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资行为的非理性.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72185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投资行为的非理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企业投资行为的非理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企业投资行为的非理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企业投资行为的非理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企业投资行为的非理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投资行为的非理性.docx

《企业投资行为的非理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投资行为的非理性.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投资行为的非理性.docx

企业投资行为的非理性

企业投资行为的非理性

在企业投资规模既定的前提下,企业投资内部结构成存在很大差别,有企业主动扩大生产规模的基本建设投资﹑技术改造开发投资;也有因企业销售困难而被动增加的存货资;还有企业通过合资经营﹑兼并收购等形式扩大生产规模的股权投资;等等。

企业投资结构不仅决定着企业投资效益的好坏,而且对一

国经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深化有有深远影响。

1.企业技术改造开发投资不足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决定我国企业投资结构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基本建设投资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投资结构在20世纪初90年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远大于要素投入的贡献,技术进步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原有的企业投资结构中由于技术改造开发投资不足,迟滞了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从长远看,影响了企业竞争力和企业价值。

尽管技术改造开发投资对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认识,但是从实际的技术改造开发投资情况看,更新改造投资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八五”以来逐年下降,从“七五”时期的35左右下降到30左右,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是显得很低。

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比例高达77,日本制造业在同期该比例达到50,原材料行业达60,而其他工业化国家的技术改造投资比例也都在40以上。

从企业技术开发的经费支出看,我国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从1990年的133亿元增加到1994年的339亿元,增加近2倍。

但是,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却仍然只有1.37,而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一般为3到5左右。

造成我国企业投资结构中技术改造开发投资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技术进步的动力来源于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创造新产品所能带来的超额利润,技术进步的压力来自激烈的市场竞争。

由于国有企业还不是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缺乏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动力和压力,缺乏应有的风险机制和责任机制。

第二,我国目前的技术创新机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传统的技术创新机制下,首先由国家制定科技发展战略,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接受上级的技术研究和发展任务,完成任务后交给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会同主管生产部门商量新技术的中试和生产安排。

企业在接到任务后在实验﹑调试,直到生产出合格产品。

在这种僵化的技术创新机制中,生产和科研脱节,企业没有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承担起技术开发,中试和试生产的主要任务。

第三,企业技术开发投资相对于企业的一般投资项目来说是高风险高收益项目,一项产品创新,从构思到设计,从开发到中试,最后成功地投入市场,成功的几率只有1-2。

产品从开发﹑中试到投入生产的资金需求之比大致为1:

10:

100。

长期以来,我国对创新企业的金融支持主要通过向其提供低息贷款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与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不相适应,影响了我国的创新企业的发展。

由于我国对代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企业缺乏相应的金融支持制度,限制了这种具有高技术开发投资倾向的企业缺乏相应的金融支持制度,限制了这种具有高技术开发投资倾向的企业发展,这也是构成我国企业技术开发投资比重过低的原因之一。

2.企业购并投资不足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企业面临着增长方式转变和重大结构调整的任务。

党的“十五”大提出,需要以资本为纽带,建立一批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企业收购兼并被提到战略高度。

然而,反观90年代以来我国的企业收购兼并所走过的历程,政府干预式的非市场化痕迹十分明显。

政府干预过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主管部门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需要,阻碍本部门或本地区企业被其他部门或地区企业兼并,分割企业购并市场;二是政府硬性牵线搭桥,进行“调整合并”。

这种通过行政手段,为了消灭当地企业亏损需要而促使资产流动的“调整合并”,由于忽视了通过市场化的产权转让优化配置存量资源的问题,其结果往往是效率不高,没有真正实现企业购并的目的。

相对于我国目前面临的巨大的结构调整任务,企业购并投资显得微乎其微,难以胜任企业购并市场的主角位置。

我国企业购并投资之所以没有在企业投资中占一席之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企业投资选择来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首先,对于发起购并的企业来说,购并往往涉及一次性较大的现金支持,这对企业内部现金流量和融资能力是十分严峻的考验。

我国企业大多数是以银行为融资来源,单一的企业融资渠道,使企业缺乏稳定的资本资金来源,极大地限制了企业内部现金流量水平和融资能力的扩张,进而使大批潜在的企业购并投资由于财务和融资方面的限制难以实现。

此外,为了降低购并一次性支付的额度,发起购并企业可以采取多样化的策略,以低成本达到购并的目的,如以获得控制权方式或以争夺股东代理权方式等等。

但是由于

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目前企业购并基本上采取整体接受方式,通过资本市场的低成本购并策略难以实施,这无疑增加了企业并购并投资的难度。

其次,企业购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购并对象选取是否得当和发起购并企业的出价是否合理,这需要对购并对象的经营情况和资产质量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估。

发达的资本市场通过持续的信息披露机制和市场价值指标为发起购

并企业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从而(转载请注明来源)大大地降低了企业购并市场的交易成本。

由于我国企业产权证券化比例较低,企业购并更主要依靠非证券化的产权交易中心。

这种非证券化的产权交易中心一般有沟通信息﹑咨询服务﹑资产评估和法律顾问的功能,其目的是通过专业化的服务降低企业购并市场的交易成本。

然而,目前的产权交易中心一般有地方政府的体改委或国资局牵头,地方在政府批准,普遍带有明显的政府背景和行政色彩,交易主体职能﹑中介职能和监督职能容易混淆,仍旧是市场化程度很低的产权交易组织,这使得我国企业购并投资与新增投资相比交易成本过大,一般企业大都偏向于新增投资,抑制了企业购并投资动机。

3.企业投机偏好明显

在企业技术改造开发投资与购并投资不足的背景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则由于投资环境﹑治理结构和自身竞争的制约,不愿对实体经济领域进行长期投资,产业资本失去对实体经济领域投资的兴趣,为获得短期收益,将大量资金投入资本市场,使得市场价格水平不断升高,既形成了实体经济中的泡沫成分,也逐步加大了虚拟经济中的泡沫,并成为引发金融风险和经济危机的潜在因素。

反映在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变化中,年终不分配红利的上市公司比例由1994年不足10上升到1997年的48,而1998年更高达55以上。

市场对资金的引导作用也显现出来,当企业意识到市场这一特点后,纷纷将企业投入到高收益的短期投资中。

2014年,深沪股票市场发行上市了133只新股,一级市场有效申购冻结资金共157560.8亿元,每只新股平均的申购资金为1184.66亿元。

按每只新股3天的冻结期计算,2014年一级市场每只新股的申购资金总额为3553.98亿元。

按开盘价和上市最高价平均计算,一级市场申购者从中获利834.48亿元。

全年申购资金的收益率为23.48。

1996年为7.40,1999年为8.07,2014年为7.55,基本处于下降趋势。

而515家国家重点企业在2014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仅为7.15,远低于同年投资深沪两市股票的收益率和一级市场申购新股的收益率。

另外一种投机方式则是1998年以后,出于对开放创业板市场的预期,大量的投机性资本投入到创业企业中,以获取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间的投机性资本收益,是投机资本新的表现形式。

我们从上述分析中看出,影响国有企业投资偏好的主要原因是其治理结构的约束,软约束下的国有企业管理者不必承担经营失败的责任而影响非国有企业投资偏好的主要是诸多投资领域的进入障碍,如技术壁垒﹑行业准入许可等。

如政府在资本市场设立租金,为证券机构获得高额租金提供了机会;加之金融长期以来就是高度垄断性行业,获得高额垄断性租金的机会较多,当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参与证券公司的增资扩股,搞所谓多元化经营时,大量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通过证券机构流入资本市场。

从资本市场赚取暴利的示范作用引导上市公司效仿,纷纷将募集资金委托给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顾问公司等证券投资机构来管理。

15家最大的证券公司在1999年的平均税前净资产收益率达19.74,而2014年则提高到31.92。

非理性投资决策的行为分析研究概况

传统决策理论的理性实际上是将人的真实决策过程的简单化处理,对于一些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被认为“非理性”而被忽略。

越来越多与理性假设决策分析不符的事实从而重视对“非理性”决策的研究。

该研究是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分析投资者的决策问题,充分考虑了心理因素对决策的影响。

尤其是在当前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及投资心理尚未形成成熟的风格,投融资体制还不完善,各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还很普遍,影响投资决策者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变革、心理、舆论等传统经济学不考虑方面都可能严重影响投资决策者的决策,因此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加强对投资决策者的行为分析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研究提出“非理性”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如果按照传统的理论应该a,但人们并不选a,这种“非理性”不在于人们不懂这种决策理论,而在于传统理论中的理性假设忽略了许多因素,所谓理性的选择并不代表真实的满意效用,“非理性”可能是理性的;另一种“非理性”是指人们无论懂不懂传统的决策理论,在实际选择中,很容易受到各种影响,心理上容易出现偏差,做出不利的选择。

该研究应用了行为经济学的理念以找出投资者决策过程中一些“非理性”规律及特点以增加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使决策分析更加贴近真实。

该文重点研究人们做出决策的根本动机和内在因素,并且关注人们并非按照传统经济学所说的理性决策的真实决策过程。

在研究方法上,较多地采用了心理学实验。

对于有影响决策的多个因素的情况,做了必要的数理检验。

研究重视实验的可重复性,但是与物理和化学实验不同,每次行为实验,都是投资者客观决策行为的反映,有时候并不需要和可能设置大量相同的决策的背景,但只要加以合理的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行为规律。

通过一系列管理学实验与分析,表明传统投资决策理论缺乏对现实中人的心理特点、社会影响等内在的研究,尤其是缺乏对投资决策的“非理性”的分析,笼统地将这些普遍影响真实决策的因素进行排除和省略,造成不能解释决策者真实的决策过程,同时又给决策者利用这些决策理论进行决策带来较大的偏差。

研究表明:

1)投资者并不是严格按照期望值最大理论进行决策,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以及决策结果与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密切相关,即面临“获得”,人们倾向规避风险;面临“损失”,人们倾向追求风险;获得与损失是相对于心理“参照点”即心理预期值而言。

2)投资决策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决策认知偏向。

包括对先验概率不敏感;对特征描述过于敏感;决策过程受到信息的易得性偏向的影响;锚定心理使得投资者ii容易将决策锚定在一个缺乏必然联系的参照物上,失去理性的分析;心理帐户问题造成投资者决策时不按照整体价值最大化进行决策;投资者如果面临多方案的共同判断时,受较难衡量的特性影响较大,而面临单方案的单独判断时,则更易受较易衡量的特性的影响;集体决策中,当意见相近时,最终决策结果将更加极端。

3)非快乐决策导致投资决策者往往过度关心投资收益率等直接体现短期投资成果的指标,而容易忽视经济效率等影响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因素,将导致社会整体福利的下降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降低。

4)投资者存在明知整体和长期利益优于局部和短期利益下而不能进行自我约束,选择短期和局部利益的倾向。

由于“自我约束”问题,投资者会偏爱短期项目,而忽视长远利益。

对此政府应当建立鼓励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对冲机制,如对于环保、循环经济等项目在税收、融资方面实行优惠。

5)心理认知失调是投资决策不可避免的结果。

认知失调会使决策者产生减少失调的压力,进而影响到决策者的决策和行动。

6)决策者在决策后根据决策环境的变化采取合法合规的手段调整策略而给他方带来风险,称之为行为风险,它是一种决策后发生的风险。

投资者必须重视决策后由于决策本身的影响会带动态来行为风险。

7)组织形式和产权制度缺乏人本的因素是非理性的,不利于建立一个充满人性和有助于整个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投资市场。

本文由athrun881509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光大期货公司谭笛苗整理20141013

投資心理研究之源頭—展望理論投資心理學概論以程式交易克服投資心理偏誤恆久不變的定律—人性

投資過程不完全基於諸如總體經濟、產業榮枯或公司財務表現等面向分析的理性因素,而是基於若干非理性的心理因素

驅動市場的兩大因素是恐懼與貪婪

一個人不管投資的專業知識有多少,同樣無法脫離為「人」的事實

投資策略會變唯有人性不變

了解人性,可幫助面對現實

決策理論

決策無論大小,必包含具體目標、可行方案、可操控的變數,以及可能的結果等四項要素決策的程序則包含收集情報(資訊)、設計方案、選擇方案,以及實施方案等四階段希望決策過程能趨於理性,必須要目標清楚、資訊充分、提出所有可行方案、能對方案進行精確評估、方案可能之結果必須能互相比較出優劣等,以期能在考慮所有可行方案下找出最佳的方案

談何容易

除了理性決策而外,決策模式還包括有限理性滿意模式、漸進模式與心理模式等不同的決策模式。

理性決策在財金投資的挑戰

目標不只一個(如何決定偏好)影響投資標的價值衡量或認知因素很多,難以窮舉,甚至難以評估投資決策往往有時間壓力

不要太快下決定

心理因素

投資心理學

決策在經濟行為具重要性但理性嗎?

期望效用理論

許多人寧可選擇「確定(100%)能拿到3000元」,而不願意持有一「有80%機率得到4000元,20%機率得到0元」之彩券(allais悖論)

kahneman與tversky所提出的「展望理論」(prospecttheory)(1979一場研討會)修正傳統期望效用理論之模式,用以解釋期望效用理論所無法解釋的人類決策行為引致了後來行為財務學與投資心理學之研究(投資學不敢講的)藉由詢問受訪者一些經過精密設計之簡單問題,以統計歸納、檢定方式證明決策偏好之顯著性,再建立理論解釋這些行為

期望效用與展望理論

期望效用理論的決策準則

展望理論的決策準則

展望理論…展望理論認為決策制定者並不關心財富水準的最終價值,而是關心相對改變量

冷熱、加減薪你的價值有多少

展望理論之價值函數(valuefunction)與期望效用理論之效用價值函數有所不同展望理論以決策權重函數(decisionweightfunction)修正不同事件的發生機率

展望理論之價值函數

價值(value)

損失(losses)

增益(gains)

展望理論之決策權重函數

展望理論基礎上之相關推論

框架效應(frameeffect)

風險展望(riskyprospect)可由不同決策結果及其伴隨機率描述,但同樣的選擇可藉由不同方式呈現

隔離效應(isolationeffect)

對於不同展望下之共同風險事件,決策者通常不予考慮,其導致決策選擇以不同形式框架敘述時,會得到不同之結果

確定效應(certaintyeffect)

決策者傾向以不同態度分析確定事件與風險事件

心理帳戶(mentalaccount)

決策者會將不同的選擇類別歸入不同的心理帳戶,在不同的心理帳戶計算損益以制定決策

稟賦效應(endowmenteffect)

決策者對已經具有的稟賦資產之賣價高於買價,亦即相對高估已經擁有的資產之價值問題1:

美國即將爆發不尋常的亞洲疾病,預計會造成600人死亡。

現有兩項解決方案被提出以治療該疾病,假若科學家估計兩項方案之結果如下:

採用方案a,將有200人獲救。

採用方案b,將有1/3的機會救活600人,但有2/3的機會沒有人存活。

你會選擇哪一項?

調查結果:

此問題之調查樣本共152份,72%的受訪者選擇方案a,28%的受訪者選擇方案b。

問題2:

承問題1,另有方案c與方案d。

方案c若被採納,將有400人會死亡。

方案d若被採納,有1/3的機率無人死亡,2/3的機率將有600人會死亡。

你會選擇哪一項?

調查結果:

此問題之調查樣本共155份,22%的受訪者選擇方案c,78%的受訪者選擇方案d。

問題1與問題2之間,只是問法不同,本質相同,但卻出現顯著的選擇差異。

展望理論中以框架效應(frameeffect)解釋之,由於問法不同導致參考狀態之差異,問題1之存活率為現狀相對增益,而問題2之死亡率為現狀相對損失由於對於增益部分之不確定決策,有風險趨避特性;而對於損失部分之不確定決策,有風險追求特性,因此呈現調查結果問題3:

方案e:

25%機會贏$240,75%機會輸760。

方案f:

25%機會贏$250,75%機會輸750。

你會選擇哪一項?

調查結果:

此問題之調查樣本共86份,0%的受訪者選擇方案e,100%的受訪者選擇方案f。

問題4:

面對以下兩組同時發生的決策,a與b方案中任選一組,c與d方案中任選一組。

決策

組合(i):

a:

確定贏得$240。

b:

25%機會贏得$1000,75%機會什麼也沒有。

你會選擇哪一項?

決策組合(ii)

c:

確定損失$760。

d:

75%機會損失$1000,25%機會沒有損失。

你會選擇哪一項?

調查結果:

此問題之調查樣本共150份,針對決策組合(i),84%的受訪者選擇方案a,16%的受訪者選擇方案b;針對決策組合(ii),13%的受訪者選擇方案c,87%的受訪者選擇方案d。

問題3與問題4之本質相同,亦即問題4中方案a與方案d的組合即問題3中的方案e矛盾的是,在問題4中,相較於另一選項,方案a與方案d均為較受歡迎的選擇,但問題3中的方案e,卻是無人願意選擇的方案。

同樣的矛盾,出現在方案b、方案c與方案f間。

問題8:

你想去看一場表演,門票$10。

但當你進入劇院,發現已購買的門票遺失,座位並未劃位,且再也找不到門票,你會再花$10買另一張門票嗎?

會。

不會。

調查結果:

此問題之調查樣本共200份,46%的受訪者選擇會,54%的受訪者選擇不會。

問題9:

你想去看一場表演,門票$10。

但當要購票時,發現遺失$10,你會花$10買一張門票嗎?

會。

不會。

調查結果:

此問題之調查樣本共183份,88%的受訪者選擇會,12%的受訪者選擇不會。

問題10

你會接受10%機會贏得$95,95%機會損失$5的賭局嗎?

調查結果:

大部分受訪者選擇不會。

問題11

你會付$5買一張彩券,該彩券有10%機會贏得$100,95%機會什麼都沒有嗎?

調查結果:

大部分受訪者選擇會。

問題10與問題11之組合有如問題8與問題9之問題組合,本質相同卻產生理性選擇之矛盾

探討主題

注意力定錨誤信立即可用的資訊與過度自信避免後悔並追求自尊情境效應掉到心理帳戶的陷阱對資產分散的錯誤認識代表性偏誤與熟悉度偏誤的盲點盲從心理

決策時,常常會依據特定的基準點,以此作調整,這就是「錨點」

假若一開始的錨點就已經偏誤了呢?

這代表其後的價格調整已經無足輕重…(資訊不對稱)

投資商品的價格,比一般商品更難評定

股票箱理論

人類在處理資訊時,常常會利用若干捷徑或情緒過濾機制,以提高效率

是一刀兩刃在判別一個人時,往往會用第一印象可能把事情變化的範圍設定太窄(ltcm)

對於立即可用、切身相關、最近發生、鮮活的資訊,人們傾向放大資訊的重要性消息面

人類傾向過度自信證據

美國大學生82%認為自己優於平均新公司創始人自認為成功的機率為70%(39%)過度自信使人低估風險,並誇大控制事件的自我能力

交易頻繁,錯估媒體資訊,低估風險,傾向低度多角化,頻繁進出

當人覺得自己對事情的結果有控制能力時,過度自信的傾向更大跟人口統計變數有關(男性單身)過度自信的心理背景來自於知識幻覺,控制幻覺,任務熟悉度,涉入積極度假若你急需一筆資金週轉,你會賣掉手邊已經賺錢的股票,還是賣掉手邊已經賠錢的股票呢?

實證顯示,絕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前者似是而非的理由…因為避免後悔與追求自尊的心理作祟

後悔,包括作為後悔與不作為後悔處分效應

選擇賣出已經賺錢的股票,留下賠錢股票的行為」,就導致了「賺錢股票賣得太快,賠錢股票賣得太慢

「賭資效應」與「蛇咬效應」「損益打平效應」(攤平效應)

「輸錢之後,選擇孤注一擲的傾向」此情境效應甚至比前述兩種效應更為強烈若股票下跌有其基本因素…

人對於資金的認知會因為其來源去處,心理上做不同的處理(猶如開設兩不同帳戶一般)金錢本身是沒有標記的,人卻自行分類貼標舉例

同時保有存款帳戶與融資帳戶對於一已經獲利的投資帳戶不知是否應該繼續持有或者賣出獲利時,可能會先賣掉已經獲利的股票,再買進類似甚至同一檔股票若權利輕易或免費獲得(例如贈送的門票),則通常較不珍惜

分散投資的觀念,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理一般人對於投資組合的形成,通常無法考慮投資資產間的相對關係員工的資產配置與可供選擇的投資類型與數目息息相關員工通常會購買自家公司

由於人腦處理資訊有其極限,因此我們會使用若干捷徑處理資訊制定決策代表性偏誤意指,「人們通常假設具有類似特質的事物就是相近的」

把所謂的好公司認定為是好的投資對象動能投資法知名度較高或媒體經常提及的代表性公司,會有較大的成交量(可能導致「過度反應」)

人也會傾向於喜歡熟悉的事物,喜歡與自己理念相同的人,喜歡地主球隊

家鄉偏誤

人不習慣用太深奧的數量準則制定投資決策,而常常只是憑「感覺」來制定決策此感覺往往受到投資社會化的左右投資社會化透過自我加強,終於將起初只是少數人的共識,變成社會的共識與行動,此盲從心理終於導致價格不理性上漲,以及其後的泡沫化以「本夢比」來「合理化」解釋現象

同fisher與statman所言,以三十年為佈局的長期投資人,如果連虧三年,會轉成只看三年的短期投資者不同時代會有不同的投資狂熱,即便題材不同(從鐵路到網路)定錨效應隱然發現規律待到箱底進場

2怎麼這麼衰一進場就跌破停損沒面子處分效應

跌掉一半攤平回本較快

攤平效應

逃避問題3再度犯錯不忍卒賭變成壓箱水餃

認知失調退卻合理化

還真一去不回算了沒有賺錢的命

5害怕後悔追求自尊4雖然回跌!

但低點都出場了,現在買不是證明自己的錯誤….出現利空消息!

快賣還真是跌一段,好險!

消息面效應

代表性偏誤聽說a股是好股票且價格合理,進場!

1

競局理論熬那麼久不漲一賣他就漲

怎麼盤這麼久資金都卡住了!

一路進進出出其實心理怕怕交易成本不少卻未享波段獲利無事先設定的全套攻防策略聽說a股是好股票但真有這麼好嗎?

進場看看!

2

交易、時間與心理成本3

漲慢跌快措手不及一去不回賠的比賺的多心理帳戶效應這下真給我賺到啦不賣怕跌,賣掉怕繼續漲?

結清舊部位建立新部位吧4

注意力定錨

程式交易分析過程中,可以輕易分析任意期間的資料,而不受限於短期或近期的認知,產生錯誤的範圍錨點,且程式交易形成的策略可以加入停利與停損之設定,停利點與停損點的產生,也是根據理性的歷史資料分析

誤信立即可用的資訊與過度自信

電腦對於資訊的處理較之於人,有更高的精確性(不會因為資訊強度與發生時點不同而有認知差異),對於資訊的處理容量僅受限於記憶體空間大小,處理速度亦以指數成長,因此對於各項資訊不會給予不同心理權重,而受短期訊息左右。

避免後悔並追求自尊

以程式交易在計畫階段制定的投資策略,若能有紀律的執行,則不會因為不願接受短期與少量虧損而賣不下手的情形。

執行策略的執行者明白,即便此次停損是錯誤的,責任也在於計畫階段,而應由下一次的計畫調整,而非在交易的當下主觀調整。

計畫與交易責任的分散(不管是否為同一執行個體),會減輕交易過程的心理負擔。

情境效應

透過程式交易的交易執行階段,交易者或有部分權限依據即時情境調整,但有其限度,可以將情境效應降到最低。

有些優秀的交易員,確實可以由交易瞬間的情境資訊,例如交易量變化、買賣盤張數、買賣價差、相關資產波動等,找到更好的買賣時點與價格;若然,可以在下次的交易中,放寬此交易員的自行決斷範圍,並作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