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课程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82936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课程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课程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课程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课程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课程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课程纲要.docx

《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课程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课程纲要.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课程纲要.docx

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课程纲要

第一单元课程纲要

课程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课程内容

重点难点

1、统一长度单位1课时。

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1课时。

3、认识米用米量1课时。

重点、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课程实施

1、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讲解、师生互动、讲练结合。

2、学习方式:

自主预习、示范、模仿。

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措施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课程评价

学生是否喜欢参加各种数学学习活动,学生是否能认真地对待上课、作业、考查等学习活动。

注重日常口头评价和鼓励性的物质奖励相结合,如:

作业认真奖励小红星或小红旗;口算速度快评口算小能手等。

学习过程评价:

学生互评自评

第二单元课程纲要

课程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课程内容

重点难点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课程实施

1、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讲解、师生互动、讲练结合。

2、学习方式:

自主预习、示范、模仿。

4、口语交际:

小组讨论,学生展示。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

实践活动:

我长高了,我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

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

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课程评价

学习过程评价:

学生互评自评

口算题做成卡片,让学生抽其十道,当场口算结果。

教师设置若干情境,(如超市、运动会场景、公园等),让学生稍作准备后,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交流生活中的事,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

是否能认真地对待上课、作业、考查等学习活动。

 

第三单元课程纲要

课程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课程内容

重点难点

角的初步认识1课时

直角的初步认识1课时

课程重点、难点:

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和直角。

课程实施

1、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讲解、师生互动、讲练结合。

2、学习方式:

自主预习、示范、模仿。

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

我注意以下2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

我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

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课程评价

学习过程评价:

学生互评自评

学习态度、作业情况、听讲、参与、回答、讨论、合作预习情况(学习内容的预习、课本准备)评定等级为:

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

作业情况构成:

(1)是否上交

(2)是否独立完成(3)是否及时纠错(4)是否定期小结。

评定等级:

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

评定等级:

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

第三单元课程纲要

课程目标

1、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通过看、说、百、分、画、互问几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课程内容

重点难点

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

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直角、锐角、钝角。

2、知平移、旋转现象。

3、画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

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

1.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实验的方式教学。

2.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

4.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健康发展。

(二)学习方式:

1.采取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并提高找出规律的能力。

3.选取既贴近生活,又形式多样的素材。

4.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三)课外拓展性练习

1.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规律,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2.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课程评价

(一)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1)当堂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点评;

(2)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活动的情绪。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1)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的兴趣。

(2)学生自评和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

激发学生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第三单元课程纲要

课程目标

1、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通过看、说、百、分、画、互问几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课程内容

重点难点

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

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直角、锐角、钝角。

2、知平移、旋转现象。

3、画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

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

1.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实验的方式教学。

2.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

4.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健康发展。

(二)学习方式:

1.采取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并提高找出规律的能力。

3.选取既贴近生活,又形式多样的素材。

4.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三)课外拓展性练习

1.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规律,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2.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课程评价

(一)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1)当堂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点评;

(2)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活动的情绪。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1)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的兴趣。

(2)学生自评和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

激发学生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第四单元课程纲要

课程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

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内容

重点难点

课程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2~6乘法口诀、乘加和乘减式题、用数学。

课程重点、难点:

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4、6的乘法口诀是教学的难点。

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同数连加和乘法的关系。

课程实施

1、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讲解、师生互动、讲练结合。

2、切实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首先用小棒拼摆图形的活动,再由计算“每个小朋友用了多少根小棒”让学生列出各连加算式,进而选择相同加数相加的等式引出乘法。

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欢的拼图活动之中,并通过实物图、相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以及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

3、组织好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对口令”、“找朋友”、“夺红旗”、“摘水果”等熟记口诀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又如,“开火车”、“送信”、“接力”、“登山”等,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熟记2~6的乘法口诀,提高计算能力。

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用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动脑探索。

让学生参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不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中,逐步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程评价

学生是否喜欢积极参加各种参加各种数学学习活动,学生是否能认真听讲、回答问题等学习活动。

注重日常口头评价和鼓励性的物质奖励相结合,如:

作业认真奖励小红星或小红旗;

学习过程评价:

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

第四单元课程纲要

课程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么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熟练口算有关乘法算式。

3.使学生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感受到用乘法表示同数连加的简洁性;感受我国语言文字(体现在乘法口诀中)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内容

重点难点

本单元教材划分为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两节,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乘加和乘减式题、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

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单元教学难点:

4、6的乘法口诀

 

课程实施

(1)运用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换,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充分利用多种表征方式的相互转化,例如,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几个几)、写一写(加法算式或乘法算式)、画二画等活动,实现语言表征、符号表征、图形表征之间的相互转化,使学生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

另外,让学生根据算式摆学具、看算式讲故事等,实现符号表征与动作表征、现实情境表征的转化,进而达到对乘法意义的深入理解。

(2)设计丰富、有趣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

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根据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熟悉程度,采取不同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首先,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各种直观模型,包括多种实物图、点子图,还有数轴,让学生依据模型进一步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

其次,脱离模型进行抽象的乘法口诀的练习,如以“对口诀”“找朋友”“摘苹果”“小动物过河”等多种方式进行练习,也可以利用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指导学生记忆乘法口诀。

最后,针对难记、易错的乘法口诀进行练习。

这种练习形式适合于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进行。

练习中注意收集学生的错例,进而让学生针对容易出错的题目进行练习,如“四四十六”“四六二十四”等,减少练习的盲目性,提高练习效果。

(3)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思考与表达,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数学模型来表明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这些表达方式可以是数学符号、图形以及口头语言。

将学生的表达方式划分为3个层次——实物及图形表达方式、数学表达、特殊表达,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研究素材,不但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学生是如何理解和认识问题的,能否说明选择算法的道理等。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情境模拟、摆学具或画图等,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再结合图用概括的语言表征数学问题,将自己对运算意义的理解以外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说明选择算法的依据。

从而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与运算意义进行联系的过程,达到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算法的目的,最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台旨力。

(4)结合乘法口诀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乘法口诀是为了方便计算乘、除法,人为编制的既便于记忆、又便于传诵的歌诀。

乘法口诀是中国算术的精华,思维的浓缩。

学生在乘法口诀的学习中,常常是会背诵乘法口诀,但在用文字表达时,往往会出现汉字、阿拉伯数字混用的现象,如“三五15”,说明学生对乘法口诀的文化背景缺乏认识。

对此不一味要求、规定学生必须用汉字书写乘法口诀,而是向学生介绍有关乘法口诀的发展历史(见备课资料),使他们认识到乘法口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用汉字记载与传承下来的,历经千年,经久不衰。

通过介绍乘法口诀的相关史料,一方面让学生理解用汉字书写的意义,另一方面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程评价

学习过程评价:

(1)当堂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点评;

(2)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活动的情绪。

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1)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的兴趣。

(2)学生自评和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

激发学生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第五单元课程纲要

课程目标

1、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课程内容

重点难点

课程内容:

1、观察物体1课时。

2、观察立体图形1课时。

3、观察物体练习1课时

重点、难点:

能辩认不同位置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课程实施

(1)以直观经验为基础,建立表象。

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初步体会从各个方向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再针对各个面进行逐一细致地观察,并用语言描述、动作表征、闭眼记忆等方式,使学生对所看到的图形形成清晰的表象。

针对易混淆的两个面,可反复、对比观察,并主要通过标记物的不同进行区分。

(2)利用情境模拟,读懂图中人物与被观察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明确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形状。

让学生分别扮演图中的人物,通过“看图——找位置”和“看图——想形状”两个层次的活动,唤醒学生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的表象,将图中人物与所看到的形状对应起来,从而顺利进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并作出正确判断。

课程评价

(一)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1)当堂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点评;

(2)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活动的情绪。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1)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的兴趣。

(2)学生自评和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激发学生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第五单元课程纲要

课程目标

1、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课程内容

重点难点

课程内容:

1、观察物体1课时。

2、轴对称1课时。

3、镜面对称1课时

重点、难点:

能辩认不同位置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认识轴对称和镜面对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课程实施

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讲解、师生互动、讲练结合。

学习方式:

自主预习、示范、模仿。

实施对策: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程评价

1、课堂学习状态(听讲、参与、回答、讨论、合作)学习态度评定等级为:

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

课堂上老师对孩子发言的评价:

你回答的真好、你真棒、再想。

2、组内互评:

互评的构成要素包括:

用心聆听积极发言,认真思考,善于合作。

3、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评价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能力

第六单元课程纲要

课程目标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课程内容

重点难点

单元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

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熟练掌握。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

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程重点、难点:

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难点是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口诀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困难的。

课程实施

1.要充分利用学习2~6乘法口诀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经验来学习7~9的乘法口诀。

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在互相交流各自想法的基础上,自觉吸收自己喜欢的思路,学习口诀、记忆口诀。

2.在操作或推想出连加结果后,一定要记熟连加的结果,再写乘法算式,编口诀。

这样,记忆口诀的负担不至于留在最后的“背诵”上,使难度适当分散。

再是记忆口诀要把重点放在数目较大、容易混淆和比较拗口的口诀上。

在训练时,应注意变换方式,以游戏和比赛等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在解决问题时,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另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

书中的线段图是为学生思考问题做帮手的,不宜要求太高。

4.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倡合作交流。

给每个人“再创造”的机会

课程评价

学习过程评价:

学生互评自评

学习态度、作业情况、听讲、参与、回答、讨论、合作预习情况(学习内容的预习、课本准备)评定等级为:

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

作业情况构成:

(1)是否上交

(2)是否独立完成(3)是否及时纠错(4)是否定期小结。

评定等级:

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

评定等级:

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

第七单元课程纲要

课程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

2.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知道在钟面上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

3.会运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并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课程内容

重点难点

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分为3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分”,学会从钟面上读出“多少分”,并认识时和分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借助推理解决关于时间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程重点:

重在掌握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的方法;让学生借助推理解决关于时间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程难点:

当分针在钟面的右半侧时,学生认读时间相对容易;而当分针落在其他区域时,学生认识起来则有难度。

课程实施

1、与学生的日常活动相结合,结合生活经验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

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其不容易理解。

因此,将时间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利用钟表模型等学具、教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2、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

在认、读钟表的几时几分和几时半时,鼓励学生通过同桌互助、小组合作,以及“做中学”等方式,在交流中学习、掌握知识。

除了教材上安排的练习形式外,还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更多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掌握、巩固知识。

3、采取有效的设计突破教学难点。

例2中4:

45是“几时差几分”的认识,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通过操作发现这时时针非常接近5时,但没到5时,是4时45分,关键是要通过直观拨动表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运动方向,明确时针在转动时是先经过几,再到几,确定是“几时多”,再“5分5分”地数出分针所指的是多少分。

以“几时半’’为分界线,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针在钟面左右两个半侧时时针位置的不同,对“做一做”中7:

40、10:

45尤其是9:

55分的认识要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课程评价

学生是否喜欢参加各种数学学习活动,学生是否能认真地对待上课、作业、考查等学习活动。

注重日常口头评价和鼓励性的物质奖励相结合,如:

课堂发言积极,作业认真奖励小红星或小红旗;。

学习过程评价:

学生互评自评

 

第八单元课程纲要

课程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课程内容

重点难点

课程内容:

简单的排列─→最简单的推理─→简单的推理

重点、难点:

能辩认不同位置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认识轴对称和镜面对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