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孝经原文翻译.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73548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台孝经原文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石台孝经原文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石台孝经原文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石台孝经原文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石台孝经原文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台孝经原文翻译.docx

《石台孝经原文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台孝经原文翻译.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台孝经原文翻译.docx

石台孝经原文翻译

李隆基《孝经·序》

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犹简,及乎仁义既有,亲誉益著。

圣人知孝之能够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

子曰:

“吾志在《》,行在《》。

”是知孝者,德之本欤?

《经》曰:

“昔者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

”朕尝三复斯言,景行前贤,虽无德教加于百姓,庶几广爱刑于四海。

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

况泯绝于,得之者皆煨烬之末;滥觞于,传之者皆糟粕之余。

故史《春秋》,学开五传;《》、《》、《》,分为。

去圣逾远,源流益别。

近观《孝经》旧注,蝽驳尤甚。

至于迹相祖述,殆且百家。

业擅专门,犹将十室。

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

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

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

且传以通经为义,义以必当为主。

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安得不翦其繁芜,而撮其枢要也。

、,先儒之领袖。

、,抑又次焉。

明安国之本,讥康成之注。

在理或当,何须求人?

今故特举六家之异同,会之旨趣;约文敷畅,义则昭然;分注错经,理亦条贯。

写之琬琰,庶有补于未来。

且夫子谈经,志取垂训。

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

是以一章当中,凡有数句;一句之内,意有兼明;具载则文繁,略之又义阙。

今存于疏,用广发挥。

 

正文及翻译:

开宗明义章第一

居,侍。

子曰:

“先王有,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曰:

“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

‘无念尔祖,厥德。

’”

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隔壁。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仍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明白那是为甚么吗?

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伶俐,哪里会明白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性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本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知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活着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劳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思念你的先祖,修养自己的德性’”

天子章第二

子曰: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

“,兆民赖之。

孔子说∶“能够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他人的父母,能够尊重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他人的父母。

以亲爱恭顺的心情不遗余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性教化施之于,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呀!

《·甫刑》里说:

“天子一人有善行;民众都仰赖他。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

“,。

身为,活着人之上而不自豪,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俭仆、慎行法度,财富再丰裕丰盈也不会损溢。

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维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丰裕而不奢靡浪费,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

能够维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百姓和睦相处。

这可能就是诸侯的吧。

《··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担忧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

卿医生章第四

非先王之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性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医生之孝也。

《诗》云: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法的衣服不敢穿着,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和行为,不敢去做。

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可以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没必要着意考虑也不会越轨。

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的地方,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碰到怨恨厌恶。

、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

这就是卿、医生的孝道啊!

《诗经·大雅·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其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其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

“,无忝尔所生。

用奉事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崇拜之心也是相同的。

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重之心,二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

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重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

能做到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先人的祭祀。

这就是人的孝道啊!

《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天子至于庶人,孝无,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低好坏,行为,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

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低,孝道是,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忧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情形。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

“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之能够化民也,是故先之以,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而民不争;导之以,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云:

‘赫赫,民具尔瞻。

’”

曾子说∶“太伟大了!

孝道是何等博大高深呀!

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

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

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

因此其教化不须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可以得以治理。

之前的君主看到通过教育能够感化民众,所以他第一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顺和谦让垂范于人民,于是人民就不争斗∶用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知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明白禁令而不犯法了。

《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着你。

’”

孝治章第八

子曰:

“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

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乎?

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

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

‘有觉德性,四国顺之。

’”

孔子说∶“之前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即是对极低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

所以会取得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

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即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取得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忙诸侯祭祀先人。

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医生,即便对于臣仆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取得世人的欢心,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亲。

只有如此,才会让父母双亲活着时安乐、祥和地生活,身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

因此也就可以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

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

《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性,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

’”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

“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

“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莫大于。

严父莫大于,则其人也。

昔者周公郊祀以,宗祀于,以配。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之道,本性也,君臣之义也。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逆,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可观,,以临其民。

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

《诗》云: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

曾子说∶“我很冒昧地请问,圣人的德性,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

孔子说∶“天地万物当中,以人类最为尊贵。

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

在孝道当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

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先人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

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

因为他如此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克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

可见圣人的德性,又有甚么能超出孝道之上呢?

因为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知道了对父母亲的爱敬。

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重的本性,教诲人们对父母孝顺;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诲他们爱的道理。

圣人的教化之所以没必要严厉的推行就可以够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没必要施以严厉粗鲁的方式就可以够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本性。

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乃是出于人类天生的本性,也表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

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于子女又犹如尊严的君王,其于子女,没有比如此的恩爱更厚重的了。

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他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重自己的父母而尊重他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

不是顺应人心地爱敬父母,恰恰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无从效法了。

不是在身行爱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凭藉违背道德礼法的恶道施为,虽然能一时得志,也是为君子所卑视的。

君子的作为则不是如此,其言谈,必需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需想到能够给人们带来欢乐,其立德性义,能令人民为之尊重;其,可令人民予以效法;其面貌行止,皆合规矩,令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违法,成为人民的表率。

君子以如此的作为来治理国家,统治百姓百姓,所以民众敬畏而爱戴他,并学习仿艾其作为。

所以君子能够成绩其德治教化,顺利地推行其法规、命令。

《诗经·曹风·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面貌举止丝毫不差。

’”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顺,在饮食生活的服侍时,要维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归天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

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

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自豪蛮横,身居基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相处、不与人争斗。

身居高位而自豪自大者必将要遭致衰亡,在基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蒙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发彼此残杀。

这骄、乱、争三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对父母天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食尽心服侍,也仍是不孝之人啊。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

“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此大乱之道也。

孔子说∶“五刑所属的犯法条例有三千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过更大的了。

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没有君主的存在;诽谤圣人的人,是眼中没有法纪;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顺,是眼中没有父母双亲的存在。

这的行径,乃是天下大乱的本源所在。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

“教民亲爱,莫擅长孝。

教民礼顺,莫擅长悌。

移风易俗,莫擅长乐。

安上治民,莫擅长礼。

礼者,敬算了矣。

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敬一人,而万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孔子说∶“教育人民彼此亲近友爱,没有比提倡孝道更好的了。

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

转移、改变旧的适应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

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

所谓的礼,也就是敬爱算了。

所以尊重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重他人的兄长,其弟弟就愉快;尊重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

敬爱一个人,却能使万万人高兴愉快。

所尊重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万万万,这就是礼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啊。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

“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

‘,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如此其大者乎!

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非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诲。

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取得尊重。

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重。

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重。

《诗经·大雅·酌》篇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

’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性,其怎么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呢!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

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先辈或上司的;在家里能处置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

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

“若夫慈爱恭顺,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

“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医生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能够不诤于父,臣不能够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曾子说∶“像慈爱、恭顺、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天子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

”孔子说∶“这是甚么话呢?

这是甚么话呢?

之前,天子身旁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5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医生也有3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

普通的念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勇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就可以使父亲不会陷身于不义当中。

因此在碰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能够不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能够不直言谏争。

所以对于不义之事,必然要谏争劝阻。

若是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

“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宗庙致敬,鬼神着矣。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诗》云:

‘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

孔子说∶“之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置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可以够治理好。

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

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重的人,这就是指他有父亲;必然有先他诞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

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顺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

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

对父母兄长孝顺顺从达到了极至,即能够通达于神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能够感应相通。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

’”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

“君子之事上也,,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诗》云: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

’”

孔子说∶“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为官的时候,要想看如何竭尽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时候,要想看如何补救君王的过失。

对于君王的长处,要顺应发扬;对于君王的过失缺点,要匡正补救,所以君臣关系才能够彼此亲敬。

《诗经·小雅·隰桑》篇中说∶‘心中充溢着爱敬的情怀,无论何等遥远,这片真诚的爱心永久藏在心中,从不会有忘记的那一天。

’”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

“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yǐ],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也。

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

,此圣人之政也。

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为之棺椁衣衾[qīn]而举之,陈其簠簋[fǔguǐ]而哀戚之;,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之;祭祀,以时思之。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孔子说∶“孝子丧失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层次文采,穿上华丽的衣服就心中不安,听到美好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不感觉好吃,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

父母之丧,3天以后就要吃东西,这是教诲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本性,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

为亲人守丧不超过3年,是告知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

办丧事的时候,要为归天的父母预备好棺材、外棺、穿着的衣饰和铺盖的被子等,妥帖地安置进棺内,陈列摆设上、簋类祭祀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思和悲伤。

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地哀思出送。

占卜墓穴吉地以埋葬。

兴修起祭祀用的庙宇,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

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

在父母亲活着时以爱和敬来奉事他们,在他们归天后,则怀看悲哀之情料理丧事,如此尽到了人生活着应尽的本分和义务。

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