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5733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技术应用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电子技术应用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电子技术应用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电子技术应用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电子技术应用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子技术应用建设方案.docx

《电子技术应用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技术应用建设方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子技术应用建设方案.docx

电子技术应用建设方案

2.专业二:

电子技术应用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

(1)需求论证

①行业背景分析

电子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新兴科学技术发展产业。

从90年代我国电子工业开始得到了飞跃的发展,技术含量和产品结构进一步完善。

我国电子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企业不断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人才需求量不断提高。

江苏省一直是我国传统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拥有二十多个国家级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

形成了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器、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现代通信、数字视听、光伏产业、半导体照明等产业集群。

我市2009年初将电子信息产业确定为十大支柱产业之一。

2010年实现产值50多亿元,大中型规模电子信息企业四十多家。

已经批准建设省级软件园区,目前已经入驻的与电子技术相关的企业几十家。

电子信息技术行业实力不断加强,出现了大规模的电子信息技术企业集群。

如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皋鑫电子、康比电子、东大电子等;电力电子生产企业神马电力、思源赫兹、科安电力电器等;数字化智能仪器仪表生产企业苏源通城仪表、奔多电子等企业;电讯生产企业凯凯电讯、华灿电讯等企业;PCB板及小插件生产企业华冠电器、惠利华等企业;电线电缆生产企业大生电子等企业;光伏电池生产企业元升太阳能、力源新能源、奥斯特等企业。

根据我校对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岗位需求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仅本地区电子信息技术行业年需求专业技能型人才三千多人,而江苏省及长三角地区对电子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量非常巨大。

所以培养掌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企业一线的生产、安装、调试、设备维护等相关岗位从业人员素质显得尤为迫切,这就为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平台和发展机遇。

②专业建设的社会需求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应用,社会各行业对电子技术类的应用人才需求也处于旺盛期,为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有必要加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

a.电子技术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发展。

电子技术的诞生促进了社会飞速发展,广泛应用在工业、农业、军事、医学及日常生活当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尤其是以微电子、光电子等核心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更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尖端技术上的发展水平。

b.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电子技术。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在充实,生活的品位也在提高。

从早期的收音机、录音机、到现在的电视机、空调冰箱、手机、互联网等家用电子设备,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c.社会对电子技术类人才的需求量在增加。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遍布全国各地的电子设备及产品的生产厂家不计其数。

尤其本地区地处长三角经济区,如上海、苏州、无锡等地区电子技术企业密集,需要大量掌握电子技术的中、高级产业工人及检测、维修技术人员,为中等专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和市场。

d.许多企业包括一些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技术密集型企业生产岗位要求人员不仅知识面广,而且技能水平高,因此提高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水平,提升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扩大本专业在本市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影响和辐射作用,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本地区的电子信息技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

③专业建设的基础

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开办于1985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我校支柱专业。

2009年该专业被评为江苏省骨干示范专业,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

现电子技术应用实训中心建有电子测量实训室、电子实验室、电工实验室、电子技能实训室、电工技能实训室、单片机编程实训室、传感器实习室、家用电器实习室、空调制冷实习室等,专业实习实训设备总值411.4万元,通过“引企入校,共建共享”等合作措施,实施共享共建电子产品生产流水线等一些实训实习场所,现在已经建成江苏省优秀实训基地。

现有专业带头人一名,骨干教师两名,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学过程中我们实施国家职业资格与专业教学融通;企业与学校共建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先进的、完善的“校企共建、工学结合、双任双进、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单片机技术、维修电工、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家用电器维修与检测、空调制冷工等职业技能鉴定等级可达中级工、高级工。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办学模式,在第一、二年加强文化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牢固的文化课和基础理论知识。

第三年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实行分层次教学,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真正培养出既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学生,满足“零距离”就业和中高职衔接升学两种要求。

2007年至今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一等奖2人,省级一等奖6人、二等奖11人、三等奖5人。

(2)建设目标

①总体目标

以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为契机;以“立足市场,依托行业,丰富内涵,提升品质”的办学思想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先导。

紧紧围绕市场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岗位的需求,深化“校企共建、工学结合、双任双进、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生产专业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

通过加强专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实习实训条件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调整、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方式的改革,把本专业建设成“全省领跑、全国一流”的品牌专业。

②具体目标

a.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充分调研分析本市各行各业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确定和建立本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标准,通过与行业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建立“校企共建、工学结合、双任双进、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企业生产岗位群的技能需求,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形成基于基础文化、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

依托本市行业和产业优势,扩大校企合作范围,深化校企合作内涵。

在现有的“引企入校、校企结合、订单培养、双任双进”的企业合作基础之上,继续增加校企合作的规模,以满足工学交替学生实践的要求。

在校企合作的深度上,让企业实质性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将“双任双进”落实到实处。

让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安排顶岗实习、承担专业技能授课任务等;学校同时也帮助企业培训员工,提高他们的电子专业技术;计划两年内将所有年青专任专业教师送到企业一线参加生产实践,让他们共同参加企业产品的开发、生产、经营管理,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创新能力。

职业教育是针对普通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类型,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

随着全民教育的发展,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中职毕业生的进入高职继续深造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专业课程设置上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办学模式,提高学生基础素质,真正培养出既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一定专业特长的能满足就业和升学两种要求的学生。

b.优化专业核心课程,打造特色精品课程

以企业生产岗位需求为导向,以生产工作任务为目标,确定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实现专业课程与企业岗位生产任务的对接;针对企业生产的需要制定专业课程的教学实习内容和教学实训要求,确定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实践性、有效性;改革各类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办法,突出应用能力考核,精心打造《电子产品装配项目教程》、《电工技能训练教程》、《电子技能训练教程》、《单片机技能训练》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启动市级精品课程《电子产品装配项目训练》的建设及校级精品课程《电工技能训练》、《单片机技能训练》的建设。

c.建设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

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与企业实施“双任双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教学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结构完善合理的专兼职教学团队。

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同时选派专职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通过培训、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和生产管理、课程建设、科技服务等措施,培养具有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使比例达到95%,形成“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让专业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在省级技能大赛中,形成一批优秀指导教师。

d.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强化学生综合技能培养。

引企入校,在校内与企业共建电子产品生产线实习实训基地。

建设一个能融专业技能教学、实习实训、技能等级鉴定和新技术培训等方面于一体的开放性、实用性、先进性的高水平专业实训基地。

重点培养学生以单片机技术、SMT、仿真、电子CAD、传感器、自动检测、PLC等为核心的专业技能。

根据专业方向调整的需要及信息化使用的要求,在原有基础上改建及新建电子测量室、电子技能、家用电器维修、电子CAD、可编程控制器PLC实训室等一批实习场所。

(3)建设思路

①人才培养模式

强势推行“校企共建、工学结合、双任双进、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学交替、项目引领、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力求做人融于做事,动脑融于动手,做到理论融于实践。

让教学符合企业生产实践,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让专业建设符合市场发展需求。

严格执行“4+1”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模式,我们根据专业教学大纲和学期教学计划要求,每一学期强化一项技能,并要求达到中级工标准,在校四学期必须完成四项基本技能鉴定考核,方可参加最后一年的企业生产实习。

毕业时凭计算机等级、电子装配与调试、维修电工和一门自选专业技能等级四项技能合格证和企业生产实习总结领取毕业证书,努力使我校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针对学生文化课和专业理论基础差的特点,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办学模式,在第一、二年加强文化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牢固的文化课和基础理论知识。

第三年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实行分层次教学,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真正培养出既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一定专业特长的能满足就业和升学两种要求的学生。

使之适应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好地提高学生基础素质,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②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本专业“校企共建、工学结合、双任双进、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优势生产企业,由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兼职教师与实习实训基地、合作企业多方共同研讨和参与,开发配套的系列特色校本教材,确保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顺利实施。

为确保专业建设的质量与进度,成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校本教材编委会”。

由行业专业人士、专业带头人、企业技术骨干、专业骨干教师等组成,根据市场岗位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标准,编写、修订专业特色校本教材及各类专业模块化项目教学资料。

开发以企业工作项目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工作任务为目标的课程结构。

引入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课程内容,以岗位职责要求和岗位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同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

两年内,通过建设体现专业特色的精品课程,为本专业课程建设提供示范引领作用,以带动其他课程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建成4门突出岗位技能要求的优质核心课程。

完成市级精品课程《电子产品装配项目训练》的建设及校级精品课程《电工技能训练》、《单片机技能训练》的建设。

③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内拉外引的策略,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鼓励年轻教师攻读研究生,注重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聘请行业企业里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技师及能工巧匠承担相应的专业课或实践教学任务,为我们的师资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两年内,在现有的专业带头人一名情况下,再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培养专业骨干教师5名;同时将中青年教师送进企业参与产品开发、生产管理、产品生产,以提升他们实践能力、管理能力、产品开发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具有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5%。

培养“驻厂工程师”两人,企业兼职教师十多人,省级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三名。

努力打造一支师德水平高,专业技能硬、教学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科技服务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④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积极探索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引企入校,在校内与企业共建电子产品生产线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一个能融专业技能教学、实习实训、技能等级鉴定和新技术培训等方面于一体的开放性、实用性、先进性的高水平专业实训基地。

大力推进校外专业见习、课程实训和顶岗实习,注重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的有机衔接与融通。

积极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等。

以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

全面推进“订单培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加快技能型复合人才的培养,为合作企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期战略提供保障,提升合作企业的内涵,缩短专业技能型人才到企业后的适应期。

不仅实现学生毕业一出校门即对口上岗的“零距离”就业意愿,更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相应职业所发生的完整的工作过程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

(4)建设内容

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型工人的目标作为专业定位,引进电子行业的生产、维修和管理标准,深化与企业合作,积极推行“校企共建、工学结合、双任双进、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将校内培养与企业生产岗位实习培养紧密结合,将综合素质的培养同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专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紧密结合。

真正培养出既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一定专业技能特长的能满足就业和升学两种要求的学生。

让学生“招得来、留得住、出路好”,提高学校的吸引力。

a.大力开展专业市场调研,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设置应以职业教育规律为依据,以专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超前性,把握市场性,提高可行性。

大力开展专业市场调研,以市场需求为指导,及时更新专业结构,服务产业升级;优化专业布局,匹配区域经济;调整供求结构,改善毕业生就业质量,使我校的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经济结构更加吻合,从而更好地服务经济、促进就业。

透彻分析用人单位对学生具体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选准专业在职业岗位中的定位,确定符合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将专业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进一步具体化、个性化,构建以适应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体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做到瞄准市场开设专业,盯住岗位设置课程。

合理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既要符合社会和市场的特需,力求超前,又要依托行业特色,发挥综合效益。

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和特长,敢于创新。

b.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学训交替。

通过以政府为主导,学校、行业和企业等多方合作,以互惠互利为基础,通过从企业引进工程师到学校任职,指导学生的实训,让学生真正掌握企业一线的技能;把教师派遣到企业一线作为技术骨干锻炼,让教师的业务水平紧跟企业的实际需求。

同时在原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拓展新的实习基地,使学生在企业实践中了解到企业生产和管理理念,结合实际训练,强化操作能力,丰富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为学校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生产和管理队伍找准方向。

平时可以通过参观、跟线、上线等实习方式为实践教学开辟空间,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全面推进“订单培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合作企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期战略提供保障,提升企业的内涵,缩短专业技能型人才到企业后的适应期。

不仅实现学生毕业一出校门即对口上岗的就业意愿,更培养学生从事对口职业所发生的完整的工作过程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

c.加强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真正实现“双证融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更讲究“适用”、“效率”和“效益”,要求应职人员职业能力强,上岗快。

这就要求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

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应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实现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

理论教学应坚持基础理论以专业学习“必须、够用”为度、专业理论为能力培养服务的原则,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学生毕业时取得计算机等级、电子装配与调试、维修电工和一门自选专业技能等级四项技能合格证和毕业证书,并具有企业生产实习的实际经验,努力使我校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d.实行分层教学,满足学生就业与升学要求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中、高职衔接的认识。

把提高学生的基础文化理论水平与就业素质的培养并重起来;把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继续深造的能力并重起来。

把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中级技术人才和为高职输送合格生源作为中职的两大培养任务。

真正培养出既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一定专业特长的能满足就业和升学两种要求的学生。

针对学生文化课和专业理论基础差的特点,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办学模式,在第一、二年加强文化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基本技能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牢固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

第三年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实行分层次教学,一部分学生在企业生产实习之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另一部分学生继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使之适应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好地提高学生基础素质,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②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建设

以职业分析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系统化工作过程分析,对从事电子类专业从业者所必备的职业能力的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是为学生构建通向就业的桥梁。

在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做到“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安装、调试和维修电子设备的能力,实现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的对接。

根据岗位群技能需求及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坚持“以行业需求设课程,以岗位需求练技能”的理念,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形成基于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

a.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大力开展专业市场调研,掌握企业行业技术发展动态,准确把握企业行业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

及时更新专业结构,服务产业升级;优化专业布局,匹配区域经济;调整供求结构,改善毕业生就业质量,使我校的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经济结构更加吻合,从而更好地服务经济、促进就业。

改革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

按照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结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将专业课与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科学整合,注重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将职业道德课程与社会实践、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块结合,使职业道德形成具体化、真实化。

继续突出专业特色,深化内涵,抓住我国以及本地区的电子行业快速发展的良好趋势,根据行业需求制定和完善课程体系,做好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扩展学生知识面、拓宽就业渠道,突出培养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工程等专业技能,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突出专业技能”专业特色的应用型高级电子技术人才。

产学合作,共同育人,深化与一些电子企业的产学合作,采取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制定能力标准、开发教材、案例教学、实训教学、指导生产和顶岗实习、成绩考核评价等方式使企业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b.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根据电子专业岗位群需求,确定《电子产品装配项目教程》、《电工技能训练教程》、《电子技能训练教程》、《单片机技能训练》等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加大核心技能课程学时,其他课程紧密围绕核心技能课程设置,对核心技能课程起铺垫或强化作用,突出核心技能的中心地位。

同时将一些课程进行整合并增加一些目前广泛使用的新技术。

将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普遍感觉理解困难的课程,淡化工作原理的分析,加强课程的应用性和先进性。

强化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精心打造市级精品课程《电子产品装配项目训练》及校级精品课程《电工技能训练》、《单片机技能训练》。

c.教学模式改革

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并加大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继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夯实专业基础知识。

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道路,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结合实际工作过程,以任务或项目设置教学情景,做到一个教学情景就是一项真实的工作任务和系统的工作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校内和校外两方面的实训实习场所,做到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一体化,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化,坚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再现企业产品生产情景。

为了学生更好的适应中、高职衔接,必须转变教育教学方法,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是不同于普通高中教学的特殊教育方式,不能为追求升学率而照搬普高的教学模式。

而现行的中职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存在许多不适应对中职生进行就业和继续教育两大能力培养的因素。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吸取外界的先进教学经验与理念,采取分层教学,课堂上采用“项目任务单”活动形式,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率。

从而大幅度提高中职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和高职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d.改革教学绩效评价体系

根据不同课程特点探索有效的考试、考核方式,不能停留在考试的表面上。

采用灵活的考试、考核方式,引导学生抛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创建以技能为核心、以过程为重点的学习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遵循“能力与知识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应会与应知并重”的考核原则,做到专任教师考核、兼职教师考核、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并尽可能采取现场实际操作、答辩等方式进行考核。

用课程设计或者独立完成一项与本课程有关的实践项目的方式考核学生的综合水平,引导学生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③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两年建设,使本专业的专任教师既能承担理论教学任务,又能承担相关实践教学任务,还能承担相关企业的技术服务项目。

同时通过多种形式聘请一些电子行业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具备教师基本素质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专业教学、生产性实习、技能培训与鉴定、顶岗实习指导。

形成一个教育理念先进、实践经历丰富、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强、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

a.专业带头人培养

建设目标:

在现有的专业带头人一名情况下,再培养专业带头人一名;并建立相应的名师工作室,为培养青年教师发挥指导作用。

建设标准:

在电子技术方面技术过硬、行业有影响力、具备高级职称、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能够主持专业建设规划、方案设计、专业建设工作,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专业带头人必须是“双师型”教师。

建设措施:

从企业聘请一名技术专家作为专业指导顾问,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基本能力的培训,同时对专业带头人进行专门培养,每年安排其到企业实践不少于两个月,安排到国内外参加专业骨干教师学习,进行教学理念培训、专业设计能力培训、课程设计能力培训,使其迅速成长。

从而将专业带头人培养成为既能把握专业(群)改革和建设的发展方向,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教育专家。

b.“双师”教师培养

建设目标:

加强“双师”教师培养,使专任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达到95%以上,并产生五名以上骨干教师。

建设标准:

在本专业领域有过硬技术、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参加本专业建设的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培养青年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承担本专业骨干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或实训课程指导。

建设措施:

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