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
《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
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3届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2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绰约/泥淖 蠕动/孺子牛 瞳仁/摩肩接踵
B.鹿茸/作揖 镂空/露马脚 潜伏/潸然泪下
C.庖厨/炮制 蝼蚁/捅娄子 胥吏/长吁短叹
D.湍流/挣揣 蝉联/口头禅 颐养/心旷神怡
1.C(C.páo,lóu,xū;A.chuò/nào,rú,tóng/zhǒng;B.róng/yī,lòu,qián/shān;D.tuān/chuài,chán,y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呱呱堕地 舞谢歌台 卷帙浩繁 浩如烟海
B.孜孜以求 乔装打扮 虚无飘渺 沧海一粟
C.光怪陆离 羽扇官巾 貌合神离 披肝沥胆
D.轰堂大笑 面面相觑 敷衍塞责 偶断丝连
1.B(A“呱呱坠地”,“舞榭歌台”;C“羽扇纶巾”;D“哄堂大笑”,“藕断丝连”)
3.下列词语注音和字形错误正确的一项是( )
A.倥偬(cōng) 针灸(jiu) 一炷香 广袤千里
B.禀性(lǐn) 犄角(jī) 出奇不意 联昧而至
C.扎(zhá)钢 咋(zé)舌 乳臭未干 金欧无缺
D.木讷(nè) 椽笔(chuan) 余勇可贾 顺蔓摸瓜
27、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表哥”杨达才的名表、天价眼镜、金属手镯及各式皮带被网友曝光后,细心的网民还盘点了杨达才的装备价值,估计全身装备17万左右。
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B.8月24日5时30分左右,通车不到1年的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发生断裂,致使4辆大货车坠桥。
目前已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
真是耸人听闻!
C.日美之间围绕钓鱼岛问题,精心合作,再次上演了一幕“双簧戏”。
一个在台前强势高唱夺岛论调,另一个在幕后,暗中借助一连串动作唆使怂恿、推波助澜。
D.苏湘渝系列枪击案嫌犯周克华在渝被警方击毙,此消息一出,各地百姓弹冠相庆。
2.C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不少家庭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管,其实等于无为而治,社会应当给这些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B.他主演过十几部电影,塑造了众多富有个性的艺术形象,在国内影视界乃至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堪称炙手可热的名人。
C.日本政府非法将中国的钓鱼岛“国有化”,完全是他们和右翼分子一起苦心孤诣策划的闹剧,中国人民绝不会让他们的阴谋得逞。
D.徽州的老房子,除了粉墙黛瓦外,高低错落的五叠式马头墙也以其抑扬顿挫的起伏变化,体现了皖南民居独特的韵律感。
2.D(D.抑扬顿挫: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句中用来叙说建筑的韵律感,符合语境。
A.无为而治:
(1)指不施用刑罚,通过任用贤人、用道德感化老百姓,从而使天下安定的治国方针。
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2)一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国家得到治理。
这是道家的治国方针。
(3)比喻不费力就把事情办好。
均不合语境。
B.炙手可热:
手一挨近就感觉得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不合语境。
C.苦心孤诣:
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
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
感情色彩不当)
6、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首届湄公河峰会将于泰国著名旅游胜地华欣举行。
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四个委员会成员国将有高层与会。
作为观察员国的中国和缅甸派了代表出席。
B.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中美都面临巩固经济、复苏成果、保住经济平稳发展的艰巨任务,保持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符合双方共同利益。
C.瑞典文学院日前宣布,德国作家赫塔·米勒获得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决定中说,米勒的作品“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
D.3G手机的问世,无疑将会掀起一场手机电视的收看浪潮。
你可以在闲暇时观看你喜欢的连续剧,可以了解最及时的新闻动态,极大地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加速社会文明。
2、C(3分)(A.前面说“峰会将要举行”,后面说“中国派了代表出席”,时态矛盾。
B.“巩固经济、复苏成果、保住经济平稳发展”,“复苏”“保住”搭配不当。
“巩固”用的也可疑。
D.“加速”缺宾语,可改为“加速社会文明的进程”。
)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宁浩虽然曾表示“抖鸡贼”的时代已经过去,他希望以情动人,让观众哭出来,但《黄金大劫案》仍然显示了他娴熟的搞笑能力。
B.载人航天技术的突破,是我国高新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重要体现。
C.人大会上,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安全、诚信以及防止传统文化不受污染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
D.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如果万一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2.B((A语序不当,“虽然”放在主语“宁浩”之前;D“如果”与“万一”重复;C“防止传统文化不受污染”表意有误)
8.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 )(3分)
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 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 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 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 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B(A项不能突出教师职业特点,花甲是指60岁;D不能体现寿辰之意;C项是挽联,用于死去的人,不合语境;)
9、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
②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
③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
④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
⑤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⑥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
A、④⑤③①⑥② B、①⑤⑥④②③ C、③①⑥④②⑤ D、③②④⑥⑤①
31、C
二、文言文阅读(3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
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
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
“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
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
”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
祁侯与王孙书曰:
“王孙苦疾,仆迫从上祠雍,未得诣前。
愿存精神,省思虑,进医药,厚自持。
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
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
愿王孙察焉。
”
王孙报曰:
“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
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
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
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
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
反真冥冥,亡形亡声,乃合道情。
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隔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
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
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之为言归也。
其尸块然独处,岂有知哉?
裹以币帛,隔以棺椁,支体络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
由是言之,焉用久客!
昔帝尧之葬也,窾木为匵,葛藟为缄,其穿下不乱泉,上不泄殠【注】。
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
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
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
于戏!
吾不为也。
”
祁侯曰:
“善。
”遂裸葬。
《汉书·杨胡硃梅云传》
【注】窾(kuǎn),当中挖空的木头。
匵(dú):
小棺材。
藟(lěi),藤。
殠(chòu),腐臭的气味。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必亡易吾意 易:
改变
B.重废父命 废:
废除
C.窃闻王孙先令裸葬 先令:
指示
D.将以矫世也 矫:
欺骗
11.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杨王孙“吾欲裸葬”一组的是(3分)
①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 ②重废父命
③王孙苦疾 ④将以矫世也
⑤靡财单币,腐之地下 ⑥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⑤⑥ D.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杨王孙在病重将要临终时,叮嘱他的儿子说:
“我想死后裸身入葬,以还我真身,你一定不要违背我的心意。
B.杨王孙的儿子认为父亲的想法难以理解,如果按父亲的意思办,自己不好做人。
于是就去找杨王孙的朋友祁侯请教。
C.祁侯希望王孙仔细考虑圣人留下来的规矩——死者是要装内外棺材,穿衣服,盖被子的。
D.杨王孙裸葬是想以次来改变世俗之人越礼厚葬、互相攀比抬高、向别人炫耀、浪费钱财的世风。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10分)
(1)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
(3分)
(2)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
(5分)
5.A(B.废:
违背;C.先令:
事先立言;D.矫:
矫正、改变。
)
6.D(“②重废父命”和“③王孙苦疾”,两项与王孙“吾欲裸葬”无关。
)
7.B(B项正确意思应该是父命难违,又不忍心给父亲裸葬。
)
8.
(1)况且人的死,是生命结束时的转化,像物体的回归自然一样。
(3)如今浪费钱财实施厚葬,阻留死者不得“归”,设置障碍不得“至”,死去的人什么也不知道,活着的人什么也得不到,这叫做双重的糊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战马记 [明]罗洪先
王公桢,济阳公孙也。
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
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始公以大学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会荆襄贼流劫入夔,焚巫山县治。
是时同知苏州王公授碟捕贼,性柔怯而狡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
公忿忿面数之曰:
“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
”即代勒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巫山已破,贼方聚山中,索击之,杀渠桀三十三人,余尽遣。
居三日,贼复劫属邑大昌,公促王,王又不行,而翟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
且激公曰:
“公诚为国家出力气,肯慨然复行乎?
“公即声应。
即日勒民兵,夹曹、柴两人赴之,与贼夹水阵。
已而麾民兵毕渡趣战,曹、柴望走,公陷围中,误入淖田,不得脱。
贼欲降之,公大奋骂。
贼怒以刀断其喉及右臂,堕淖中,马逸去。
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
商稔公,知贼不敌,不敢言。
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
“为王公耶?
果尔,当三啸止。
”如其言。
商秘与家人负箦往寻乱尸,见衣白纱丰臂者,公也。
载箦上,令不深没。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马奔归府,门阖,长嘶踢其扁,若告急状。
守者纳之,血淋漓,毛髮尽赤,众始骇公已死,而贼尤不解。
后死之二十五日,子广始随木商往殓之,面如生,不以暑腐。
然贫甚,不能归,尽售行李与马为资。
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竞徒手得之。
距殓之二十五日,夜且半,马哀鸣特异。
王命秣者加莝①豆,不为止。
王疑秣者绐②已,自起视枥。
马骤前啮其项,不释口,久乃得脱。
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
翌日,呕血数升死。
贼既平,有司正功罪,曹、柴亦被诛。
呜呼!
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世尝言至灵者人,畜之至贱宜莫犬马若也。
衔辔所制,鞭策所驱,固有衣冠介胄所不逮者。
呜呼!
可不畏哉!
可不戒哉!
[注]①莝(cuõ):
铡碎的草。
ò②绐(dài):
欺骗。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 部:
部署
B.与王素党结避祸 党:
勾结
C.商稔公,知贼不敌 稔:
熟悉
D.王命秣者加莝豆,不为止 为:
因为
1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战马“义”的一组是( )(3分)
①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②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
③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④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
⑤夜且半,马哀鸣特异 ⑥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A.①⑤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③④
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
济阳公死于靖难,王桢死于贼寇之手,他们都获得朝廷的封赠,承担过很多重任,在吉水以忠义之家著称。
B.王桢任夔州府通判时,遇到荆襄的贼寇前来大肆劫掠,而夔州同知王公和军吏曹能、柴成却不敢出兵。
危急时刻,王桢出于义愤犬吠之警兵击贼,壮烈牺牲。
C.王桢遇难后,朋胡及家人找到了他的遗体,准备送回家乡安葬,但因贫穷,只好卖行李和战马作路费。
战马落入夔州同知王公手中。
D.王桢战死后,他的战马狂奔三百多里夔州府报讯;在同知王公的马槽旁,哀鸣不已,最后将仇人王公置于死地,替主人报了仇。
17.把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⑴公忿忿面数之曰:
“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
”(3分)
⑵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
“为王公耶?
果尔,当三啸止。
”如其言。
(4分)
8.A(部,统辖的,辖制的)
9.B(①为引出话题,未表现“义”;③对象错误,说的是“王公”。
)
10.A(“在吉水以忠义之家著称”是对“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的误读。
)
11.(共7分)
⑴(3分)王桢十分愤怒地当面指责他说:
“你吃着朝廷的俸禄,掌管什么事务,忍心把黎民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中吗?
”(面数委)
⑵(4分)这天(商人)将要回家,听见有东西在山中长啸,商人很惊骇地祷告说:
“替王公叫的吗?
果真如此,就长啸三声后停下来。
”(果然)像他说的那样。
(是祝为尔)
参考译文:
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济阳公在平乱中战死。
王桢在剿匪中战死,被朝廷追封,留下一个儿子,名叫广。
吉水称得上忠义的人家,没有比得上王家的。
至于他家战马的故事,更足以作为世人的警示。
先前,王桢以太学生的身份担任夔州府通判。
五月,恰逢荆襄之地的盗匪进入夔州劫掠,(他们)烧毁了巫山县衙。
这时,苏州同知王某接到抓捕盗匪的文书,(他)性情软弱胆小而且阴险奸猾,因此借口有病不敢派出一兵一卒。
王桢十分愤怒地当面指责他说:
“你吃着朝廷的俸禄,掌管什么事务,忍心把黎民百姓丢饥饿的老虎的口中吗?
”于是替他带领治下的民兵昼夜连续行军。
到了之后,巫山已被攻破,盗贼们正在山中集结,王桢搜索并攻打他们,杀死那些善战的盗贼三十人,余下的全部逃走。
过了三天,盗贼又劫掠了治下的大昌邑,王桢催促王某,王某又不带兵出发,而瞿塘卫指挥曹能、荣成二人,一向和王勾结在一起来躲避灾祸,多次使用诡辩的话语袒护他(王某),而且鼓动王桢说:
“你真为国家出力的话,愿意再次慷慨地出征吗?
”王桢立马出声答应。
当日点阅民兵,带着曹、柴二人赶赴那里(大昌),和盗贼隔水摆开战阵。
很快(王桢)指挥民兵全部过河进入战斗,曹、柴二人看到就逃跑了。
王振陷入包围之中,误入充满淤泥的稻田中,不能脱身。
盗贼想使他投降,王公大声地用力责骂他们。
贼兵很生气地用刀砍断了他的喉咙和右胳膊,把他丢到烂泥中,他的战马(则得以)逃离。
先前,王桢赴任大昌道(官名),住在一个贩卖木头的商人家中。
商人很熟悉王桢(的才能),知道贼兵打不过王桢,不敢(多)说话。
这天,商人将要离开,有东西在山中长啸,商人很震惊地祷告说:
“是王公吗?
确实是你(的话),就长啸三声(再)停下来。
”(果然)像他说的那样。
商人秘密地和家人背着竹席到乱尸中寻找,看到有个穿着白纱,只有半只胳膊的,正是王桢。
商人把他放到竹席上,让他不至于沉没。
从(王桢)死的地方到他家中三百多里路,马跑回家中,大门关着,马长声嘶鸣把门都踢扁了,好像要说急事的样子。
守门人让它进来,(发现马身上)血水不停地流下,鬃毛全部变成红的,众人才震惊地知道王桢已经战死,而贼人还不放过(它)。
之后,王桢去世的第二十五天,他的儿子广才跟着贩卖木头的商人去收殓尸骨,(王桢)脸像活人,没有因为天热腐烂。
然而王广很穷,没有能力回去,就把行李和马全部卖了作为盘缠。
而王某心思在马上,不按它的价值出钱,最终白白地得到它。
收殓之后第二十五天,快到半夜的时候,马发出很不一样的哀鸣。
王某命令喂马者添加铡碎的操和豆子,马没有因此停止哀叫。
王某怀疑喂马的人欺骗自己,自己起床去马厩查看。
马突然跑到前面啃住他的脖子,不松口,过了很久王某才脱离马口。
马又抬起头撞他的胸膛,把他弄倒在地上,他(已经)不省人事了。
第二天,王某吐血好几升,去世了。
贼寇平定之后,有司判定功劳和过错,曹、柴二人也被诛杀。
哎!
以前流传下来的义马的故事不止一二,都说面对危难的时候,马能救人。
人们常说最有灵性的是人,牲畜中应该没有像狗和马一样低贱的了。
(马)戴着辔头被管制,被鞭子所驱赶,本身竟有文人武士比不上的地方。
啊!
能不敬服(它)吗!
能不敬服(它)吗!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8
(1)登斯楼也, ,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2)野芳发而幽香, ,风霜高洁, 。
(3)了却君王天下事, 。
可怜白发生。
(4)落红不是无情物, 。
(5)多歧路,今安在?
, 。
四、现代文阅读(21分)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
同时亦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
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
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
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
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
他们都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
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
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
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
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
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
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
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
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
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
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
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
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保持的。
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
尤其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
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
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
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两事。
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
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
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
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
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
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
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
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9.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7.答案:
B【解析:
原文是“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B项“以天下为己任,……狂热的宗教热忱”言过其实了。
A项可根据信息“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判断正确。
C、D项,可根据信息“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
……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判断正确。
】
20.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8.答案:
C【解析:
A项,根据信息“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以判断,选项将某一时期的特点说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说是犯了“以局部代替整体”的错误。
B项根据信息“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仿佛寺而产生的”,可知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的原因是模仿佛寺讲学而来的;D项“唯一的教育形式”错,根据信息“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判断国家办的公立学校一直存在。
】
21.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