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23550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洛阳一高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2月月考

语文试卷

1、基础知识与语言运用与名句背默(2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愆期(qiān)屋椽(yuán)敛裾(jù)鲑珍(xié)

B.愀然(qiǎo)譬如(pì)匏樽(bāo)吐脯(b?

C.廿四(niàn)葳蕤(wēiruí)蕈菌(xùn)踯躅(zhú)

D.瞥见(piē)猗郁(qí)伶俜(pìn)婆娑(su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B.在专题会议上,多位委员建议政府要理性面对节假日“拥挤踩踏”等重大突发事件,不要因噎废食,取消正常的游览观光活动。

C.徜徉在戒备森严的洛阳博物馆里,如同漫游在悠久的河洛文化长廊中,精选展出的展品件件都是承载着河洛文化的吉光片羽。

D.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有能望其项背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如果没有一群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创建优质中学无疑是纸上谈兵,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更是痴心妄想。

B.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在于构建成熟的在岸和离岸金融市场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全球投资者和交易者对人民币的路径依赖和网络效应。

C.太阳岛国际雪雕艺术博览会在完成了冰雪艺术长廊的施工后,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兴奋地徜徉其间,犹如置身于童话世界。

D.由亚历克斯·嘉兰执导的好莱坞大片《湮灭》自上映以来收获了无数观众的赞誉,也在社交平台引发了一波波讨论高峰。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B.《离骚》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座高峰,也是一部杰出的抒情长诗。

屈原在这首诗中反复抒发了自己要求革新的政治抱负,热情洋溢地表达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关怀,愤怒地揭露了楚国最高统治者的自私、昏庸和腐朽。

C.南朝的《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和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全诗长达1700余字,可谓古诗中的鸿篇巨制。

它生动地叙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婚姻悲剧的全过程,控诉了封建礼教,赞颂了焦刘两人对爱情的忠贞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D.《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文选》。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5.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

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我们崇尚英雄,不仅因为英雄引领了历史车轮的前进,①,可以穿过岁月、直抵人心。

一句话说得好,英雄不是点燃的蜡烛,而是一束纯净的阳光。

生命终有逝去之日,蜡烛终有燃尽之时,但“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献身精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豁达胸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敢刚毅,②。

以英雄为路标,我们才能廓清思想的迷雾,看清前行的方向,不会走偏路、走错路。

6.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诗经》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欢乐场景,暗含“青马竹马”之意的两句话是,。

(2)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带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对此坚定地表示:

“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的“,”两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题(31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①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②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③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④。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⑤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⑥,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⑦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①磬(qìng):

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②扣,通“叩”,敲击,敲打。

③桴(fú):

鼓槌。

④硿硿(kōng)焉:

硿硿的(发出响声)。

⑤噌(chēng)吰(hóng):

形容声音洪亮。

⑥罅(xià):

裂缝。

⑦窾(kuǎn)坎(kǎn)镗(tāng)鞳(tà):

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7.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临:

靠近;鼓:

振动。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虽:

即使;鸣:

使……发出响声,使动用法。

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扣:

敲击;聆:

听。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

乘船,名词用作状语;适:

恰好。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向:

刚才的。

)  

汝识之乎(识:

通“志”,记住。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敲打。

大石侧立千尺(侧:

名词用作状语,在旁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B.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C.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D.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即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

《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它简要记述了全国137条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

B.中国干支历采取天干地支计算年、月、日、时,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如“丁丑”。

C.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奖善行,称为谥或谥号,如周景王、魏庄子。

D.公元前522年周景王铸造了一套名叫“无射(yì)”的大型编钟。

无射是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意律,故用“无射”作钟名。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或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绘形绘声,写得十分出色。

B.文章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

C.作者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徐察细勘之意;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相同,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

D.作者在和儿子谈话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的缘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

“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

“正此佳婿邪!

”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

“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

“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曾与人书云:

“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

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1.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B.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C.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D.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厢:

古代庙堂东侧的厢房。

后泛指正房东侧的房屋。

文中指正房东侧的房屋。

B.门生:

原指转相传授学业者,亲授业者为弟子。

晋、南北朝时指世家豪族的依附人口。

C.序:

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多用来交代写作文章的缘由、目的或介绍作者的情况。

序的种类很多,有诗序、书序、赠序等。

“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D.《道德经》:

又名《老子》,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

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意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

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隶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和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即将到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感遗憾。

1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2)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三、古代诗歌阅读(1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

出嫁。

②蕡(fén):

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zhēn)蓁:

草木茂盛的样子。

15.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________的形式。

(2分)

16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7、18题。

咏史(其二)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

金:

指汉金日磾(jinmidi),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

张:

指汉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

《汉书·张汤传赞》云:

“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

”七叶:

七代。

珥(ěr耳):

插。

珥汉貂:

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

冯公:

指汉冯唐,他曾指责汉文帝不会用人,年老了还做中郎署长的小官。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两句写的是松树苍郁茂盛却长在山间水沟低处,而那低垂摇摆的初生小树却长在高高的山上。

B.三四句中,“彼”指的是山上的小树,它会渐渐长大,变成和松树一样高,拥有阔大的树荫和百尺长的枝条。

C.“胄”,古代帝王和贵族的长子。

“蹑”,登。

这一句的意思是贵族世家的子弟能轻易登上高位。

D.最后四句点明,历史上冯唐是具有奇伟之才的人,但因为出身贫寒始终未能受到封赏,坐上高官。

E.这首古体诗气势雄健,笔调挺拔,形象鲜明,情感浓烈,充分体现了作者独树一帜的诗歌风格。

18.这首诗通篇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四、现代文阅读(20分)

(一)课内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丙)数着一丝一丝(丁)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9.给文中甲、乙、丙、丁空缺处选择词语,最适当的一项是(3分)

题次

A

听见

B

听得

C

细听

D

聆听

20.这一幅庭院秋景图,突出故都之秋什么样的景物特点?

从选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4分)

(二)课外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梨花风起正清明

丁立梅

祖母走后,祖父对家门口的两棵梨树,特别地上心起来。

有事没事,他爱绕着它们转,给它们松土、剪枝、施肥、捉虫子,对着它们喃喃说话。

这两棵梨树,一棵结苹果梨,又甜又脆,水分极多。

一棵结木梨,口感稍逊一些,得等长熟了才能吃。

我们总是等不得熟,就偷偷摘下来吃,吃得满嘴都是渣渣,不喜,全扔了。

被祖母用笤帚追着打。

败家子啊,糟蹋啊,响雷要打头的啊!

祖母跺着小脚骂。

我打小就熟悉这两棵梨树。

它们生长在那里,从来不曾挪过窝。

那年,我家老房子要推掉重建,父亲想挖掉它们,祖母没让,说要给我们留口吃的。

结果,两棵梨树还是两棵梨树,只是越长越高、越长越粗了。

中学毕业时,我约同学去我家玩,是这么叮嘱他们的,我家就是门口长着两棵梨树的那一家啊。

两棵梨树俨然成了我家的象征。

我家穷,但两棵梨树,很为我们赚回一些自尊。

不消说果实成熟时,逗引得村里孩子没日没夜地围着它们转。

单单是清明前后,它们一头一身的洁白,如瑶池仙子落凡尘,就足够吸人眼球。

我们玩耍,掐菜花,掐桃花,掐蚕豆花,掐荠菜花,却从来不掐梨花。

梨花白得太圣洁了,真正是“雪作肌肤玉作容”的,连小孩也懂得敬畏。

只是语气里,却有着霸道,我家还有梨花的。

——我家的!

多骄傲。

祖母会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

那是要烧给婆老太的。

她一边叠纸钱,一边仰头看向梨树,嘴里念叨,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婆老太可有得吃了。

婆老太是在我五岁那年过世的。

过世前,她要吃梨,父亲跑遍了整条老街,也没找到梨。

后来,我家屋前就多出两棵梨树来,是祖母用一只银镯换回栽下的。

每年,梨子成熟时,祖母都挑树上最好的梨,给婆老太供上。

我们再馋,也不去动婆老太的梨。

我有个头疼脑热的,祖母会拿三根筷子放水碗里,嘴里念念有词。

等筷子在水碗里终于站起来,祖母会很开心地说,没事了,是你婆老太疼你,摸了你一下。

然后,就给婆老太叠些纸钱烧去。

说来也怪,隔日,我准又活蹦乱跳了。

那时,对另一个世界,我是深信不疑的。

觉得婆老太就在那个世界活着,缝补浆洗,一如生前。

有空了,她会跑来看看我,摸摸我的头。

这么想着,并不害怕。

特别是梨花风起,清明上坟,更是当作欢喜事来做的。

坟在菜花地里,被一波一波的菜花托着。

天空明朗,风送花香。

我们兄妹几个,应付式地在坟前磕两个头,就跑开去了,嬉戏打闹着,扎了风筝,在田埂道上放。

那风筝,也不过是块破塑料纸罢了,被纳鞋绳牵着,飘飘摇摇上了天。

我们仰头望去,那破塑料纸,竟也美得如大鸟。

祖母走后,换成祖父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

祖父手脚不利索了,他慢慢叠着,一边仰头望向梨树,说,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奶奶肯定会欢喜的。

语气酷似祖母生前。

我怔一怔,坐他身边,轻轻拍拍他的手背。

我清楚地知道,有种消失,我无能为力。

祖父突然又说,你奶奶托梦给我,她在那边打纸牌,输了,缺钱呢。

我听得惊异,因为夜里我也做了同样的梦,梦见祖母笑嘻嘻地说,我每天都打纸牌玩呀。

我信,亲人之间,定有种神秘通道相连着,只是我们惘然无知。

祖母走后三年,祖父也跟着去了。

他们在梨花风起时,合葬到一起。

他们躺在故土的怀抱中,再不分离。

2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祖母走后,祖父有事没事就绕着两棵梨树转,并对它们喃喃自语,表现了祖父的孤独及对祖母的思念。

B.文章对祖母的描写最为生动,文中画线句子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C.文章最后写“梨花风起”时祖父与祖母合葬在一起,这样的结尾,虽有些悲情却是文章诗意的绾结。

D.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意蕴丰富。

两棵梨树,凝结了一家四代人的情感。

22.文中的梨树寄托了哪些情感?

请结合文章简要归纳。

(5分)

23.文章以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诗中的一句诗“梨花风起正清明”为题,有何作用?

(6分)

五.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云,色分白黑,形有万千,有时带雨,飘散随风,望之如画,品之如诗,引人遐想,启人感怀。

你眼中的云是什么样的?

云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感悟?

请以“看云”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呈现你眼中的云,表达你对云的感受、感悟。

要求:

选好角度,明确文体;写景抓住特征,想象合理,抒情、议论真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洛阳一高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2月月考

语文答案

1、CA.屋椽(chuán)敛裾(jū)B.匏樽(páo)吐哺D.猗郁(yī)伶俜(pīng)

2、AA.踌躇满志:

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不符合语境。

B.因噎废食:

因为吃饭噎住过,索性连饭也不吃了。

比喻因为怕出问题,索性不干。

此处正确。

C.吉光片羽:

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

此处正确。

D.望其项背:

能够望得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

3、DA.搭配不当,一支教师队伍;B.“关键在于”和“是十分重要的”杂糅;C.中途易辙,把“在”放到“太阳岛”之前。

4、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格萨尔王传》。

5、①更因为英雄身上闪耀的精神光芒。

②却可以穿越时空而凝为不朽。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6.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7.B(适,往。

8、A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像要扑打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发出磔(zhé)磔的鸟鸣声;又有一种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的叫声)。

9.C谥号用以褒贬善恶,不只褒奖善行。

10.C先写出了“栖鹘”之名,写水“大声发于水上”。

11、C

12、D老子为春秋晚期

13、D“述先为会稽”。

14、

(1)王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待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

(2)、王羲之曾和一群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15、重章叠句

16、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

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17、B(“彼”指的是前文提到的苗。

18、对比手法:

前四句用“松”和“苗”的形象、位置不同对比,五六句用“世胄”和“英俊”的职位对比,最后四句用“金张”和“冯唐”的功业、地位不同对比。

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世族权贵依仗祖业窃居高位,出身寒微的人虽有才能却只能屈居下位的不公平用人现象的强烈。

19.B

20清、静、悲凉。

(2分)“碧绿的天色”等,“清”;“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破屋”、“漏下来的日光’等,悲凉。

(2分)

21、B(文章中无神态描写)

22、①梨树寄托了祖父对祖母的深切怀念;②梨树寄托了祖母对“我”的疼爱;③梨树曾记载着祖母对婆老太孝顺的故事,和祖母对婆老太的深切怀念;④“梨花风起”曾给“我”家带来自尊,也给“我”童年留下美好的记忆,因此蕴含着“我”对童年的怀念;⑤梨树寄托了“我”对祖母、祖父的深切怀念;⑥梨树和满树梨花是绵绵不断的亲情和爱的象征。

(5分,回答一点给1分,回答四点给5分。

23、①点明了清明的节候特征,使文章充满了诗意美。

②浓缩了文章的主要事件。

③是贯穿全文的物化线索。

④含蓄地表现了怀念亲人这一主题。

(借物寄情,表现了丰富的意蕴。

)(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