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学期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DOCX 文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73596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27 大小:33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季学期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DOCX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秋季学期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DOCX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秋季学期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DOCX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秋季学期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DOCX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秋季学期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DOCX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季学期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DOCX 文档.docx

《秋季学期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DOCX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季学期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DOCX 文档.docx(1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季学期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DOCX 文档.docx

秋季学期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DOCX文档

1、白鹭(第一课时)

备课教师:

周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地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1至5自然段。

教学准备:

小黑板

应用批注: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见过白鹭吗?

白鹭是一种水鸟,体型优美,精致可爱。

它信步田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它。

(板书课题:

白鹭)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地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1自然段至5自然段。

应用批注: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学习活动

(一)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过渡:

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白鹭是什么样子的。

1、活动要求

(1)自由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不懂的字词可以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

2、活动过程点拨

(1)认读生字(宜鹤嫌嵌框匣哨韵)

(2)看拼音写词语.

(3)交流不懂的词语;

(4)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随堂训练

鹤(  )嫌(  )崭()框()韶(  )

鹅(  )赚(  )嵌(  )筐(  )韵(  )

应用批注:

 

学习活动

(二)

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过渡: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同学们再读课文,读后思考填空:

                 

那雪白的(),那全身的(),那铁色的(),那青色的(),增之一分则(  ),(    )则嫌短,素之一忽则(  ),黛之一忽则(  )。

2、活动过程点拨

(1)学生交流填空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读后思考填空:

   

(2)教师引导、点拨并理解“精巧、适宜”等词。

(附:

课文一共1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

赞美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具体描写白鹭的美。

第三部分(第9~11自然段):

进一步赞美白鹭。

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作者怀着对白鹭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白鹭的外形特点和活动,赞扬了寻常的白鹭所蕴含的内在美。

出名原因:

唱歌、住宅)

3、随堂训练

我会填:

那雪白的(),那全身的(),那铁色的(),那青色的(),增之一分则(  ),(    )则嫌短,素之一忽则(  ),黛之一忽则(  )。

应用批注:

四、当堂训练

(一)随堂训练

(二)拓展延伸

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重点突出它的特征。

五、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学到了什么知识。

六、板书设计

总——赞美白鹭是精巧的诗

分——具体描写

白鹭

总——赞美白鹭

1、白鹭(第二课时)

备课教师:

周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白鹭的特点和白鹭的活动。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白鹭的特点和白鹭的活动。

教学难点:

理解白鹭的特点和白鹭的活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应用批注: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揭题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下面我们来看看白鹭的外形美和含蓄美。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白鹭的外形特点和白鹭的活动。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应用批注: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学习活动

(一)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过渡:

前节课我们知道白鹭是一种水鸟,体型优美,精致可爱。

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认识它。

1、活动要求

轻声读第2-8自然段,找出白鹭的外形特点和白鹭的活动。

(外形:

身段均匀颜色和谐活动:

水田钓鱼枝头闲立黄昏低飞)

2、活动过程点拨

3、随堂训练

外形:

()()

活动:

()()()

应用批注:

学习活动

(二)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过渡:

白鹭的外形美和含蓄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赞美白鹭的?

1、活动要求

自由读课文第9~10自然段,思考填空:

白鹭实在是一首(),一首()的散文诗.

2、活动过程点拨

有感情地朗读第9.10自然段,作者为什么把白鹭说成是一首散文诗?

应用批注

四、当堂训练

课文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并选择其中一幅画一画。

应用批注:

五、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学到了什么知识

六、板书设计

 

身段均匀

外形

白颜色和谐

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鹭水田钓鱼

活动枝头闲立

黄昏低飞

教后反思:

 

2.《落花生》学习活动设计

科目:

语文年级:

五年级上

课时:

第一课时主备教师:

李光福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新词,掌握“便”这个多音字;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

掌握“便”这个多音字,理解“便宜、爱慕”等词语的意思。

会用“居然”造句。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的层次。

教学重点:

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交流、订正互助等方式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PPT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预习要求:

1.给课后生字表中的每个生字注音,记住这些生字,再给每个生字找两个左右的形近字并组词,写在预习本上。

2.对照课后生字表,用钢笔在文中圈出含生字的词语,借助拼音和工具书读得正确流利,再通读课文至少3遍,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3.把多音字整理在预习本上。

4.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理解“便宜、爱慕”等词语的意思。

导学过程:

1、导入揭题

1.谜语导入: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

(打一物)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猜谜语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板书:

落花生)

3.“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

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

(出示课件)

落花生:

花生。

一年生草本植物。

果实为荚果,果壳的颜色多为黄白色,也有黄褐色、褐色或黄色。

花生果壳内的种子通称为花生米或花生仁,是生产食用植物油的原料,花生米可以加工成副食品。

4.过渡:

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

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明确目标1.学生自由读目标2.指明学生解读目标

三、自主、合作、展示、点拨

(一)检查预习,巩固字词,整体感知

学习活动

(一)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借助多媒体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5.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

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活动过程预设】

1.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活动内容,明确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

①小组内认读词语,帮扶、交流。

开辟、吩咐、榨油、便宜、石榴、爱慕。

②组内互改、订正、补充

3.展示分享

①请每组4号组员读词语

②请两个组的3号组员交流“便宜、爱慕”的含义,其他组的补充

③请一个组的代表交流课文主要内容,其他组的补充。

④订正完成后,选派同学将组内解决不了的记录在黑板上,会的同学去教。

4.评价点拨(预设)

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

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①种花生、收花生。

②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

③吃花生时的议论。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活动

(二)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

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2)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活动过程预设】

1.自主学习:

出示活动内容,明确学习要求,学生自主读文思考。

2.合作探究:

组内交流分享,小组互助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分享(小组代表回答——并谈自己的看法。

4.评价点拨(预设):

①生讨论,并回答,师总结。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是按________的顺序来记叙的,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

(1)写“我们”按照母亲的吩咐开辟空地种花生,居然收获了。

第二部分

(2)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定下过节的地点。

第三部分(3—15)写“我们”和父亲吃花生、议花生的过程。

②汇报交流。

(出示课件)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

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4、当堂训练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音节。

1.我现在不方便(biànpián)把进价告诉你,不过这件商品已经非常便(biànpián)宜了。

2.花生可以榨(zházhà)油,还能做出各种美味来,用途真的很多。

二、辨字组词。

亩()播()亭()

母()翻()停()

三、用下列加点词语造句。

1.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过几个月,花生居然收获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总结延伸

作者简介: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kū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

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附:

板书设计

15落花生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2.《落花生》学习活动设计

科目:

语文年级:

五年级上

课时:

第二课时主备教师:

李光福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把握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学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PPT

学生准备:

导学过程:

2、导入揭题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过渡:

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

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明确目标1.学生自由读目标2.指明学生解读目标

三、自主、合作、展示、点拨

(一)深入课文,理解内容。

学习活动

(一)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

(1)我们兄弟姐妹是怎样评论花生的?

父亲又是怎样说的?

用“”在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2)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

每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活动过程预设】

1.自主学习:

出示活动内容,明确学习要求,学生自主读文思考。

2.合作探究:

组内交流分享,小组互助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分享(小组代表回答——并谈自己的看法。

4.评价点拨(预设):

(1)指名交流我们兄弟姐妹是怎样评论花生的?

父亲又是怎样说的?

(2)指名交流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

每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3)按原文填空。

所以你们要像(),它虽然(),可是(),不是()好看而没有()的东西。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父亲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花生作比较,来说明花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格,希望我们做的人。

(二)、研读文本,体会情感。

学习活动

(二)

(1)请同学们读父亲第一、第二次说的话,思考:

花生的好处很多,它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

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

(2)这篇课文借“落花生”来喻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你认为哪些人或物具有了像花生一样的品格?

【活动过程预设】

1.自主学习:

出示活动内容,明确学习要求,学生自主读文思考。

2.合作探究:

组内交流分享,小组互助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分享(小组代表回答——并谈自己的看法。

4.评价点拨(预设):

(1)小组合作交流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

父亲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

(2)指名交流哪些人或物具有了像花生一样的品格?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a.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b.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教师总结:

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上,也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要有真才实学,有本领,将来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四.当堂训练。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父亲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花生作比较,来说明花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格,希望我们做的人。

2、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他们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

请你代表大家表达对他们的赞美之情吧。

五、总结延伸

小练笔:

在我们周围也有像花生一样的人和物。

如:

解放军叔叔、护士阿姨、扫帚、春蚕、橡皮、铅笔等。

从他们身上,我们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的深刻道理,你能选择其中的一种写一段话吗?

试试看。

【板书设计】

收花生

落花生品花生默默无闻地奉献最可贵

评花生——对比(桃子、石榴等)借物喻人

3、《桂花雨》

(第一课时)

李政文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3.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能够联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组词、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2.联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桂花实物(也可由学生自带),通过实物感受的方式带入课文情境。

预习要求:

预习课文,熟悉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应用批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常言道,桂子花开十里香,但“桂花雨”却少有人知。

孩提时代的作者,在金桂飘香的时节,常与妈妈一起摇桂花。

那细碎芳香的桂花纷飞如下雨,用这花儿来泡茶、做糕点送给亲朋好友……都是美好而令人难忘的童年记忆。

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

应用批注: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缠、茶”,边音“兰、箩”、前鼻音“浸”和后鼻音“杭、饼”。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兰、箩、婆、糕、饼、茶”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或实物;学习“兰、箩、饼、浸”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缠、捡”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糕、饼、缠”等字时,还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

对比识字示例:

浸(沉浸)—侵(侵略)—寝(寝室)饼(煎饼)—并(并列)—拼(比拼)

兰(兰花)—烂(破烂)—栏(栏杆)—拦(阻拦)箩(箩筐)—罗(罗网)—萝(藤萝)—锣(锣鼓)

(2)多音字。

应用批注: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各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明确:

全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

写“我”最喜欢桂花,喜欢桂花迷人的香气。

第二部分(3~6):

回忆童年时代“摇桂花”的快乐往事。

第三部分(7、8):

写“我”离开家乡到杭州后常常去赏桂花,心里仍时时想起故乡和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2.文中哪些内容写出了故乡的桂花给作者带来了无限快乐与美好回忆?

明确:

桂花香、摇花乐、桂花雨。

3.简要概括课文的中心主旨。

明确:

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代在故乡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抒发了心中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师点拨:

寄情于事是一种写作手法,就是把所要表达的情感寄托在所叙述的事件当中,通过突出事件来深化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如本文就通过回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运用寄情于事的手法时,要注意不能单纯地叙事而忽略了抒情,要把自己想表达的感情自然地融入到叙事中,有时就可以用一两句话将某种感情含蓄地表达出来。

应用批注:

四、当堂训练

一、下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兰花(lán) 萝筐(luó) 饼干(bǐn)B.沉浸(qìn)缠绕(chán)检拾(jiǎn)

C.糕点(gāo)杭州(háng)外婆(pó)D.茶叶(cá)懂得(dǒnɡ)新鲜(xiān)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大意。

文章讲述的是一段回忆,是一段关于什么的回忆呢?

(学生回答)那个站在桂花树下闻着花香、抱着树干直摇的小姑娘,是多么可爱啊!

同学们课下可以多读读这篇课文,感受字里行间的美好、欢乐与纯真。

六、学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懂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懂得兰花 箩筐 外婆 糕饼 沉浸 缠绕茶叶捡拾

2.导入新课:

课文主要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在故乡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是一篇充满欢笑和芬芳的散文。

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感受一番。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1、2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第1自然段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

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中秋节前后。

(2)第2自然段中“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我喜欢的是桂花”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通过“我”对花的不同态度的对比,表达了桂花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

(3)怎样理解第2自然段中“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太迷人了”几句?

明确:

这几句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作者先用梅树作比较,说明桂花树的样子不够好看;再从“不开花”“开花”两个时期说明桂花很平凡;然后笔锋一转,交代“我”喜欢桂花的原因,点出了桂花的独特魅力——香气迷人。

2.阅读第3~6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第3自然段写了什么?

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表现了什么?

明确:

写母亲担心台风到来会影响桂花收获。

综合运用了心理、语言、动作描写。

说明桂花树已经植根于母亲的心中,成为她的牵挂,表现了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2)第4自然段写了什么?

“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中的“浸”字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

写“我”家院子里桂花盛开时香气四溢,点出了“摇桂花”这项有趣的劳动。

一个“浸”字,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桂花香气弥漫四周,非常浓郁。

(3)第5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呀!

’”这两处描写,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明确:

写了童年时摇桂花的欢乐场景。

第一处描写中,“是件大事”“总是缠着母亲问”表现了“我”迫不及待想要摇桂花的心情。

第二处描写中,“抱”“摇”“喊”的动作和“我”的感叹,表现了“我”摇桂花时的兴奋和快乐。

(4)作者把摇落的桂花说成是桂花雨,好在哪里?

明确:

在作者的笔下,摇桂花这项劳动是多么富有情趣啊!

桂花是细细碎碎的,确实如同细细的雨丝,碎碎的雨点。

“好香的雨呀”这句感叹把纷纷飘落的桂花说成是桂花雨,十分形象生动,也很贴切,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无限欢喜。

(5)第6自然段写了桂花的用途,说明了什么?

明确:

说明桂花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香在人们的心间。

(6)第6自然段“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中的“浸”,与第4自然段中的“浸”表达的意思相同吗?

请说说理由。

明确:

不相同。

第4自然段中的“浸”表示花香浓郁,使人被包围其中,融入其中。

而本段中的“浸”则说明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

桂花的香已经不受季节的限制,它让四季充满香甜的气息,也让人们的生活充满香甜的气息;它的香也不受空间的约束,香甜了自己,也香甜了故乡的左邻右舍。

3.阅读第7、8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桂花都是一样的,可母亲为什么却说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明确:

其实并非杭州的桂花不香,而是母亲的心还没有离开故乡,她在用心体味家乡的桂花香。

在家乡时,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吃桂花做的食物,喝桂花泡的茶,体验着桂花给予的快乐。

家乡的桂花曾占据了她生活的全部空间,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桂花是没有区别的,但母亲不是用嗅觉在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桂花,一亲一疏,自然就会感觉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了。

(2)“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句中的“又”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而母亲的话让她再一次想起。

淡淡的一句话,道出了作者心中对家乡的深切怀念。

三、课堂小结: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看见皎洁的月光,思念起了家乡;琦君看到杭州的桂花,也不禁想起了家乡和家乡的“摇花乐”“桂花雨”。

故乡在每个人的心中,无论我们身在何处,离它多远,只要一想到它,就会感到温暖而又踏实。

学完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大家可以拿起笔来,写一写感悟,写一写家乡。

四、当堂训练

1、选择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1).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  )

(2).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  )

(3).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  )

2、母亲说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是因为(  )

A.杭州的桂花和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品种不同。

B.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新鲜、完整。

C.杭州的桂花是种来给大众观赏的,家乡的桂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