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评价实验报告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524559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评价实验报告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生评价实验报告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生评价实验报告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生评价实验报告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生评价实验报告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生评价实验报告1.docx

《学生评价实验报告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评价实验报告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评价实验报告1.docx

学生评价实验报告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结题报告

鲁山县琴台第二小学

主要内容:

本课题旨在改善传统的教育评价理论体系,有效地探索新课程下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理论,促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寻求发展性评价的理论机制,丰富教育的综合素质评价理论。

本课题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

提倡教师应当关心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高度重视学科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极意义和作用;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容,享受作为评价主体的学生在自评及互评过程中情感价值上的愉悦体验。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的评价,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过程,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的关注点、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素质的提高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产生了“我能行”的自信心,形成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拥有不断进取,决不低头的耐力和抗挫折能力。

并为今后的发展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

关键词: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1、课题背景

几年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地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发展,随着这种推进,课程改革与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成为能否使素质教育获得突破性进展的核心与关键的问题,亦成为教育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而学生评价又是“评价问题”的重中之重。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县的实施,改革原有的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已成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性问题。

传统的学习评价以"知识获得"为价值追求,学生在课业负担上不断加重,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无暇顾及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进入新课改实验之后,尤其是认真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与《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之后,深切感受到,评价改革首先是评价理念的变革,因而,要重新认识评价的功能效用,要彻底改变以往过于单一、集权的评价方式,通过评价要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从当前我国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1、评价目的:

对于学生品德和习惯的评价过于模糊、过大、不够具体;对于学业成绩的评价主要用于甄别和选拔,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2、评价内容: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中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感、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3、评价标准:

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4、评价方法:

过于单一,一般为等级评价+综合性评语。

这样评价被班主任“垄断”,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水平;

5、评价主体:

教师成为现行评价的唯一主体,而评价的真正主人公——学生则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式;

6、评价重心:

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由此可见,现阶段学生评价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与当前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已很不相符,甚至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成了极大阻碍。

因此,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探究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的评价方式是当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为此,我们选取了“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学生素质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学生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指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断获得发展。

三、研究目的

1、探索和构建一套适应素质教育需求,符合少年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能够全面、公正、科学评价学生的制度,以此激励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健康成长。

2、激励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使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和积极发展。

3、通过有效实施“自评互评”活动,不断培养和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4、建立学生评价工作科学、持续、有效的重要保障机制。

5、探索出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评价方式和思路。

6、通过组建实验队伍,开展理论与实证的研究,使广大教师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评价改革;并提供先进科学的评价方法,建立交流研讨的平台。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基于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内容,本研究主要侧重于开发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发展目标的评价维度的具体化和开发适合小学生的评价手册。

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体现:

(1)评价主体互动化。

改变单一的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2)评价内容多元化。

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帮助学生拥有自信,以质性评价为基础,以量化评价为补充构建和谐的评价体系。

(3)评价过程动态化。

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予多次评价机会,促进评价对象的学习的转变与发展。

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

本课题力图以"研究--尝试--反思--提升"为研究模式,力图在尝试中研究,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学习、分析和占有,了解国内外关于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最新进展和实际状况,掌握关于学生评价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文献综述是帮助研究者了解和把握与本课题相关内容的研究进展现状,研究者把文献资料中反映出的研究动态,与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标方向进行比较和借鉴,修定研究目标,完善研究方向。

2、案例研究法

在研究中选择一个或多个与儿童有关的某事件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对其进行观察、调查、追踪,获取相关的信息或资料,对一个个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寻找通过评价促学生发展的标准、方法及操作步骤。

3、行动研究法

根据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出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理论假设,在实践情景、实践条件保持自然状态的情况下,将理论假设应用于开放的、自主的评价活动中,对师生的教育行为进行监控,加强案例研究,在一定时间内,将效果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探索出开展促进发展的评价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经验总结法

采用经验总结的形式。

对事实材料,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筛选、分析、积累、总结,并使之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以加强实验教师的进一步反思,促进评价研究活动的开展,达到提高以评价促发展的目的。

5、问卷调查法

包括问卷调查、活动调查等形式,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状态,在调查的过程中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问题。

了解整体与个体的兴趣、爱好等相关评价的内容,以便设计更符合学生心理、能力的评价指标。

通过自评、同学互评、小组评价、教师总评来确定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本课题研究的其它辅助方法有:

观察法、统计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五、研究任务

1.研制评价内容及标准。

明确评价内容是评价工作的第一步,《纲要》强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的非学业方面的发展。

学业成绩的评价,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其标准就是学科学习目标。

教师在一个单元、一节课教学之前就必须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立具体恰当的评价目标,用清楚、简炼、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示出来。

非学业方面的评价,主要包括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行为与习惯等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即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目标。

这里要注意两点:

一是在实施评价时,一般性发展目标与学科学习目标是无法截然分开的。

实际上,学科学习是实现一般性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科学习目标中应该也必然要包含或渗透一般性发展目标的内容。

二是要坚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反对将评价内容进行主次分配的做法,尤其要摒弃以牺牲学生其它方面的健康发展为代价而片面追求学业成绩的做法。

2.设计评价方法及工具。

学生发展性评价除了使用纸笔测验以外,更为强调用质性评价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情景测验法、行为描述法等。

在设计具体的评价方法时,要考虑工具的设计应利于评价学生的进步,调节老师的教学,为家长们提供孩子在校学习的情况等方面。

实验中,要力求将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广泛收集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搭建一个全方位的评价平台。

(1)形成性评价:

主要体现评价的诊断功能。

以学习内容及其具体行为目标为参照。

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手段主要有:

实施课堂观察、课堂练习与检查、作业考查、单元测验等。

在以往的评价中,对课堂实施观察重视不够,因此,在实验中我们将加强课堂观察这一环节的操作。

在实施课堂观察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应关注学生的其它方面,如学习态度、合作交流、思维能力等。

要构建课堂观察评价表进行评价。

针对以往单元测验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评价等问题,实验中,我们要研制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的单元测试卷,特别对答卷不满意的学生,可采用二次评价。

(2)表现性评价:

主要体现评价的诊断和促进的功能。

以个人的发展为参照。

表现性评价实际上就是对被评价者在完成表现性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观察与评估。

常用的表现性评价主要有:

结构性表现、口头表述、模拟表现、做实验或调查、创作作品、完成研究项目评价等。

其中,结构性表现任务是评价者事先精心设计并指定的、相对比较简单的表现性评价。

如设计一个流程图、电路图,创作一首诗或一个短篇故事,用四个三角形拼几何图形,演示如何将酸和水混合等。

它可以是纸笔表现,也可以是非纸笔表现。

但这里的纸笔表现不同于传统的纸笔测验,它是一种强调在模拟情境中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方式。

在实际评价时,到底选择哪一种或哪几种表现性任务,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景的特征来决定。

选择表现性任务的类型,除了要考虑所要评价内容的特质以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时间、空间、设备条件等。

(3)终结性评价:

主要体现鉴定的功能。

以课程目标为参照。

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可以是纸笔测验与学生表现性评价相结合。

以往的终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与单元测验卷一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各学科在实验中要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终结性评价方式。

3.变化评价的主体及形式。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因此,我们在实施评价时,要改变以教师为评价“中心”的倾向,谋求让学生、教师、家长都成为评价的共同参与者,并把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功效。

4.探索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

过去的评价结果大都以定量方式呈现,实践表明,定量评价既存一些弊端,也不完全适合质性评价。

因此,实验中,我们要努力探索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

通过对“分数”、“等级”、“评语”、“成长记录袋”几种形式的科学组合来呈现学生学习成绩和非学业成绩的实验研究,使老师、学生、家长都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使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客观、全面。

六、研究步骤及措施

该项实验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并采用如下措施进行。

1.准备阶段(2008年11月一2009年2月):

为开展实验做好思想、人员、组织的前期准备,创设实验的必要条件。

(1)成立课题实验小组

课题研究组负责人:

黄振江

成员:

李金满宋淑玲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