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题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8889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题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题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题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题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题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题选.docx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题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题选.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题选.docx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题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题选

1.(15分)阅读下列材料:

史学家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

材料一陈寅恪在《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一文中论述唐高宗废王皇后立武则天的诏书时说:

“此诏之发布在吾国中古史上为一转折点,……以关陇集团外之山东寒族,一旦攫取政权,久居洛阳,转移全国重心于山东,重进士词科之选举,拔取人材,遂破坏南北朝之贵族阶级,运输东南之财赋,以充实国防之力量诸端,皆吾国社会经济史上重大之措施,而开启后数百年以至千年后之世局者也。

材料二武则天当政年代,从中央到地方,蕃人出身的文武官员,其数目之巨,让人不可思议。

仅充武职的蕃将一项,就当以千计。

……为进一步巩固西北,派兵深入西域地区,收复了龟兹、于阗、疏勒和碎叶等安西四镇,又设北庭都护。

……武则天圣皇后之侄孙女,下嫁青海吐谷浑第四代国王,……天授初(690年)娄师德在丰州率士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无转饷和籴之费,……边境“诸互市监掌诸蕃交易之事,成为之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谈谈你对“开启后数百年以至千年后之世局者也”的理解。

(6分)

(2)武周革命采取怎样的民族政策?

有何重大意义?

(9分)

答案

(1)政治上:

为了巩固统治,打击关陇士族,发展科举制,使统治阶级的主要力量由士族向庶族转变,稳固并发展了贞观以来的新兴地主政权。

(3分)

经济上:

劝农桑、薄赋徭,国力殷实,防止阶级矛盾和农民矛盾的恶化,对唐代社会经济起着积极作用,为开元之治奠定了基础。

(3分)

(2)政策:

重用蕃将;设机构进行管辖;联姻和亲;屯田;互市。

(5分)

意义:

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加强民族融合;维护边疆安定;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的

统一。

(4分)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强烈要求觐见清帝,但不行跪拜之礼。

清廷坚决不允。

经过长期交涉,中外双方达成妥协,清廷同意外国公使可不行跪拜之礼,外国公使觐见他国君主,惯例是三鞠躬,“此次在中国请觐,改为五鞠躬,以昭格外敬诚”。

——王开玺:

《试论中国跪拜礼仪的废除》

材料二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

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

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张海鹏: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三清朝一向奉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甲午战争后,洋货倾销,大量利源流向国外。

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

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

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外礼仪之争反映了双方什么样的观念或心态?

双方的妥协对中国有何积极意义?

(5分)

(2)根椐材料二,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说明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基础的?

(4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清政府开始经济立法的背景。

这些经济立法有何积极意义?

(6分)

答案

(1)清政府:

天朝上国的传统思想。

列强:

无视中国的主权和制度,希望进一步控制中国。

(2分)积极意义:

有助于破除传统思想和打破旧的礼仪制度的束缚,有助于近代外交制度的形成。

(3分)

(2)创办近代工业,引进西方生产方式和技术,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创办近代教育,培养新式人才,翻译西方书籍,冲击了旧思想,为新思想的引进和传播创造了条件。

(4分)

(3)背景:

甲午战败,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严重破坏中国经济利益;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4分)

意义:

突破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有利于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近代化,有利于维护中国的经济利益。

(2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3.(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01年英王室通过了一个新法案:

《济贫法》。

其主要内容是:

各教区负责向居民和房地产所有者征收济贫税,以此为来源给无力谋生的贫民发放救济。

通过各教会的教区组织失业者从事劳动,安排未成年的孤儿学工。

材料二1802~1803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济贫税年均为530万英镑;1813年,增长到860万英镑;1817~1818年,达到前所未有的930万英镑;从1802年到1833年,济贫税增长了62%。

材料三 1802年,英国政府颁布“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1833年英国第一个有实效的工厂法问世,1834年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

新“济贫法”首次强调了需要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和社会对公民实施社会救助是其应尽的义务。

(1)根据材料二,结合材料一,指出1601《济贫法》出台的背景。

(3分)

(2)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

原因是什么?

(5分)

(3)根据材料五指出英国政府解决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特点。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的原因。

(7分)

答案

(1)背景:

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无家可归,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2分)

(2)反映的问题:

济贫税不断增长。

(1分)Ks5u

原因:

工业革命和城市化所带来的贫困化加剧;政府用于贫民救济的财政支出数额增加。

(4分)

(3)特点:

通过立法的形式。

(1分)Ks5u

原因:

近代工人的斗争;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工业革命的使国家财富增加,有能力把社会救济作为一项政府义务;英国历史有通过立法实施社会救助的传统,如1601年的通过《济贫法》;各种进步社会思潮的影响,如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答对3点得6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本小题得分不得超出6分)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说:

“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居今日而日‘攘夷’,日‘驱逐出境’,固虚妄之论。

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之也。

曾国藩说:

“今日议和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勤远略。

材料二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

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

这一词语本身出自儒家经典著作,在19世纪60年代,用来想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文明。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领导者这时已准备超越纯军事范畴,广泛地将铁路、轮船航线、机械工厂和应用科学包括在内。

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

这一“自治”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

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

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

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意识形态领域的学术争论往往被扣上政治大帽子,人整人的阶级斗争和党内路线斗争成为当时的鲜明背景,在这种环境下范文澜《中国近代史》、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两本书中全面否定洋务运动和洋务派的观点,占了统治地位。

改革开放后,中国史学界多从现代化的角度评价洋务运动,认为洋务运动顺应了世界工业化的潮流,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值得肯定。

(1)材料一中“三千余年一大变局”指什么?

曾国藩主张学习“外洋器物”的目的是什么?

为此,洋务派采取了哪些措施?

(4分)

(2)材料二中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体现了洋务运动的什么特点?

(斯塔夫里阿诺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3分)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请说明理由。

(4分)

(3)材料三从哪几个角度评价了洋务运动?

得出的结论有何不同?

结合上述三则材料,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洋务运动?

(7分)

答案

(1)“大变局”:

中国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

目的:

“剿发捻、勤远略”,即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抵御外国侵略。

措施:

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创办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校和派遣留学生。

(2)特点: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中国传统文化,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如何看待:

认为这一主张是荒谬的,采用西方科技,只能削弱中国传统文化。

看法一:

同意,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在于只学习西方的科技.没有从根本上变革中国的社会制度;

看法二:

不同意,现代化不意味着必须否定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两者可以并存、相融。

(3)前者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全面否定了洋务运动;后者从现代化的角度,肯定了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评价:

洋务运动是在西方工业革命冲击和影响下发生的“自强运动”;既有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目的,更有学习西方、抵御外来侵略的目的;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科技,不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这是其局限性;从总体来看,洋务运动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

5.(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全部否定《左传》,认为其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

“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

——《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冤》

材料二(刘歆阐释《左氏春秋》是)“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材料三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

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

材料四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

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材料五“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

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

则必强忍魁桀,趫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

”、“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刘逢禄和康有为的观点的相同之处。

根据材料一、二、三,与刘逢禄的观点相比,康有为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

(7分)

(2)据材料二、三、四、五,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

(8分)

答案

(1)同:

都否定《左氏春秋》的真实性。

(3分)

不同:

康有为主张借用孔子权威实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文化。

(4分)

(2)特点:

康有为:

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捆结合;粱启超:

提出民权思想;严复:

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

(6分)

影响:

阐明了变法主张,宣传了变法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

(2分,答到其中两点即可)

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新保守主义思想家艾尔文克里斯托尔曾指出:

美国革命才是一场真正成功的革命,言外之意,而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

——阿克顿《立宪失败的个案——阿克顿论法国大革命》

材料二美国独立战争及随后的立宪时代,建立了稳固的自由宪政制度,其宪法框架迄今已历数百年而仍无重大变易,或者即使有重大变化,其总体的框架却是稳固的,也从来没有出现过显著的断裂,由此显示,由革命所建立起来的其政体,同时完美地具备了稳定性与灵活性,也就是说,其政体本身具有强大的自生能力。

一一柏克《法国革命论》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艾尔文克里斯托尔认为“美国革命才是一场真正成功的革命”的理由。

(5分)

(2)与材料二相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足一场失败的革命”的依据。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美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

(10分)

答案

(1)美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制定了稳定的《l787年宪法》、联邦制度、总统制共和制度、三权分立体制,摒弃了君主制度;这一制度无重大变易,一直持续到现在。

同时.中央集权制度与地方适度分权相结合,是创新的产物。

具有强大的自生能力。

(5分)

(2)依据:

法国大革命后,先建立起君主立宪.后又建立共和制度,直到1875年才确立共和制度。

法国政权更替频繁,在君主制、共和制中更迭,缺乏连续性。

影响了法国经济、政治的发展和国家的强大。

(4分)

原因:

美国没有专制传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充分,广大民众希望建立民主政体,政治派别之间的分歧较小。

(3分)法国专制传统浓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不充分,民众的专制意识浓厚,国内政治派别众多,政治分歧大。

(3分)

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金史》记载,金世宗“善骑射,国人推为第一,每出猎,耆老皆随而观之”。

他认为:

“女真旧风最为纯直,虽不知书,然其祭天地,敬亲戚,尊耆老,接宾客,信朋友,礼意款曲,皆出自然,其善与古书所载无异。

汝辈当习学之,旧风不可忘也。

”大臣唐括安礼言于世宗曰:

“猛安人与汉户,今皆一家,彼耕此种,皆是国人。

”世宗随即说:

“朕谓卿有知识,每事专效汉人……卿习汉字,读诗、书,故置此以讲本朝之法。

前日宰臣皆女真拜,卿独汉人拜,是邪非邪。

所谓一家者皆一类也,女真、汉人,其实则二。

朕即位东京,契丹、汉人皆不往,惟女真人偕来,此可谓一类乎?

(1)据材料一概括金世宗的民族观。

(4分)

材料二当政局刚一稳定下来,国家步入正轨,金世宗即开始了对女真民族的整顿与改革,其措施主要是推广女真文字,加强女真青年的教育,“译经所进所译易、书、论语、孟子、老子、扬子、文中子、刘子及新唐书……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

在世宗看来,女真民族淳朴自然的“旧风”,不但不与儒家的伦理观念扫背谬,反而十分契合,因此要加以弘扬,以这种“女真旧风”来实践儒家伦理思想,世宗还希望通过艺术途径给女真旧风打强心剂。

在一次宗室宴会上,世宗感慨族人唱歌都用汉语而说道:

“吾来数月,未尝有一人歌本曲者,吾为汝等歌之。

(2)据材料二概括金世宗改革的特点。

(6分)

(3)“世宗感慨族人唱歌都用汉语”说明了什么?

(5分)

答案

(1)以女真为本,恪守女真风俗;(2分)女真族与汉族非一类,是两个不同的民族。

(2分)

(2)吸取儒家思想,使之与女真文化相融合,(4分)力图使之成为女真民族的思想基础。

(2分)

(3)汉文化与女真文化的融合不断加强,女真文化逐步向汉文化靠拢;(3分)先进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2分)

8.(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以后发生了贵族与大众之间的冲突。

从各方面来看,他们的政治体制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尤其是穷人,他们的妻子和儿女都为富人所奴役,他们被称作附庸和“六一汉”。

因为他们正是按照这样的地租耕种富人的土地。

所有的土地都控制在少数人手中;如果他们无力支付地租,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孩子都将失去自由。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公元前594年,所有的政治派别都一致同意任命梭伦为首席执政官,执掌政权,施行改革。

梭伦采取的减轻社会痛苦的措施既简单又严厉。

他将债务人失去的全部土地的所有权归还债务人。

让因负债而沦为奴隶的所有平民都重新获得自由,并永远禁止债务奴隶制;在政治领域,梭伦第一次准许没有财产的平民参加公民大会,不过当时公民大会拥有的权力仍旧十分有限;另外,梭伦还规定富裕商人可以担任执政官,并设立新的、更受欢迎的陪审法庭来代替贵族最高法院行使部分权力。

总之,梭伦的主要贡献就是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著名的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贵族与大众之间的冲突”产生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梭伦采取了哪些有利于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对雅典民主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1分)

45.【参考答案】

(1)原因:

贵族独占政权;贵族控制所有土地。

(4分)

(2)措施:

因债务而被抵押的土地一律归原主;废除债务奴隶制;允许贵族保留祖传土地。

准许没有财产的平民参加公民大会。

设立新的陪审法庭,提高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的政治地位。

(8分)影响:

打破了贵族政治特权世袭的局面,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与政治的途径。

(3分)

9.(15分)面对当时严峻的社会形势,北宋统治者进行了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至真宗,内则升中告成之事举,外则和戎安边之事滋,由是食货之议,日盛一日。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然帝性恭俭寡欲,故取民之制,不至掊克。

材料二从仁宗初年开始,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四川等地发生过暴动。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据材料一回答,北宋真宗时期中央财政状况如何?

(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原因。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此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4分)材料一、二所述现象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有何影响?

(3分)

答案

(1)状况:

中央财政处于亏空状态。

(2分)原因:

北宋对辽、西夏作战,耗资巨大;给辽、西夏两国付岁币,加重了财政负担;中央对各级官员贪污问题处罚不严,使中央财政大量流失、更加匮乏。

(6分)

(2)主要原因:

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赋税徭役负担沉重,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进而引发了农民起义。

(4分)

影响: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同时采取一些惠农利农措施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民生活,以缓和阶级矛盾。

(3分)

10.(15分)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青苗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说取息是不得已的,“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

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

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

……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

材料二在王安石诸多的变法内容中,青苗法一直是变法派执意坚持,反对派坚决反对,争论最久、斗争最烈的法令。

自熙宁以降,对青苗法一向有“惠民”和“害民”两种意见。

——摘编自《青苗法之得失及其原因探略》

(1)材料一中王安石就青苗法的哪一方面进行了说明?

(2分)其理由是什么?

(3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青苗法“惠民”和“害民”两种意见的理由。

(10分)

答案

(1)收取利息方面。

(2分)理由:

保证救济工作的延续性,缓解财政困难。

(3分)

(2)“惠民”:

青苗法规定在青黄不接之时,贷钱于民,使饥乏者得解燃眉之急,它的推行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抑制了土地兼并,缓解了自耕农的贫困化趋势。

(6分)“害民”:

在青苗法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强行乱摊派、逼迫百姓借钱的现象,从而加重了农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也使新法遭到了许多农民的反对。

(4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罗马教廷的统治激化了西欧的社会矛盾,导致了宗教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马大主教会拥有庞大的教阶机构和巨额的地产,他们任意扩大什一税的征收范围,出卖教职,无所不为。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这种搜刮日益加剧。

16世纪初,德意志是教廷搜刮的主要对象。

罗马教廷视德意志为挤不尽的“奶牛”,横征暴敛。

……马丁·路德提出“(教会的管辖权)不是神授的权力,而是人的任命或帝王的任命造成的”,后又号召“把这些罗马来的恶棍逐出国境”。

材料二就中世纪西方宗教改革而言,它所首先抨击的是久已成为无上权威并且排斥任何不同理解的天主教会正宗教义。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性功绩,就在于确认人的信仰应当取决于人内心的理解,而非取决于外在的强制。

——吴于廑《一份是非杂糅的遗产——(西欧宗教改革与近代社会思潮)序》

(1)据材料一、二指出马丁·路德号召人们“把这些罗马来的恶棍逐出国境”的主要原因。

(6分)为达到这一目的,马丁·路德提出了哪些主张?

(3分)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实质上反映了哪一阶级的要求?

(2分)材料二表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有何意义?

(4分)

答案

(1)原因:

罗马教廷对德意志进行大肆搜刮和掠夺,加重了人们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罗马教廷将自己的统治神圣化,大搞精神独裁、专制,压抑了人们的思想。

(6分)主张:

“因信称义”,改革繁琐的教义、宗教仪式等。

(3分)

(2)实质上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分)意义:

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4分)

11.(15分)孝文帝改革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学习汉族文化,实现封建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问鼎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要想巩固其统治,要想赢得中原汉族的认同,就面临着一个封建化的过程。

——《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生活方式》

材料二(太和)十一年(487年)春,(孝文帝)诏日:

“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而律不逊父母,罪止髡刑。

于理未衷,可更详改。

——《魏书·刑罚志》

(1)简要概括材料一中“一个封建化的过程”的根本含义。

(2分)为完成这一转变,孝文帝采取了哪些经济、政治措施?

(4分)

(2)材料二中的规定体现了古代中原地区哪一学派的伦理思想对北魏统治者的影响很大?

(1分)这一规定有何积极作用?

(6分)据以上两则材料,指出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的根本目的。

(2分)

答案

(1)根本含义:

由游牧经济向小农经济转变。

(2分)措施:

颁布均田令,调整户调、田租、课税额并配以约束农民的地方组织即三长制。

(4分)

(2)学派:

儒家。

(1分)作用:

使“孝”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有利于家庭伦理关系的稳定和社会关系的和谐;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思想和政治控制;有助于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树立崇高的社会风尚。

(6分)根本目的:

用汉族文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巩固鲜卑族政权及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分)

12.(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他坚持认为,传统统治者为了便于控制国家,一直尽力使老百姓处于无知虚弱的状态。

为了保持稳定,他们贬抑竞争和革新,训诫老百姓遵循祖制。

他们鼓励节俭,反对发展财富。

他们崇古贬今。

他们反对积极进取,推崇知足。

为了防止造反,他们向老百姓灌输温柔顺从习性的思想。

严复表明,所有这些都违反了西方通过竞争、发挥能量、提高人类能力与智力,来加速进步和发展的原则。

严复高度赞扬西方的果断和活力,批评中国的消极和虚弱,之后又将西方文明描述成动的文化,中国文明为静的文化。

严复认为,如果中国传统的维持国内秩序的方法导致了贫穷、无知和虚弱,那么即使这些方法是圣人之道,也应抛弃。

另一方面,他坚持,如果西方的方法能改变悲惨的境况,那就采用它们,因为知识是无国界的。

中国必须改变古制,在近代世界竞争中求生存,中国必须发展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培育广泛的科技教育体制,鼓励民众经济上的私利,并且创建了一个“合理的国家机制”,从本质上讲,这就是严复对国民所灌输的思想。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思想的理论来源,并概括“静的文化”的特征。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对国民所灌输的思想的影响。

(10分)

答案

(1)来源: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提出的进化论;西方资本主义启蒙思想。

(2分)特征:

贬抑竞争和革新,反对发展财富;崇古贬今,反对积极进取,推崇知足;要求民众温柔顺从。

(3分)

(2)影响:

其倡导积极进取和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