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湖北省荆门市中考真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77388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湖北省荆门市中考真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湖北省荆门市中考真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湖北省荆门市中考真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文湖北省荆门市中考真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文湖北省荆门市中考真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湖北省荆门市中考真题解析版.docx

《语文湖北省荆门市中考真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湖北省荆门市中考真题解析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湖北省荆门市中考真题解析版.docx

语文湖北省荆门市中考真题解析版

2018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语文真题

基础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尴尬(gān)蜷曲(juǎn)亵渎(xiè)混为一谈(hǔn)

B.寒噤(jīn)蹒跚(pán)丘壑(hè)转弯抹角(mò)

C.归咎(jiù)感慨(kài)徘徊(huái)一叶扁舟(piān)

D.吊唁(yàn)肃穆(mù)搓捻(niǎn)吹毛求疵(cī)

【答案】D

【解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

A蜷曲(quán),混为一谈(hùn)。

B寒噤(jìn)。

C感慨(kǎi)。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臆测拮据伶利琐屑力挽狂澜

B.疮痍朔方绯红羸弱与有荣焉

C.褶皱佝偻焦躁沉湎周道如抵

D.雾霭字贴嶙峋强聒燕然勒功

【答案】B

【解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

A伶俐。

C周道如砥。

D字帖。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对身边的丑闻总是抱有一种安之若素的态度,那么幼儿园虐童事件就不可能让我们真正痛心和思考。

B.最近,一些奇葩的名字引发广泛争议。

有人给孩子起名“王者荣耀”,无独有偶,济南一对夫妇给孩子起名“北雁云依”,被拒绝落户。

C.电影《芳华》上映后,许多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老兵认为电影所反映的部队文工团生活以及一些战争场面都与真实的情况大相径庭。

D.世界那么大,我们想出去走走。

可是去哪儿省钱又好玩?

去哪儿舒适又安全?

这些问题,大家讨论了好久,莫衷一是。

【答案】A

【解析】安之若素,意思是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褒义词。

使用语境错误。

4.下列选项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荆门市教育局积极开展了“放眼看世界,我与‘一带一路”。

各校踊跃参加,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

B.这次成功演示表明,未来使用高容量、自由空间的量子通讯,创建地基网络和卫星之间的安全通信链接将成为现实已是明证。

C.从整体上看,我国制造业质量改善速度仍然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以价格为主的产品竞争格局亟待改变。

D.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答案】C

【解析】A残缺宾语。

在“一带一路”后加“的活动”。

B句式杂糅。

去掉“已是明证”。

D搭配不当。

把“是”改为“使我国成为”。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钧,旧时对尊长或者上级用的敬词。

如“钧裁”,指对上级裁决的敬称,也指恭请作出决定。

B.古代常用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千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天启壬戌”为年号千支兼用法。

C.《诗经》收录了我国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关雎》选自“风”,《蒹葭》选自“雅”。

D.《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均是我国古代文学游记类作品的经典之作,其作者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答案】C

【解析】C项说法不正确。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不是选自“雅”。

6.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在中央电视台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调大会》(第三季)总决赛中,杭州快递小哥雷海为凭借其丰厚的积累及从容淡定的心态,勇夺冠军。

某杂志社编辑、北大高材生彭敏因育目抢答,频频出错,心态失衡,只能再次获得亚军,与冠军失之交臂。

赛后,雷海为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已获胜并不是偶然的,在走街串巷送快递的闲暇之余,就把随身携带的鉴赏调典拿出来背诵一两首,迄今为止已积累了几千首诗词。

材料:

经典传唱人霍尊以一曲《山居秋暝》得到了评委们的激赏。

霍荨在接到央视《经典咏流传》栏目组邀约后,为更好地感悟经典,获取灵感,曹外出采风近一-年时间,驻足云山雾海,聆听春雨秋风。

最后,他把自己空灵的歌声,曼妙的古典乐曲合奏音与青春活力的合唱成员以虚拳叩击自已身体发出的伴奏音融合在一起,赋予经典以新的生命力。

(1)根据材料一,补齐以下对联。

(每行补充字数为5一11个字)

海为有为!

_______________

彭敏不敏?

______________

(2)古典文化的“再中国化”、传统诗词的“新瓶旧酒”,让经典再次成为时尚。

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为我们的人生打好底色,请综合两则材料,谈--谈今后你将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至少答出三点)

【答案】

(1)示例1:

数载积淀始夺冠。

一朝机巧再失魁。

示例2:

岂因身卑弃初心?

终由心焦失桂冠!

(2)①注重积累,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②修养身心,永葆一颗平常心③理解沉淀,深刻领悟经典内涵④注重创新元素,形式喜闻乐见⑤赋予经典时代内涵,服务当代文化繁荣。

7.按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

(1)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2)登临吴蜀横分地,____________.(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

(3)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___________,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钱塘湖春行》)

(5)刿曰:

____________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6)诗言志!

曹操在《龟虽寿》中表达了“___________,志在千里”的心声,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

___________的心志。

【答案】

(1)征蓬出汉塞

(2)徙倚湖山欲暮时(3)谁家新燕啄春泥(4)羌管悠悠霜满地(5)肉食者鄙(6)老骥伏枥留取丹心照汗青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巳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

南宋词人,身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住,气节为时人所重。

8.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描绘了自己人生三个阶段的不同境遇,分别流露出少年潇洒、_____、_____的心境。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本词。

【答案】8.壮年漂泊(飘零)、暮年孤冷(孤寂、凄冷、凄凉等)

9.①虚写:

上片回忆少年歌楼听雨时红烛罗帐的温馨欢恰的两面,以及中年客舟听雨时江阔云低、西风悲雁的漂泊落寞的场景。

(②实写:

下片实写而今幕年独在僧庐下听雨时凄凉孤寂的处境。

③虚实结合,感怀已逝岁月,慨叹目前境况,表达时光易逝、一生漂治孤苦的情感,并暗含对国家由兴而衰而亡的叹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佩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硯冰坚,手指不可届伸,弗之忽。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的。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惠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拨疑质理,俯身领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佘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铨九龄,母授以《札记》《周易》《毛诗》,皆成诵。

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

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銓行一室中,木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①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或怒不听,则屏息,侠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息,即怒而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巳,未尝倦也。

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

[注]①先府君:

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致使)

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奔走)

C.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规避)

D.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稍微)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A.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D.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1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作者谨于求学、渴求知识的情状。

B.甲文中作者通过自己求学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求学、谦虚求教。

文章情感真挚,循循善诱。

C.乙文通过作者的自述,再现了幼年读书时父母督促自己学习的场景:

在温馨回忆的同时,也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

D.两篇选文都阐明“学业有成,必须勤奋”这一道理,但表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学习要注重积极求索的内在动力,乙文侧重于学习需要鞭策督导等外在因素。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答案】

10.D【解析】A“致”:

得到。

B“走”:

跑。

C“规”:

规劝。

11.A【解析】A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

都是代词,“弗之怠”为宾语前置句。

B结构助词“的”。

C助词,无实意。

D动词“到、往”。

12.C【解析】C项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

“也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错。

没有这方面的意思。

只是描述父母对“我”的教育的严格。

13.

(1)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2)我因而不会在嬉戏中荒废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为这件事而更加严格。

【参考译文】

(一)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二)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

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

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

每当我牛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

我的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

父亲如果做错了事情,母亲一定严肃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

有时父亲发怒不听她的,她就屏住气不说了,等父亲怒气稍微缓解,又反复劝说,直到听了她的话才停止。

父亲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读书时牌气急躁,我稍有点懈怠,他就发怒,把我丢在一旁,几天都不和我说一-句话;母亲就流着眼泪打我,叫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罢休,从来不觉得自己疲累。

我因而不会在嬉戏中荒废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此而更加严格。

14.名著阅读

“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

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预言捣捣蛋也好嘛。

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失去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走着瞧吧!

A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的队伍中去。

(1)本文段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该书作者是A处的人物是选文中提到的“这条道路”指的是

(2)“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主人公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请谈谈主人公身上吸引你的英雄品质有哪些,并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至少答出两点)

【答案】

(1)尼古拉。

奥斯特洛夫斯基(或“奥斯特洛夫斯基”,保尔·柯察金(或“保尔”,文学(或“写作”“文学创作”)

(2)①崇高的信仰(理想)。

结合情节分析略。

②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结合情节分析略。

③顾强奋斗(永不言败)的品质。

结合情节分析略。

④乐观豁达的性格。

结合情节分析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1)按照科学定义,桥是--种架空的人造通道,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大创举。

《说文解字》里说:

“果,以木跨水,今之桥也。

”木桥应是最早的桥梁形式之一,由跨河过江而引延到架于悬涯峭壁、楼阁宫殿,乃至城市空间的栈桥、天桥、高架桥等。

(2)中国自古有“桥的国度”之美誉。

史料记载,商周时就有了浮桥;战国时出现了排柱式木桥、伸臂式木桥;南北朝时有木石混合的桥;隋唐时出现形式多样的石拱桥,如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战争和自然灾害等,途-千五百年而不毁;宋时造桥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各式各样新式桥梁,如名画《清明上河图》里雄跨汴河、极富美感的虹桥等,成为经典;明清时期西南地区还出现了藤桥、索桥等,如建于清康照44年(公元1705年)横跨大渡河的泸定桥,就是由13根铁链构成的铁索桥。

(3)桥作为实用与艺术的融合体,如果桥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韵味、拱桥的涵形等,无不显示出工程与艺术结合的精妙风采。

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说:

“没有中国桥是欠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

(4)许多古桥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工程技术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独具特色:

长安灞桥的柳丝、扬州二十四桥的月光、苏州枫桥的钟声、西湖断桥的邂逅,还有钱塘江大桥下的怒涛、卢沟桥边的枪声,或寄寓一个美丽梦想,或承载一段历史伤痛,凭添了一份别样的情怀。

(5)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桥梁建筑技术日臻完善。

桥莱不只建在河江之上,早已延伸到大海上、平原上、高山之间,桥路相连,桥隧相通,跨越更大的空间,连接更远的世界,创造出一个个伟大的工程奇迹,演绎一串串精彩的桥果故事。

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征服了举世著名的钱塘江大潮;丹昆特大桥长达165千米多,成为世界上最长的高铁桥;而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长达55千米,桥、岛、隧结合,成千上百的技术人员连续攻克了“五大制约性难题”,共同完成了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6)一座桥,一个传奇,是非凡的人间奇迹!

一座桥,一段历史,折射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也成为了创新文化的显来标识!

(选自《科学24小时》2017年12期有改动)

15.文章第

(1)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16.文章第(5)段文字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请分别列举说明。

17.本文

(2)(3)(4)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请简要分析。

18.一座桥,一个传奇;一座桥,一段历史。

正如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所说:

“没有中国侨是欠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

”请结合文本,概括中国桥梁的美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每空不超过七个字)

【答案】15.准确性(严谨性),第①段通过下定义、引用的说明方法,准确指出“桥”的特

征,增强了说服力。

16.①列数字。

运用具体的数字对大桥长度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加精准、严密。

②举例子。

通过列举中国著名的大桥,有力证明了中国在桥梁建筑上创造的奇迹。

17.逻辑顺序。

第②段通过介绍史料记载的各种桥梁,突出桥梁的实用性:

第②段侧重表现桥梁建造的艺术性:

第④段介绍了古桥蕴含的人文精神。

由实到虚,层层递进。

18.建筑美艺术美人文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两张纸条

那天,我妈骑三轮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说,她遇着好人了。

坐在沙发上,还自顾自絮叨起米。

当我听见“那人把我的三轮碰歪了”,我这才把头转向母亲,发现她衣服上粘满尘土。

我妈却仿佛捡了大便宜似的,仍滔滔不绝。

“马路上一个人也没有,他却制住车子,跑过来扶我,问我摔坏了没有。

我踢蹬踢蹬腿,再甩甩胳膊,说,没事儿。

他仍然不走,非让我走几步。

确定我真的没事后,又把我搀到车上,说,骑上去试试,看车摔坏了没有。

你说一个大男人家怎么婆婆妈妈的,于是,我推开他说,快走吧,我也该回家做饭了。

我蹬起三轮就走了。

哪曾想,他又追了上来,塞给我一张纸条,说是他的手机号……

这时,我忙不迭地问我妈,纸条呢?

我妈说扔了。

说完,站起身来就往厨房走。

我妈突然哎哟一声。

我问怎么了,她朝我摆摆手说,没事儿。

可是,第二天,我妈就起不来床了。

我把我妈送进医院。

当我把做B超,CT等检查单拿给医生时,医生说得马上做手术。

我在办理住院手续时不停地抱怨母亲,狠狠地想,一定把那个“好人”找出来。

面对一笔不菲的费用,我用命令的语气对妈说,你再好好想想那条。

我妈迟迟疑疑地说,想不起来了,一边不停地在各个衣兜里摸来摸去。

我妈突然颤抖着声音喊,找着了。

真是老天有眼。

我用发颤的手指按下那个号码。

关机。

一连几天,都是这两个字。

这就是您老人家遇见的好人!

我妈却仍然辩护说,兴许人家手机没电了呢。

但明显没了底气。

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

然而,阳光有多明娟,我心里就有多阴晦。

但我不敢再埋怨我妈。

这件事情以后,她在我面前像个债务人似的,一天到晚大气都不敢喘,让人心疼。

出院后一天,我家门铃响了,我开门一看,一位头发花白,脊背略为佝偻的大叔,手里拎着一口袋水果,拘训地站在我家门前。

木等我开口,母亲急慌着把他让进屋里。

他吞吞吐吐地说,家里出了点事,一直脱不开身……

我明白了,打断他说,您啥也别说了,十万元的住院费。

我妈连忙打圆场;你是怎么找到这里的?

他说,那天走后,我不放心,悄悄跟着,您进了家门才离开。

他忽而把头转向我说,您请假照顾大娘,单位要扣钱的吧,一并算到我头上。

我妈接过去说,这可使不得,要不这样吧,十万,咱们一人摊一半。

再说,那天要不是我急着回家做饭,也不会……

他说,这钱怎么能让您拿呢?

稍作犹豫,他不好意思地接着说,我一下拿不出这么多,我先给您打个欠条行不行?

您放心,我一定尽快还清。

我没好气地说,又来一张没用的纸条?

他的脸腾地红了,说,对不起,那天我手机丢了,换了新号。

说完,他一瘸一拐地走向书来,准备给我打欠条。

他注意到,我有意无意看着他不太自然的走姿,于是,提起裤脚,坦然地说,两条假腿,车祸中没的,撞他的人跑了。

(选自赛博中学金银花李传鹏《小小说月刊》),有删节)

19.文章中,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发生了五次变化,请根据示例进行概括。

(1)冷淡

(2)_________(3)______(4)________(5)纠结

20.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

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

然而,阳光有多明媚,我心里就有多阴晦。

21.从全文看,以“两张纸条”为题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22.小说以省略号结尾,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

如果将情节补充完整,你认为“我”还会要求“大叔”还钱吗?

请作出选择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9.

(2)焦急(3)埋怨(抱怨)(4)愤怒(生气)

20.运用反衬(或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我在母亲车祸后,既心疼母亲,又愤怒被人欺骗的郁闷心情。

21.①标题新颖别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线索作用,纸条贯穿全文,由“失号码条”到“得号码条”,最后“打欠条”,使文章结构连贯,一步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刻画人物形象,正是通过这两张纸条的展示,揭示大叔诚信、善良的性格。

④深化文章主题,大叔作为车祸的受害者,反而始终坚守诚信的美德,发人深省。

22.

(1)不会。

结尾处既点出了大叔同样是车祸受害者、生活十分困难的事实,也通过“有意无意”这神态描写,暗示了“我”态度的变化。

“我”放弃让大叔还钱情节的补充,更能表现出对善良、诚信美德的褒扬。

(2)会。

从全文来看,“我”的家庭并不富裕,十万元并不是个小数目,情节中也有“母亲”“人摊半”的暗示,而且“我”的态度一直比较恶劣。

通过要求“还钱”这一结尾的补充,更能流露出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日益论丧的忧虑与反思。

作文

23.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题一:

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居: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士,连接成整个大陆。

(约翰·多恩)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鲁迅)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礼记》

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而微妙,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就成为了一门艺术,智慧的人们总是由己及人,与人相处或理解,或包容,或欣喜,或谦让。

请以“此刻,我在____中领悟到艺术”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

(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题二:

2018年的电视屏幕上:

《舌尖上的中国》挑动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味蕾,《寻味中国》更多的是寻找美食背后的人文底蕴,《回家吃饭》触动更深的是阖家团圆的其乐融融。

其实,每个家庭餐泉都有自己的专属“味道”……

请以“我家餐桌上的专属味道”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参考例文

此刻,我在绘画中领悟到艺术

艺术散发着一种神奇的魅力,它能吸引我,它能感悟我,所以,我爱着一种艺术——绘画。

谁都明白,艺术很难参透,但我觉得,只要用心,它就随心而动。

在我小时候,看见电视上那美丽活泼的小人,就想用画笔把它轻轻描绘出来,那时候,我并不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生动”,就只是想把它画下来作为一种消遣时间的游戏。

可长大后,每次美术课我都能画出令老师满意的作品,所以,从那以后,我对绘画更加的喜爱,直到能有一次,我的作品能使我把辛苦的付出变成收获的喜悦。

学校经常会让我们编主题小报,那是一个寒假,我有一样作业:

以走向孔子为主题编一张小报,我终于有了一次能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回到家我就立刻拿出纸,思想了一会儿,便拿起画笔龙飞凤舞地画了起来,不一会儿,纸上就现出了整齐的轮廓,我一会儿工笔细描,一会儿又用彩笔涂抹起来。

时间过得飞快,吃饭的时间到了,我不由得放下画笔,起身要去餐桌,可看看那才画好了一半的小报,却没有了一点儿的饥饿的感觉,于是,我又盘起那又酸又麻的腿,画起小报来……

过了几个小时的奋战,我终于把那一幅小报完成了,我早就累了,现在腿又酸,腰又疼,眼皮子不停地“打架”,我草草收拾好东西,赶忙坐下休息了……

终于,我把小报交给了老师,并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一等奖”,我终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这件事已成回忆,但我仍然记得清清楚楚,因为它让我懂得艺术也是一种乐趣,也能使人快乐,难怪有人说:

“美妙的音乐,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