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水平能力测试5论述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89575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水平能力测试5论述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教师水平能力测试5论述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教师水平能力测试5论述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教师水平能力测试5论述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教师水平能力测试5论述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水平能力测试5论述题.docx

《教师水平能力测试5论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水平能力测试5论述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水平能力测试5论述题.docx

教师水平能力测试5论述题

教师水平能力测试(论述题)

1.试析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这是两种对立的观点:

1教师中心论。

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赫尔巴特。

他认为,学生的成长完全仰仗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

2儿童中心论。

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杜威。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热心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

3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

教师中心论仅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儿童中心论则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

我们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试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师生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的2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中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

3.论述教育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教育与生产力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与一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要求。

一方面,办教育需要必要的物质投入,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为教育投入的水平;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程度对教育提出相应要求,以满足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目的;

②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④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⑤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通过教育可以实现劳动再生产,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②教育是科学技术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③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总之,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局有生产性。

正是由于人们认识到教育的生产性,许多国家都把教育看作是一种生产性事业,把发展教育放在战略地位。

5.试分析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普及义务教育的重点在农村,要做到:

①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②建立健全经费投入机制,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③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④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力度,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⑤逐步统一中小学学制,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⑥检查农科教相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市场萎缩,这就需要:

①加强经济体制改革,盘活企业和市场,增加就业机会;②用人单位要改变用人观念,保证单位人才的合理结构;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注意适应市场,挑战专业结构,提高教育质量;④国家要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引导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走出困境。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高等教育改革重在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结构调整有:

①层次结构的调整②科类结构的调整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注意问题:

①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要结合起来。

②发展规模与提高质量要结合起来。

③提高中间与扩展两头结合。

6.论述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一般来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教育的发展。

同时,学校教育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社会生产力对学校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②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和发展。

2.学校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社会生产力制约着学校教育的发展,而学校教育反过来对社会生产力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主要变现为:

①学校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②学校教育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③学校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7.怎样理解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由学生的基本特点和学习活动的规律所决定,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学习实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进行的,他在这一过程中的地位应从两方面加以认识。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教育的承受者。

从这一角度看,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教育的对象,这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整个教育活动的方向与质量是教师起主导作用的,这是学生在学校教育条件下学习的特点。

接受学校教育阶段里,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

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受教育者。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地位不容忽视,但并不排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过程的规律表明: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是简单地给予,不是移植。

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与实践,通过其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才能实现。

教师的教育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外因,只能通过学生自身的矛盾运动而起作用。

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任何人不能取代的。

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客体和主体的双重地位看,只承认或强调一个方面在理论上是不科学的,用以指导实践是极其有害的。

8.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素养?

1.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从教师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上来体现的。

具体来说就是:

①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热爱学生③团结协作④为人师表

2.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3.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能力修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和反思能力。

9.联系实际谈教师怎样与学生相处?

与学生相处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能力、思想品德等职业品质的修养水平。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是有一个过程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

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②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③发扬教育民主;④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⑤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下面谈谈我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与学生相处的。

一、成为学生的朋友。

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架子,在做“良师”时,别忘了做他们的益友。

师生成为朋友,是有助于教育的。

当教育注重体验和心灵的息息相通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能成为朋友。

当成为朋友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就能消除彼此间的隔阂。

    

二、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最能感召学生的灵魂,让他们将信赖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

我们应该十分注重尊重学生的情感,不断用人格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教育学生,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三、教师要欣赏学生,赞美学生。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受到别人的赞赏。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并及时表示欣赏之意,你的赏识使他们眼睛一亮,看到了成绩,看到了光明,也能大大增强学生的信心。

学生渴望赏识,赏识导致成功,越是成功,能力越强,以至形成良性循环。

作为教师,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它会给学生带来极大鼓舞,作为回应,学生会以自己的行为来回报教师的赏识。

四、教师要有豁达的胸襟来宽容学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过错,教师要设身处地为学生想一想,理解学生,相信学生,包容他们的各种行为习惯,以自己的言行促使学生不良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教师应在思想上保持一定的高度,不能纠缠于学生某句难听的话和某种不良行为,而要以贡容之心允许他们犯错误,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五、教师要讲究方法技巧。

教育学生,光有爱、有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掌握一定方法技巧。

如:

注意与学生谈话的时机和场合,别在学生处于激愤状态时给他们讲道理;又如:

学生写检查不能三言两语了事,而要学生写清过程,自己行为影响了他人什么权利,造成了什么后果,要怎样做来弥补过失,这样才更能使学生认识错误,确保今后少犯错误。

再如教师担心学生早恋,与其在学生“早恋”后来说服教育,不如把学生想知道又不甚了解,充满好奇的异性感情,异性交往挑明了来谈,为他们分析引导,教会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进行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这样不“亡羊补牢”更好吗?

 

10.试论述教学过程应遵循哪些基本规律?

1.教学的知识性规律:

①学生接受的知识主要是人类经过长期实践概括出来的精华,在教学中主要作为教学内容以间接地方式出现在书本及其他媒体中。

②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是以变革世界观为主要目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使人类总体认识和学生个体认识之间重要的联系环节和纽带,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了的认识过程。

③教学过程除了要教给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正确的获得知识的技能和方法。

 

2.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①教学和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②教学过程可以促进学生获得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③人的身心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应该相互支持、协调发展 

3.教学的交往性规律:

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人的因素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②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相互交往、通过互相对话而探索真理的过程。

③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学生还应创造出一种交互式的评价体系,这是保障师生交往的关键 

4.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②学生思想的提高有赖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并取决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程度。

11.试述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1.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以语言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的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语言要生动、形象。

2.启发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成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主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的要求:

①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③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

3.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能够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要求: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

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

①按课程标准、教科书的体系教学②掌握教学重点,围绕重点启发诱导③有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的原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要求: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2.什么是范例教学?

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里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

范例教学是通过主体与客体、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基本性的、基础性的和范例性的知识的方法。

范例教学法是在一组特定的知识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最基础的、本质的实例(或范例),通过这些实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举一反三,获得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

 

主要观点:

①教学内容的三个特性:

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②教学要求的四个统一:

一是教学与训育的统一;二是解决问题的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三是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四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③教师备课的五个分析:

第一,基本原理的分析;第二,智力作用的分析;第三,未来意义的分析;第四,内容结构的分析;第五,内容特点的分析。

13.试述布鲁纳的认知教学理论。

1.教学目标:

侧重于智力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展学生的智力应该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布鲁纳认为,教学目的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认为学习的过程和本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视学习为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教学的目标就是在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中推动智力的发展。

2.教学内容:

学科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一是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整个学科,二是有利于对整个学科的记忆,三是有利于学习迁移,四是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与“低级”知识的差距。

3.教学过程:

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①重视学习的心理倾向。

即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

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首要因素。

因而,教学理论应当详细说明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倾向的形成。

 ②强调教学程序设计。

布鲁纳认为教学程序的教学和步骤,主要涉及教材的呈现方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它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获得和能力发展。

③重视反馈的运用。

教师不应太多强化,以免学生依赖。

主张内部奖励。

学生自行改正错误的反馈作用比外在奖励更具价值。

“发现自己的错误”与“发现正确答案”,对有效学习而言是同等重要的。

④倡导发现学习。

极力提倡使用发现法,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和信息提取。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主动地对进入感觉的事物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而是主动学习、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

因此,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亲自去发现、探索所学的知识和规律,使自己成为发现者。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

5.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序列原则、强化原则.

14.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做好班主任,搞好班集体建设。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在班级建设中行使着多种职能,扮演者多种角色。

班主任工作就是通过组织班级成员参与各种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与成功感。

①创造性地设计班集体目标。

接新班时,先开班会,每位同学自我介绍,通过了解对方和集体,增强大家搞好班集体的信心。

然后,采用师生民主的方法,由老师起提纲,小组讨论,最后根据讨论的结果分别制定出近期、中期、远期的奋斗目标。

②合理地确定班级角色位置。

作为班主任,平时留心观察班级动态,并及时发现从班级的各种活动和工作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从中选拔班干部。

其他学生也会通过值日班长的工作让他们都参与班级管理。

③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

作为班主任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的同时,时常和家长沟通,及时反应其在校情况,使家长配合做自己孩子的工作。

出现学生不满意学校制度或对某科任教师不满的情况时,一定及时做好沟通工作。

④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通过我校的艺术节、运动会、班会、每日一歌等活动,加强班级体的凝聚力。

⑤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营造文化性物质环境;营造社会化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营造正确的舆论和班风。

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班主任要在“细”字上和“爱”字上下功夫。

要把班级常规工作做实在,要注重细节,有一颗爱心,要平等地对待班级内的每一位学生。

平时的日常管理做到位,给学生整洁温馨的班级环境。

一个优秀的班级体是班主任和全体师生共同建设的结晶。

  

15、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要形成道德品质,就必须使知情意行这些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品德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

但在培养道德品质的过程中,这几方面心理成分的培养并不是齐头并进的。

一般认为,在品德形成和发展中,应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

但由于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年龄阶段特征,影响道德品质发展的因素又是多方面且相互影响的,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要选择最需要、最迫切、最有效的方面入手。

例如,可以通过阐明道德概念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开始,也可以从激发道德情感入手,还可以从行为技能和习惯的训练起步。

所以,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以有多种开端,但最终还是要使各种心理成分都得到发展,形成道德信念。

16.怎样做好学校德育工作?

①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②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品德和风尚;③课外、校外活动进行的德育符合学生特点和需要;④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进行德育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⑤通过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来进行德育。

⑥班主任工作进行德育对学生品德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一、德育应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需求

1.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强化忧患意识。

①在价值判断上,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辨别能力相对较弱。

②勤劳、节俭、自立尚未成为自觉行动。

③法律法规学习不够,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④不良心理感受比例偏高

2.适合学生特点,强化儿童意识。

儿童区别于成年人的突出特性是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他们更易于接受形象的、富有趣味性的、反映时代特征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3.挖掘学生自我教育潜能,强化主体意识

二、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德育实效性

1.德育呼唤家庭和社区的广泛参与

2.教育者需要转变观念,提高素质。

3.要重视理论研究。

教育行政部门和德育工作者,要对学生德育状况经常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

17、新课程下课堂管理的新策略

1、坚持课堂管理目标原则。

新课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强调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这种变革对传统课堂管理形成巨大的冲击,要求课堂管理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确定课堂管理目标,从而促进课堂的生长。

正确的目标本身具有管理功能,直接影响和制约师生的课堂活动,并起积极的导向作用。

作为课堂管理者之一的教师,课堂上所实施的一切管理措施,包括组织、协调、激励、评价等,都应当努力服务于设定的教学目标;课堂管理的成败得失,也应当以课程标准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有无达成和学生是否成长作为衡量依据。

部分教师由于忽视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对课堂管理的制约作用,在课堂管理上往往就无所适从,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导致课堂管理流于形式主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散漫。

2、努力构建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

旧式课堂管理侧重于要求学生对规章规则的服从,只把眼光集中在控制学生问题行为、处理学生消极行为上,更多地关注程式化的问题解决和课堂秩序的规定性。

旧式课堂管理方式太刚性而缺乏活力和创造力,学生在条条框框的束缚下,只能“戴着枷锁跳舞”,并不能成为课堂学习真正的主人。

新课改要求构建的是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

首先,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课堂管理。

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对课堂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

新课程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能居高临下,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就可以以下犯上。

新课程下教师不能因为片面追求平等,而弱化自己在课堂管理中的作用。

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平等中首席”的作用,积极和学生进行交往,赢得学生的尊重,树立教师的威信,这样在课堂管理中学生就能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自觉服从管理。

其次,发扬民主,提出合理的课堂规范。

教师对课堂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提出合理的课堂规范。

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根据课堂管理目标提出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让学生清楚明了课堂中那些行为是合适的和可接受的,那些行为是不合适的和不可接受的。

针对这样一些期望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师生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共同来确定课堂规范。

教师在确定课堂规范时,要立足于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在发扬民主基础上建立的课堂规范,无疑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这样会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

再次,注重学生的自主管理。

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有赖于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中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事是本人的事,课堂的管理也是自我的管理,学生本人也是课堂的管理者。

通过构建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就会使课堂管理充满活力,就会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就会在课堂上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18.试述课外教育工作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试述课外、校外活动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①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课外校外活动不受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限制,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扩大视野,增长新知识。

②课外、校外教育是对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课外校外教育弥补课堂教学很难照顾到学生个别差异的缺陷,解决人才培养中的特殊性的问题,强调培养和发展人的个性。

③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多以实践活动为主,在活动中经受锻炼,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自学、实践操作以及各种实际工作能力,对智力发展有重要意义。

④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多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

但思想品德的形成只有通过行为实践才能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因此,学生在课外、校外教育活动中能接触实际的人和事,能得到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上的感染,往往能收到比单纯的说理教育更有效的教育效果。

19.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知识在数量上迅速膨胀对人的学习能力的要求。

要求我们把接受性的积累性的学习转变为探索性的发展性的学习。

未来的学生是否具备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的能力,是否学会学习,这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

其次,知识在结构上的综合化对人才的综合能力的要求。

知识、学科的发展,一方面不断的分化,一方面在不断综合,因此,注重学科的交叉,注重学科思维方法的培养,就远比具体学科详尽知识的学习更重要。

第三,知识在传播方式上的数字化对人才掌握信息技术的要求。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革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四,经济全球化对人才国际性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要求,要有现代国际沟通的基本技能,比如外语、计算机、法律金融等知识,要有现代的国际观念,比如共同发展的观念,民主与和平的观念,国际权利和义务的观念等。

(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是什么?

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

20.谈谈教学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两者之间具有一致性,同时也具有矛盾性,就如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