究,并且充当“小先生”来指导和帮助身边有兴趣的同学一起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导师从旁加以点拨引导。

  导师尽量给学生创造走向社会接触未来工作的机会,提供学生去中小学开展科技活动的机会,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和实验演示技能。

举办“端木化学杯”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全民参与、人人上台,邀请高校教学论专家、国家级示范高中化学名师、教研室教研员担任评委,为参赛和观摩的师范生给予理论和实践等多角度的指导。

组织部分师范生与香港中文大学科学教育博士零距离对话。

和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学论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座谈,了解国际国内化学教育的进展;组织师范生与中学名校名师开展交流活动,了解他们的经验和困惑,以印证自身不足,确定未来发展方向。

  (三)深化科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

  发动本专业教师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和教学研究。

精选国家或部省规划教材,使用近三年出版新教材所占比例≥50%,使用原版教材、实行双语教学和多媒体授课率超过教育部“4号文件”要求。

积极编撰符合本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2部,参编实验教材8本。

  利用双语教学的两种语言,借助络技术,广泛收集国内外化学课程双语教学络资源和教学信息,更新教学内容,制作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和络课程,将其运用于课堂教

  学和课后学生自学。

目前已经开发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的络学习资源。

  继承和发扬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将教学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学法指导,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四)强化实践教学

  以省级化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强包括实验教学、教育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始终坚持把实践教学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中心地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将这项工作上升到科学研究的高度,加强相关的科研工作,将科研成果直接用于教育实习的指导工作。

建立健全参与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成果转化、社会实践等制度,通过开放实验室和指导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紧密结合实际,要求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并获奖,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获取专利等。

  (五)加大经费投入,建设好师资队伍,改善教学条件

  建设一支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由教授或副教授主讲,55岁以下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

  在学校经费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设备资产总值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