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必读文言文.docx
《小升初必读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必读文言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升初必读文言文
小升初必读文言文
1、《杨氏之子》
【南朝】刘义庆 《世说新语》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词语解释】
氏:
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曰:
说。
夫子:
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
摆放,摆设。
甚:
很。
诣:
拜见。
未闻:
没有听说过。
示:
给……看。
惠:
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
就,于是。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
“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
2、《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词语解释】
鼓:
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峨峨:
高。
兮:
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绝:
断绝。
念:
指伯牙心里所想的,所要表达的内容。
善:
擅长,善于。
若泰山:
就好像泰山一样。
若:
好像。
曰:
说。
善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意为“好啊”,“妙啊”。
洋洋:
广大。
谓:
认为,觉得。
之:
代词。
必:
一定。
所念:
(心中)所想到的。
得之:
知道,明白。
必定准确的知道。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知趣相同和有共同语言的人。
近义词:
知己、知交、知友。
破琴绝弦:
把琴摔坏,把弦拉断。
不复鼓:
复:
再,重新。
再也不弹琴。
【译文】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
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
“好啊!
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
”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
“弹得真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在我耳边流淌!
”俞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里想的。
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
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弦挑断,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这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俞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此后,因为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寻或乐曲美妙,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心意,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
因为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专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3、《学弈》
《孟子·告子上》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词语解释】
(1)弈:
下棋。
(2)弈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
全国。
(4)之:
的。
(5)善:
善于,擅长。
(6)使:
让。
(7)诲:
教导。
(8)其:
其中。
(9)惟弈秋之为听:
只听弈秋的教导。
(10)虽:
虽然。
(11)之:
指弈秋的教导。
(12)鸿鹄:
天鹅。
(13)援:
引,拉。
(14)缴:
本课指有丝绳的箭。
(15)之:
他,指前一人。
(16)俱:
一起。
(17)弗若:
不如。
(18)矣:
了。
(19)为:
谓,说。
(20)其:
他,指后一个人。
(21)与:
吗。
(22)曰:
说。
(23)非:
不是。
(24)然:
这样。
【译文】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
说:
“不是这样的。
”
4、《两小儿辩日》
【战国之郑国】列御寇《列子·汤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
“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
【词语解释】
辩斗:
争论。
以:
认为。
去:
距离。
日中:
正午。
及:
到。
车盖:
车篷 盘盂:
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沧沧凉凉:
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
阴凉的意思。
决:
判决,判定。
探汤:
把手伸到热水里。
汤,热水。
孰:
谁 为:
通“谓”,以为,认为
汝:
你 知:
通“智”,智慧。
游:
游历、游学故;原因 知:
知道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说(或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询问其中的的原因。
一个小孩儿说: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一些。
”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到正午时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儿说:
“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一样,到了正午(中午)时太阳就像一个放物体的器皿一样,这不是距离远的东西小而距离近的东西大吗?
”
另一个小孩儿说:
“太阳刚出来时让人感觉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正午(中午)时就感觉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温暖,这不是近的热远的凉吗?
”
孔子听了不能决断(判决)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知道的多呢?
”
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
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呢?
这是视觉的误差、错觉。
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
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浩瀚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
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一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
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离我们近些呢?
也不是。
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
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在地面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5、《精卫填海》
《山海经》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词语解释】
1、曰:
叫作。
2、发鸠之山:
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
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
形状。
5、乌:
乌鸦。
6、文首:
头上有花纹。
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音同“笑”):
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
这。
9、炎帝之少女:
炎帝的小女儿。
10、故:
所以。
11、湮(音同“音”):
填塞。
古今异义词:
赤足:
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6、《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词语解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坠--落。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
"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
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7、《夸父逐日》
《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词语解释】
逐走:
赛跑。
逐:
竞争。
走:
跑。
入日:
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渴:
感到口渴。
欲得饮:
想要喝水解渴。
河、渭:
即黄河,渭水。
北饮大泽:
大湖。
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北: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未至:
没有赶到。
道渴而死:
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弃:
丢弃。
为:
成为。
邓林:
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邓林即“桃林”。
逐日:
追逐太阳。
词类活用:
北饮大泽北:
名词活用做状语,向北
古今异义:
①“夸父与日逐走” 走:
古义:
跑。
今义:
行
②“饮于河、渭” 河:
古义:
专指黄河。
今义:
泛指所有河流
【译文】
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下落的地方时,(他感到)渴,想要喝水,在渭水、黄河里喝,黄河渭水不够,(于是去)北边喝大湖的(水),未等(喝到),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手杖丢在(路边),长成了(一片)桃林。
8、《郑人买履》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
“吾忘持度!
”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
【词语解释】
1.郑:
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
想。
3.者:
......的人。
(定语后置)
4.先:
首先。
5.度(duó):
量长短。
6.而:
连词,表承接。
7.置:
放,搁在。
8.之:
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
他的。
10.坐:
通假字:
同“座”;座位。
11.至:
等到
12.之:
到……去 13.操:
拿,携带。
14.已:
已经。
15.得:
得到;拿到。
16.履:
鞋。
17.乃:
于是,这才。
18.持:
拿。
19.度(dù):
量好的尺码。
20.反:
通假字:
同“返”,返回。
21.市:
集市,市场。
22.罢:
散,结束,停止。
23.遂:
最终。
24.曰:
说。
25.宁(nìng):
宁可。
26.无:
不。
27.自信:
相信自己。
通假字:
1、“置之其坐”中的“坐”同“座”,指座位。
为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