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达标测评试题13.docx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达标测评试题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达标测评试题1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达标测评试题13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1课时文化事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原创题)2009年9月14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代表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回顾历史,早在1956年春,毛泽东提出过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双百”方针,有关50年代的“双百”方针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针对政治领域
B.主要针对艺术领域
C.能得到很好的贯彻
D.和新时期的“双百”性质相同
解析:
B本题考查“双百”方针的相关知识,考查识记、理解以及对比问题的能力。
“双百”方针主要针对艺术领域而非政治领域,故A项错误,B项正确;“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遭到曲折,故C项错误;新时期的“双百”是一次评选活动,并非繁荣科学文化的方针,故D项也错误。
2.(2010·江西模拟题)“双百方针”提出后,在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表现在()
①生活视野扩大,新的题材和主题的开始出现
②出现多样化的体裁和表现手法
③小说、散文、电影、音乐等硕果累累
④文艺期刊大量增加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A本题考查“双百”方针提出后我国在文艺方面所取得成就的表现,考查学生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四个选项均正确。
3.“双百”方针遭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C.“左倾”错误的影响
D.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看待
解析:
C本题考查“双百”方针遭破坏的根本原因,考查学生辨别问题的能力。
A、B、D三项都是“左倾”错误的具体表现而非其本身,故均错误;“双百”方针遭破坏的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影响,C项正确。
4.1950年,关于京剧问题有两个争论,一派主张全部继承;另一派认为京剧是封建主义的,主张全部取消。
这说明他们没有处理好()
A.科学文艺与人民的关系
B.科学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C.科学文艺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D.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
解析:
D本题考查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考查学生运用辩证唯物史观辨别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题中两派观点都是对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是没有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故D项正确;前三项与题中争论焦点不符。
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6.“破四旧”运动中的僧人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口号。
“破四旧”行为造成的危害()
①破坏了文物
②导致了社会制度的倒退
③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美德
④破坏了社会秩序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
A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行为造成的危害,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社会制度并没有改变,故②错误;“破四旧”行为对我国文物保护、传统文化和社会秩序等方面造成重大影响,故其他选项均正确。
7.对“双百”方针叙述错误的是()
A.是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B.提出于20世纪60年代
C.促进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新发展
D.其实践过程也遇到过曲折
解析:
B本题考查“双百”方针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
“双百”方针正式提出时间是1956年,故B项错误;其他选项均正确。
8.“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界呈现出“百花凋零”的局面,主要原因是()
A.文艺工作者减少B.社会素材减少
C.“双百”方针错误D.“双百”方针遭破坏
解析:
D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遭到破坏的原因,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A、B两项是文艺“凋零”的表现,不是原因,故错误;“双百”方针是正确的,C项表述错误;“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凋零”的主要原因在于“双百”方针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故D项正确。
9.(2009·福建会考)下图是“希望工程宣传画”,说明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是加紧()
A.扫盲工作
B.普及义务教育
C.加强中等教育
D.发展高等教育
解析:
A本题考查我国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措施,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时间的准确识记能力。
B、C、D三项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教育的举措,时间上不对;90年代以来,我国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故A正确。
10.(2010·广东学业水平模拟)邓小平曾说过:
“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建国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
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
应当肯定。
”最能证明这一看法的史实是()
A.初步建立了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
C.全面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
D.初步建成了国民教育体系
解析:
D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17年我国教育所取得的成就,考查学生对教材基本史实的识记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17年我国教育主要成就是初步建成了国民教育体系,A、B两项包含在D项里面,故D项正确;C项不是我国教育所取得的成就,错误。
11.我国把基础教育放在更重要的战略地位的做法有()
①鼓励社会力量办学②推动农村义务教育③加快课程教材改革④着手实施“211工程”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解析:
D本题考查我国发展基础教育的重大措施,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和基本概念的掌握能力。
“211工程”属于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系统工程,不属于发展基础教育的内容,故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12.“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长达十年之久的动乱,它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发展。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最严重的是()
A.农业B.工业C.教育D.军事
解析:
C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社会发展的破坏,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和准确把握材料信息的能力。
对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莫过于教育,其他方面次之,故本题选C项,其他不准确。
13.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是()
A.1957年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邓小平提出教育“三个面向”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D.规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解析:
C本题考查我国发展基础教育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为我国发展基础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C项符合题意要求;其他选项不能说具有标志性意义,也并非仅仅是针对发展基础教育而言的,故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要求。
14.1998年对大学生做的问卷调查,认为邓小平为中国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占89%。
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
①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④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⑤提出“教育大革命”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D.①②③
解析:
D本题考查邓小平对中国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本史实和对课外知识的了解能力。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毛泽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④错误;1958年,学校贯彻毛主席提出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党的教育方针,掀起史无前例的教育大革命,故⑤不合题意。
本题可用排除法,排除错误选项④和⑤即可。
15.有关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知识的差距。
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投入还赶不上发达国家的一家企业,几乎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不得不依附发达国家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被动地位。
对此,我国的主要应对措施是()
A.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B.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
C.将信息化作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战略的全部重点
D.实行先发展后治理的方针
解析:
A本题考查“科教兴国”战略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并准确理解材料的能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照搬别国经验,故B项错误;信息化可以作为重点但不能是全部,C项也错误;先发展后治理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D项错误。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
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向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系统阐述了党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
在自然科学方面,他指出:
“在某一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上,贴什么‘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签……是错误的”。
在文学艺术方面,他指出:
限制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闻人物等等,这种限制是不对的。
”
材料三“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
”“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
”
——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在文艺界整风报告上的批语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双百”方针的具体含义。
(2)简述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文艺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由此得出什么经验?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双百”方针后来在执行中遭遇
挫折的原因。
(4)21世纪的今天,“双百”方针有何意义?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双百”方针含义、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后来遭到挫折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考查学生识记、分析、理解以及概括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第
(1)问根据教材即可回答;第
(2)问“重要成果”亦属识记内容,“经验”可以说是我国在文艺方面取得成功的原因,注意概括归纳;第(3)问要注意从“左倾”错误对“双百”方针影响的表现作答;第(4)问有一定的开放性,主要从中国文化的内容、形式以及正走向
世界方面作答。
答案:
(1)含义:
在艺术上问题上“百花齐放”,允许文艺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提倡学术上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
(2)重要成果:
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经验:
文艺应该也必须根植于人民生活,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原因:
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接连出现,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来批判,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也被错误批判,严重妨碍了科学文化的正常发展。
(4)
意义: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95年,党中央分析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进程,并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
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材料二日本1952~1961年经济增长模式为:
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资本增长(33.4%)+科学技术(66.6%)
材料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邓小平
材料四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
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述教育、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
说明了什么?
(3)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优先发展教育有何战略意义。
第2课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原创题)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进入核国家行列。
我国发展战略核武器不仅对世界没有构成威胁,相反,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却作出了突出贡献。
下列典型体现这一论述的是()
A.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B.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D.我国相继建成了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
解析:
D本题考查我国研制原子弹及和平利用核能等方面的史实,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实的辨认和理解能力。
本题突出我国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A、B、C三项与题意不符;两大核电站的建成,是我国军转民、和平利用核能的典范,故D正确。
2.陆基巡航导弹方队接受检阅(原创题)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上,长剑-10地地巡航导弹首次亮相,填补了我国战略导弹家族的空白。
在看完国庆大阅兵后,某历史兴趣小组对我国有关研制导弹的相关史实展开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同学认为“两弹一星”中的“两弹”是指原子弹和氢弹
B.乙同学认为我国研制导弹起步于“文化大革命”期间
C.丙同学认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是在苏联的帮助下试制成功的
D.丁同学认为我国发展战略核武器是国防的需要,但中国不会参加任何形式的核军备竞赛
解析:
D本题以现实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考查我国发展战略核武器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
“两弹”是指原子弹和导弹,故A错误;我国研制导弹起步于“文化大革命”前,B项亦错误;我国研制原子弹并没有得到苏联的帮助,C项不符合史实;D项是我国发展战略核武器的一贯立场,说法正确。
3.(2010·广东模拟改编题)2009年是人类登月40周年,“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是我国探月工程的重要步骤,被认为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你认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应该是()
A.首颗原子弹爆炸B.“东方红一
号”
C.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D.“神舟1号”飞船
解析:
B本题考查我国在空间技术发展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A项不属于空间技术,故错误;“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进入航天时代,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B项符合题意;C、D两项不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故不合题意。
4.(2010·江西模拟)齐奥科夫斯基说过: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没有人永远留在摇篮里。
”今天中国人已经走出了自己的摇篮,开始蹒跚学步了,确切是指()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C.我国自行研制歼—10战斗机
D.“神舟6号”遨游太空
解析:
D本题考查我国载人航天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理解能力。
“走出了自己的摇篮”是指中国人离开地球走向太空,A、B、C三均不符合题意;“神6”遨游太空符合题意,故D确切。
5.(2010·江西期末题)有人说:
“在屈辱的近代,我国因为落后没能赶上世界第一、二次科技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搭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
”下列最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①“两弹一星”②“神舟6号”③杂交水稻“南优2号”④“银河—Ⅲ巨型计算机”⑤人类克隆技术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
解析:
A本题考查我国赶超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
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涉及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以上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故前四项符合题意;人类克隆技术在我国是明文禁止的,故⑤错误。
6.“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几乎停止,但在尖端科技领域却取得了重大成就。
下列属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B.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C.“银河—Ⅱ号”研制成功D.“神舟5号”发射成功
解析:
B本题考查我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所取得的科技成就,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本史实的能力。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是在1964年,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是在1967年,“银河—Ⅱ号”研制成功是在1993年,“神舟5号”发射成功是在2003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是指1966~1976年,故B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7.(2009·皖南八校模拟)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
“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
”导致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
C.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解析:
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B项是改革开放的成果;C项是在2003年;D项是在1970年。
8.有人认为它是继中国的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是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
“它”是()
A.“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B.“银河”系列计算机的诞生
C.杂交水稻研制成功D.“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
解析:
C本题考查我国重大科技成就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识记能力和对材料的正确解读能力。
本题只要注意关键信息“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不难得出正确答案为C选项,其他选项不合题意。
9.在中国下列科研项目中,为直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的是()
A.参与人类基因工程的研究
B.“两弹一星”试验成功
C.载人航天研究
D.“银河—Ⅰ号”研制成功
解析:
A本题考查我国参与人类基因研究方面的史实,考查学生识记和准确解读题目信息的能力。
直接对人类健康作出贡献的是基因工程,题中只有A项符合题意。
10.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历史话语。
在人类科技发展的历程中,先后出现了下列科技词语,按时间顺序排列为()
①电子计算机②经典物理学的危机③人造地球卫星
④杂交水稻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
C.②①③④D.④③②①
解析:
C本题考查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准确识记能力。
①是1946年,②是19世纪中叶,③是1957年,④是1973年,因此应选C项。
11.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提出要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
下列各项科技成就中,能够体现我国“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的成就是()
A.成功研制“两弹一星”
B.籼型杂交水稻广泛种植
C.发射载人航天飞船上天
D.参与人类基因组图谱绘制
解析:
B本题考查对重大科技成就意义的理解,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中“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说明这项科技成就是世界上领先的,A、C、D均不符合这一条件;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符合题意,故B正确。
1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①先进社会制度的保障②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③中国科学院的成立④科学家们的努力⑤自主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⑥一定的经济基础的支撑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
D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发展的原因,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技发展跟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政府政策以及科学家的努力等因素有关,上面
选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全部正确。
13.目前,我国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就有()
①航天工程②高能物理③生物技术④信息技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D本题考查我国在高端科技领域的巨大成就,考查学生认识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在航天、高能物理、生物、信息技术等领域均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故上述表述均正确。
14.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中,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下列科技成就在当时居世界之首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D.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
解析:
D本题考查我国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材料强调“当时居世界之首”的科技成就,A、B、C三项均不符合这一限定条件,故不符合题意;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故D正确。
15.下列所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能直接而充分说明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有()
A.一箭多星技术的掌握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葛洲坝水利工程建成
D.籼型水稻培育成功和推广
解析:
D本题考查科技对社会经济的直接推动作用,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注意“直接而充分说明”等信息,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D项,因为杂交水稻发明后在中国和世界大量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
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
“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中国的所有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
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
”
材料二在吸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材料三下面是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上天安门阅兵队列中的最后一个车辆方队、第三十方队——洲际核导弹方队驶过天安门城楼时的一张图片。
该方队由二炮某旅组成,是二炮部队首个列装新型固体洲际战略导弹旅,他们装备的洲际核导弹是我国第二个固体机动洲际导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原因。
这一成功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世界上首先研制出原子弹的是哪个国家?
原子弹在何时何地首次使用?
(3)在研制核武器的同时,我国积极努力使用核技术为人类造福,请举例说明。
(4)在国庆大阅兵前,有境外媒体担心,中国在国庆阅兵中展示战略核武器暗示着中国的核政策将会有变化,甚至担心对世界将构成威胁。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17.(2009·广东高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神舟6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
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
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