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浙江省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72701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浙江省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浙江省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浙江省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浙江省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浙江省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浙江省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浙江省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浙江省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浙江省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浙江省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年浙江高考模拟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抢跑式”校外培训班喧宾夺主,主要原因在于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héng),这种不均衡导致一些中小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互相钩连,将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

B.教育事业绝不是一个人的独行,团队协作、分工明确、高效执行、目标一致是做成任何事业的必备前提,唯有如此,才能在于浑沌处亮一盏明灯,做教育行业中“口碑(bēi)票房”双丰收的《红海行动》。

C.水受重力驱动,总要往低处流,且荡平阻挡、充盈凹陷,秉(bǐng)持温良向善;沙则借风力助推,偏爱往高处攀,且积沙成峰、摧枯拉朽(xiǔ),始终前赴后继。

D.中国在外交斡(wò)旋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理念和方案,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休戚(qì)与共的态度和决心,也体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字形和字音。

考生需要借助语境、词义来辨析正误。

A项,“钩连”应为“勾连”。

“勾连”,勾结,串通一气,涉及,牵连。

从语境来看,“这种不均衡导致一些中小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互相……”,句中应使用“牵连,涉及”之意,故应使用“勾连”。

B项,“浑沌”应为“混沌”,我国民间传说中指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天地模糊一团的状态,形容蒙昧无知的样子,糊涂(常用来骂人)。

D项,“休戚与共”的“戚”应读qī,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同欢乐共悲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文人历来有出游的嗜好。

[甲]李白的狂放,除去金樽对月“将进酒”,还是仗剑浩歌“行路难”;而在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途中,大诗人陆游肯定会有不同于“铁马冰河”的全新感受。

[乙]相对于逼仄的书斋来说,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缤纷浩阔的人生体验,“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这又是何等的令人神往!

于是,他们打点一下行装,收拾起几卷得意的诗文(那大抵是作为“行卷”走后门用的),潇潇洒洒地出门了。

[丙]一路上访友、拜客,登临名胜,走到哪里把诗文留在哪里。

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这些彬彬弱质的文人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要消磨在旅途中,而驿站,便成了他们诗情流溢和远游行迹的一个汇聚点。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是B.逼仄C.打点D.潇潇洒洒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答案】2.A3.C

【解析】

2.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词语的运用。

考生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

A项,“还是”,表示行为、动作或状态保持不变,或不因上文所说的情况而改变。

文中说“李白的狂放,除去金樽对月‘将进酒’”“仗剑浩歌‘行路难’”,“将进酒”和“行路难”表现出的都是“狂放”,“还是”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就是”。

B项,“逼仄”,地方狭窄,句中是说书斋的狭窄,使用正确。

C项,“打点”,收拾,准备(礼物、行装等)。

句中用“收拾”意。

D项,“潇潇洒洒”,人的举止自然大方。

句中形容中国文人出游的状态,使用正确。

3.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这是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考生应结合句间的关系辨析符号运用的正误。

C项,“一路上访友、拜客,登临名胜,走到哪里把诗文留在哪里”,“访友”和“拜客”之间不能使用顿号,“访友”和“拜客”是并列的谓语,之间应该使用逗号。

顿号表示句中的停顿,只限于用在句中并列成分之间,顿号相当于连词“和”,即用顿号的地方,一般可以用“和”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PM2.5俨然已成为中国当下最敏感的话题之一,1月30日全国雾霾面积已达到143万平方公里,社会各界呼吁尽快出台治理空气污染,各城市和地区开始探索治霾之道。

B.他处事谨慎,善于思考,也很有主见,对别人的意见从来不随便苟同。

C.寻找人类的精神家园,就是寻找人作为文化的人应该得到的一个朴素宁静的安居的住所。

D.古人在写诗过程中常常倾注颇多心力在一两个字上,这一两个字常常使诗歌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产生出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语病。

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社会各界呼吁尽快出台治理空气污染”成分残缺,“出台”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词“……的有效办法”。

B项,“对别人的意见从来不随便苟同”语意重复,“随便”与“苟”重复,“苟同”意思是“随便地同意”。

D项,“这一两个字常常使诗歌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产生出来”结构混乱,“这一两个字常常使诗歌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语义完整,后面的“产生出来”多余。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

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比如A项,“出台”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请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但是,作者却回避了这样的渲染。

因为作者觉得,不用细节的铺陈、多方面的渲染,也可以构成相当的感染力。

▲___。

▲___。

▲___。

而▲___。

散文以情动人,收敛了情感,会不会影响文章感人的力量呢?

①叙述从表面上来看,和描写不同

②叙述首先是外部细节的简略,其次是情感的收敛

③感染力不一定从丰富的描写中产生,叙述也能动人

④描写是在细节上铺陈,不仅是外部细节的铺陈,而且是内在情感的夸张

【答案】

(1).③

(2).①(3).④(4).②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语句的排序题。

从题干来看,这是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且从所给语境来看,前面说“也可以构成相当的感染力”,分析四个句子,第③句中“感染力”与前面的“也可以构成相当的感染力”相连,故应放在第一处;①②两句中的“叙述”都承接第③句中的“叙述也能动人”,但句①是②④两句的总起,故第二处应选①;第④句顺承第①句中的“和描写不同”,且第②句中“情感的收敛”与后文“散文以情动人,收敛了情感”语义连贯,应把④②两句填入第三、四处。

对于排序题,答题方法如下:

首先要感知语意内容,把握文意的连贯性。

整体把握,了解语段或句子的中心语意,或找中心句(文眼句),或归结各句语意,把握整体主题或主旨。

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然后进行局部调整,最后整体排列,依据语意的连贯性,把握语句的衔接。

6.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1)学校即将举办戏剧节,演出《雷雨》《哈姆雷特》《堂吉诃德》等剧目。

请你为演出节目单撰写一段角色介绍文字。

要求写清剧目与角色名称,突出角色的形象特点。

(2)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有人喜欢在“圈”里晒晒照片,吐吐槽,也有人不想再被其“绑架”,甚至退出了微信。

对此,你有何思考?

请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观点和理由。

(3)请以“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为首句,写一段抒情文字。

【答案】

(1)剧目:

《哈姆雷特》

角色: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个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精神的危机,理想的破灭,使他悲郁愤懑,痛苦异常,也促使他不断思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他从家庭的变故看到宫墙外的社会问题,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只相信个人的作用,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矛盾重重,思考多于行动,时时感到忧郁、茫然,行动犹豫、延宕.生活在英国新兴势力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哈姆雷特,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最后他虽然奋然一击,与敌人同归于尽,但忧郁始终伴随着他,伟大的理想并未实现。

(2)“朋友圈”本是大家分享自己的心情和生活的平台,它有利于好朋友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拉近彼此的距离,是很好的网络媒介,但是随着它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朋友圈中经营微店,推销产品,甚至拉票,这些让人厌恶的行为也增加了朋友圈的负面效应,令人开始思考朋友圈的真正定位。

因此,我希望我们可以还自己一个干净温馨的朋友圈。

(3)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解析】

(1)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为演出节目单撰写一段角色介绍文字。

要求写清剧目与角色名称,突出角色的形象特点”,考生需要从“《雷雨》《哈姆雷特》《堂吉诃德》等剧目”选出一个进行描写。

首先要求考生至少对这三本经典著作中的其中一本比较熟悉,然后以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角色的最鲜明的特点。

着眼于对角色的介绍,既要清楚每部戏剧的主要人物形象,如《雷雨》中的周朴园、鲁大海、四凤等,更要对形象的特点把握准确、到位。

由于是介绍性文字,一要注意用语的准确,二要注意介绍时的条理性。

(2)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有人喜欢在‘圈’里晒晒照片,吐吐槽,也有人不想再被其‘绑架’,甚至退出了微信。

对此,你有何思考?

请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观点和理由”,这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因为是要求考生表达对退出微信或对微信晒照、吐槽的思考,所以观点一定要鲜明,然后再围绕观点进行阐述,注意说理性和条理性。

这属于议论类微写作,考生可同意,也可以不同意,但一定要观点明确,论述充分,最好列举两三个理由。

(3)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以‘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为首句,写一段抒情文字”,本题为抒情类微写作,在写作时可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感和对青春的思考,感情真挚,语言优美。

题干要求“写抒情性文字”,且所给的限定是“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考生可以把这个作为抒情中心进行展开,要注意突出“青春”和“太仓促”这两个关键词,所写内容要能表现“青春”“太仓促”。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认知应告别无限度“啃老”

提起文化符号,最容易想到的还是孔子、书法等传统中国文化,两千年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秉承了中国文化的先驱与精髓。

事关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宏篇叙事自然也少不了这些祖辈先烈世代相传的“中国味”,譬如京剧,譬如书法,譬如造纸术,譬如中医。

中国文化也因为传统文化的彰显而在世界文明史上熠熠生辉。

传统文化的体认与传承,彪炳着国人在现代性社会里对历史的一种认知和阐释,特别是在功利主义洪流大举进犯的文明危机下,常怀缅怀传统文化之心能实现价值观的自我扬弃。

无需附庸风雅,也无需故作清高,在传统文化符号的推选中,我们看到了那些影响深远的中国特色“古色古味”。

传统文化符号被大举推崇,是好事,至少说明其在开化性的文明发展史中有其立足之地。

但我们又应该有所认知,与之相对应的当代文化缺失使我们的切肤之痛。

无限度的透支传统文化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在这种习惯中,我们鲜有看到将其托起至扬弃和革弊的层面,对普罗性的大众而言,传统文化成了万金油——大家都大概了解,大家都为之骄傲,大家都能侃侃而谈,但对其体认也仅停留在骄傲和谈资的深度。

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啃老”行为。

一方面,传统文化在现代性社会的建构中被屡屡搬上台面,能够和国外媲美,能够彰显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被用了再用;另一方面,当代文化的发展和架构始终落后半拍,或者说上不了台,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当然,这里面有个心态问题。

传统文化的“中国化”情结根深蒂固,固化的思维和逻辑锁导致的是容不下其他能够代表中国特色文化的存在,即使是当代先进文化也不能上升到“中国符号”的高度,对被抽查的大学生而言如此,对广大国人亦是如此。

因为可能无需多想,提到文化符号,脑子里都会理所当然的将孔子、书法、中医等“文化元老”拿出来,这已经变成一种毋庸置疑的体认习惯——这就衍生为在文化符号选择上出现的趋同性和理性化及其与日常文化趣味的分离的情况。

另外的问题还在于在现代文明社会的建构中,功利主义泛滥,肤浅和偏执文化如洪水猛兽,文化多元化的一种弊病就是文化冗杂繁多,核心文化价值缺失。

这是最需要警惕的,因为即使是传统文化都会出现最近的“糟粕精华”如何界定的学术争论,而当代文化虽然批判性和抵制性大有,却依然不能消弭和摆脱落后和腐朽文化的扰攘侵蚀。

在现代社会价值观体系的建构下,当代文化缺少“领头羊”,既有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尚需锤炼,特别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化符号岌岌可危。

需要拯救和弘扬的,正是那些身处庞杂文化侵扰的“中国味”,譬如鲁迅,譬如鸟巢等等。

在各种思潮泛滥的情况下,中国当代文化既要自证清白,出污泥而不如染,还要自我升华,自我琢磨。

而这一切,都得依靠国人的力量,那么在这场当代文化符号的提格与抛光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纠偏——不能无限度“啃老”。

——选自《新华文摘》2016年第3期

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文化多元的弊病是文化的多样化,然而核心文化价值缺失。

B.文化符号选择出现趋同性和理性化及其与日常文化趣味的分离。

C.文化功利主义、肤浅和偏执文化影响当代社会对待文化的态度。

D.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方向是自证清白,出淤泥而不染。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京剧、书法、造纸术、中医等等,这些祖辈先烈世代相传的“中国味”实际上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B.对传统文化的体认与传承,显示着国人对历史的一种认知和阐释,常怀缅怀传统文化之心能实现价值观的自我扬弃。

C.当前,传统文化符号被大举推崇,不但如此,我们也已经常看到,大多数将其托起至扬弃和革弊的层面。

D.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化符号岌岌可危,譬如鲁迅、鸟巢等等,尤其需要我们的拯救和弘扬。

9.根据文章内容,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文化。

【答案】7.D8.C

9.①不带功利推崇经典文化;②抵制糟粕文化;③文化发展要有核心文化;④对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

【解析】

7.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项,“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方向是自证清白,出淤泥而不染”不准确,选项以偏概全,文章第七段说“中国当代文化既要自证清白,出污泥而不如染,还要自我升华,自我琢磨”,由此可知,除了要出淤泥而不染,还要自我发展。

8.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设题的误区如下:

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C项,“我们也已经常看到,大多数将其托起至扬弃和革弊的层面”错误,文章第四段说的是“在这种习惯中,我们鲜有看到将其托起至扬弃和革弊的层面”,“鲜有”意思是“非常少”的意思,选项的表述与文章相反。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

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如本题的C项,文中说的是“鲜有”,而选项变成“经常看到……大多数”,意思表述反了。

9.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根据文章内容,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文化”,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本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考生可以圈出我们现在对待文化出现的误区或存在的问题,如第六段“另外的问题还在于在现代文明社会的建构中,功利主义泛滥,肤浅和偏执文化如洪水猛兽,文化多元化的一种弊病就是文化冗杂繁多,核心文化价值缺失,这是最需要警惕的”“即使是传统文化都会出现最近的‘糟粕精华’如何界定的学术争论,而当代文化虽然批判性和抵制性大有,却依然不能消弭和摆脱落后和腐朽文化的扰攘侵蚀”;还可以圈出从正面直接陈述做法的内容,如第七段“在各种思潮泛滥的情况下,中国当代文化既要自证清白,出污泥而不如染,还要自我升华,自我琢磨”。

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菩提本无树

熊召政

①五祖寺在黄梅东山上,虽然其规制比之省城归元寺、当阳玉泉寺,略欠恢宏。

但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不要说放在鄂省,就是放诸全国来考量,也是不可替代的。

②大家都知道,佛教传自印度。

但自从禅宗产生后,佛教才算实现了中国本土化。

这个过程经历了数百年,尽管曲折,但最终找到了出路。

这种皈依是双向的,因此也是有趣的。

③禅僧们依汉土的文化习惯,称自家门派的开创者为祖。

依其传承的谱系,则初祖达摩来自西土印度,而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则都是大别山人。

前二位在山北,后二位在山南。

我的家乡在大别山主峰之下,我每以此为骄傲。

但人们往往只知道大别山是红色革命根据地,是一支英雄的山。

却不了解它同时也是一座拈花示笑,见鸟忘机的佛国禅峰,不但产生了四位禅宗领袖,而且还培植了个性鲜明的中国式的宗教智慧与情怀。

④慧可、僧璨、道信与弘忍,四位禅宗的道场分别在太湖的司空山、潜山的天柱山、黄梅的双峰山与东山。

这大别山中的四座峰头我都专程拜谒过。

观其风树从容、丹青开于空际的景象;听其泉流嗽石、钟磬飞而远闻的韵致,我的心难免不生出淡淡的出尘之思。

⑤老实说,这四处祖庭,东山的风景不算最好。

禅是静谧的、安宁的,它的生机如枝头开放的鲜花,虽然灿烂,却无声无息。

东山喧闹了一些,过多的俗声,使满月莲花境界稍受影响,也侵扰了诸佛的庄严。

但是,专程前来拜谒的旅人,若有参透了般若智慧的禅风禅骨,一定能够剔去嚣杂,在寺中曲折的廊庑间以及生着青苔的石阶上,听到一千三百多年前那个舂米的和尚吟诵的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⑥这个舂米的和尚释名慧能,他目不识丁,曾被五祖弘忍称作“獦狚”,这含了一点点贬损的意思。

慧能千里迢迢到五祖寺来,本意是探究佛法,但他只能到厨下做苦力。

三年后,他却因这首偈,得到了弘忍的完全肯定,把象征着禅宗正脉的袈裟传给了他。

⑦在湖北这片土地上,有两件事在历史中都具有典型的意义。

一是刘备看中二十七岁的诸葛亮,拔擢为“军师”;二是弘忍看中慧能,让其成为接班人。

若按各自当时的情况看,刘备麾下,不但有关羽、张飞与赵云,还有大谋士徐庶。

诸葛亮寸功未建,只凭一个《隆中对》就立即受到重用,用现在的话说,他只是一个回乡知识青年,连城市户口都没有。

而慧能呢,只是一个厨房里的杂役,弘忍门下,一千多个弟子,可谓众星灿烂,特别以神秀为首的十大弟子,个个都是“博士后”,与他们比,慧能只能算是一个“农民工”了。

但仅凭二十字偈,他就成了禅宗的第六代领袖。

尽管事后看,诸葛亮与慧能的选拔都是正确的,但在当时,这种选拔难免遭到世人的非议。

中国用人,历来论资排辈。

若刘备与弘忍两人,不敢打破常规,独具慧眼起用新人,则诸葛亮与慧能,恐怕就会混迹于众生,终老江湖了。

⑧基于此,无论是用世间法还是用山中法看待五祖寺,都会感受到它的卓尔不群。

⑨我个人认为,政治领域中诸葛亮的《隆中对》,佛教领域中慧能的《菩提偈》,都具有石破天惊的意义。

慧能之前的五祖,规定了禅宗的方向,但尚未让禅宗走向民间。

让佛教走向大众,用智慧启迪人心,慧能是第一人。

⑩凡是智慧的,必是大众愉悦的;凡是众生愉悦的,必是简便的。

有《六祖坛经》传世的慧能,早成了令人景仰的智慧大师。

弘忍毕生做了很多功德,然而他最大的功德,莫过于发现了慧能。

⑾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多次到五祖寺参谒。

前不久,我再次去到那里。

在五祖传衣钵处,新盖了一座祖师殿。

殿角有一棵参天古树。

导游小姐说那是菩提树。

一位年轻的游客茫然地问:

“不是说‘菩提本无树’吗?

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树呢?

⑿导游小姐不知如何回答,只是微笑着。

我看到这一幕,忖道:

若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这样的对话,便是禅家活泼泼的机锋了。

(有删改)

10.简要赏析文章第④段划线句子。

1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这种皈依是双向的,因此也是有趣的。

(2)无论是用世间法还是用山中法看待五祖寺,都会感受到它的卓尔不群。

12.简析第七自然段写刘备请诸葛亮和弘忍看中慧能的作用。

13.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可以删去,这样使文章更简洁,你赞同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案】10.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了大别山中的四座峰的秀美的风景和独特的风貌,表达了作者无限向往之情。

11.

(1)禅宗既包含了印度文化,又包含了中国本土文化,值得研究。

(2)无论是从世俗看还是从佛教看,五祖寺都有非凡的意义。

12.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和弘忍看中慧能都是敢打破常规、独具慧眼识别人才的典型,具有历史意义又对现实具有启发意义,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引出下文对五祖寺的赞美,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

13.不赞同。

理由:

①文末两段内容深化了文章主题,导游小姐和一个年轻人的对话充满禅意,给人启示,收到了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②文末两段写作者游五祖寺时看到的菩提树,回到现实,照应标题,使全文结构完整、严谨。

【解析】试题分析:

10.此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从第四段画线语句“观其风树从容、丹青开于空际的景象;听其泉流嗽石、钟磬飞而远闻的韵致,我的心难免不生出淡淡的出尘之思”的表现手法角度,分析其表现出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赏析句子,首先要看它是否运用修辞手法,有无特殊句式,句子中是不是偶运用精妙的词语;其次要看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什么内容;体会出哪些思想情感;最后结合着具体的文章内容,分条作答,写清理由即可。

例如本题就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描绘出大别山的美景,表达作者的向往之情。

11.此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联系句子所在语段的上下文具体语境,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

例如本题,可抓住“双向性”“有趣”“卓尔不群”,联系上文“佛教传自印度。

但自从禅宗产生后,佛教才算实现了中国本土化。

这个过程经历了数百年,尽管曲折,但最终找到了出路”及全文对五祖寺的介绍来看,显然要从禅宗所包含的两种文化以及五祖寺的意义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优秀的作者,有时为了表达思想的需要,往往在他们的作品中写一些语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

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要懂得这些句子的表面意思,还要深入领会它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探究语句的丰富意蕴,要抓住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