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与人情.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85368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规矩与人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规矩与人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规矩与人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规矩与人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规矩与人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规矩与人情.docx

《规矩与人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矩与人情.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规矩与人情.docx

规矩与人情

“规则与人情”写作练习两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2012年6月9日上海发生的一件事引发了一场关于规则与人情的争议。

一名参加高考的学生,因为自行车坏了,结果迟到了2分钟。

考场工作人员按照有关规定,拒绝考生进入考场。

考生的妈妈先求情,后下跪,工作人员仍不允许考生进场。

这名考生因为心急,想要翻墙入场,后被工作人员制止,最终未能参加考试。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

(2)不少于800字。

(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解】

材料是一个新闻事件,先点出事件引发了一场争论,然后简单叙述事件。

写作要求中没有“全面理解材料”的字样,可以从材料中自选角度立意,即可从工作人员、妈妈、考生中任选一人,也可以综合其中一个、两个或三个人的看法和做法;对人物观点和做法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言之有理即可。

但在立意判断时应该研究本则材料的特殊性,本则材料由概括句和事例组成,而且关系紧密。

概括句暗示了(其实也指明了)出题人的意图,本次作文的基本立意范围——规则与人情,事例中也隐含了一个重要信息“考生违规,考场工作人员坚守规则,不为人情所动”。

【参考立意】

切题(依据既符合范围,又切合材料)

1.规则至上,人情不能动摇规则

2.人情可以完善或改变不合理的规则

3.规则中应该蕴含人情味

4.不违规则,不失人情

5.严守规则,彰显公平是最大的人情

合题(依据切合材料内涵即可,可以脱离概括句的范围)

1.为人处事应未雨绸缪或早作准备(考生因自行车坏了只迟到两分钟)

2.遭遇意外应理性处理(考生想翻墙进入考场)

3.做人不能没有自尊(妈妈下跪)

4.母爱是伟大的(妈妈为孩子进考场求情下跪)

5.忠于职守,认真尽责(考场工作人员不准迟到考生进场)

6.固守规则,不知变通(考场工作人员不准迟到考生进场,导致该考生缺考)

 

【标杆文例】

无规矩不成方圆

上海一高考考生因自行车坏了导致迟到,而被工作人员按照相关规定拒之门外。

这个事件告诉我们: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对生活的安定、社会的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规则与人情发生冲突时,应以规则作为第一标准。

三国时诸葛亮为了防止被魏军截断后路而急需大将守住街亭以堵住魏军的袭击路线。

马谡请缨前往。

由于轻敌,街亭失守,马谡也狼狈逃回了汉营。

尽管不舍得,诸葛亮还是含泪斩了马谡。

如若诸葛亮不斩马谡,即会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

原来军令状也是可以开玩笑的,又因为诸葛亮比较喜欢马谡,大将们会进一步认识到:

其实人情是大于军法的。

由此以后,大将们想必会纷纷通过违反军纪来获得利益,后汉也离灭亡不远了。

所以,诸葛亮在规则与人情中,只能选择尊重规则、稳定军心,即使“挥泪”也要狠下心肠斩下去。

这亦使我联想起了戚继光的“戚家军”。

“戚家军”多由同一条村的父老兄弟组成。

但戚继光治军却是以“法”为主,规定如若有逃跑,瞒报军功的,其他人必须予以揭发。

戚继光的治军方式把“法”凌驾于“情”之上。

正是如此,“戚家军”才会成长为一支纪律严明,令倭寇闻风丧胆的百战之师。

如若让人情凌驾于规则之上,则会对社会生活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

原足协主席谢亚龙,因为人情的关系,多次收受贿赂,对一些球队作出不公正的判决,打压年轻球员,指使裁判员着重打压某一队。

据谢的好友透露,谢原本是一个比较正派的人,但很多事情他是抹不开面子才去做的,当时中国足坛的乌烟瘴气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各种“假球”“黑裁判”使中国足球的水平严重下滑。

人情凌驾于规则之上,后果严重。

除此之外,“房叔”“房媳”“房爷”等组成的“房家族”,各种因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而落马的官员,因贪污而被捕的中石化副总,哪一个不是把人情驾在规则上的?

又有哪一个是为社会和谐作出了贡献的?

“无规则不成方圆”只有尊重规则,让规则大于人情,才能构成良好的“方圆”,建设美好的社会。

【点评】

评分:

24+23+8=55分。

优点:

①立意准确,内容充实,语言表述流畅简洁,采用正反思路结构全篇,眉目清晰。

②名句拟题,首尾呼应。

③事例典型,举例古今对照并能点面结合。

不足:

书写欠工整,语言欠文采,反面事例分析不够精辟。

规则岂可无人情?

2012年6月9日,上海,某高考考场外。

一辆坏了的自行车,一个迟到2分钟的考生,一扇紧闭的大门,一位跪下的母亲。

还有铁石般的规则,和寒透了的人心。

这场规则与人情的短兵相接,以人情的惨败告终,然而规则的胜利并不让人欢呼雀跃。

我有一言不得不发:

规则岂可无人情!

的确,我们耳熟能详的是人情泛滥、裙带横行,是极端的混乱和腐败。

但是,这并不能作为矫枉过正的辩解,因为极端的规则是另一种噩梦,因为规则只是中性的形式,因为规则自身没有善恶可言,因为规则需要人情充实的内涵,而非仅作为敌人。

没有人情的规则,只是压迫的工具。

陈胜、吴广因暴雨而耽误了赴役的期限,就会遭受不由分说的一律处死,这样的规则就是杀人如麻的侩子手。

日本四十七浪人在等级制度下,卖妻杀子成全主公的威名,这样的规则就是扭曲人性的恶魔。

古印度种姓制度划分四大种姓,剥夺民众的自由与尊严,这样的规则就是践踏真理的暴徒。

上述例子或许古老而偏颇,且看如今!

酷法何必秦律,君不见拆迁平坟毁古迹,刑讯逼供误判刑,条条在案;牺牲何必浪人,驻京办拦截上访,维稳保安殴打群众,桩桩有理;歧视何必种姓,排挤打压农民工,地域贫富有界限,“上海资源不给外人”,历历在目。

法律法规,政策条列,若无人情,就都是杀人的刀,害人的毒。

所幸规则与人情并非壁垒森然。

各地城管工作方式大整顿,温情执法几乎让人转怒为笑,惹人嗔怪。

河南平坟事件中,不乏将伦理道德引入政策制定者。

法学家的努力终于以“拆迁”改“搬迁”、“直系亲属可不作证”得到了回报。

然而不能忘记,从救助站中走出的流浪者,身上还有绳索留下的淤青。

不能忘记,数以千计的上访者,在进京的最后一站再也无法前进。

不能忘记,牢狱中还有多少无辜者,在诱骗下葬送一生,求诉无门。

不能忘记,还有多少缺少人情的规则,在为丑恶与不公大开绿灯。

我们应该时刻质问:

规则岂可无人情!

【点评】

评分:

22+22+8=52分。

优点:

①对材料概括精简,角度清晰,立意准确,内容充实,语言表述清晰,抒情意味很浓采用正反思路结构全篇,眉目清晰。

②拟题运用了反问修辞,首尾呼应巧妙。

③事例典型,举例古今结合。

不足:

书写欠工整,倒数第二段未紧扣观点去叙议,导致事例归属不清,既可理解成“有人情味的规则被粗暴执行”,也可理解成“规则中无人情”。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1864年的一天,哈佛大学图书馆突发火灾,数百本哈佛牧师捐赠的重要图书被焚毁一空,只有一本书幸免于难——前一天晚上,它被一位学生违章(哈佛大学校规规定图书馆的珍贵图书只能留在图书馆阅览)带回了宿舍。

次日,这名学生把书交还给学校,这本书也成了哈佛牧师捐赠图书的孤本。

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哈佛大学召开校会,校长对该学生提出了表彰,对他保留了学校最珍贵的图书表示最高的谢意,然后当众宣布开除这名学生。

在中国一所中学,课间,两名学生打闹,不慎将走廊的橱窗玻璃打碎。

当时周围虽然没有其他人,但是两名学生还是主动的到校长室去说明情况,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再打闹了。

校长表扬了两名学生,并认为他们认错态度极好,便不要求他们赔偿学校玻璃被打碎的损失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命题意图】

A、近来,中央一再强调要“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实际是政府向百姓表态,承诺会注重制度的建设,注重制度的完善。

而通过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宣传、贯彻这方面的精神,无疑是最佳的机会。

并且,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制度建设层面的问题,可实际这又是一个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的问题,值得学生理性的去思考、探讨。

B、纵观高考命题,越来越强调学生要具有思辨能力。

本次命题的两则材料反映的是“规则与人情”,审题、立意、构思、行文都要求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

【审题立意】

材料一:

假如是一名学生违规将书带出图书馆,因此受到校规的惩处,那么这件事就很简单明确,而这个材料的复杂之处就在于:

当晚发生火灾,此书成为哈佛图书珍藏馆唯一存世珍品。

书可私藏,无人知晓,私自带书之事即可瞒天过海,但如果隐瞒,虽个人利益不受损,但内心必不安,会受道德谴责;如果学生交出图书,那么个人利益必受损,会受校规惩处被开除,但内心会获得安宁,实现自我救赎。

学生交还了图书,校长感谢他,是因为他的诚实,肯定他的人品,所以可以从“诚实是为人之本”“承担责任”“道德感化”的角度立意;校长开除他,是因为校规不可违反,所以可以立意“规则至上”“敬畏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良好风气最有力的看守者”“用规则看守一切”。

材料二:

两名学生打闹,不慎将走廊的橱窗玻璃打碎。

当时周围没有其他人,如果不承认,没有人知道,但如果隐瞒,虽个人利益不受损,但内心必不安,会受道德谴责;如果主动承认,要赔偿玻璃,会受校规惩处。

但他们还是主动到校长室去说明情况,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再打闹了。

校长表扬他们,是因为他们的诚实,肯定他们的人品,所以也可以从“诚实是为人之本”“承担责任”“道德感化”的角度立意;校长不要求他们赔偿学校玻璃被打碎的损失,是主观判定,损失却由学校(纳税人)来承担,所以可以立意“人情岂可凌驾于规则之上”。

二则材料放在一起,如果只抓住它们的共同点,可以立意为“诚实是为人之本”“承担责任”,但这种立意只是符合题意,但流于俗套,不容易出类拔萃。

因此思考相同点中的不同的处理结果,最好的切题立意应该是探讨“规则”与“人情”、“规则”与“道德”的关系,可以立意为:

①规则高于道德

②法理大于人情

③人情岂可凌驾于规则之上

④从学生事件处理结果看中西方文化(看待“法”与“情”)异同?

【参考例文】

面对规则,莫轻言原谅

古人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引用)试想,如果河水不沿河道奔流,万物不按照生物节律生长,星辰不随时间呈周期性的变化,将会是什么样子?

大自然的规律如此,人类世界也不例外。

正是为了使这一切有序,面对规则,我们不应轻言原谅。

(中心论点)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是何身份,有何地位。

(分论点句)庄贾自恃自己是监军,又带领自己的军队,因陪人喝酒而迟到,后向皇帝求助不成,被司马穰苴斩杀。

(例子句)如果一切有身份地位的人都像庄贾这样目无组织纪律却不受惩罚,只会助长他们嚣张的气焰。

弱化、淡化规则的行为,

往往会让违反规则的人更加理直气壮。

而挣脱规则束缚做不好的事情的人,也终将为此付出代价,不管你地位多高。

(分析句)古时有言: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也印证了这一点。

(引用小结句)

才华固然重要,但牢守规则更加重要。

(分论点句)乐工罗程善弹琵琶,天下少有人能及。

他侍宠杀人后,其他乐工向皇上求情,而皇上更看重祖宗的律法,最终打死罗程。

(例子句)有才华之人违背规则而受罚固然令人惋惜,但有才之人层出不穷,但规则一旦被破坏,开了先例,往后便无法再被稳固地建立了。

(分析句)诸葛亮杀马谡也是一样。

(例子句)面对一个自己器重的人,为了示三军,避免失去人心,也只能按军法处置马谡,不能姑息、原谅他失街亭的过错。

(分析句)为了让规则的束缚保持效力,不能因惜才就轻言原谅,否则,可能会出现恃才放旷的行为。

(小结句)

功劳和贡献不能成为逃避你触犯规则的后果的理由。

(分论点句)中国古话说:

功过相抵。

(反面例子句)有些时候这能让犯错的人改过自新,走出阴影,也有可能让犯错的人心存侥幸,产生‘违反规则的错误总可以弥补’的错误想法。

事实上,功与过往往并不是十分契合,能刚好弥补的。

如果一个作出了不少贡献的人知法犯法,能因为他的贡献而逃脱法律的制裁吗?

要是在古代,一位屡立战功的将军,恃功横行不法,他立的功劳要怎样弥补他所犯的罪行呢?

(分析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