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素材.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素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素材
资料整理不易,仅供学习参考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
2.⑴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分为先天性的和后天形成的。
⑵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⑶反射弧的组成: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图示
兴奋传导
功能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将内外刺激信息转变为神经兴奋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只有感觉无效应
接受神经兴奋,发生相应的活动
只有感觉无效应
相互联系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的完整性
⑷刺激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而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静息电位
①概念:
区的电位;②特点:
;③产生原因:
由引起。
(2)动作电位
①概念:
区的电位;②特点:
;③产生原因:
由引起。
(3)局部电流
①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
由区域向区域传导。
②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
由区域向区域传导。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
传导。
即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为。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1)突触小体:
。
(2)突触类型主要有两种
①
为型。
②
型。
(3)突触结构:
。
(4)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过程为:
兴奋
→
→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形式:
。
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
(6)传递特点
①单向传递: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与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只存在于。
②突触延搁: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突触
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
(7)对神经递质认识
①产生:
位于中,其形成与有关。
②释放:
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通过的方式完成的,依赖于细胞膜的性。
只能由释放,作用于。
③作用结果:
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阳离子(如Na+)内流,则使突触后膜(膜电位:
外正内负→外负内正);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阴离子(如Cl-)内流,则使突触后膜(膜电位仍维持外正内负,但电位差发生改变)。
④作用后去向:
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会被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如果因某种原因神经递质不能失活,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或抑制。
⑤神经递质由突触前模释放后进入突触间隙即组织液中。
5.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和。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呼吸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
6.人脑的高级功能
高级功能:
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
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功能:
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人类的。
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相对应。
言语区:
①受损伤:
“运动性失语症”。
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但自己不会说话,不能用言语表达思想。
②受损伤:
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
③受损伤:
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
④受损伤:
此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
6.学习:
是的过程。
记忆:
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
可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a短期记忆:
主要与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的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b长期记忆:
可能与有关。
二、通过激素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激素的发现
(1)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假设:
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化学物质。
(2)实验验证过程
提取液
静脉―→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2.激素调节:
指由内分泌器官(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激素大多为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可着重记住、和素这三类非蛋白质类激素。
3.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1)下丘脑——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进垂体分别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
②合成并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2)垂体——①生长激素:
促进生长,尤其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在幼年分泌过少导致,分泌过多;在成年分泌过多
症)
②促甲状腺激素: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的合成与分泌
③促性腺激素:
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的合成与分泌
(3)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促进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
(分泌过多甲状腺机能亢进;分泌少,在幼年呆小症,在成年精神萎靡,反应慢)
(4)胸腺——胸腺激素在T淋巴细胞发育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5)肾上腺——肾上腺素:
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升高血糖
(6)胰腺——其中的胰岛分泌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7)卵巢——雌性激素
(8)睾丸——雄性激素
4.激素调节的实例
【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氧化分解CO2+H2O+能量
肝糖原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
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转化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1胰岛素:
由细胞分泌,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贮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
2胰高血糖素:
由细胞分泌,能促进糖原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
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2)血糖调节机制
①调节方式:
调节。
②过程
在此种调节方式中,某些内分泌腺本身就是反射弧的一部分。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除直接感知血糖变化的刺激外,也可直接接受有关
的调控。
③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
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细胞受到破坏或免疫损伤导致的胰岛素绝对缺乏。
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机体组织细胞对敏感性降低(可能与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受损有关),而血液中的胰岛素降低并不明显。
症状:
“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
危害:
往往引起多种并发症。
治疗:
控制饮食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1)由模式图可知:
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关腺体,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称为。
(2)反馈调节:
。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重要意义!
(3)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的细胞。
5.激素调节的特点
①;②(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各种信息)③作用于
注:
(1)靶器官、靶细胞:
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即为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2)激素一经靶器官、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3)激素既不组成,又不提供,也不起作用,而是随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6.体液调节:
等调节因子,通过体液运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激素调节是其主要内容)。
和一些
只有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7.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实例一】体温调节
(1)低温环境
(2)高温环境
【实例二】水盐平衡调节
(1)调节机制:
调节机制。
(2)参与的激素:
主要为。
①产生:
产生。
②释放:
释放。
③作用部位:
。
④功能: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调节过程
8.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中的功能
(1)作为神经中枢:
①调节血糖平衡:
下丘脑内有血糖调节中枢,该中枢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细胞,调节的分泌。
②调节体温恒定:
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中。
③调节水盐平衡:
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2)作为感受器:
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感受人体内环境中渗透压。
(3)作为效应器:
下丘脑可以合成抗利尿激素。
(4)具有分泌功能:
下丘脑是内分泌平衡的调节中枢:
通过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控制垂体的功能来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9.①体温感觉中枢——即产生“冷觉”“热觉”的场所,位于,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②温度感受器——为感觉温度变化的神经末梢,广泛分布于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10.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②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如: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三、免疫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如:
骨髓、胸腺、脾、淋巴结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
发挥免疫作用细胞B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如:
。
)
2、非特异性免疫
(1)组成
①第一道防线:
。
②第二道防线:
(如溶菌酶)和细胞。
(2)特点:
。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若病原体两道防线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1)组成:
免疫和免疫。
(2)抗原:
物质。
(3)抗体:
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
(4)淋巴细胞的起源、分化
比较内容
细胞种类
产生部位
成熟部位
分化
B淋巴细胞
骨髓
(浆细
胞)、
T淋巴细胞
骨髓
、
(5)过程
①体液免疫:
由B淋巴细胞主要靠产生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特点: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
c.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②细胞免疫:
T细胞主要靠发挥免疫效应的方式。
效应T细胞作用: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7.免疫系统疾病
(1)免疫过强造成疾病和。
1自身免疫病:
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2过敏反应:
已免疫的机体在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反应特点是:
;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会引起组织损伤。
有明显的和。
(2)免疫过弱:
艾滋病(AIDS)
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
b.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c.传播途径:
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9.免疫学的应用:
a.预防接种:
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b.疾病的检测:
利用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
外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