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十九世纪后期文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4692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十九世纪后期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八章十九世纪后期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八章十九世纪后期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八章十九世纪后期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八章十九世纪后期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十九世纪后期文学.docx

《第八章十九世纪后期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十九世纪后期文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十九世纪后期文学.docx

第八章十九世纪后期文学

授课题目

§八

(一)十九世纪后期法国文学

授课类型

理论课

首次授课时间

学时

4

教学目标

了解十九世纪后期法国文学概况。

掌握自然主义、象征主义文学流派主张和特点。

重点与难点

左拉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与创作;《恶之花》解读;象征主义文学特点

教学手段与方法

讲授、自学

教学过程:

(包括授课思路、过程设计、讲解要点及各部分具体内容、时间分配等)

一、自然主义解说

二、左拉的自然主义文学观及《卢贡·马卡尔家族》

三、莫泊桑短篇小说

四、波德莱尔《恶之花》分析

五、象征主义诗歌

第八章十九世纪后期文学

第一节法国文学与左拉

一、自然主义文学思潮

自然主义文学是十九世纪在法国形成的文学思潮,受实证主义哲学和实验医学的影响,主张创作的客观化,以事实材料整理、描绘代替主观抽象的分析,强调作品的文献性、实证性、科学性。

主要代表作家:

龚古尔兄弟、左拉。

二、左拉与《卢贡·马卡尔家族》

自然主义文学领袖,理论家。

理论著作:

《实验小说》、《自然主义小说家》等。

左拉自然主义文学观——对生命本源的表现;对存在事实的接受和描写;提供人类文献。

《卢贡·马卡尔家族——第二帝国时代一个家族的自然史与社会史》。

主要作品:

《金钱》、《崩溃》、《萌芽》、《小酒店》等。

《萌芽》第一部正面描写产业工人罢工斗争的小说。

以雇佣劳动的崛起、资本与劳动的斗争、工人的愤怒为主题。

法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阶级觉悟的工人运动领袖形象——艾蒂安·朗蒂耶。

晚期创作:

《三名城》(《卢尔德》、《罗马》、《巴黎》)、

《四福音书》(《繁殖》、《劳动》、《真理》《正义》)。

三、莫泊桑短篇小说

1、小说题材分类:

描写普法战争,歌颂人民爱国精神的作品:

《羊脂球》、《菲菲小姐》、《米隆老爹》。

描写资产阶级虚荣、势利、揭露拜金主义的作品:

《项链》、《我的叔叔于勒》、《勋章到手了》。

描写下层社会痛苦贫困生活的作品:

《穷鬼》、《流浪儿》、《海港》。

2、莫泊桑短篇小说特点:

以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件、人物中发掘具有深刻意义的主题。

善于以大量真实生动、准确传神的细节描写塑造鲜明的人物性格。

构思精巧、布局严谨,情节生动,富于戏剧性。

文笔优美流畅,语言明快富有表现力。

3、长篇小说:

《俊友》、《一生》、《温泉》。

四、波德莱尔与《恶之花》

1、波德莱尔的诗学观。

忧郁美与应合理论。

2、《恶之花》,“为法国文学带来颤栗的一本书。

诗歌结构:

序诗;忧郁与理想;巴黎写景;酒;恶之花;叛逆;死亡。

主题寓意:

阴暗丑陋的都市生活描绘,表达对现实的厌倦、否定,以降生开始、以对死亡呼唤的结尾表达颓废的世界末心理和忧郁的人生主题。

3、对传统诗歌题材与审美价值的反叛。

另类的诗、别样的诗。

对丑美、恶美的挖掘,化腐朽为神奇。

通感的手法。

暗示象征和隐喻。

五、象征主义诗歌

1、象征主义诗歌界说: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现在法国、影响欧洲的诗歌流派。

主张探索人的精神世界,内在真实,运用象征、暗示手法,以具体可感的形式表现抽象的思想观念哲理,注重艺术形式与观念的融合,追求诗歌的音乐性、绘画美和形式韵律的优美。

代表人物:

魏尔伦、马拉美、兰波。

魏尔伦:

诗歌的音乐性。

马拉美:

超现实的形上追求,意象跳跃。

兰波:

非理性直觉,幻觉臆想的内在世界。

六、巴黎公社文学

1、巴黎公社文学的主要内容

表现无产阶级夺权斗争的英雄气概。

表现革命理想与不屈斗争精神。

主要文学成就是诗歌,代表诗人及作品:

米歇尔《和平示威》;葛莱蒙《上墙根去》;

欧仁·鲍迪埃《国际歌》。

《国际歌》的主题:

暴力革命,打碎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国家。

唯物史观,国际主义,共产主义必胜信念。

复习思考题:

1、巴黎公社文学的主要内容及主要作家

2、莫泊桑短篇小说主题分类与艺术特色

3、自然主义文学的主张及特点

4、简述左拉的自然主义文学观

5、《萌芽》的主题与艺术特点

6、《恶之花》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7、解释概念:

巴黎公社文学、象征主义、自然主义

授课题目

§§八

(二)十九世纪后期英国国文学与哈代

授课类型

理论课

首次授课时间

学时

2

教学目标

了解十九世纪后期英国文学概况。

掌握唯美主义文学主张和特点。

把握哈代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重点与难点

唯美主义;哈代小说的悲剧人生意识。

教学手段与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过程:

(包括授课思路、过程设计、讲解要点及各部分具体内容、时间分配等)

一、文学概况

二、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三、唯美主义与王尔德

第二节英国文学与哈代

一、概述

1、社会状况

19世纪晚期,英国正值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盛世。

资本主义长足发展;自然科学日新月异;传统道德君临上位。

3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70年代成为世界工厂,“日不落帝国”。

1833年能量守恒定律发现,1859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出现,英国开始对外扩张,对印度、中国进行殖民统治。

国内传统道德、清教伦理的统治。

伦理标志:

绅士淑女风范,人生由义务所成。

维多利亚女王给长子的备忘录有三条:

外貌服饰、待人接物、言谈举止要得体。

工业发展,清教道德却恒常不变,造成社会的沉闷、虚伪。

一切行为的前提是“这样行吗?

”——人性的枷锁、创作的枷锁。

整个世态在畸形发展,一面是清教伦理的束缚;一面是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的功利主义对传统文化的背叛…种种思想在相互冲击作用。

2、文学状况

19世纪后期英国文学在诗歌、小说、方面均获得较高成就。

诗歌领域出现丁尼生、白朗宁,创作由浪漫主义的激情转向深沉的内省,由直抒胸臆转向客观描述、隐喻和暗示,风格由热情转向宁静(可参见《维多利亚诗选》)。

丁尼生与华兹华斯齐名,融古典与浪漫诗风为一体,清新幽雅,被成为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诗魂。

白朗宁以客观描写、心理分析见长,创作“独白体”诗。

戏剧:

继莎士比亚后,没有出现影响较大的剧作家。

19世纪后期出现讲究结构、内容肤浅的“佳构剧”,到19世纪末,萧伯纳的剧作借鉴易卜生的问题剧,使英国戏剧得到复兴。

小说:

维多利亚晚期的小说呈两种形态,传统模式与趋向现代的。

如哈代、高尔斯华绥、威尔斯、吉卜林等。

哈代(后文专述)

高尔斯华绥创作上的传统色彩较浓,代表作品是《福尔赛世家》三部曲(包括《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

写福尔赛家族的兴衰史。

庞大的福尔赛家族有企业家、房地产经纪人、食利者,几个主要家庭成员的矛盾纠葛显示其冷酷自私的性格。

尤其主人公索米斯其最高生活目的就是攫取财富、占有一切财产:

豪华住宅、名画、古董、女人——福尔赛家族的群体性格就是占有欲和财产意识。

小说通过这个家族反映世纪末英国资产阶级的掠夺本性以及道德精神的堕落。

威尔斯是著名的科幻小说家。

以幻想的离奇怪诞的故事影射现实社会,著名作品有《星际大战》、《隐身人》。

吉卜林,殖民文学的代表,鼓吹白人优越,白种人的责任是以西方文明改造东方,给野蛮落后的民族以秩序、法律与文明。

为大英帝国侵略扩张唱赞歌的作家。

二、哈代与《德伯家的苔丝》

托马斯·哈代(ThomasHardy1840—1928)是跨世纪的文学巨子。

他以富于诗意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19世纪后期英国西南部乡村的生活,展示维多利亚盛世繁花锦彩的生活掩盖下的贫困、虚伪,在人与环境的悲剧性冲突中表现悲剧人生意识。

1、创作概况

哈代出生在英国南部多塞特郡一个石匠家庭。

他的家乡是农业郡,几乎没有近代工业。

哈代少年时代在乡村学校读书,后到郡城的一所学校学习拉丁语言和文学。

16岁离开学校,跟一名建筑师当学徒。

1862年到伦敦,在一个名建筑师手下当绘图员,同时钻研文学、哲学。

后来因身体不能适应伦敦的气候,返回故乡。

从事建筑工作,同时开始文学创作。

青少年时代,哈代曾经虔诚地信仰上帝,后来受达尔文进化论和叔本华意志论的影响,形成返回自然、天命论、悲观论思想,往往以命运、“弥漫的宇宙意志”来解释人的行为遭遇。

因此在他叙述的乡村故事中,主人公的命运、作者对生活的解释总是透露出深刻的悲观无奈。

哈代生活创作的年代正是资本主义现代文明踌躇满志地胜利,传统的乡村社会惨淡解体的时代。

“一个世界已死,另一个世界却无力诞生”,在这两个世界的夹缝中,哈代由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转入对资本主义畸形关系的悲剧吟唱。

哈代的文学创作以诗歌开始。

他一生留下8部诗集,《威塞克斯诗集》、《今昔诗集》、《时光的笑柄及其它》等。

哈代的诗是他思想情感的展露,题材广泛,友谊、爱情、自然风光,对友人的思念、对生命苦难的呐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宇宙神秘意志的困惑。

诗风简朴自然,意象简单明了,注重色彩和音乐性,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哈代的小说主要完成在70——90年代。

这时期英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造成城市贫富的对立,而且使乡村经济迅速瓦解。

70年代爆发农业危机,小农经济破产,大批农民颠沛流离。

哈代目睹并反映了乡村社会的深刻变化。

哈代一生创作14部长篇小说。

他把这些小说分为三类:

罗曼史与幻想小说;爱情阴谋故事;性格与环境小说。

“性格与环境小说”是哈代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由于这些小说都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广大农村地区为背景,所以又称“威塞克斯小说”。

早期的威塞克斯小说保留了宗法制乡村风习,具有田园诗色彩;后期威塞克斯小说转向悲剧性社会题材,以人与环境的对立批判非人化的社会环境,表现个体农业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走向崩溃,和谐的家长制关系变为畸形的金钱关系。

这些小说具有古朴的乡土民俗特点,也具有浓厚的悲观宿命意识。

如《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无名的裘德》、《德伯家的苔丝》。

《还乡》以爱顿荒原为背景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在巴黎经营珠宝多年的富商克林·姚伯厌恶城市的喧嚣生活,回到故乡想投身家乡的教育事业,用现代知识武装农民。

他的新婚妻子游苔莎·斐伊热情好动,一心向往巴黎的享乐生活。

她所以结婚,就是希望丈夫带她离开穷乡僻壤。

两人不断发生误会、冲突,失望之余,终于与丈夫的表妹夫苇狄私奔,途中双双溺水而死。

克林的社会理想也因为得不到农民的理解支持而破灭,最后作了传教士。

他痛苦地意识到:

“我们不能打算怎样在人生里光荣前进,而只能打算怎样不丢脸地退出人生。

”——小说中爱顿荒原的描写是英国小说中为数不多的散文佳作。

爱顿荒原成为支配人类命运的神秘力量,一种永恒精神的象征,冷漠地注释着变幻无常的人生,人类在这种永恒的精神面前渺小而无力。

《卡斯特桥市长》写打草工人亨查尔酒后在集市上把妻女买给过路的水手纽逊,酒醒后悔恨不已,发誓永不喝酒。

此后勤奋努力,经营粮食生意,终于发财至富,当上卡斯特桥市长。

她的妻子以为纽逊死在海里,携女儿归来。

在一家团聚之时,亨查尔与合伙人闹翻,在竞争中破产,当年出卖妻女的丑闻被揭露。

妻子死后,与女儿相依为命,可是纽逊又突然出现,认领女儿离去。

亨查尔众叛亲离,孤独死在爱顿荒原的一个草棚里。

小说的宿命论色彩比以前的小说更为浓厚,无论他怎样赎罪,都逃脱不了命运的打击捉弄。

小说的现实主义描绘也揭示出卡斯特桥古老的宗法制经济在资本主义经济力量的打击下走向没落解体的社会现实。

威塞克斯小说中成就最高的是《德伯家的苔丝》(后文专述)。

《无名的裘德》被认为是《苔丝》的姊妹篇。

写裘德的生活、爱情悲剧。

裘德是个孤儿,被穷亲戚抚养成人,当了石匠学徒。

他聪明好学,一心想进基督寺大学学习,却由于贫困被拒之于学校大门之外。

后来受到一个庸俗的荡妇艾拉白拉的引诱,草率成婚。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和深爱着自己但已经结婚表妹淑相遇、相爱。

两人同居,生有子女。

由于不结婚而同居,受到社会习俗礼教的谴责压抑。

工作被辞退,求职住宿遭到拒绝刁难,只得四处流浪。

孩子渐渐长大,觉得自己是父母的累赘,大孩子将弟弟吊死后,自己上吊自尽。

淑受此打击,精神上完全崩溃,认为是上帝的惩罚,回到原夫的身边。

裘德穷困潦倒,酗酒而死。

在这部小说里哈代对英国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以裘德和淑的命运悲剧控诉社会法律制度、婚姻制度、以及陈规陋习、虚伪的伦理道德如何扼杀人的自由意志和合理愿望。

哈代的小说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因素侵入英国农村后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变化,展示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农民的悲惨命运和心灵创伤。

他的创作主题主要是表现人与社会、环境的悲剧冲突。

在主人公的悲剧故事中弥漫着悲观宿命色彩。

他的叙述带有忧郁的抒情特点,自然景物的描写渗透强烈的主观情愫。

2、《德伯家的苔丝》(1891)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在乡村经济解体、农民贫困破产的大背景下,写了苔丝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作品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资产阶级“正人君子”们指责哈代“想要借这些书揭起反抗一切社会礼法的旗帜,掀起推翻一切神圣道德的风潮”。

哈代在原书第一版序言中指出:

如果为了真理而开罪于人,那么宁可开罪于人,也强似埋没真理。

小说的副标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副标题下引用莎士比亚的诗句作为题词:

“可怜你这受了伤的名字,我的胸膛将是一张床,供你将养”。

表明作者对苔丝的同情、道义上的评价。

①苔丝的悲剧

小说围绕苔丝一生的遭遇展开。

如图示:

 

苔丝是马勒村一个美丽、勤劳的姑娘,“自然的女儿”。

祖上曾是显赫的贵族,但到父亲一代已经是贫苦的农民。

苔丝很早就帮助父母干活,养家糊口。

一次父亲醉酒后,为了赶在星期六集市上把蜂蜜送到零售商手里,天不亮苔丝就和弟弟赶着小货车去凯特桥。

途中与早班的邮政车相撞,老马王子被戳穿前胸死去。

靠作小生意过活的德伯,生意作不成了。

为了生存,母亲再三要她去攀认本家。

无奈苔丝来到纯瑞脊养鸡场亚雷家作女工。

阔少亚雷垂涎于苔丝的美貌,占有了她的身体。

苔丝成了“失了身的女人。

苔丝离开亚雷家,生下亚雷的孩子,不久孩子死去,苔丝遭到人们的白眼、歧视。

为谋生苔丝到芙仑谷养牛场作女工。

场主的儿子安玑·克莱爱上了苔丝。

苔丝战胜了内心的犹豫矛盾,答应了安玑·克莱的求婚。

新婚之夜,苔丝讲述了自己失身的遭遇,安玑·克莱把苔丝看作外表纯洁而内心淫恶的女人,遗弃了苔丝,只身到巴西。

苔丝来到棱谷槐农场做女工,繁重的劳动使她难以支撑。

亚雷又来纠缠。

家里遭变故,父亲猝死,母亲重病,弟弟妹妹们无人抚养,苔丝又重新落入亚雷手中,成为他的情妇。

安玑·克莱在巴西历经磨难,痛恨自己对苔丝的遗弃,回国后找到苔丝,但为时已晚。

安玑·克莱的归来,使苔丝感到无比绝望。

她两度失去所爱的人,所有这一切都是亚雷所致,在愤怒中杀死亚雷,追赶上安玑·克莱,在荒野中度过极短暂的幸福日子,最后被士兵逮捕,处以绞刑。

②苔丝的形象及意义

苔丝是作者饱含激情塑造的农村少女形象。

她纯洁美丽、淳朴倔强。

古朴的乡村生活使她具有高尚的心灵、自然本真的情感。

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出身贫寒却从不自贱。

她对攀附本家感到厌恶,到德伯家去只是想去干活、作帮工养家糊口。

她珍视情感,看重爱情。

她爱安玑·克莱,是因为他的善良开明、情感高尚。

苔丝的性格又很坚强、富于反抗精神。

小说通过三个重要的情节事件写苔丝的悲惨命运、她的屈辱和反抗。

第一,被亚雷奸污,成为纨绔子弟的牺牲品。

倔强的苔丝愤然离开亚雷家,抗拒不公平的社会,重建为人的尊严。

她诘问:

“女人的贞节真的一次失去就永远失去了吗?

……一切有机体都有恢复原状的能力,为什么单单处女的贞洁就该没有呢?

”在她的孩子死后,牧师不肯超度亡灵,苔丝宣布永不再进教堂,她带领弟弟妹妹们为无辜的孩子超度亡灵。

第二个重要事件是被安玑克莱遗弃,成为虚伪道德偏见的受害者。

苔丝真诚地爱着安玑·克莱,内心为自己的失身而痛苦,她向安玑·克莱坦白自己的遭遇,却遭到遗弃,在精神心灵上受到致命的打击。

第三个重要事件是再次失身亚雷并手刃亚雷。

在棱谷槐农场,虽然干着力所不及的繁重劳动,她却从不求人怜悯施舍,为养活弟弟妹妹们,她不得不再次失身亚雷。

在极度的痛苦绝望中,她杀死亚雷。

结尾被俘的场面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荒原古老破旧的悬石坛遗址,横七竖八的石柱,苔丝从安睡中醒来,东方一抹银光,斜坡上几个士兵的身影渐渐移过来。

苔丝听凭内心本真情感灵性的呼唤,超越习俗、道德、宗教的假象,走向存在的自然状态,为真挚的情感走上祭坛。

作者发出诘问:

“哪儿是保护苔丝的天使呢?

哪儿是她一心信仰的上帝呢?

苔丝的悲剧有着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通过“自然女儿”的毁灭、田园生活的毁灭,揭露了维多利亚盛世掩盖下农民的贫困、屈辱,资本主义势力侵入英国乡村后引起小农经济的解体、农民的破产,也揭露了资本主义宗教、道德、法律习俗的虚伪。

造成苔丝悲剧的根源是以亚雷为代表的恶势力及其强大的后盾——国家机器、宗教法律、道德习俗,也包括具有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安玑·克莱的传统伦理观念的戕害。

安玑·克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形象。

他是具有民主进步思想的青年,鄙视阶级偏见、等级观念,厌恶喧嚣堕落的城市生活。

不愿意像父亲那样作牧师,服务于上帝,而更愿意服务于人类。

在与乡村的大自然、与苔丝的接触中,感受到清新、和谐、淳朴,对苔丝的爱是尊重的、平等的。

但他对本阶级的背离又是十分有限的,“一旦事出非常,他却不知不觉地还是信从小的时候所受的教育,还是成见习俗的奴隶”。

他仍然以传统的贞节观来看待女人的纯洁与否,因此,当苔丝向他坦白过去所受的侮辱,他没有割舍的旧道德观念扼杀了他内心真实的情感,尽管他也有过放荡行为,并得到了苔丝的原谅,但却不能原谅原本无罪的苔丝。

这从精神上摧毁了苔丝,酿成了苔丝更深重的悲剧。

③《苔丝》体现的哈代小说的特点

《苔丝》鲜明地体现了哈代小说的思想艺术风格。

首先,贯穿在哈代小说中悲剧色彩和宿命意识。

哈代小说的冲突是悲剧性的,主客体之间尖锐对立之中,主体的力量美好、弱小,客体的力量邪恶强大,在主客体的抗争中,人物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

在情节的叙述中,夹杂感伤的议论和抒情。

把人物的苦难不幸归之于命运的操纵。

《苔丝》的序言引用莎士比亚《李尔王》中葛罗斯托的话:

“天神掌握着我们的命运,正像顽童捉到飞虫一样,为戏弄的缘故杀死我们。

”小说结尾“那众神的主宰对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

”把苔丝的命运上升到人类的悲剧命运高度,人对命运无知也无奈。

人的命运如同福音书上被撒的种子一样,落在路旁的被践踏,天上的飞鸟又来吃尽了;落在盘石上的,出来就枯干了;落在荆棘里的,被荆棘挤住了;落在好土里,生长起来,结实百倍。

正如作品中苔丝与弟弟亚伯拉罕的对话:

“姐姐,你不是说每一个星星都是一个世界吗?

“是。

“都跟咱们这个世界一样吗?

“我不大知道,不过我想是。

有时,好像咱家的苹果树上的苹果一样,大多数都很光滑,没有毛病,另有几个是有毛病的。

“咱们住的这个是光滑的,还是有毛病的?

“是有毛病的。

“这么些没毛病的世界,咱们偏偏投生在有毛病的世界上,真倒霉。

——现实世界是贫瘠的、有毛病的,且是无法选择的。

与命运相关的是巧合与偶然。

如家世的被发现、老马的死、结婚前给安玑克来的信意外塞在地毯下面,仿佛人生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偶然的因素,一步步将她推向悲剧。

其次,景物描写的抒情性。

自然景色的描写与人物命运、作家情感处于一致和谐之中,既是客观的自然,也是被作家主观情感浸润的自然。

如作品开始五朔节欢乐的气氛、少女们在草地上歌唱舞蹈,群山环抱的布蕾谷充满生机。

在展示主人公厄运时,对荒原黑夜的描写则占有较大的比重。

情景交融,给人以深刻的美感。

再次,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注意在矛盾冲突中刻画心绪流程,表现人物复杂的心态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如苔丝在养牛场与安玑·克莱的相处,面对克莱的表白,她内心的激动兴奋、忧伤焦虑,幸福、痛苦、恐惧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人物性格立体、丰满、真实。

三、唯美主义与王尔德

1、唯美主义

19世纪后期欧洲文坛出现唯美主义文学思潮。

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戈蒂埃,英国的王尔德。

唯美主义强调艺术的独立性,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超功利原则。

其思想艺术特点是:

①认为艺术具有独立的生命,它的目的是创造美而不是真,它与政治、道德功利无关,只注重形式美。

着力探索文学形式,文学与音乐、绘画之间的关系。

②艺术是心灵的故乡,它高于生活,高于一切。

在生活和艺术之间保持着不可逾越的栅栏,这就是优美的风格、理想化、装饰性。

艺术非但不依赖于生活,反过来生活应该追随模仿艺术。

2、王尔德

重要作品有:

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剧本《莎乐美》、童话集《快乐的王子》。

《道林·格雷的画像》通过怪诞的故事写艺术和美的永恒。

青年男子道林·格雷青春美貌,在享乐主义的引导下,纵情声色,每当他享受堕落的时候,画像便变得憔悴而又丑陋,他要毁掉自己堕落的痕迹,但他用刀子刺向画像时,砰然倒下的是自己,死去的格雷形容枯槁,而画像上的格雷却青春焕发。

这个故事表达了生命易逝、艺术永恒的思想。

现实是享乐的堕落的,而艺术却是超越于生命之上的。

王尔德的诗剧《莎乐美》借圣经的故事表达美和艺术高于一切的思想。

莎乐美爱上了洗礼者约翰,遭到拒绝,借希律王的手杀死了约翰,拥着他的头狂吻。

为了获得美而不顾一切、牺牲一切。

思考题:

1、分析苔丝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2、结合作品谈谈贯穿在哈代小说中悲剧意识与宿命论色彩。

3、哈代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

4、唯美主义文学有哪些特点?

4、解释概念:

唯美主义威塞克斯小说

 

授课题目

§§八(三)十九世纪后期俄国国文学与托尔斯泰

授课类型

理论课

首次授课时间

学时

4

教学目标

了解十九世纪后期俄国文学概况。

熟悉重要作家作品,把握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思想和创作特色。

理解安娜悲剧原因和意义义及《复活》“清醒的现实主义”。

重点与难点

托尔斯泰主义;安娜悲剧原因和意义;《复活》“清醒的现实主义”;陀氏小说的现代性

教学手段与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过程:

(包括授课思路、过程设计、讲解要点及各部分具体内容、时间分配等)

一、托尔斯泰与《复活》

二、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三、契诃夫短篇小说

第三节俄国文学与托尔斯泰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罪与罚》

“残酷的天才”,“心理描写艺术大师”。

1、生平、思想与创作:

彼德拉谢夫斯基小组。

流放、苦役生活。

癫痫病。

“土壤派理论”。

2、主要作品:

《穷人》小人物题材。

生活与心理的深入开拓

《双重人格》小公务员高略德金的怯懦心理。

幻觉想象与病态、分裂人格描写。

《被侮辱被损害的》苦难现实、苦难体验与净化。

《死屋手记》见闻录式小说。

抨击沙皇牢狱制度,揭示狱吏的惨无人道。

探讨犯罪根源。

《白痴》娜斯塔西娅的悲剧,美的毁灭。

没落贵族众生相。

梅思金公爵,基督热爱精神化身。

3、小说创作特点:

思想特征:

展示资本主义残酷的社会关系,真实描绘了俄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贫困生活。

深化、发展了“小人物”主题,将平民生活引入文学作品。

政治、哲学、伦理、人性等方面的紧张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主题,如两重人性、超人主题、偶合家庭、罪与罚主题等,因而其作品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人性内涵的发掘远胜于对社会现象的描绘。

艺术特征:

深层心理描写与潜意识心理开掘。

独白、象征、梦境、幻境、意识分裂等最隐秘的心理活动,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多重性。

戏剧性强,情节曲折离奇,发展迅速,故事进展跌宕起伏。

“复调小说”特征。

复调小说是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关于小说模式的划类,“复调”系音乐术语又称“多声部”。

巴赫金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为“复调小说“,这种小说是“大型对白”,其中充满种种的微型对白,有主人公与自我、主人公与作者、主人公与主人公之间的对白,小说的思想为多个人物所独有,一切人物思想意识等都在结构上处于平等地位、作者的声音只是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象乐曲中的不同声部,互相对话,共同奏成交响曲。

4、《罪与罚》

社会心理小说。

拉斯科尔尼科夫。

赤贫、犯罪、惩罚与救赎。

主题:

描写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的苦难,揭露贫困造就犯罪的黑暗现实。

探讨社会犯罪根源及道德伦理问题。

否定超人理论,依靠宗教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