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洞通道桥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
《涵洞通道桥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涵洞通道桥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涵洞通道桥施工作业指导书
涵洞通道作业指导书
为更好加强涵洞、通道施工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结合各工序进行精细化、标准化引导管控,确保现场施工紧凑连续,及时保障农灌渠道正常使用,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施工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以起到超前指导作用。
一、安全准备
根据《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H30-2015)要求,按照边通车边施工专项方案,完成临时便道及安全设施的布设工作,建立健全施工路段的警告、导向、限速等标志。
各标志必须齐全、鲜明、醒目,并在夜间具有良好的反光效果,施工标志应符合国际GB5768-9标准。
标志破损或丢失应及时修复补上。
涵洞、通道桥开挖等所有需要实施交通管制的路段,分段分批合理施工,并严格按方案实施。
保证改扩建工程、新旧路拼接等路段的施工安全和交通畅通。
便道的修筑要求:
便道的宽度应不小于5m,坡度不大于15%,一般与旧路纵向平行设置(下坡),不宜垂直旧路下坡设置。
根据通道所在位置,对场地采用推土机进行整平后,组织施工人员、机具进场、并备足材料,准备好施工用水、用电,修好临时便道。
现场安全准备或设施配置验收不合格,不得进行施工。
二、图纸审核
施工前应对涵洞、通道、圆管涵各部位的设计标高、断面尺寸、长度、工程量(钢筋、混凝土、台背回填等)以及与其它相关图纸的参数是否一致(如与横断面中坡比、顶宽、顶面高程等)进行全面复核。
在现场放样的核对中,应重点校对:
涵洞前后的沟渠标高、平面位置、填土高度或净空是否符合顺接要求。
实地放样后应核查地下管线、地上电缆光缆线杆、坑穴沟窖等情况,包括改移工程量等进行核实,以免开挖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或安全事故等。
对以上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请示或上报处理。
三、基底处理
开挖基坑至设计标高后,进行基地承载力检测,达到设计要求时直接进行支模放样及支护工序。
承载力不符合要求时按照变更设计程序进行基底超挖换填。
本项目基底处理主要采用换填砂砾垫层,现场根据基底有无积水进行材料粒径或掺配选择,以满足透水和挤淤稳固地层的需要,其处理宽度在基础两侧加宽50cm。
基底换填深度取得监理签认,并留存影响资料。
四、施工方法
涵洞施工遵循先准备后施工,先下部后上部,先内部后外部。
基坑开挖可采用一般开挖法或反开挖法。
分离式涵洞先将基础回填后,再进行支撑梁浇筑及铺底施工。
盖板安装后方可进行台背对称回填。
临时过水(改移水渠)两种方案:
①涵洞位置处于干渠时,与水利部门充分联系沟通,确定准确的关闸和浇灌时间,择机抢挖基坑和浇筑涵洞。
②涵洞位置处于小型沟渠位置时,上游侧拦截水流,开挖集水坑,用潜水泵抽水满足附近地块的浇灌,同时抢挖基坑浇筑涵洞。
针对特殊气候条件下的混凝土浇筑、养生质量控制难度大。
采取以下施工措施:
混凝土拌制采用掺加外加剂和较大的坍落度,浇筑时错开高温时段分层振捣密实。
养生由项目部统一配置土工布覆盖,并固定洒水车全天候流动喷洒,在构造物点由劳务队配置养生水罐,水由项目部供应。
施工队负责水车流动间隙养生。
同时加强施工过程控制,标准化施工,确保达到质量目标。
4.1施工工艺流程
测量放线→基坑开挖→基底处理→涵台支模→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支撑梁及铺底施工→盖板安装→涵背回填→洞口及附属工程施工
4.2测量放线
涵洞测量放线应根据就近构造物基底情况,进行基底换填研判,减少工序一次开挖成型,保证后续施工连续均衡。
涵洞一般以基础平面为依据进行坐标计算。
开挖线应包括八字墙、50cm工作宽度、正常安全放坡、机械施工坡道等。
敷设临时水准点,作为施工过程高程控制依据。
桥涵中心线引至两端木桩上,以便随时进行中心线检查,测量放线成果须经监理工程师复核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
施工放线时,必须注意桥涵全长及洞口的准确位置。
检查涵洞的具体位置、角度、进出口标高与实际地形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则立即报请进行移位或标高调整。
4.3基坑开挖
基坑开挖采用机械开挖,人工配合修整。
挖基坑时做好排水沟及集水坑,开挖过程中控制好开挖深度及几何尺寸,机械开挖底部应预留10cm作为人工清底,基础每侧加宽50cm的工作宽度。
严禁机械直接挖至基底换填标高,以免机械拢动地基,影响基底承载力。
如发生超挖严禁用原土回填,需采用砂砾回填,基坑回填时,要进行夯实,夯实密度不小于96%。
当承载力不足时,采用碎石进行分层夯实回填,回填厚度满足图纸设计要求。
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4.4砂浆垫层施工
基底承载力检测合格后,根据基础放样线及标高情况,按照支模基面进行砂浆找平。
厚度5-10cm、宽度10-20cm,强度M10砂浆。
砂浆层平面密实平整,并应洒水养生。
4.5模板架设
根据施工涵台的表面面积准备足够的钢模、竹胶板(异形部分用)、钢架管、管扣、大头木楔、拉杆、浇筑工具。
钢模单块面积不小于1.5m2,要求表面平整,钢模与钢架管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的承受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项荷载。
保证结构物各部分形状、尺寸准确。
在涵台正面采用新钢模或精挑细选的钢模,使用前检查模板的背肋及边肋,如有脱焊开口或卷边杜绝使用。
钢模的长和宽应逐块检查,要求误差+0;-1mm,面板端偏斜应小于0.5mm。
管扣在使用前应逐个检查是否有裂缝及滑丝,如有裂缝或滑丝不得使用。
4.5.1在基础浇筑完成后在襟边预埋30cm不小于Ф20的钢筋,埋设20cm,间距70cm,外露10cm。
基础表面清理干净后用全站仪放出前墙及侧墙点共4点,准确定位涵台平面尺寸;同时必须用钢卷尺校核无误后用墨斗将点连成线。
4.5.2在支架范围对地基进行夯实,消除支架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对支架的变形。
4.5.3首先第一层模板按照台身平面几何尺寸拼好后开始搭设支架,支架按双排设计,前排横向钢管间距为50cm,竖向钢管间距为75cm,竖向每道为两根布设。
后排钢管与前排的距离设置为100cm~150cm,前后排支架距离以剪刀架施工成型角度45~60°为宜。
前排底层横向水平杆做为扫地杆时,距地面的高度应小于10cm,以便利用预埋钢筋加固。
后排底层横、纵钢管距地面高度不大于35cm,以便打锚杆加固。
架管必须以模板主肋为传力点,模板主肋承受次肋传递的荷载,起到加强模板结构的整体刚度和调整平直度的作用。
立杆必须垂直,横杆必须水平,严格按照间距进行施工,支架或支撑的着力点必须设置在模板主肋上。
高度大于2米的墙身要由底到顶连续设置剪刀撑及水平撑,剪刀撑的夹角应在45~60°之间以确保支架的受力。
中间每排每列设置斜撑,斜撑与横管或竖管连接,斜撑应支撑在坚固的地面或坡面,并加大头楔进行加固。
模板与支架完成后对模板设置对拉杆进行校正、加固,拉杆采用Ф12以上钢筋加工,钢筋与丝杆连接处采用双面焊,焊缝长度不小于6cm,且要求焊缝饱满。
拉杆间距按横竖100cm设置,且横竖成排方便混凝土的浇筑,模板校正后拉杆上严禁行走攀爬,导致模板变形。
全面完工后派专人对扣件螺丝及拉杆螺丝进行逐个检查,防止工人在施工中漏紧、漏上造成跑模、涨模。
4.5.4模板拼装后要求板面平整,接缝严密不漏浆,表面平整度不大于3mm,竖直度不大于0.1%H(H为墙身高),且不大于10mm。
模板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不大于2mm。
支架应稳定、坚固,能抵抗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振动和偶然撞击。
4.5.5模板加固校正自检合格后,申请监理验收。
验收合格后进行模板打磨喷刷新机油或脱模剂,严禁使用废机油。
刷油后如不能及时浇筑,防止灰尘对模板的污染,对模板采用贴薄膜保护,在浇筑时分层揭掉。
4.6钢筋加工与安装
钢筋在钢筋加工棚统一下料加工。
桥涵施工队从钢筋加工棚领用,运至工地现场绑扎。
钢筋在现场堆放时需上盖下垫,避免锈蚀。
严禁直接在地上随意摆放。
绑扎钢筋要求钢筋绑扎牢固,特别是墙体钢筋要临时支撑牢固。
钢筋加工严格遵循节约原则,按照设计图纸准确下料,不得随意过多或过少切割浪费钢筋,应综合考虑合理搭配,结合使用焊接钢筋进行钢筋加工施工控制作业。
钢筋的表面应洁净,使用前应将表面油渍、漆皮、鳞锈等清除干净。
钢筋应平直,无局部弯折,成盘的钢筋和弯曲的钢筋均应调直。
采用冷拉方法调直的钢筋时,Ⅰ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2%;(HRB335、HRB400牌号)螺纹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1%。
钢筋接头采用搭接或帮条电弧焊时,宜采用双面焊缝,双面焊缝困难时,可采用单面焊缝。
钢筋接头采用搭接电弧焊时,两钢筋搭接端部应预先折向一侧,使两接合钢筋轴线一致,接头双面焊缝的长度不应小于5d,单面焊缝的长度不应小于10d(d为钢筋直径)。
钢筋绑扎时注意钢筋位置的准确性和保护层厚度。
钢筋混凝土在浇筑前应注意检查钢筋的保护层用预制的塑料垫块绑扎在钢筋上,梅花形布置,其间距不大于100cm。
砼养护7天后进行伸缩缝和墙身拉杆孔的处理,拆除内外侧模板,抽出对拉螺杆,采用1:
2水泥砂浆将对拉螺杆孔封堵。
为确保美观,须掺入适量水泥和白水泥,经试验试配,使封堵颜色与墙身砼颜色色泽一致后,方可进行封堵填抹。
4.7混凝土浇筑
4.7.1浇筑混凝土前先扫干净杂物、积水,堵塞模板缝隙及孔洞。
超过2米的墙身必须架设串筒或溜管,防止混凝土向模板内倾卸时发生离析。
准备好浇筑工具,配备备用振动器及发电机。
夜间施工必须有足够的照明设施。
4.7.2混凝土浇筑时按30cm一层厚度从一端向另一端浇筑,在下层混凝土初凝或能重塑前浇筑完成上层混凝土,如因故停止浇筑,停止时间不得超过两小时。
振捣时振动棒与模板保持5cm~10cm的距离,插入下层混凝土深度5cm~10cm为宜,振动棒移位间距不大于30cm,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为20~30秒,振捣时快插慢拔,以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出气泡、表面呈现浮浆为度,不得过振、超振。
4.7.3在浇筑过程中由专人看守模板、支架,掌握混凝土浇筑高度,并对已经浇筑超过的背管与模板主肋用大头楔进行加固,防止下层混凝土初凝收缩时产生缝隙,在振捣上层混凝土时流浆。
逐个检查扣件的受力情况,检查拉杆受力情况,检查模板是否变形,发现情况及时停止浇筑,加固处理后方可继续进行浇筑。
4.7.4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拆模后出现粘模或麻面,在浇筑过程中设专人及时处理由振捣及卸混凝土时溅到模板表面的混凝土,清理干净后再次刷油方可继续浇筑。
对于现浇混凝土基础、台身及台帽,基础浇筑时,应在接近基础顶20CM内埋设符合要求的钢筋,钢筋应清洗干净,在捣实的混凝土中埋入一半左右,应分布均匀,净距不小于1M,距结构侧面和顶面的净距不小于15CM,基础顶面与涵台相接部分应拉成毛面。
4.8拆模、养生
4.8.1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初凝前进行二次收面,收浆后及时覆盖洒水养生,终凝后拆模前在混凝土顶面蓄水养生,并对模板进行浇水降温,缩小混凝土内表温差,减慢降温速度,早期潮湿养护有利于表层混凝土强度的增长,防止混凝土表面裂缝的产生。
拆模后用土工布或养生布严密包裹、浇水养生7天,养生期保证混凝土表面水饱和。
4.8.2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时且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致因拆模而受损坏时方可拆除,模板、支架的拆除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的原则顺序进行,拆掉的模板、架管及时分类堆放,对模板表面及时清理。
拆除模板、支架时,不得损伤混凝土结构。
新浇筑混凝土外观缺陷的处理与维护:
对于新浇筑的混凝土难免由于施工过程中诸多因素影响会产生外观质量的缺陷,因此,在拆模后应及时进行必要的修复处理,来保证混凝土达到稳定强度时拥有较好的外观和平整度质量。
外观质量缺陷主要有:
粘模、蜂窝、麻面、漏浆离析、墙面大面积红锈或黄斑面、模板接缝错台多、局部裂缝、颜色深浅不一、局部跑模涨肚或凹凸不平等。
针对以上缺陷的解决方法有两种:
主要关键的措施是在支模过程及完成时进行有针对性充分预防加固。
宜在混凝土浇筑完成24小时后抓紧组织拆模,边拆边进行处理。
4.9支撑梁及铺底
基础回填使用砂砾,采用立式冲击夯分层夯实,松铺厚度10-15cm。
填至支撑梁高度时,按照设计间距架设模板,浇筑支撑梁砼。
拆模养生回填砂砾垫层至设计标高。
在浇筑混凝土前洒水湿润地面,然后浇筑铺底混凝土,振捣密实收光表面,注意沉降缝位置断开以及与进出口沟渠的平顺衔接。
4.10盖板吊装:
采用汽车吊安装就位。
盖板安装前应先测量台帽标高修凿平整,并用砂浆摸平,按照图纸位置弹出板块标准位置线。
吊车在安装前经过严格检修。
吊装时,机械修理人员随时在场,能保证机械的正常运转,运输盖板的车辆在行走过程中一定要平稳,防止盖板产生过大的负弯矩而开裂。
当汽车式起重机将盖板吊起时,在台帽上平铺三层油毛毡,然后将盖板准确就位。
预制盖板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时方可进行吊运。
安装前,全面检查预制构件成品及涵台尺寸。
运输车辆在运输盖板时一定要平稳,以防盖板在运输过程中受损。
盖板安装完毕后,须清扫冲净,充分湿润后再在板与台背间、板与板之间的缝内用小石子填塞顶紧并填塞10号砂浆,当其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方可进行台背回填。
板顶填土高度必须达到50-100cm,才能允许机械通过。
4.11沉降缝的处理:
沉降缝的设置必须使基础、台身、盖板贯通,并在一个垂直面上,基础、台身混凝土浇筑分段长度与盖板预制等按设计4-6m要求提前规划。
施工时用木板刷沥青自涵底至涵顶上下贯通,宽2cm。
在基础顶面以下,填嵌沥青木板或沥青砂,并在流水面边缘以1:
1水泥砂浆填塞,深度15cm。
在基础顶面以上洞身接缝外侧以热沥青浸制麻筋填塞,深度为5cm;洞身内侧以水泥砂浆填塞,深度15cm。
涵洞外侧防水措施为在涵洞与填土接触部分均涂热沥青两道,每道厚度1.5mm。
4.12八字墙
涵洞铺砌按照设计尺寸及规范要求进行施工,铺底时应保证砂浆饱满,以起到支撑梁及承受雨水冲刷的作用,底面的流水坡度要平顺,保证流水畅通。
八字墙砌筑前要在地面上进行准确放样,放样完毕后即可挖基坑。
基坑开挖完成后挂线进行八字墙及墙身支模,保证平整度≤5mm,呈扇形布置。
厚度及配合比要符合设计规定。
4.13圆管涵
管涵基础完成后,把钢筋砼圆管用吊车稳放在砼基础上,要求各管节直顺,管内相邻的高差不大于5mm管节接头处用沥青麻絮填充。
以保证管节间不漏水,管节接头处的外部用15cm宽的油毡、沥青与加固材料共同缠绕密封住,然后再用沥青在外部刷上一层,保证外部的水分不渗透进入涵管内。
4.14旧涵接长
新旧涵相接流水面平顺是质量控制的重点。
此外,结构物的强度、相接处的沉降缝处理也是施工的关键。
旧涵接长应先检查旧涵轴线与设计资料是否相符,不符时应通知监理工程师及设计代表变更。
接长部分必须与旧涵平顺衔接。
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免扰动、破坏旧涵基础及结构稳定。
施工时需检查轴线放样和涵底标高准确性,确保整涵涵洞轴线顺直、无偏位和涵底坡度直顺。
拆除新建涵洞宜分半幅两次施工,管涵应注意基础沉降缝与管节接缝对齐,半幅施工时应确保另一半幅有足够行车宽度。
4.15文明施工
施工现场须将安全网、防撞锥筒(通车段)、安全反光防护板、爆闪灯、减速警告标示、构造物标示牌、施工重地严禁进入、注意坍塌坠落等安全文明设施配置齐全,并固定稳固。
现场施工材料、机具规整整齐并加以防护或反光材料标示,不得对行车或路人造成危害。
及时做好临时防排水设施。
凡在本涵洞施工作业的人员必须进行安全培训,施工期间高度警惕和防备土方的滑塌、高空落体等。
必须穿戴防护用品,不得违反劳动纪律进行危险作业或操作。
班组负责人认真做好班前的训话和机械检查工作,并安排1名现场安全人员进行巡检。
施工结束后应派人员对施工场地的材料、模板及机具等清理干净或集中整齐堆放,施工废杂物清理干净运至弃土场深埋处理,并将场地进行平整碾压。
五、验收标准
5.1涵洞总体基本要求:
涵洞施工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规范和有关技术操作规程要求进行。
各接缝、沉降缝位置准确,填缝无空鼓、开裂、漏水现象;预制构件接缝应与沉降缝吻合。
涵洞内不得遗留建筑垃圾、杂物等。
外观鉴定
1)洞身顺直,进出口、洞身、沟槽等衔接平顺,无阻水现象。
2)帽石、一字墙或八字墙应平直,与路线边坡、线形匹配,棱角分明。
3)涵洞处路面平顺,无跳车现象。
4)外露混凝土表面平整,颜色一致。
5.1.4涵洞总体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
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规定分
1
轴线偏位(mm)
明涵
20
用经纬仪检查,纵横向各2处
2
暗涵
50
2
涵底铺砌厚度(mm)
+40,-10
用尺量3-5处
1
3
涵底流水面高程(mn)
±20
用水准仪、尺量检查洞口2处,
拉线检查中间1-2处
3
4
长度(mm)
+100,-50
尺量:
检查中心线
1
5
孔径(mm)
±20
用尺量3-5处
3
6
净高
明涵±20,暗涵±50
尺量:
检查3-5处
1
5.2涵台基本要求
1)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混合料的质量和规格必须符合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按规定的配合比施工。
2)地基承载力及基础埋置深度须满足设计要求。
混凝土不得出现漏筋和空洞现象。
外观鉴定:
涵台线条顺直,表面平整。
蜂窝、麻面面积不得超过该面面积的0.5%。
深度超过10mm者必须处理。
表5.2.2涵台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权值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D或F检查
3
2
断面尺寸(mm)
±15
尺量:
检查3-5处
1
3
竖直度或斜度(mm)
0.3%台高
用垂线或经纬仪测2处
1
4
顶面高程(mm)
±10
用水准仪测3处
2
5.3盖板安装:
安装前,盖板、涵台、墩及支撑面检验必须合格。
盖板就位后,板与支撑面须密合,否则应重新安装。
板与板之间填充材料的规格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与沉降缝吻合。
板的填缝应平整密实。
表5.3盖板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权值
1
支撑面中心偏位(mm)
10
尺量:
每孔抽查4-6个
2
2
相邻板最大高差(mm)
10
尺量:
抽查20%
1
表5.4钢筋加工及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1
受力钢筋间距(mm)
两排以上排距
±5
同排
梁板.拱肋
±10
基础、锚碇、墩台、柱
±20
2
箍筋、横向水平钢筋、螺旋筋间距(mm)
±10
3
钢筋骨架尺寸(mm)
长
±10
宽、高或直径
±5
4
绑扎钢筋网尺寸(mm)
长、宽
±10
网眼尺寸
±20
5
弯起钢筋位置(mm)
±20
6
保护层厚度(mm)
柱、梁、拱肋
±5
基础、锚碇、墩台
±10
板
±3
表5.5扩大基础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2
平面尺寸(mm)
±50
3
基础底面
标高(mm)
土质
±50
石质
+50,-200
4
基础顶面标高(mm)
±30
5
轴线偏位(mm)
25
表5.6墩、台帽或盖梁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2
断面尺寸(mm)
±20
3
节段错台(mm)
5
4
轴线偏位(mm)
10
5
顶面高程(mm)
±10
6
支座垫石预留位置(mm)
10
7
大面积平整度(mm)
5
表5.7一字墙和八字墙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权值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D或F检查
4
2
平面位置(mm)
50
检查墙两端
1
3
顶面高程(mm)
±20
用水准仪检查墙两端
1
4
底面高程(mm)
±50
1
5
竖直度或坡度(%)
0.5
吊垂线:
每墙检查2处
1
6
断面尺寸(mm)
不小于设计
尺量:
各墙两端断面
2
表5.8管座及涵管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
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规定分
1
相邻管节底面错台(mm)
管径≤1m
3
尺量:
检查3-5个接头
2
管径>1m
5
2
管座或垫层混凝土强度(mm)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D检查
3
3
管座或垫层宽度、厚度(mn)
≥设计值
尺量:
抽查3个断面
2
六、台背施工
6.1台背作为台后处理的重点难点部位,现场作业必须高度重视实体质量的检查和验收。
6.2按照设计要求对原地面进行清理、挖台阶、碾压后,采用同类土质或内摩擦较大的砂石材料进行填筑。
同层面时注重搭接部位两侧衔接碾压与检测。
6.3台背回填要在构筑物强度达到75%以上时进行。
对靠近结构物30cm范围内要用小型设备夯实,不能用压路机碾压,以防造成构筑物的损伤。
压路机不能用强振碾压,尽量避免振动碾压。
涵洞分离式基础内侧较窄时采用小型设备分层夯实填筑,填筑厚度不大于20cm。
对于台背部分,要求从底层开始用压路机碾压填筑。
并注意和旧路基或者原地面接触部分按照路基施工要求开挖台阶。
涵洞的台背填土要在八字墙或者翼墙施工完成、盖板吊装完成后再进行回填。
6.4台背路基与锥坡填土同时进行,要求从构造物基础顶面或涵洞顶部至路床顶面压实度均达到96%,基底压实度应不小于91%。
对于大型机具难以压实的地方,应采用小型的手扶振动夯或手扶振动压路机薄层碾压。
对涵顶50cm以内填料尽量采用轻型静载机械压实,以达到规定的压实度标准。
a填料采用天然砂砾,粒径不大于100mm。
b采用20t以上压路机碾压,并注意与已填路基的衔接,然后分层回填压实。
d填筑时,应在涵洞两侧对称均匀分层回填夯实,涵顶填土压实厚度大于1m时,方可通过重型机械和汽车。
e严格控制每层填筑厚度不超过20cm,并用红油漆在台背进行标注。
桥涵构造物台后路基填土处理范围
构造物类型
底部处理宽度b(m)
上部处理长度(m)
备注
桥梁
每侧=4或H
每侧>(H+H×1.5)
H为桥台、涵背处路基填土高度,当H≤4m时,台背回填底部处理宽度b=4m;当H>4m时,台背回填底部处理宽度b=H。
涵洞
每侧=2.5
每侧>(2.0+H×1.5)
6.5台背预压
为减少桥台与路堤衔接处的施工后差异沉降,在桥涵、台背基坑回填范围顶部进行预压处理,预压填土厚度以路面厚度与行车荷载等在换算确定为2.4m,预压填土四周均采用袋装码砌,顶部铺设防水土工布。
同时,在预压填土堆中间及两侧设置沉降监测装置,预压区路基两侧设置水平位移监测装置对台背路基在预压情况下不同时刻的沉降量、沉降速率以及路基在填土预压情况下的稳定性进行监测。
七、便道处理
7.1便道的填料采用同路基一致的材料。
7.2路基内便道的施工方法和质量同路基一样,应在路基施工前一次修筑完成。
路基填筑时,与同层衔接处按照结合部重点处理,碾压密实不留隐患。
7.3路基外侧便道可采用三级公路标准执行,注意洒水维护。
工程结束后应对便道进行清理或地表恢复。
八、四新技术
本节需参照项目QC、工法或科研项目试验成果执行。
九、资料归档
8.1按照分部分项或具体部位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卡,采取“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
8.2内业资料与现场施工同步,杜绝“三假”现象。
重难点部位要保存完整的影像资料。
8.3每晚召开简短的碰头会,解决现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汇总整理当天各断面施工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