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六章 第1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Word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81620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5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六章 第1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六章 第1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六章 第1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六章 第1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六章 第1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六章 第1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Word版.docx

《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六章 第1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六章 第1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Word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六章 第1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Word版.docx

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六章第1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Word版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

第1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测控导航

考点

题号

人口增长

1、2、3、4、8、12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问题

5、6、7、11、12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9、10

一、选择题

  (2019·山东泰安二模)人口机会窗口期又称人口红利,是指当人口负担系数小于或等于50%的时期。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下图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机会窗口期示意图(含预测)。

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人口机会窗口期后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出生人口不断增加

B.人口死亡率不断降低

C.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D.人口年龄结构的时间变化

2.随着人口机会窗口期过去(  )

A.劳动密集型产业消失

B.就业压力增大

C.高科技产业必然快速发展

D.部分高耗能产业淘汰

解析:

1.D 2.D 第1题,据图分析可知,我国人口机会窗口期后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变化表现为不断增大,这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新出生人口数量长期处于低值有关,AC错误;与随着时间变化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有关。

非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主要是老年人口持续增加,B错误,D正确。

故选D。

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人口机会窗口期过去后劳动适龄人口比重降低,就业压力可能减小,B错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经济发展用工成本升高减少,但不会消失,A错误;随着人口机会窗口期过去,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状况会改变,部分高耗能产业会被淘汰,高科技产业是否会快速发展取决于资金、科技投入,不会是人口机会窗口期过去的必然结果,C错误,D正确。

  (2019·河北衡水中学联考)1982~2010年期间,北京市虽然一直采取各种措施控制人口增加,但全市户籍人口依然从1982年的917.8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1257.8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17%。

甲图示意该时期北京户籍人口自然增长人数,乙图示意该时期北京户籍人口机械增长人数。

读图,回答3~4题:

3.1982~2010年期间,北京市户籍人口的增长特点是(  )

A.人口增长缓慢

B.机械增长人数一直高于自然增长人数

C.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变化趋势同步

D.自然增长人数整体呈下降趋势

4.引起北京户籍人口2000~2005年机械增长快速的原因可能是(  )

A.北京城市建设劳务工人增多

B.高校密集,大学扩招在校人口增多

C.城市建设发展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增多

D.乡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人口增多

解析:

3.D 4.B 第3题,1982~2010年期间,北京市户籍人口的增长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特点是人口增长较快,A错。

机械增长人数在1992年前,低于自然增长人数,B错。

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变化趋势不同步,C错。

根据甲图曲线,自然增长人数整体呈下降趋势,D对。

第4题,引起北京户籍人口2000~2005年机械增长快速的原因可能是北京高校密集,大学扩招在校人口增多,B对。

北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城市建设劳务工人增加少,A错。

城市建设属于第二产业,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C错。

乡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不会导致大城市人口增多,D错。

  (2019·湖北武汉调研)随着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与变化,我国的人口出生状况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2016年和2017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分别为12.95‰、12.43‰,下表示意该期间我国部分地区常住人口出生率情况。

据此回答5~6题:

省份

2016年常住

人口出生率(‰)

2017年常住

人口出生率(‰)

2017年常住人口出

生率与上年比较(‰)

山东

17.89

17.54

-0.35

广西

13.82

15.14

1.32

青海

14.70

14.42

-0.28

广东

11.85

13.68

1.83

湖北

12.04

12.60

0.56

重庆

11.77

11.18

-0.59

上海

9.00

8.10

-0.90

辽宁

6.60

6.49

-0.11

5.有关该期间我国人口出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辽宁省位于经济发达区,生育意愿低

B.山东省城市化进程减慢,生育意愿高

C.广东省外来人口生育意愿高的群体多

D.我国人口政策导致整体生育意愿降低

6.推测上海市在常住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情况下,人口总数上升的直接原因是(  )

A.生活医疗水平高B.人口迁移

C.死亡率持续下降D.经济发达

解析:

5.C 6.B 第5题,辽宁省并不位于经济发达区,其人口增长缓慢并人口外流;山东省城市化进程较快;广东省外来人口生育意愿高的群体多;生育意愿与经济发达程度、生育观念、文化因素、人口政策等均有关,选C。

第6题,上海市在常住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情况下,人口总数上升的直接原因是外来人口的迁入,即人口迁移原因造成。

生活医疗水平高、死亡率持续下降都不是人数上升的原因,经济发达吸引外来人口的迁入,但不是人数上升的直接原因,选B。

  (2019·湘赣十四校联考)下图为中国出生人ロ数及出生率图,图中出生率曲线因人为原因缺失了一段。

据此回答7~8题:

7.关于图中甲、乙两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点出生人口数和出生率相同,人口政策不同

B.两点出生人口数相同,影响人口增长的政策不相同

C.两点出生人口数和影响人口增长的政策都相同

D.两点人口出生率相同,影响人口增长的政策不一样

8.根据乙以后时间段出生人口数量的变化,下列推测最可能的是(  )

A.该时期育龄人口数量变化大,导致人口出生数变化

B.因为出生人口明显增长过快,国家调控人口政策改变,出生人口数量再回归正常

C.现行人口政策效果不明显,需要更宽松的人口政策刺激人口增长

D.受人口迁移的影响,出生人口出现明显变化

解析:

7.B 8.C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点出生的人口数是相同的,但是出生率无法判断,并且甲、乙两点人口政策是不相同的。

正确答案选B。

第8题,该时期人口的出生数目下降和育龄数目的变化无关,主要是人们的生育意愿发生了改变。

由图中可以看出出生人口的数目明显下降,而不是增多,选项B错误。

2015年之后,国家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但是出生人口数在2016年不增反降,这说明需要更加宽松的人口政策来促进人口的增长,刺激人口的出生。

该地区人口出生的变化和人口迁移关系不大,正确答案选C。

A、B、D错误。

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

结合下表,回答9~11题:

地区

年生物量

/万吨

可承载人口

/万人

最大可能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东北地区

105100

23000

229

长江中下游地区

88600

22000

395

青海、西藏

10000

1000

4

9.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  )

A.科技水平B.自然资源

C.开放程度D.消费水平

10.下列关于青藏地区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人口容量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湿热,人口容量小 ③生态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 ④可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增大环境人口容量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11.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劳动人口一直维持低增长甚至向负增长转变的原因是(  )

A.出生率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

B.劳动人口大量迁往东北地区

C.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D.劳动年龄人口的死亡率升高

解析:

9.B 10.B 11.A 第9题,根据表格分析,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海、西藏这三个地区的年生物总量分别是105100万吨、88600万吨、10000万吨,它们的可承载人口分别是23000万人、22000万人、1000万人,因此影响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自然资源,故B正确。

第10题,表格信息显示青海、西藏地区可承载人口与最大可能人口密度都较小,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恶劣,环境脆弱;发挥当地太阳能资源的优势可以有效地增大人口容量,③④正确。

第11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出生率较低,从而导致劳动人口一直维持低增长甚至向负增长转变,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2.(2019·上海虹口模拟)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正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

老年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老龄化空间差异的重要指标。

我国国内人口迁移对人口老龄化空间差异有影响。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0年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人口跨省级行政区迁入与迁出状况

  地区

项目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人口数

(万人)

比重

(%)

人口数

(万人)

比重

(%)

人口数

(万人)

比重

(%)

迁入

6992

81.4

554

6.5

1041

12.1

迁出

1614

18.8

4216

49.1

2757

32.1

(1)解释何为老年人口。

(2)根据上图图例中的5种类型(“无数据”除外),定性说明2000至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密度空间格局的变化,再用简单的话概括2010年中国老年人口密度空间格局。

(3)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空间差异有何影响?

解析:

(1)题,结合所学可知,老年人口通常指年龄65岁及以上的人口。

(2)题,通过两图对比可知,2000至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密度空间格局的变化表现为:

2000至2010年中国老年人口密度0~1人/km2类省级行政区数量无变化,1~25人/km2类省级行政区数量减少,25~50人/km2类省级行政区数量增加,50~100人/km2类省级行政区数量增加,>100人/km2类省级行政区数量增加。

2010年中国老年人口密度空间格局是:

大体上东部高,西部低。

第(3)题,全面二孩政策推行时间不久,其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空间差异的影响短时间不能确定,可能加大(缩小或保持)我国东西部人口老龄化空间差异状况。

答案:

(1)老年人口通常指年龄65岁及以上的人口。

(2)2000至2010年中国老年人口密度0~1人/km2类省级行政区数量无变化,1~25人/km2类省级行政区数量减少,25~50人/km2类省级行政区数量增加,50~100人/km2类省级行政区数量增加,>100人/km2类省级行政区数量增加。

概括:

2010年中国老年人口密度大体上东部高,西部低。

(3)可能加大(缩小或保持)我国东西部人口老龄化空间差异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