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菊赏析范文word版 21页.docx
《寒菊赏析范文word版 2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菊赏析范文word版 21页.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寒菊赏析范文word版2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寒菊赏析
篇一:
诗歌鉴赏
(一)
诗歌鉴赏
(一)
诗歌鉴赏,就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体现作品的艺术魅力。
诗歌题材分类
1、山水田园诗
2、感怀诗
3、咏物诗
4、咏史诗
5、边塞诗
6、送别诗
诗歌表达方式
1、记叙
2、描写:
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衬和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哀情
角度:
远近、高低、上下、俯仰、感受、时空、大小、绘声/色/形
3、议论
4、抒情: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入景)
表现手法
1、抒情手法:
直抒、间抒
2、描写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白描、衬托、视觉、听觉和嗅觉)
3、修辞手法:
比兴、用典、比喻、比拟、对比、借代、夸张、反复、设问、反问、互文等。
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鉴赏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特征)
鉴赏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诗人借此抒发的情感,表现的寓意等)
物或象人造:
兰舟、小桥、长亭、歌台
意象
描写或抒情的对意(客体对象)Eg.《念奴娇赤壁怀古》、《琵琶行》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诗人自己)Eg.李清照《声声慢》、苏轼《定风波》
常见意象:
㈠送别类意象(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
“柳”→“留”(谐音),借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Eg.柳永《雨霖铃》
2、长亭:
送别之情,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3、南浦:
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歌中Eg.白居易《南浦别》
4、酒: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Eg.王维《渭城曲》、白居易《琵琶行》
㈡思乡类意象(思念家人;牵挂亲人)
1、月亮:
Eg.李白《静夜思》、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鸿雁:
Eg.李清照《一剪梅》
3、莼羹鲈烩:
“莼羹鲈脸”“莼鲈秋思”“莼鲈之思”借指思乡之情
4、双鲤:
鲤鱼代指书信Eg.晏几《蝶恋花》、宋婉《喜周华岁见过》
另:
“捣衣”“砧声”Eg.李白《子夜吴歌》
㈢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
是凄凉悲伤的象征Eg.李清照《声声慢》、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2、芭蕉:
表达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Eg.李清照《添字卫奴儿》
3、流水:
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Eg.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刘禹锡《竹枝词》
4、猿猴:
借猿啼表达悲伤之情Eg.杜甫《登高》、赵嘏《忆山阳》
5、杜鹃/子规:
凄凉、哀伤的象征Eg.李白《蜀道难》、白居易《琵琶行》、秦观《踏莎行》
斜阳(夕阳、落日、残阳)、西风也多表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Eg.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
?
斜矗”
㈣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
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Eg.郑思肖《寒菊》、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2、梅花:
坚强、不屈不饶的品格Eg.陈亮《梅花》、王冕《墨梅》
3、松柏:
坚贞不屈的人格Eg.李白《赠书侍御黄裳》、刘禹锡《将赶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
4、竹:
Eg.张九龄《和离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中,虚心也无知”、郑板桥《竹石》
5、黍离:
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Eg.姜夔《扬州慢》
6、冰雪、草木: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Eg.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
?
玉壶”
㈤爱情类意象(表达爱意,相思之情)
1、红豆:
象征爱情或相思Eg.王维《相思》
2、莲:
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3、连理枝、比翼鸟:
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Eg.白居易《长恨歌》
㈥战争类意象(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1、投笔、弃文从武:
Eg.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
?
老边州”
2、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Eg.陆游《书愤》“塞上?
?
先斑”
3、楼兰:
指边境之敌。
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Eg.王昌龄《从军行》“青海?
?
终不还”
4、柳营:
指军营
5、请缨:
喻杀敌报国Eg.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何日?
?
河洛”
6、羌笛:
多见于唐代边塞诗Eg.王之涣《琼州曲》“羌笛?
?
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亲》“中军?
?
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㈦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五柳:
Eg.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
?
五柳前”
2、东篱:
表现辞官归隐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Eg.陶渊明《饮酒》、李清照《醉花阴》春”
意境:
是诗人主观思想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分析意境通用的答题思路
①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意象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Eg.孤寂冷清、恬静优美、胸围壮阔、萧瑟凄凉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
例题:
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谁鸳鸯。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关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一
真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
意境(氛围):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清、恬静安谧、雄奇壮美、生机勃勃、肃杀荒寒、瑰丽雄伟、虚幻缥缈、凄寒肃杀、繁华热闹等。
思想感情: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忧国忧民、闲适恬淡之情
篇二:
诗歌赏析
诗歌赏析
(一)知人论世,了解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及其身世、地位和创作风格,更好了解诗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
(注意诗序和诗歌后注释)
(二)把握诗歌题材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1.咏史诗——多用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思路:
历史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的盛衰之比———表达主旨。
①借古讽今——劝谕统治者借鉴历史,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抨击时弊。
②怀古伤今——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悲叹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
感慨岁月瞬息变幻,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忧患意识。
③借古抒怀——寄托对人生的深沉感慨。
时光不再,英雄易逝,以古人自况,抒发豪情壮志,或自伤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功业未就鬓发已白。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特别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身世之间相似点)
2..咏物诗——托物言志
——要抓住诗歌中所表现的“物”的主要特征(某一与诗人情感相吻合的特征)——揣摩诗中的比喻意和象征意。
①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志向情感。
②借物喻人——赞美或批判社会上某类人。
如王勃《咏风》“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来去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借“风”而起兴,结句表达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在诗坛上引领风骚的志向。
松——傲霜斗雪,刚毅坚强,不畏艰难,高洁,正直、坚贞,不谄媚权贵。
具有高风亮节。
梅——坚强,,高洁、超逸、傲岸,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
也有以梅自喻,写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陆游《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或表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元人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虚心劲节,不随流俗、不畏风霜、刚直不阿、宁折不弯、孤高刚劲。
菊——卓尔不群,坚强、、坚贞、高洁、宁死不变节(如宋人郑思肖《寒菊》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或隐者形象。
3..写景诗——“一切景语皆情语”
⑴写法:
①写景抒情——先写景,后直抒胸臆。
②情景交融——全诗皆写景,但融情于景,注意景物色彩,特别是注意常用的寄托某种情思的意象(景物)。
例: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全诗对仗工整,看是句句写景,实则字字含情,情景交融。
开头两句描写明媚的
春景图,流露出诗人喜悦之情。
后面两句“千秋”与“万里”相对,表现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浩茫心绪,卒章见底,关键词(诗眼)在“万里船”。
门外所泊是来自东吴的“万里船”。
可是诗人却有船行不得,有家归不了。
只能倚窗见到千年不变的茫茫雪山,满眼异地风光。
再回想去年官兵收复河南河北,诗人就想“青春作伴好还乡”,可是一年已过,春天又至,诗人仍然淹留他乡。
于是喜悦之情随着视线的转移而消逝,代之而起的是无限思乡之情,以至心随白鹭和东吴万里船俱往故乡。
最后乐景却反衬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⑵写景诗类别及其常常抒发的感情:
①田园诗
原是歌咏恬静悠然情景的田园生活。
如东晋陶渊明一些诗曾被称为“田园诗”代表作。
某些诗人不满现实,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
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远离尘嚣,表现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的高洁品质。
——对于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
——隐逸田园、躬耕陇亩的喜悦、闲适的心情。
——弃官归田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的思想。
——描写农村勤劳、淳朴、安乐的生活情景。
——描写江南稻乡安静富庶的田园风光。
表现盛唐时期农民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和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庆丰收、与民同乐的情感。
——对农村劳动生活的热爱之情。
——辛勤劳动,秋收时的欢快心情。
——男丁戍边,田里只有妇孺老人耕种,土地荒芜,揭露战争带给农民的深重灾害
——闵农、怜民的思想感情。
即对农民们艰苦生活的同情。
对官府的赋税徭役繁重,残酷剥削农民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表示强烈的不满。
②山水诗
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境界。
表现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意愿。
——甘于淡泊、守拙归真。
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的胸中之景——意境。
——远离尘嚣,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
——隐逸山水的喜悦、闲适的情感。
——表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达希望、喜悦之情,热爱大自然之情。
——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宁静平和的心境,“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
——表现自然恬淡的情趣以及掩盖不住的内心的孤清和寂寞之情。
曹操《观沧海》——汉以前唯一完整的山水诗,全诗不加作者主观抒情,只作客观描写,是汉以前所未有的。
山水诗代表人物主要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唐代的孟浩然、王维、李白,宋代的杨万里和范成大等。
唐代诗人几乎都写有山水诗,杜甫和宋代的梅尧臣、苏东坡、王安石、陆游等大诗人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③四季图及其它风景诗
——希望、喜悦之情,热爱大自然之情。
——自伤迟暮,独守闺房,感伤青春易逝,佳人(良人或家人难再);或感叹物是人非,昔盛今衰;或抒发亡国之恨。
——感伤物是人非,人生短暂,报国无门,功名难就。
——怅恨离别,思念家乡。
4.边塞诗和战争诗:
诗文思路:
塞外景物——戍边战士的情怀。
——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显示祖国河山之壮美,抒发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之豪情。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
)
——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
表示戍边战士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为国捐躯的决心。
——写边塞的风光或思乡怀人的情怀。
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之情。
——表达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
——诉连年征战之苦,思乡思亲之苦。
(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
)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
(战争诗常如此)
——通过征夫怨妇侧面写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
(战争诗常如此)
5、送别诗:
①重团聚、怨别离,诗中除了抒发恨别之情外,往往蕴含其他思想感情:
A.建功立业的豪情B.壮志难酬之惆怅C.被贬之愤懑D.忧国忧民之情.E.男女之情爱F连年战争,有家难归之悲愤
②注意想象诗中描写的景物所蕴含之感情。
古人送别多在歧路旁、津渡口、长亭间或都门外。
可供作者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
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人化的自然”,———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
③领会诗中典故含义。
(注意注解提示或联想已学过的诗歌。
)
④注意细节描写。
⑤注意谐音——“柳”谐“留”,“秋”谐“愁”,“丝”谐“思”。
“晴”谐“情”,“莲”谐“怜”,爱怜,借以表达爱情。
6.乡思诗、.行旅诗、记游诗。
——表现思乡怀人的主题。
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这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思路:
写物象——触“物”生情——抒情。
①注意所写物象:
如:
黄昏、落日、枯藤、老树、昏鸦、倦鸟、流水、孤雁、鸿雁、秋雁、万里船、孤舟、浮云、杨柳、明月、残风、笛声、歌吹、鸡声、茅店、寒灯、孤影、夜雨、孤灯、风烟、家书、书札、梦、乡关、等。
②乡思诗还有写节日之乡思。
如佳节、重阳、寒食。
7.咏怀诗——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
也有的咏怀诗叹世道不予我生、伤夫妻离别、苦人生短暂(人生若尘露)、哀朋友遗弃,即抒发嗟生、忧时、愤世、疾俗等思想感情,如阮籍的咏怀诗。
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
8、.悯农怜民诗——讲农民劳作之苦,或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或苛捐杂税政策,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9、讽喻诗——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10、干谒诗——为得到对方的赏识和录用而作,诗中表现自己的才华,抒发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含蓄是好的干谒诗的必备条件之一。
(三)注意诗歌标题、诗序和有关考题后的注释。
1.标题——表明所咏之景、物,所说之人、事,或所抒之情。
【分析诗题,把握中心】
如:
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隔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全诗围绕诗题中的“望”字。
如清代仇兆鳌评:
“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未联极望之情”。
2.诗序——交代背景、作品产生缘由和过程,奠定感情基调。
3.注释——解释词语,交代背景,或解释诗中有关典故。
(四)抓住意象特征领悟意境:
部分常见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孤灯、孤云——孤苦的思乡、思亲情、游子情,或孤独、失落的感觉。
飞镜、明月——望月怀远、思乡、思亲情,别离思聚;或发怀古之幽思。
落日——故人情。
日暮——思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双鲤、鲤鱼、鲤素——传递书信,信、音讯。
篇三:
古诗鉴赏
第四章古诗鉴赏
?
知识网络?
古人曰:
“诗言志。
”诗歌总是要表达思想情感的,不管是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无不是为了抒情言志。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所蕴含的典型意义。
古典诗词中的形象,往往含着作者的情感,形成“意象”。
“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托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
“意”与“象”的关系,就是“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
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皆成“意象”。
由意象构成一个艺术境界,即“意境”。
分析诗歌形象,就是要分析诗词的“象”→“意象”→“意境”。
如郑思肖的《寒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品格,象征了抒情主人公高洁的情怀。
鉴赏作品的语言,准确理解关键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找准字眼并能理解其深层含义;准确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内涵及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分析音韵的流动,练字的技巧,语言的风格等。
音韵的流动主要指古诗的平仄和押韵。
练字技巧就是用字的独特之处和它的表达效果。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敲”字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月夜的幽静;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以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春意盎然的景象。
古诗语言风格丰富多样,主要有平淡、质朴、自然、轻灵、飘逸、雅正、通俗、风趣、幽默、奔放、含蓄、蕴藉等。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从修辞角度来看,常见的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象征、通感、双关、映衬、对比、反复等;从表达方式来看,有写景、状物、叙事、议论、抒情、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等;从表现手法来看,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还有虚实结合、想象、衬托、用典、象征等。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语言和表达技巧都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
仔细品味语言,“披文以入情”;分析诗歌意象,揣摩技巧,有助于把握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注意以下几点——
抓住题目。
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切入点,从题目入手,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如201X年上海春季考题中的《月夜忆舍弟》,题目既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
关注作者。
如果是熟悉的作者,调动有关积累有助于鉴赏诗歌,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
注意题材。
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
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重视注释。
在高考古诗考题中,经常会出现简短的注释,这些注释看起来只是对诗歌中的生僻奥涩处加以注解,其实却往往是理解诗意甚至解答题目的症结所在,是命题人隐晦的提示,千万不能忽视。
如201X年全国春季考题《蝉》后的有注释为“垂绥:
指蝉。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冠缨”暗示了蝉所象征的人物形象具有高贵的身份。
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如201X年全国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如201X年山东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破译题干隐含提示信息。
古诗鉴赏题有较强的主观性,命题人在设题时一般要在题干中给出一点揭示,这些提示或者指定考查要点,或者表明问题指向,或者暗示解答枢纽,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如201X年全国考题题干中有“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这样的提示,为我们点示了答题的枢纽——所谓“关键”应是能够体现全诗情感主旨的地方,那么我们只要分析“折柳”的寓意与全诗的主旨有什么关系就可以了。
分析意象。
从意象入手,展开想像和联想,是理解诗歌的必由之路。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十四个字,运用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
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把握一些传统意象大有裨益。
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情,披文入境,方能“体其情”,“知其意”。
?
考点透视?
一、考纲指要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命题落点
古诗鉴赏选材以唐宋近体诗为主,以宋词、元曲为辅。
唐宋近体诗又以绝句为主,以律诗为辅。
?
典例精析?
一、考查要点
(一)从高考实际情况看,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考查重点。
(201X福建卷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析〗两小题都着眼于艺术表现。
(1)题较为巧妙。
古诗文中某词句有不同版本的现象并不少见,比较其优劣高下,这是文学鉴赏必需的功夫。
学生只要抓住注释透露的信息,仔细阅读诗歌,在比较中鉴别、赏析,就不难作答: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意思对即可。
认为“雁别秋江去”更妙,言之成理亦可。
)(划线部分为参考答案,下同。
)
(2)小题明确指令从“艺术表现手法”分析。
扣住诗题,诗人流放遇赦而登楼观胜,承接上联愁去喜来的诗意,诗人自然心旷神怡甚至“得意忘形”,表现出浪漫主义诗人的本色——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意思对即可)
学生熟悉诗人李白及其浪漫主义的诗风,对拟人、映衬、夸张等常见的手法也不陌生,应该有能力解答这样的鉴赏题。
但要准确的解答也并非易事。
此题应该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201X重庆卷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析〗有“诗家天子”之美誉的王昌龄,其绝句风格清丽,气魄雄浑,形象鲜活。
明王世贞曾把其七言绝句与李白之作同列“神品”。
《从军行七首》是盛唐众多边塞诗中的优秀之作,所选为其二,通过军旅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而复杂的感情。
两小题都是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正扣住了此诗的妙处。
曲调随舞蹈换新,别情与边愁依旧,这并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学生对这种以乐写哀的手法是了解的,解答⑴小题不难。
解答⑵小题的两问相对难一些。
仔细阅读可以看出: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诗人以景结情,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以景做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壮阔而悲凉的景象蕴涵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
(二)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相对少些。
(201X广东卷1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