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目标》答案jsp.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86695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9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目标》答案jsp.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二语文《目标》答案jsp.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二语文《目标》答案jsp.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二语文《目标》答案jsp.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二语文《目标》答案jsp.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目标》答案jsp.docx

《高二语文《目标》答案jsp.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目标》答案jsp.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目标》答案jsp.docx

高二语文《目标》答案jsp

学习目标与检测

(参考答案)

高二第二学期

 

主编何郁

编写申淑艳潘海燕王灵联秦绍娟王晓军李春辉高莹罗军李宏莲章永平陶然齐悦徐晶薛艳霞许春英张谨倪丽

(2011年2月)

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选修二

专题一

1、诗词四首

1、A2、D

3、C

(解析:

反应:

事件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反映:

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轻率:

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草率:

不认真,敷衍了事。

篡改:

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窜改:

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漠不关心:

形容对人或者事物冷淡,一点也不关心;漫不经心: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4、C

5、纵观毛主席的一生从来都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不屑于一寸一地之得失,他的理想是把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铺开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在最大范围内团结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革命同志,共同反对帝国主义。

为此,“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即是把中国革命的经验以及毛泽东思想传送给他们,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6、一个“莽”字,起笔意象万千,雄浑壮阔,既形象地写出了昆仑山的赫赫气象、磅礴声势,又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昆仑山性格的鲁莽,为下文的“罪”埋下伏笔。

(分析“阅”等亦可,只要言之成理。

7、山、颜、端、看、寰、间、还、攀

8、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过了38年重游,所以这么说。

9、①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②遍山黄莺呖呖,紫燕翩翩;高山流水,琴韵铮铮;蜿蜒的高路,盘山绕岭,直如白云深处,呈现出生气蓬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10、井冈上是毛泽东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他熟悉这里的一峰一岭、一草一木。

黄洋界是井冈山的险关要隘。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当年红军便是在这里打赢了黄洋界保卫战的。

因此,这不仅是说黄洋界是井冈山的最险处,过了此处,其他地方就不用看了;也是说经过了革命战火严峻考验的中国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是任何艰难险阻也吓不倒的。

2.改造我们的学习

1、A 2、C 3、D 

4、

(1)借代

(2)借代、夸张、拟物(3)比喻(4)借代(5)对偶(6)对偶、比喻、双关  

5、B  6、B7、C8、D9、引证,对比论证10、D11略

3.反对党八股(节选)

1AB角jué卯mǎoC蹩bié吓hèD泼pō怯qiè

2DA精粹无的放失B妨害接洽C枯燥祸国殃民

3D

4量体裁衣:

按照身材剪裁衣裳,比喻根据实际情况办事。

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

蹩脚:

质量不好;本领不强。

檄文:

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5所谓“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就是文章写得很长、很空,或是写得又短又空,它们都没有什么实际内容。

6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有些同志写的没有什么内容的长文章比做懒婆娘的又长又臭的裹脚,生动形象。

7不好。

因为一改就失去了讽刺意味。

8在批判“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这一罪状时,作者先批判写长而空的文章不好,后提出正面主张,要把文章写得短些、精粹些。

在批判短而空的文章也不好之后,接着又提出“应当禁绝一切空话”的主张。

当谈到我们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时,又强调了“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

9略

4.共产党的工作作风

1。

⑴惩(chén)毖(bì)⑵踞(jù)⑶枢(shū)蠹(dù)

⑷涤(dí)⑸衍(yǎn)⑹侵(qīn)

2.⑴敝——弊⑵查——察⑶诫——戒

⑷冕——勉⑸恂——殉⑹沾——玷

3.C4.B

5.“沾染灰尘”是指出现不适合人民需要的以及只顾个人利益等一切错误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

“打扫和洗涤”是指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6.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我们没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没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

7.运用了喻证法,把一切错误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比作灰尘和微生物,把经常检讨工作,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比作打扫和洗涤,使文章说理清楚生动。

还引用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古语格言,来强化观点的说服力。

8.首先举出闻一多和朱自清两个典型人物,论证中国人具有不屈精神,又通过批驳韩愈颂伯夷,指出伯夷的不屈是错误的,是一种“民主个人主义”思想,完全不同于闻一多、朱自清为国家为民族而不屈牺牲的精神。

通过举例和对比,阐明了中国人的骨气是一种民族大义。

专题一综合练习

1、D(A.虎踞(jù)龙盘B.生吞活剥(bō)量(liáng)体裁衣C.蹩(bié)脚)

2、C(谬种滥调文章装腔作势)3.A4.A[B“将”表示未然,“了”则表示已然,前后矛盾。

C前一句的主语是“故事”,与后一句主谓不搭。

D前一句子残缺,应为“中英……‘……潜力’”的结果(成果),后一句指代不明。

]

5.C(众矢之的:

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与“受到追捧”的语境不合。

6、

(1)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2)艰辛(执着),欣慰(欣喜)(3)诗人宁愿终身隐居乡间,与梅花为伴,而不愿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

7、

(1)前两句为一幅画,着意表现平远的画面,诗人连用了两个“万里”,来描写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又连用了两个“一村”,来表现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

后两句中的另一幅画,作者则重点描写山川寂寥,点出的景物更疏少,只有渔翁、小舟和大雪,这和雪后四望皎然、茫茫一片的景色是完全吻合的。

作者用最精炼的语言,用最节省的笔墨,把诗情画意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谓为山水传神写照。

(2)象征手法,作者借渔翁形象表达心志。

渔翁是旷达的,他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醒他,安闲自在,无忧无虑,表现作者身处晚唐乱世而渴望超脱的心态。

(也可答为运用了白描手法,语言平易,但却景物鲜明,画意很浓。

语言凝练,意蕴深长。

8、AE

9、在“我”年幼时,“我”感受了槐树巨大的荫庇和恩惠,体会到了浓浓的人情。

“我”搬出了四合院以后,“我”则对槐树有了新感受,“我”能从槐树中体会到生存的艰难、人生的苦涩。

10、作者通过这两句诗表达自己从小到大都对以槐树为代表的胡同四合院生活有深深的眷恋(或热爱),这样写,使文章更加令人回味,更真切地抒发眷恋情怀,也可以点明主旨,使表达更富有文采,同时达到与题目照应的作用。

11、示例一:

不该删去。

文章谈的是槐树,实际上借槐树谈的是对胡同院落和北京传统生活的感情。

作者谈的对北京城改造的看法,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自己对胡同院落的情感不会改变,对北京传统生活方式不会消失的信念。

示例二:

可以删去,文章的主题是借槐树表达自己对北京传统生活的眷恋,倒数第二段虽然也谈到了对北京的爱,但大段篇幅都在谈旧城改造,略显得赘余(或枝蔓),如果删去可使中心更明确,主旨更清晰。

因此可以删去。

12、示例

(1)浪:

如果你伸出了你的拳头,山会比你软得多,壮阔就能充实你的生命。

(2)草:

如果你站稳了你的脚跟,冬天会比你脆弱很多,绿色就能点燃你的生命。

五、延伸阅读: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化用三国时的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而来。

童谣的原意是表示当时的老百姓安土重迁,不满吴王孙皓把国都从建业迁往武昌的强烈情绪。

而毛泽东的诗句,则是巧妙地用富有地方特色之物来形象地说明自己行动的迅速和巡察的繁忙,表达祖国到处风物可爱和自己兴致勃勃地情怀。

《清平乐·蒋桂战争》: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据唐沈既济小说《枕中记》说,卢生在邯郸客店里向道士吕翁诉说自己的穷苦不得志,吕翁给卢生一个瓷枕,要他枕了睡,当时客店主人正在蒸黄粱米饭,卢生枕后就作了一个美梦,梦见自己娶了一个富家女子,又中了进士,屡次升官,一直做到宰相,享尽了荣华富贵。

而他醒来的时候,店主米饭还未蒸熟。

毛泽东在这里运用了“一枕黄粱”这个典故,形象地说明了蒋介石发动新的军阀战争,企图用武力统一中国,不过是虚幻的梦想而已。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据唐李公佐小说《南柯太守传》载:

有个叫淳于梦的人,梦见自己在“大槐安国”做了驸马,又在南柯郡当了20年太守,权势显赫,等到妻子死后,官被解除,槐安国用车子送他回家。

他醒后追寻梦游之处,原来是一株住着一堆蚂蚁的大槐树穴中。

“蚍蜉撼树谈何易”则出自唐韩愈《调张籍》诗: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毛泽东在这里连用两个典故,极其生动形象地说明,当时某个超级大国,自诩是列宁主义的故乡,但却极力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国际上的反动势力相勾结,掀起反华浪潮,就像蚍蜉撼树,不自量力,只不过是南柯一梦,必将以失败告终。

毛泽东诗词的用典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用典故,含蓄精炼,例: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2)化用典故,推陈出新,例:

《菩萨蛮·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借用典故,神奇隽永,例: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4)反用典故,别开生面,例: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专题二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B2、A3、D

4、①居则曰:

平日说或平时常常说。

②率尔:

轻率而匆忙的样子或轻率急忙的样子。

③因之以饥馑:

继之有灾荒或又闹灾荒。

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④知方:

懂得礼仪或知道为人的道理。

方:

正道,指是非准则。

⑤舍瑟而作:

舍,放下。

作,起。

⑥其言不让:

让,谦让。

⑦何伤乎:

有什么妨害呢或有什么妨碍呢?

⑧春服既成:

春天的衣服都穿上了。

⑨异乎三子者之撰:

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人所讲的不同或我和他们三人的志向不同。

撰:

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⑩喟然:

叹息的样子或长叹的样子。

5、以①因为②认为③用、做④就,连词,表顺承

方①方形②方圆、纵横③正道,指是非准则④正、才、刚

如①如果②或者③至于④或者

与①赞成②结交、亲附③和,同④给予,给

6、①端:

穿礼服,名词用作动词;章甫:

戴礼帽,名词用作动词。

②鼓:

名词作动词,弹奏。

③风:

名词作动词,吹风。

④后:

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7、①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

毋,不要。

以,认为。

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

”,“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②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省略句

③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④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求,你怎么样?

⑤状语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以”,介词,用。

8、

(1)至于礼乐教化的事情,就只好等待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去做了。

(2)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的大典,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9.

(1)C

(2)C

10.B(“因”应为“接着”)11.D

12.曾晳的答话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

这一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景象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心态,深深地感动了他,因而他“喟然叹曰‘我与点也’”。

或(曾皙言的志,抒发的是春风沂水的情怀,实际上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审美境界,是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美好理想的充分展示和流露。

它既符合儒家的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的心态。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既赞许曽皙言的志,又表达了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

或(曽皙言志后,“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表现孔子具有热爱自然,陶醉自然的乐天态度。

也反映出他对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怅惘。

13、略

6.齐桓晋文之事

1、wànghéhúsùxìnbiǎnwūpáocǔndúoyúxié

piánbìlìgǔhūnxùshànbótúnzhìxiángtì

2.

(1)、述说、谈论

(2)、以同“已”,止。

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统一天下(4)、因恐惧而发抖。

(5)、走向(6)、叮咛

(7)、吝啬(8)、记得,知道

(9)、本来(10)、然:

是;诚:

的确。

(11)、末,末端。

(12)、恶:

何,怎么。

(13)、谨:

重视(14)、诚:

真的

(15)、伤:

伤害。

(16)、远:

形容词做动词,远离。

(17)、推及(18)、缘:

攀爬

3.

(1)、以同“已”,止

(2)、说同“悦”,高兴。

(3)、枝同“肢”肢体。

(4)、刑同“型”,作榜样。

(5)、盖同“盍”,何不。

(6)、涂同“途”,路途。

(7)、愬同“诉”,控诉。

(8)、已同“矣”,表确定语气。

(9)、罔同“网”,陷害。

(10)、颁白同“斑白”,须发花白。

4、

(1)、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2)、第一个“老”和“幼”,形容词作动词;第二个和第三个是形容词作名词,老人、儿童。

(3)、危,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4)、朝,使动用法,使……朝见

(5)、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6)、衣,名词作动词,穿

(7)、明,形容词做名词,视力

(8)、树,种植

(9)、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

(10)、小,大,形容词做名词,小的东西,大的东西

(11)、刑,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12)、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甘的食物

(13)、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物

(14)、一,八,数词做名词,一个州,八个州

5.

(1)、判断句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3)、介词结构后置

(4)、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5)、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6)、被动句

(7)、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8)、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9)、介词结构后置(10)、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6.

(1)、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2)、度,然后知长短。

(3)、穷则独善其身。

(4)、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

(1).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2).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3).尊重自己的长辈,推己及人也尊重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推己及人也去爱护人家的孩子。

那么,要统一天下便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4).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8.①宣王说他这样做的原因是见到牛临死时恐惧发抖的样子,像没有犯罪的人被押往刑场处死而产生不忍之心,故用羊替牛衅钟。

②齐国百姓认为宣王“以羊易生”是出于吝啬,因为这样做是以小换大。

③孟子认为齐宣王“以羊易牛”不是出于吝啬,而是出于不忍之心。

由于宣王见牛未见羊,才会令人以羊易牛,他根本没有考虑到两者大小的不同。

如果他见到羊恐惧发抖的样子,也会以他物代替羊的。

 

9.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于齐宣王虽然具备不忍人心,但没有施行仁政,其原因是不为,而非不能为。

10.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善用譬喻,生动说理。

举“以羊易牛”事例,承认齐王有不忍之心而足以王,并进而判定他是恩及禽兽而功不至百姓——未保民,是不能行王道的要害,这是善设机巧,引人入彀,欲擒故纵之笔。

而“力举百钧,不举一羽”;“明察秋毫,不见舆薪”;“挟太山超北海是不能,为长者折枝是不为”均为巧设譬喻,说理生动。

11.略

7.孔孟

1、D(A羸léi戚qīB量liáng谲juéC逾yú殍piǎo)

2、C3、A4、B

5.A。

(A项中“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符合句意。

B项中“敲边鼓”,比喻在旁边帮腔助势,不合句意,应为“挖墙脚”。

C项中“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也形容声音细微,不合句意,应为“络绎不绝”。

D项中“楚楚动人”,指娇弱动人,多用来形容女子,不合句意。

6、D

7.

(1)形影相随:

形容彼此关系亲密,经常在一起。

(2)斩钉截铁:

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3)礼尚往来:

尚:

注重。

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

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4)一针见血:

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8.

(1)君子的心胸是开朗的,小人却总是忧心忡忡的。

(2)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

(3)(富人家)厨房里有肥肉,马棚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却面带饥色,田野中有饿死的尸首。

(4)我的主张在这里行不通了,我打算乘木排到海外去。

9.①暮春三月,已经穿上春天的衣服,我陪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乘凉,一路唱着歌回来。

②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在山沟,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

10、孔子轻松愉快,孟子凡事紧张。

11、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孟子认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重视,孟子往往违背“礼”的规定。

12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有关。

与《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有关。

与时代特点有关。

13、主要原因是时代变化了。

14.略

8.浅谈《论语》

1、编纂(zuǎn)衣钵(bō)赡养(shàn)木铎(duó)亡佚(yì)

朱熹(xī)郰邑(zōu)渊源(yuān)歧视(qí)丰功伟绩(jì)

占筮(shì)譬如(pì)殷商(yīn)曲解(qū)诲人不倦(huì)

2、D3、A4、D5、C 

6.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

7、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孟子》、《大学》、《中庸》 

8、①礼,是上天的规范,大地的准则,百姓行动的依据。

②愿老人能享受安乐,朋友能信任交往,少儿能得到关爱。

/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长者放心,朋友信任,少年人心生景仰崇拜。

/老者养之以安,朋友与之以信,少者怀之以恩。

9、

(1)重点介绍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的渊源、含义。

(2)简述孔子收徒传业的情况。

(3)说明孔子整理、研究并传授《六经》的概况。

10、略

11、例如,过去不少工艺和拳术教师,最紧要处,最关键处对学生总留一手,不愿意把“看家本领”传授下来。

孔子则对学生无所隐瞒,因而才赢得学生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

因此弟子们随侍孔子周游列国;孔子死,学生如丧考妣,结庐而居,守孝三年。

有这种“诲人不倦”的老师,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六年的学生。

这样的师生关系比父子还亲密,令人叹服感慨。

12.略

专题二综合练习

1、C濒bīn裨bì祛qū横hènɡ犷guǎng

2、D浏览沉湎礼尚往来端详筹划迂腐蓬头垢面敝帚自珍伶牙俐齿

3.D(①失察:

在所负的督察责任上有疏失;失查:

缺少检查。

②乃至:

甚至;以致:

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③决不:

一定不;绝不:

绝对不)

4、C5、A

6.A.(B项中应在“学杂费”后加“政策”,成分残缺;将“高度”与“充分”位置对调,状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

C项中“娴熟”与“舞姿”搭配不当;“成为……”的主语应是“金孔雀形象”,全句结构混乱。

D项中“就在于一个主要原因是……”结构混乱,“就在于……”和“主要原因是……”句式杂糅;“生活在……”前应加“使你”,因成分残缺而造成结构混乱。

)7.B

8.C(这里的“辞”是“解释”“解说”的意思)

9.A(两个“莫”字都是不定代词,“没有谁”。

B项第一个“之”字是代词,在这里指晏子,可译为“你”;后一个是助词,“的”。

C项第一个“若”字是连词,表假设,“如果”;后一个是代词,“你”。

D项第一个“则”字是连词,“就”;后一个是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10.C(这句话中的“为”意思是“为了”,如果后面加上宾语“之”,就变成“给、替”之意)

11.B(①“为通君赐”明确表明是为了传播君主的赏赐;⑤⑥则是传播君主赏赐的具体行为。

其他三项:

②是古之贤君“过之”的;③后面就有“此臣之罪也”,不是“彰君之赐”;④表现的是晏子的俭朴)

12.D(陈桓子并没有“夺其爵位”之意,且“陷害”、“自取其辱”语义过重)

13.CD

14.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没有给墨子应有的学术地位,因此今日中国在世界文化民族中,算是最缺乏论理精神、缺乏科学精神的民族。

15.例如,梁启超在他的《墨子学案》中把墨子与西方的思想家亚里斯多德、培根、穆勒做对比,好处是突出在两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墨子应该具有的地位。

16.答案示例:

①我倾向于儒家。

在爱的问题上,儒家比较实际,利用了人人都有的私心,层层扩大,向外类推,因此也较为可行;墨家比较理想,认为在爱的问题上不能玩弄自私的儒术,但他们的“兼爱”难于实行。

②我倾向于墨家。

虽然难于实行,却为天下提出了一种纯粹的爱的理想。

这种理想就像天际的光照,虽不可触及,却让人明亮。

而儒家之爱更注重尊卑等级,人与人之间不能平等。

(两种倾向都可以,言之有理即可)(倾向、儒墨比较、语言)

17.略

附:

文言译文

齐景公饮酒,陈桓子陪着,远远看见晏子来了,就告诉景公说:

“请罚晏子饮酒。

”景公说:

“这是什么缘故呢?

”陈桓子回答说:

“晏子穿着黑布衣服,披着糜鹿皮做的皮衣,乘着简陋的车子,驾着劣马来上朝,这是隐瞒了您的赏赐啊。

”景公说:

“是啊。

酌酒的人就捧着酒杯送到晏子面前,说:

“君王命令罚你饮酒。

”晏子说:

“是什么缘故呢?

”陈桓子说:

“君王赐给你高官来使你的身份尊贵,赏赐你很多钱财来使你的家庭富足,群臣的爵位没有比你高的,俸禄没有比你多的,现在你穿着黑布衣,披着糜鹿皮做的皮衣,乘着简陋的车子,驾着劣马来上朝,你这是隐瞒了君王的赏赐,所以罚你喝酒。

”晏子离开座位(向景公请示)说:

“您是让我喝了酒然后再解释呢?

还是让我先解释然后喝酒呢?

”景公说:

“先解释再喝酒。

”晏子说:

“您赐给高官来使我身分显贵,我却不敢为了显贵而接受官职,而是为奉行您的命令;您赏赐很多钱财来使我家富足,我却不敢为了富足而接受这么多钱财,只是为了传布您的赏赐。

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对待那些接受优厚赏赐却不管国家事情的大臣,就要加罪于他;对待那些遇到事情担任职务,却不能胜任工作的臣子,就要加罪于他。

国君的内臣,臣子的父兄,如有离散在山乡野外的,这是臣子的罪过;国君的外臣,臣子的属下,如有流亡在四方的,这是臣子的罪过;兵器不够充足,战车没有修理,这是臣子的罪过。

至于乘着不大好的车子驾着劣马来朝见国君,不是臣子的罪过啊!

况且,我用您的赏赐,使我父亲的亲族没有不乘车的,使我母亲的亲族没有不丰衣足食的,使我妻子的亲族没有挨冻受饿的,国中那些未做官的读书人等待我的钱然后才能烧饭的有数百家:

像这样子,是隐瞒了您的赏赐呢?

还是显扬了您的赏赐呢?

”景公说:

“好!

替我罚陈桓子喝酒。

专题三

9.《庄子寓言四则》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踩支撑

(2)会合、接触(3)符合、合乎(4)卸落、坠下

(5)磨刀石(6)通“缮”,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7)通“辨”分辨

(8)美好的事物(9)小看轻视(10)穷尽(11)危险(12)区别、分辨

2.A

3.

(1)不曾拿刀碰到过筋脉结节的地方。

(2)‘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3)我必定会长久地被修养很高的人耻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