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全册复习题 4.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71858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语文全册复习题 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七下语文全册复习题 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七下语文全册复习题 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七下语文全册复习题 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七下语文全册复习题 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下语文全册复习题 4.docx

《七下语文全册复习题 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语文全册复习题 4.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下语文全册复习题 4.docx

七下语文全册复习题4

七下语文复习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2010年云南省昭通市中考】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藤野先生》都是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张飞就是其中之一。

C.苏洵(父)、苏轼、苏辙“三父子”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D.《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作者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莫泊桑。

二、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及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

A、脑髓 (suǐ)   花圃 (pǔ )  骊(lí )歌 倜傥(tì)

B、沮(jǔ)丧  讪(sàn)笑 菜畦(qí)木屐(jī)

C、嫉(jì)妒  丑陋(lòu)  蝉蜕(tuì)弥慢( mí )  

D、书塾(shú)  环遏(yè)  瞬(shùn)息收敛(lián)

2.下列各句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今天碰到小学同学赵丽,她说有空要来鉴赏我近期的作文

B.外面正下着大雨,他没有带雨具,只得冒雨疾行,样子显得很狼狈。

C.从没见老师发过这么大的火,教室里一片静默,同学们大气也不敢喘一口。

D.这次没有能够当选班长,他的神情显得很沮丧。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每当我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一段生活,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诱的教导,又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

B、学校实施愉快教育后,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明显的进步。

C、有坚定意志和刻苦精神,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关键。

D、学习语文,除了要扩大阅读量,课内外多练习写作外,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十分重要。

4.联系语境,解释词语有误的是()

A.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机关:

这里指秘密的意思。

B.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无味:

没有味道。

C.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知交:

知心的朋友。

D.“闯练,闯练,英子。

”我临去时爸爸还这样叮嘱我。

(闯练:

走出家庭,到生活中去锻炼。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万芳也不玩了,坐在我旁边一个劲儿地叹气。

②我坐在树底下偷偷地抹泪,又心疼裤子,又怕回家挨说。

③跳完山羊,我们围着小树逮着玩。

④一不小心,我的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

⑤上星期一次体育课,我们全班都穿上刚买的新运动衣。

A.⑤④③①②,B.⑤③④②①C.③⑤④①②,D.④②①⑤③。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不必说_的菜畦,的石井栏,_的皂荚树----的桑堪;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冷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办整,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绕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拨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尊要好得远。

  1.在文中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恰当的一组是:

(  )

  A碧绿高大光滑紫红

  B.碧绿光滑高大紫红

  C.紫红高大光滑碧绿

  D紫红光滑高大碧绿

  2.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的作用有四种理解,正确的一句是:

(  )

  A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边的略写,后边的详写,是为了突出后面"单是"的内容。

  B.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趣味。

  C.表明前边的内容是次要的,后边的内容是主要的。

  D.表明前边的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说"单是"后边的内容。

  3.这段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层次清楚。

从描写对象上看,先写_后写再写_;从描写的范围看,是从写到_;从感觉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

  4.这段文字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

  答:

_

  5.少年时代的鲁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这是因为:

(  )

  A百草园中的草木虫鱼写有的色彩鲜明,有的形态有趣,有的叫声动听,这些景象都吸引着他那好奇心。

  B.他热爱大自然美景,希望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过无忧无虑的生活。

  C.他不愿意学习文化知识,把枯燥的学习环境和百草园相比,更觉得百草园是快乐的。

  D.他希望在景色优美的百草园中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6.写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各一句。

  比喻句:

_

拟人句:

_

  7.请在下文的括号处境上适当的动词。

  ()开一块雪,( )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私谷,捧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 )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 )住了。

  8.试以《炒蛋》为题,写一段文字,表现炒蛋的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

《爸爸的花儿落了》

1.下面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衣襟(jīn) 肿胀(zhànɡ)B、低哑(yǎ) 叮嘱(zhǔ)

C、花圃(pǔ) 挪窝儿(nuó)D、麻渣(zhā) 玉簪(zān)

2.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摘下(zhāi)遮盖(zhē)麻渣(chā)B.玻璃(lí)皱眉(zhòu)栅栏(shān)

C.蒲公英(pú)徘徊(huí)包袱(fu)D.赖床(lài)抽屉(tì)石榴(liu)

3.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

A、扎辨子 喉咙  摘花伤痕B、遮盖  撩起来廓檐茉莉

C、捆扎  抽屉  捏紧钞票D、赖惰  耍懒  骊歌垂落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句是( )。

A、我第一次出远门,妈妈再三叮嘱要小心。

B、她独自徘徊在校门外。

C、毕业典礼会上低年级同学们为欢送我们唱起了骊歌。

D、这里的气氛很恐惧。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句是( )。

A、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

本文选自她的小说《烛心》。

B、“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这是爸爸在鼓励女儿,时时盼望着孩子长大的肺腑之言。

C、本文写法上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采用了插叙手法。

D、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了人世,语义双关。

6.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将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并且致谢词。

(在仪式上所说的表示感谢的话。

B.老师叫我们先静默再读书。

(寂静,没有声音。

C.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

D.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比喻犹豫不决)

7.填人下列空白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英子,不要怕,什么困难的事,硬着头皮去做,闯过去了。

A.不管只有才能B.不论只要才会C.无论只有就D.无论只要就

8.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爸爸打“我”并且逼“我”去上学是因为爸爸认为家庭的振兴要靠“我”将来谋得一个好的职业来实现,所以“我”从小就要学好知识。

B.“只记得,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

”这一句概写爸爸的责罚对“我”产生的影响:

使“我”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始终严格要求自己。

C.“他为了叔叔给日本人害死的事,急得吐血了”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写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深重灾难。

D.“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

”这一句,形象地写出“我”急于回家的心情。

 

《伤仲永》中考试题汇编

一、2004年宁德市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

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

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

“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分)

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4分)

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分)

二、2005年乌鲁木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20~24题。

(共15分,每题3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2.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

叙事部分按照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2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三、2005山东济南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2分)

余闻之也久。

7、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8、作者说: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3分)

四、2005年临沂市(课改实验区)

[甲]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

“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

①卒之为众人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济: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8.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

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3分)

9.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4分)

甲文:

乙文:

五、2005年四川资阳市

(甲)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2分)

(l)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5.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

(1分)

26.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

(5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7.简略说说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

(2分)

六、2008年东营市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

①邑人奇之()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11.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2.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

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

(4分)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13.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2分)

七、2009年湖北省襄樊市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贤于材人远矣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初极狭,才通人

B.未尝识书具默而识之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4.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5.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2分)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16.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2分)

八、【黄石市2011】

比较阅读。

(14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材料,完成10-13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

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王安石《伤仲永》)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2分)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乡为身死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

或以.钱币乞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睢不辱使命》)

色愈恭,礼愈至.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

1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B.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

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倡(《陈涉世家》)

D.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12.用“/”为甲文中画浪线句子断句。

(断五处,不要求加标点。

)(2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译文: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文:

14.乙则材料中,因“家贫”和“嗜学”之间的矛盾,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两个方面的困难?

(各用两个字概括)(2分)

15.两则材料都涉及到成才话题,

从甲则材料来看,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送》文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终成为饱学之这士,这两则材料对的成才观有什么启发?

(2分)

九、《伤仲永》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

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

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

D.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天才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大有作为。

3.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____属于侧面描写的有____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F.父异焉。

4.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5.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旁近:

邻居(的书具)。

B.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族:

团结族人。

C.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

文章阐述的道理。

D.泯然众人也众人:

一般人,普通人。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叙仲永之奇特,后写仲永之退化,先详后略,先抑后扬,对比鲜明。

B.当父亲拉着仲永去求"利"的时候,也把仲永"拉"进了"众人"的行列。

C.本文以"余"所"闻""见"为素材组织文章,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D.本文通过写仲永由神童变为"众人"的过程,提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8.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文:

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族的人为主旨。

B.父利其然也。

译文:

他的父亲觉得这样有利可图。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译文:

立刻写出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D.邑人奇之。

译文:

邻居都很奇怪他。

9.课文标题"伤仲永"中"伤"是的意思,"仲永"就是课文中的方仲永,作者"伤仲永""伤"的是方仲永由一个天才沦为"众人"的经历,并由此说明的道理是()

A.后天的教育和自身的学习是成才的关键。

B.先天的察赋在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C.物质利益毁灭人才。

D.乡人称誉使人骄傲。

10.对《伤仲永》一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为一个平庸之人的原因在于他的父亲对他不加教育和培养。

B.我们从方仲永这个故事要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个人无论先天条件怎样好,都不能放松后天的学习。

C."玉不琢,不成器。

"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就是用一个神童的悲剧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

D.《伤仲永》是一篇一事一议的议论文,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