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4860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淄川一中高2014级寒假学情检测

历史试卷

时间:

90分钟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梁启超曾说:

“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

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以下属于梁启超所说的“教义之浸淫”的是

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的统治

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群众丧失了斗争精神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中国君主专制根深蒂固

2.某个课外兴趣小组组织了一次明末清初思想的大辩论。

下列观点中,最有可能得到李贽赞同的是

A.“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B.儒家经典是“万世之至论”

C.“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存”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

3.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辨化的阶段。

下列有关“理”的理解,较为确切的是

A.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理是人生就固有的思想观念

C.理是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意志D.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

4.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文化特征时曾这样概括: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该时期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5.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中包括以下三部著作。

下表中关于这三部著作的表述,完全正确的项目是

项目

著作

体裁

作者

特点

评价

《诗经》

诗歌

屈原

浪漫主义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红楼梦》

小说

曹雪芹

现实主义

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

《三国演义》

诗歌

施耐庵

古典主义

中国古代长篇历史小说

A体裁B作者C特点D评价

6.柳诒征《中国文化史》载:

“(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

…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

得书易,则读书者不甚爱惜。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印刷术的发展B.科举制度完善

C.造纸术有突破D.图书成为商品

7.有一天,在下体育课回教室的路上,两位同学就体育老师的行为议论起来:

同学甲说:

我们体育老师太狠了,一个动作不对,就罚我们跑20圈。

同学乙说:

你说的不对,老师这是负责任,不是太狠,是太好了。

他们的说法与谁的观点相类似    

A.普罗塔哥拉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8.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

“《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们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

”这可以看出

A.《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

B.《诗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9.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

“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

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宗教信仰自由D.挑战教会权威

10.“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掀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

”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

11.罗素评价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是“从古代的朦胧稚嫩发展到明确成熟”。

其中“朦胧稚嫩”时期为

A.古希腊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B.14~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C.17、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

D.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

12.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与中古时期的有很大分别。

以下哪一项与这个说法相符?

A.深刻表现社会现实B.有浓厚宗教色彩

C.表达主题多是动物D.颜色鲜艳和生动

13.康德说:

“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而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启蒙。

私下运用自己的理性往往会被限制得很狭隘。

”康德认为实现启蒙人们必须拥有

A.毫无限制的自由B.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C.追求财富的自由D.私下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14.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

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

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A.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C.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舆论准备

D.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

15.《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

“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

”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17世纪初期B.18世纪中期C.19世纪中期D.20世纪初期

16.2009年10月8日,德国女作家赫塔·缪勒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评审委员会称其“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直接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

下列作品与评审委员会评述的文学特点属于同一风格的是

A.《西风颂》B.《等待戈多》C.《人间喜剧》D.《悲惨世界》

17.在某一流派的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艺术家表现了人们(包括艺术家们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

材料描述的美术流派特征属于

A.现代主义B.印象主义

C.现实主义D.浪漫主义

18.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这三个派别依次是

A.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B.维新派 顽固派 革命派

C.保皇派 革命派 维新派D.洋务派 革命派 保皇派

20.有学者对19世纪某重大成就发表评论:

“它的要义不能被当时的人们理解,但它在科学领域以外却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其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原有领域的影响。

”他评价的是

A.经典物理学B.进化论

C.相对论D.现代信息技术

21.孙中山说: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22.“这些哲人(指启蒙思想家)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该论述反映了科学

A.改变了人类的宗教信仰B.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C.影响了人类的思想观念D.提升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23.以下是博希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B.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C.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24.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

“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A.科学技术决定论

B.传统的夷夏之辨的观点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25.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

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论是

A.日心说B.量子论C.经典力学D.相对论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7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7分,共50分)

26.(17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长期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对中国至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共同对付人类所面临的灾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是人类文明的理想目标。

材料二孔子的学说共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造。

第一次改造在汉代。

它是由汉武帝支持,由董仲舒推行的,董仲舒借孔子的口,宣传适合汉代统治者要求的宗教思想,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统治者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

材料三吾将以教主尊孔子……。

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

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

……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

教育家之主认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

……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

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四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它就是这么一本语录。

——于丹《论语心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有哪些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观点。

(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在第一次改造中的表现,并分析这次改造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和儒学地位所产生的影响。

(5分)

(3)材料三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

请根据材料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6分)

(4)围绕着材料四于丹的观点,人们众说纷纭。

2500年前的思想是否还适用于21世纪的今天?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2分)

2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智者学派中的)一些人则把自然与法律对立起来,强调自然(注:

这里指“人的本性”)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他们要求废弃约束违反自然的法律、习俗和伦理,建立起与自然相符的法律和习俗。

普罗泰戈拉特别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要看它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智者学派的核心主张。

(2分)

材料二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方震说,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

其一,希腊思想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

(2)材料二中的两次“复活”指的是什么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大潮流本质上的相同点是什么?

“复活”的形式上有何不同?

(4分)

材料三(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

……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

……“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依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是如何起到破坏“传统的制度和习俗”作用的?

(8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到材料三所体现的三次思想运动始终贯穿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2分)

28.(17分)纵观中国近代史,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步入向西方学习的进程,这一时期,不同阶层的中国人以不同的方式拯救者中国的命运,每向前迈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不断提高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不外乎是使中国走向近代化,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人先后拜了三位老师,即:

欧美、日本和苏俄。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的历程。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

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摘自深圳商报2000年1月2日《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有哪些历史事件体现了“国人向欧美和日本学习”?

在“拜师”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5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的表现。

(6分)

材料二下表中的材料均摘自《孙中山全集》中孙中山先生的几则言论

1906年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分作两次去做。

1912年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是曰民族之统一。

1924年

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位。

(3)依据材料二,请以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为例,说明它是如何不断完善的?

(3分)

材料三“五四以前的历史表明,中国走西方国家老路的尝试没有成功,此后,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前赴后继,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4)试分析“五四以前的历史表明,中国走西方国家老路的尝试没有成功”的原因。

(3分)

高二历史寒假学情检测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C2.D3.D4.C5.D6.A7.A8.B9.D10.B11.A12.D13.B14.D15.C16.C17.A18.B19.B20.B21.D22.C23.A24.C25.D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7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7分,共50分。

26.

(1)人与自然: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2分);人与社会:

孔子“仁”和“礼”的思想和盂子的“仁政”的主张。

(2分)

(2)表现: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思想。

(3分)影响:

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制度,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支柱;提升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政治地位,成为正统思想。

(2分)

(3)哲学思想方面:

儒家学派创始人;依据:

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教育方面:

教育家。

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方面:

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时代的限制,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

(6分)

(4)适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积淀的文化瑰宝,岁月虽变,人性相通。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道德危机,文明冲突,而中国文化中的和谐、仁、义、礼、智、信等理念可拯救之。

不适用: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反映,时代在发展,一味倡导传统文化,束缚人们思想,保守、守旧不思进取。

(2分)

27.

(1)核心主张:

“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尊严和价值至高无上。

(2分)

(2)事件: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2分)相同:

都宣传人文主义,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不同:

文艺复兴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宗教改革是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斗争。

(2分)

(3)思想主张:

宗教上——反对神权统治,主张宗教自由:

(2分)政治上——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2分)冲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舆论准备。

(4分)

(4)人文主义(2分)

28.

(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学习西方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政治体制;民主共和、科学的思想。

(5分)

(2)救亡图存是学习西方的主题;学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

(6分)

(3)完善:

最初的“民族主义”反对盲目排满,将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联系起来;1912年,增加了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的内容;1921年,又增加了明确反帝,实现中华民族解放的内容。

(3分)

(4)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把学习西方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起来;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是中国进步的两大障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软弱和妥协。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