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5336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五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五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五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五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

《五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

五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

课题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九)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2.使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形成良好习惯。

3.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小学阶段应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书。

4.使学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要专注、认真。

训练学生查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实际问题。

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并将其他方面的学习习惯与本课突出的几方面内容有机结合,相互穿插,在今后的教学中严格训练,长期坚持,以取得到更好的效果。

教学准备

挂图、课本插图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2.使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形成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故事导入。

1.老师想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听完后告诉大家,你明白了什么。

2.故事:

从前,有人叫汪得净的人,非常喜欢读书,而且态度很认真,分析起他人的文章来头头是道,朋友们都很佩服。

他有一个缺点,就是懒得动笔墨,不愿写读书笔记。

有一次,他看到一首诗,认为写得特别好,就认认真真地研究了一番,把这首诗记在脑子里,准备适当的时候介绍给朋友。

一天,朋友来看他,他就,两人月前读过一首咏虎的诗,虽然只有四句,却把老虎写活了朋友请他说出来听听,他想了想,说:

“第一句好像是什么什么虎,第二句大概是什么什么苦。

”朋友不满地说:

“既然前两句忘了,就说后两句吧。

”他抬起头,来回踱着方步,好半天才说:

“第三句真是忘了,好在第四句记得明白些,是狠得很的意思。

3.学生说说听了故事后明白了什么。

4.引导学生谈谈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5.小结:

读书做笔记可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积累资料,因此,我们应当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

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做笔记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一页的图。

上面一幅图上的同学在什么地方?

在干什么?

老师在干什么?

说说黑板上写了些什么。

“不动笔墨不读书”什么意思?

下面一幅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

、态度怎样?

圆形特写图上有什么?

这告诉我们,读书做笔记要准备好哪些东西?

2.指导观察第2页和第3页的通版图。

第2页上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

干什么?

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

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第3页下面的图上画的是什么?

看了这幅图,你明白了什么?

第2页和第3页的读书笔记,分别是读后感和摘抄。

3.讲授做读书笔记常用的方法。

①摘抄。

②编写提纲。

③写读后感。

三、引导学生谈谈收获。

怎样做读书笔记 

积累资料的方法人各有异。

但最基本和常用的,莫过于做笔记。

笔记可不拘体例。

不限长短,内容庞杂,形式多样。

然而主要是这样三种方式:

摘录式。

这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

主要摘录书籍、报刊、杂记、调查报告、文书档案中,与自己学习钻研内容有关的原始材料。

比如你自修文科,便可摘录有关的学习资料、重要文章、警句格言、词语典故等。

如果学理工科,就得摘录有关文献、重要的结论与证明、独特的技巧,等等。

这样便可备你不时之需。

提要式。

即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对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或某一章节、定理等,进行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话把其内容、要点写出来。

这不仅可备忘、备查,而且可训练你的综合、概括能力。

列宁的哲学笔记,有很多就是采用的这种形式。

如《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摘要》等著作。

而且他对摘录内容,还往往写出自己的意见、批评或注释,以及自己独创的符号和评注。

比如“注意”“说得对”“辩证的精华”等提示性简明字样。

明确地表明了列宁对某段论述的意见或批评。

提要应力求简明扼要、脉络分明,最好以某一主线展开。

例如可突出主要人物及其作用、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也可用列表法使其内容一目了然。

索引式。

即写下有关的论文题目或书名等。

在阵习中可能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看到某些东西感到十分有用,但内容却太多,上述三种笔记法又都不易采用.或者是这个内容,你本身就有这本书,所以也不必采用上述方法。

但是往往到要用这个内容时,你却忘记了或找不到了。

诸如此类问题,只要搞好素引,便可顺手拈来。

自学成名的史学家陈垣曾说:

“教学和研究要从目录学入手”,“目录学就好象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

所以,平时应把所有的资料,按照内容本身的性质搞出一个索引来,以备查用之便。

上述三种与笔记的方法,可视各人的爱好、条件而定。

至于书与格式,记在笔记本、活页张、卡片、纸条上均可。

如果是自己的课本、书刊,那么写在天头、地脚、篇末、段尾都行。

也可在书中作些符号或标记。

总之,各种方式均有所长。

但从使用价值来看,采取做资料卡片的形式更好些。

做卡片请你注意几点:

一是每张卡片最好只写一个问题,一个事例。

这样既灵活,又不乱,便于分类整理装订成册。

二是每张卡片须注明资料来源、书名、篇名、版本、卷首、页码等,便于查找。

三是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应注意积累卡片向某些方面集中,使之更加系统化和深化。

四是一定要养成定期整理的习惯,按性质或需要把卡片编上页码,分类插放。

既为查找使用提供方便,又可在整理过程中使自己平时分散、零碎的知识系统、条理起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小学阶段应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书。

2.使学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看图揭题,了解使用工具书的意义。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手里拿的是什么。

2.启发: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不可能门门知识都精通。

要学习各种知识,就离不开书本和老师,工具书就是我们不说话的老师。

二、指导看图,教给学生一些常识。

1.先观察P4的图画,说说图上有哪些工具书,自己现在有哪些工具书,还准备购买什么工具书,框内中间两幅小图上画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告诉:

购买、借阅工具书应去书店或图书馆专门的柜台或书架选择,借阅图书时应保持安静。

要先确定自己需要的工具书属于哪一类,按类找到后,将要的工具书从书柜或书架上轻轻抽出来。

3.观察P5上部的两幅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4.口述怎样选择和购买工具书。

5.老师点拨:

有礼貌,讲文明。

6.观察P5下部的图,谈谈这两位小学生是怎样使用工具书的。

7.讨论、总结:

工具书的种类很多,用途很广。

三、分角色表演,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一名学生安静地在“书店”的柜台旁选择工具书。

2.他在认真听“营业员”介绍工具书。

3.他选中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到“收款台”交款。

4.他“回家”后阅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不理解“温馨”这个词,用上了工具书,准确地理解了这个词语,并在书上摘抄了这个词的解释。

5.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懂得了使用工具书的各项基本要求,并努力运用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难题。

相信今后同学们会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对待,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打好语文基础。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阅读材料,尝试做读书笔记。

2.训练使用工具书。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观摩优秀读书笔记,激发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兴趣。

1、展示优秀读书笔记若干份,让学生仔细观摩。

2、告诉:

这些都是读书笔记的主人优秀的学习成果。

3、学生展开讨论:

我们应该怎么办?

二、引导尝试。

1、打开课外阅读材料。

2、学生阅读材料,做读书笔记。

要求:

⑴认真阅读材料。

⑵用上常用的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⑶要求不必太高。

摘抄的内容只要是有代表性的词句即可。

编写的提纲只要能抓住大体意思就行。

写读后感不必写评论性质的长文章,只要能写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三言两语,四行五行都可以。

3、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交流所做的读书笔记,相互取长补短。

5、展示。

6、小结,鼓励。

三、训练使用工具书。

1、拿出自备的《新华字典》。

2、出示“浩han”这个词语,知道了读音,却不会写“han”的字形,怎么查?

这个词语什么意思?

3、出示“洋溢”这个词语,“溢”怎么读?

它的意思是什么?

你是用什么方法查的?

4、学生动手查找工具书。

5、总结评比。

四、全课总结,勉励鞭策。

1、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

2、你准备怎样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呢?

3、老师相信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能认真学做读书笔记。

本学期,我班将进行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我们看谁读书笔记做得最好。

4、工具书,这个不说话的老师,会给你带来很多便利。

 

课题

1.师恩难忘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的生字只识不写。

3.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4.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的生字只识不写。

3.理清课文脉络。

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1、导入:

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2、指名作答。

3、揭题: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板书课文标题。

二、初读全文

1、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读。

②指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二(2-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三(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1、2、3。

2、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略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读一读。

2、想一想:

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第二部分

1、速读第3至7自然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

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2、你不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

①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

②指名朗读。

3、小组研究:

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

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

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四、美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

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

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①同桌讨论;

②自由练读;

③指读,相机引导。

3、小组研究: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师恩难忘

师:

口才好文笔好生:

难忘师恩

编故事娓娓动听如春雨滋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迁移练习:

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默写并指导写字

娓娓动听 歇脚 念叨 

身临其境 教诲 炊烟

◆针对学生错的字帮其分析原因,同时指导学生正确地书写这些词语。

2、文章有不少成语,你能想起来几个吗?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成语再加深感知课文。

二、总结全文,升华认识

1、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自己在小学时的一位爱讲故事的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这篇文章有什么特色?

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三、作业

◆、迁移练习:

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实践活动:

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课后练习4提示:

娓娓动听--每天中午一打开电视机,总能看到说书人娓娓动听地讲着《水浒传》。

身临其境--在立体声电影院看电影,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在电影中一般。

 

课题

2陶校长的演讲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2.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教学难点

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悟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第一问的内容。

2.能联系实际说说这一问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板题、交流资料、听范读

1.板书解疑,陶校长(交流资料)

原名文睿,后改名陶行知。

安徽翕县人,近代教育家,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生活教育理论,教学经验,小先生制,育才学校,“公德”和“私德”。

2.听演讲(录音范读)

小结:

演讲就是在群众集会或重大会议上就某个主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

二、了解演讲知识,引入课文

1.谈演讲的特点

(1)真实性(贴近生活,讲真话)

(2)鼓动性(激烈感情,感召力)

(3)礼仪性(称呼、交流、有祝语)

2.文中陶校长怎样注意这三点的,自读

(1)通读正音

(2)划标题

三、检查初读理思路

1.出示生字词正音。

2.按四部分抽个别读,点评后四人小组分别读,并解疑。

3.交流分段知大意

(1)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

(2)是分哪儿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

(3)填充概括段意

(1)开门见山提出了()

二(2—5)分别要求学生从()、()、()、()四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了多少,并讲了这样问的()。

三(6)总结全文,希望学生养成()的好习惯,争取在()取得()。

4.引读全文

5.质疑留疑

四、学字词

1.讨论书写要点。

2.归类写字:

左右结构:

演、锻、稳

3、比较组词:

陶()炼()彼()

葡()练()履()

4.完成习字册。

5.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陶校长的后几问分别包括那些意思?

2.能运用学法进行自学。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课文大意,相机板书:

健康、学问、工作、道德

二、教学第一问

1、作者为什么要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

(默读圈画中的词句)

2、交流导读卡片:

健康第一健康是生命之本健康堡垒

3、再读体会关联词的作用(填空比较,谈重要性)

因为……有了……才有……,否则……将

4、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抓住两个“离不开”,导读)

5、三读本段(引读)理清层次:

先问什么?

再问为什么这样问?

最后提出什么希望?

三、教学第二问、第三问、第四问

1、默读圈画方法同上

2、交流讨论,学生为主

(1)问什么?

(2)为什么要这样问?

(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3)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学问有进步?

3、点拨关键处

(1)公德——公共道德,观念

(2)私德——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

(3)真人——真诚不虚伪的人

四、以读比感悟,深化倾吐

1、各组派一代表读(同内容的挑战读,点评有层次)

2、男女生各派代表读,并谈谈陶校长为什么要作这篇演讲?

体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3、填空总结

陶校长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筑起(),学习上认准(),刻苦钻研;工作上要培养(),认真负责地做好(),要学做()。

这样就可以()。

他的演讲言真意切,使我们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

4、激情齐读出这种关怀、爱护和演讲的语气。

5、倾吐练习

A、《陶校长的演讲》读后感

B、《我也要每天四问》

C、陶校长,您听我说……

五、作业:

填空(课后4)

板书:

26.陶校长的演讲

身体有没有进步?

生命之本

每天四问学问有没有进步?

前进源泉

工作有没有进步?

打牢基础

道德有没有进步?

做人根本

 

 

课题

3.古诗两首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

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

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

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

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

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

(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

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

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

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

   2.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有多产生无尽的想象。

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3.解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

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

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所看到的是什么了吗?

  三、整体感悟

   1.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全班交流。

   2.理解一、二行诗句。

   

(1)出示课文插图:

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

(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的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

   

(2)出示: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

   (3)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4)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

  3.理解三、四行诗句。

   

(1)诗人袁牧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边读边想象牧童寻蝉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4)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

  4.指导朗读。

  四、总结

    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

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五、作业

   1.朗读、背诵《所见》。

   2.填空。

 

课题

习作1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从学习写作的角度读懂例文《我的班主任》片断,回忆《师恩难忘》一文的写法,联系习作要点提示,领会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写得细腻感人的方法。

2.根据作文的要求,自拟题目,抓住一两件事写一位老师。

教学重点

1.围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