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一语文上学期期考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60375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高一语文上学期期考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选高一语文上学期期考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选高一语文上学期期考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选高一语文上学期期考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选高一语文上学期期考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高一语文上学期期考模拟试题.docx

《精选高一语文上学期期考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高一语文上学期期考模拟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高一语文上学期期考模拟试题.docx

精选高一语文上学期期考模拟试题

桂林中学2016-2017学年上学期期考模拟考高一年级语文科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和其他文学品种相比,诗的语言最具特点。

宋代王安石把诗歌语言称为“诗家语”是有其道理的。

诗家语是诗人“借用”一般语言组成的诗的言说方式。

一般语言一经进入这个方式就发生质变,意义后退,意味走出;交际功能下降,抒情功能上升;成了具有音乐性、弹性、随意性的灵感语言,内视语言。

用西方文学家的说法,就是“精致的讲话”。

②从生成过程来看,诗有三种:

诗人内心的诗,纸上的诗,读者内心的诗。

因此,诗的传播就是从内心走进内心。

诗人内心的诗是一种悟,是无言的沉默。

在这一点上,诗和禅相通。

禅不立文字,诗是文学,得从心上走到纸上,以言来言那无言,以开口来传达那沉默。

这是诗人永远面对的难题。

有人说:

“口开则诗亡,口闭则诗存。

”在心灵世界面前,在体验世界面前,一般语言捉襟见肘。

因此,古人说:

“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

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

”诗人寻奇觅怪,恰恰是不成熟的表现。

③诗家语的特点是德国学者黑格尔所说的“清洗”。

诗的内蕴要清洗,诗家语也要清洗。

清洗杂质是诗的天职。

诗是“空白”艺术。

高明的诗人善于以“不说出”来传达“说不出”。

诗不在连,而在断,断后之连,是时间的清洗。

诗在时间上的跳跃,使诗富有巨大的张力。

臧克家的《三代》只有六行,却既写出了一个农民的一生,又写出了农民的世世代代。

祖祖辈辈的农民的命运,从具象到抽

象,从确定到不确定,从单纯到弹性,皆由对时间的清洗而来。

诗不在面,而在点,点外之面,是空间的清洗。

余光中的《今生今世》是悼念母亲的歌。

诗人只写了一生中两次“最忘情的哭声”,一次是生命开始的时候,一次是母亲去世的时候。

“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可以说,每个字都是无底深渊。

恰是未曾落墨处,烟波浩淼满目前。

④一与万,简与丰,有限与无限,是诗家语的美学。

诗人总是两种相反品格的统一:

内心倾吐的慷慨和语言表达的吝啬。

从中国诗歌史看,中国诗歌的四言、五言、七言而长短句、散曲、近体和新诗,一个比一个获得倾吐复杂情感的更大的自由,与诗歌内容的由简到繁正相反,诗家语却始终坚守着、提高着它的纯度,按照与内容相对而言的由繁到简的方向发展。

五言是两句四言的省约,七言是两句五言的省约。

这是诗歌艺术的铁的法则。

⑤诗家语在生成过程里,诗人有三个基本选择。

第一,是词的选择。

诗表现的不是观,而是观感;不是情,而是情感。

诗的旨趣不是叙述生活,而在歌唱生活。

所以诗倾吐的是心灵的波涛,而落墨点却往往是引起这

波涛的具体事象。

第二,是组合的选择。

在诗这里,词的搭配取得很大自由。

这种组合根本不依靠推理逻辑,而是依靠抒情逻辑,尤其是动词与名词的组合常常产生异常的诗的美学效应。

同时,虚实的组合也会让诗有了很大的情感容量。

第三,是句法的选择。

优秀的诗在句法上都是很讲究的,许多名句和句法的选择分不开。

从散文的眼光看,诗句好像不通,其实妙在不通。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

桥》那“轻轻的我走了”,词序是倒装的。

(摘编自吕进《“诗家语”的审美》)

1.下列关于“诗家语”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诗家语诗中最具特点的语言,源于王安石为区别其他的文学品种而命名。

B.诗家语是由一般语言组成的,但又能导致一般语言发生质变的言说方式。

C.诗家语的特点是清洗,是因为诗的内蕴要清洗,清洗杂质是诗的职责所在。

D.诗家语的美学是一与万、简与丰、有限与无限等两种相对相反形式的统一。

2.根据第五段,下列理解和判断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不讲天下太不公道,却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词的选择精当到位。

B.田间的《给战斗者》“他们永远/呼吸着/仇恨”,这样的诗行是动词与名词的组合。

C.戴望舒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是依靠抒情逻辑,是意象叠加的组合。

D.方敬的《阴天》头两行:

“忧郁的宽帽檐/使我所有的日子都是阴天”是虚实的组合。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以“不说出”来传达“说不出”,和“诗之未言,正是诗之欲言”相似。

B.臧克家的《

三代》,时间跨度长,言简而义丰,富有张力,这是时间的清洗。

C.余光中的《今生今世》母子亲情,骨肉柔情,诗在点外之面,是空间的清洗。

D.诗歌的形式由简到繁与诗家语内容由繁到简的变化,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法则。

二、现代文阅读

(二)(共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

的家虫。

4.对选文理解赏析正确的二项是()()(5分)

A、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

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C、在这三节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D

、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

E、三节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

5.这三段文字写到了三种景况,请用简洁语言概括: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3分)

6第三段写蝉鸣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分)

三、现代文阅读(三)(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5分)中国人的“数学传奇”丘成桐   他22岁获得博士学位,25岁成为斯坦福大学教授,27岁攻克几何学难题“卡拉比猜想”,并在1982年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

由于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因此菲尔兹奖也被誉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

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刘克峰曾称赞他:

“创造了一个中国人的数学神话,是一个活着的传奇。

” 他——就是丘成桐。

 初见丘成桐,你会觉得这只是一个普通的邻家老人,而且普通话也说得不太标准。

但一经接触,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造诣,以及这位当代数学大师以大刀阔斧般气魄,革新微分几何学和直面国内学术界一些陋习的勇气,将令你彻底倾心不已。

 昨日下午,丘成桐作为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麓山论坛”学术年会的压轴嘉宾,在长沙和学子们畅谈“研求之乐”。

并为这次师大学子之约题词:

岳麓书传,百代贤儒仰朱张;楚南人杰,千年王业出湘潭。

偏爱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 “年少时我并不喜欢读书。

”丘成桐“研求之乐”的讲座从年少时求学讲起。

 少年得志的数学天才,这是一般人眼中所认为的丘成桐,但事实恰恰相反。

 小时候的丘成桐很顽皮,那时他对数学的兴趣,也远远不及对历史和古代文学的喜爱。

丘成桐的父亲小时候要求儿子背诵古文诗词,如果成绩不理想,还会“打掌心”。

父亲离世那年,丘成桐14岁。

为了缓解悲伤,他读起了《红楼梦》,觉得里面有很多感情相通,而之前他更喜欢看《三国演义》。

 丘成桐喜欢将数学与文学进行比较。

他强调的一点是,良好的文学修养,对培养做学问的气质很重要。

解除名利的束缚,使欣赏大自然的直觉毫无

拘束地表露出来,是数学家养气最重要的一步。

 “我本人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影响。

从《诗经》我看到比兴方法对找寻数学方向的重要性;吟诵《楚辞》激励起我对数学的热情,向大自然追寻真与美的感受。

” “而读历史让我学会在关键时候做抉择。

”他引用《史记》中刘邦虽屡败但仍坚守中原终成大业,阐明自己为什么当初选择斯坦福大学,尽管当初那里并没有很好的数学科研条件,但这是一所很好的大学。

从未放弃对至真至美的追求 “奋斗的过程就像智者垂钓,看到学问的成长是最有意思的。

”丘成桐说,“我研究数学的目标不是拿奖,也不是成名成家。

对真与美无条件的追求,是我一生做学问的座右铭。

”他引用陶渊明的诗“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明自己的志趣。

 在丘成桐的眼里,数学很美。

数学之美在于

简约严谨,应用一些简单数学定理把大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描述出来。

丘成桐认为,数学美感的获得,常常以数学家经年累月的苦思、单调乏味的运算为代价——在经历一次次失败与错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后,可能在冲凉或刷牙时,突然间茅塞顿开了。

 丘成桐说,数学家追求一个好的命题,如同年轻人对爱情的追慕,朝思暮想。

做学问的路很长,会碰到很多不同的困难,假如没有热忱,就没有办法继续。

很多有终身教职的研究人员聚在一起工作,经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

是求真的精神,刺激着他们不肯放松。

寻找下一个华人数学天才 这样一位在公众视野中似乎不问世事的学术大师,却在2005年掀起了一场学术界颇为关注的风波。

当时他直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对中国其他大学的打压令人灰心”。

他对院士制度的批评以及对国内高校引进所谓海外人才内幕的揭露,更是让人吃惊。

 在昨日演讲中,他又提及国内很多的名教授,著作等身却不见得有多少能传世。

“一生所作,不见得比写几篇有点内容的短文章实在。

”2007年,丘成桐参照美国中学生数学奖“西屋奖”设立“丘成桐中学数学奖”,旨在通过竞赛的方式鼓励中学生、特别是大陆中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兴趣和创造性,并从中培养和挖掘年轻的数学“小天才”。

该奖不久前刚刚进行了第二次颁奖。

他说要尽责任提拔中国国内最有才华的数学人。

(有删改)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本着对真与美的无条件的追求,少年得志的数学天才丘成桐创造了中国人的数学神话,并对中国的中学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B、丘成桐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造诣,他将文学与数学进行比较,在数学领域进行全方位的革新,并对国内学术界的一些陋习直言不讳。

C、丘成桐认为数学有简约严谨之美,而数学美感的获得又必须以数学家经年累月的苦思、单调乏味的运算为代价。

D、丘成桐从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之中获得的灵感,不仅影响了他在数学领域的研究,也影响了他人生道路上的抉择。

E、丘成桐看似不问世事,实际上对中国大学教育极为关注,他对院士制度的批评以及对国内高校引进海外人才内幕的揭露让人吃惊。

8.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明分析为什么称丘成桐的讲座为“研求之乐”?

(4分) 9.丘成桐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四、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

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

持,拿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

平坦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

观点     D.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

尽情享受   

11.对下列句中加点

“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以近    ③不随以止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⑤然力足以至焉            ⑥可以无悔矣    ⑦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⑧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B.④⑦/①②③⑤/⑥⑧   C.①⑦/③⑤⑥⑧/②④       D.④⑦/②③①⑤/⑥⑧ 12.“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之所得”的一项是() (  3分)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

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3分)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4分)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

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②,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③,力耕不吾欺。

注释:

①将:

岂;②胜:

美;③纪:

经营。

14、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15、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6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自己广纳贤才的心胸,希望贤才多多益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广阔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

“,?

”这一问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心,也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和博大情怀。

(2分)

(3)苏轼《赤壁赋》中“,”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

子任

意飘摇在宽阔浩淼的江面上。

(2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在海外追逃行动的强大压力下,中国“红

色通缉令”头号嫌疑犯杨秀珠走向穷途末路,正在考虑放弃申请政治庇护,准备回国受审。

②虽说自驾车游览野生动物园景区是一种刺激、新潮的游览方式,但不曾想动物园养虎遗患,有游客不守规则并因此丢掉了性命。

③“供给侧”改革在实践中不可能一挥而就。

因为它是对过去30多年改革注重需求端的重大思路调整,是一项长周期经济改革。

④2016年,北京22家市属医院将全部实施非急诊全面预约制度,不过,为打击号贩子而全部取消现场放号,又有因噎废食之嫌。

⑤在以“物欲”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的驱使下,科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人对自然的破坏也发展到无出其右的地步。

⑥以改变“思想贫困”状态为重点,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教育扶贫,相比之下见效虽慢点,却不失为脱贫釜底抽薪的良策。

A.①④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①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在网约车被合法化后,使得中国城市出行市场的固有竞争格局被打破,传统出租车行业的改革也应尽快启动,以对接市场。

B.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用四个整版罕见地刊登名为《日中战争》的专题报道,对侵华战争进行全面冷静的反思。

C.近日,受暴雨、洪灾等恶劣气候、环境因素影响,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各大机场和车站的多条航班和列车被迫延迟或停运。

D.“长征七号”火箭首发搭载了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作为我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载人飞船的首次实验飞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9.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古往今来的画家,可谓恒河沙数,不可胜计,可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________;第三类,________。

第一类人,________;第二类人,________;第三类人,与道合而为一,“其人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

他的艺术________,________。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

②置好坏于度外,受冥顽不朽的力量驱动作画

③终身勤于斯而不闻道

④世俗形骸消亡之日,正是他的艺术走向永恒之时

⑤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

⑥就是天然本真的生命

A.①④⑤②⑥③       B.①④⑤②③⑥

C.⑤②③①⑥④D.⑤②①③④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眼睛和嘴巴相关联的地方在哪里呢?

原来我们吃东西,不仅用嘴巴,同时又兼用眼睛,所以烧一碗菜,油盐酱醋要配得好吃,①           。

倘使乱七八糟装一下,②            ,但是我们看了心中不快,吃起来滋味

也就差一点。

③          ,食物的味道并不很好,倘使装潢得好看,我们见了,心中先起快感,吃起来味道也就好一点。

21、下面是我校某班级“爱心义卖”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5分)

 

答:

 

六、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人生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都非走不可,即使摔得鼻青脸肿,碰得头破血流,这就是我们年轻时候走过的弯路。

 请以“弯路与人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主立意;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题目自拟;④书写规范工整,不少于800字。

 

桂林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考模拟考高一年级语文科试题答案

1.A

2.C首先要准确的把握文中第五段的主要意思,本段首句是中心句;然后借此去分析、判断选项中的文本外的材料是否和“诗家语在生成过程里,诗人有三个基本选择”相符。

A项和“第一,是词的选择”观点相符;B项“呼吸着/仇恨”是动词与名词的组合,和文段“第二,是组合的选择”观点相符;C项戴望舒的《雨巷》中,首先不是“意象叠加的组合”,其次,“意象叠加的组合”也不符合作者观点

;D项“忧郁的宽帽檐”和“所有的日子都是阴天”一实一虚,也和文段中“是组合的选择”的观点相符。

3.D

4、答案:

BC(A、错,只对颜色本身发表看法,而没有联系到作者的主观感情;B对,写声音是以动衬静的写法,突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C对,恰当地概括了三节文字的内容;D项分析与选段内容不符;E项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说法有误,每一节主要是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5、答:

1.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6、答:

衰弱的残声”、“啼唱”、“嘶叫”,通过秋蝉的哀鸣,表现了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特点,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凄凉伤感之意。

7、答DE(答对一项得3分,对两项得5分)(A项,“少年得志的数学天才丘成桐”说法错误。

原文说“少年得志的数学天才……但事实恰恰相反”。

B项,“在数学领域进行全方位的革新”于文无据。

C项,“必须以数学家经年累月的苦思……为代价”说法不准确,原文是说“常常以数学家经年累月的苦思、单调乏味的运算为代价”。

)8、参考:

①对真的追求是丘成桐的座右铭。

丘成桐把数学研究的过程比作垂钓,追求的是学问的成长,认为是求真的精神激励

着自己在做学问的路上前进。

②丘成桐认为,数学能够让人感到快乐。

用简单的数学定理能把大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描述出来,在经过苦心研究和挫折失败后会偶然间茅塞顿开,这都能让人感受到快乐。

9、参考:

答案示例:

(每点2分)①做学问不求名利,只求真。

不在意拿奖,成名成家,把对真与美的追求当成自己的座右铭。

②耿直、坚守正义。

直言国内大学的不公平现象,批评院士制度,揭露国内高校人才引进内幕。

③有责任意识。

设立“丘成桐中学数学奖”,挖掘、培养国内的年轻的数学天才。

10、 提示:

C.观:

景象。

 答案:

C11、提示:

A项,因为/而,来/可以,所以,皆为固定短语。

   答案:

A12、答案:

D

13

(1)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享受那游洞的乐趣。

(2)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地(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到达那里,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3)这就是做学问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并谨慎选取的缘故了

14、DE【解析】A:

开头"春秋"两句:

大意是说春秋多晴朗天气,恰好登高赋诗。

而后文写的是诗人的田园乐趣,而非全在写佳日登高赋诗。

B:

写的是邻居路过门前,热情地打招呼、唤酒。

C:

写的是想念时就披上衣服,去找人谈心。

15、(第一问:

这种乐趣是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

白描。

“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进行描述:

邻居路过门前,热情地打招呼、劝酒,有农活儿时各自回去耕作,有余暇时便彼此想念。

想念时就披上衣服,去找人谈心,说说笑笑没有满足之时。

16、

(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7、A【解析】穷途末路:

形容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符合语境,使用正确;养虎遗患:

着老虎不除掉,就会成为后患。

比喻纵容坏人坏事,留下后患。

此处望文生义,使用错误;

一挥而就:

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此处使用对象错误,应为“一蹴

而就”;因噎废食:

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

使用正确;

无出其右:

没有人能超过他。

此处褒贬失当,应为“无以复加”;釜底抽薪:

把柴火从锅底

抽掉,才能使水止沸。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18、D【解析】A项介词误用,缺主语。

删去“在……后”;B项修饰语位置不当,“罕见地”应

该放在“用四个整版”之前。

C项“多条航班和列车”修饰语与中心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