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一》考试大纲《社会心理学解读生活 诠释社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220980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一》考试大纲《社会心理学解读生活 诠释社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社会心理学一》考试大纲《社会心理学解读生活 诠释社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社会心理学一》考试大纲《社会心理学解读生活 诠释社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社会心理学一》考试大纲《社会心理学解读生活 诠释社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社会心理学一》考试大纲《社会心理学解读生活 诠释社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一》考试大纲《社会心理学解读生活 诠释社会》.docx

《《社会心理学一》考试大纲《社会心理学解读生活 诠释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一》考试大纲《社会心理学解读生活 诠释社会》.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一》考试大纲《社会心理学解读生活 诠释社会》.docx

《社会心理学一》考试大纲《社会心理学解读生活诠释社会》

Ⅰ、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一)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的目的

    《社会心理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健康心理学专业的必考课程,是为了培养和检验自学考生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和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应用专业课程。

  社会心理学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一门现代社会学科。

它既有极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力求对人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或文化行为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做出解释。

学习并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有利于提高社会工作与管理者的理论意识、工作方法和管理水平,并且结合社会工作与管理、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好地进行工作,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

系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系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方法。

对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处理、归纳、综合,培养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重点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社会化;社会动机和社会态度;社会沟通;社会群体及其行为;社会角色;文化与人格。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属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都属于心理学科的主干课程。

学习本课程的学员应该在掌握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的基础上,并对社会学、管理学、管理心理学以及哲学有一定的基础。

II、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自学考试应试者应在了解国内外不同学者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掌握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征,明白影响和制约社会行为的因素,并能够深入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应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个全面的理解与掌握,既要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也要掌握具体的研究方法,还必须清楚不同的研究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应了解社会心理学孕育时期最具有社会心理学特征的研究的理论线索,理解社会心理学形成时期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借鉴,掌握社会心理学形成的标志,认识社会心理学的来源,熟悉社会心理学确立时期主要的社会心理学家,明白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的现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定义2、我国学者的阐述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个体社会心理学2、群体社会心理学3、应用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1、心理学方法论原则2、社会学方法论原则3、比较文化方法论原则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

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个案研究法5、跨文化研究法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及偏向问题

1、偏向问题2、伦理问题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四)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五)我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简况

  三、考核知识点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识记: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2)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定义;(3)我国学者的阐述

  2.领会:

(1)个体社会心理学;

(2)群体社会心理学;(3)应用社会心理学。

  3.简单应用:

比较社会相互作用论与行为科学的不同解释。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识记:

(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2)心理学方法论原则、(3)社会学方法论原则、(4)比较文化方法论原则。

  2.领会:

(1)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及偏向问题;

(2)偏向问题;(3)伦理问题。

  3.简单应用:

(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

(2)观察法、(3)实验法、(4)调查法、(5)个案研究法、(6)跨文化研究法

  (三)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1.识记:

(1)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2.领会:

(1)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3.简单应用:

(1)我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简况。

第二章成为社会的一员——社会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自学考试者应掌握社会化的概念,了解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了解个体社会化进程的主要阶段以及在不同阶段中的重要他人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意义;深刻理解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个体社会化的任务、目标以及在人生中的意义是不同的;特别了解早期社会化,尤其是早期亲子关系的意义;理解社会角色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理论(三)社会化的历程

第二节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一)道德社会化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三)政治社会化

第三节社会化的途径

(一)遗传物质基础

(二)社会环境与教育

三、考核知识点

1、社会化概述2、社会化的主要内容3、社会化的途径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化概述

1.识记:

(1)什么是社会化;

(2)社会教化;(3)个体内化;(4)社会人

2.领会:

(1)社会化的理论;

(2)社会化的历程。

3.简单应用:

皮亚杰与“儿童认知发展”。

(二)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1.识记:

(1)道德认知;

(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

2.领会:

(1)性别角色是怎样获得的;

(2)政治社会化。

3.简单应用:

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那里。

(三)社会化的途径

1.识记:

(1)遗传的概念、

(2)文化的定义。

2.领会:

(1)遗传物质基础;

(2)社会文化;(3)学校影响;(4)大众传播媒介。

3.综合应用:

遗传物质、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关系。

第三章认识自己——自我意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自学考试者应掌握什么是自我意识的概念,了解自我意识结构和作用。

理解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了解自我评价、自我美化、自我表现等自我过程;深刻理解自我意识的几个重要方面,理解自我觉察、自尊、自我评价、自我效能、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表现。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二)自我意识结构(三)自我意识作用

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自我觉察:

把目光投向自己

(二)自尊:

你怎样评价自己(三)自我效能:

你有多大信心完成这件事(应用研究的三个领域)

(四)自我控制:

你能把握住自己吗

第三节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诞生:

你知道自己是谁吗

(二)性别认同:

你是男孩还是女孩(三)性别边缘:

关注同性恋

第四节自我过程

(一)自我评价

(二)自我美化(三)自我表现

三、考核知识点

1、自我意识概述2、自我意识的几个重要方面3、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4、自我过程

四、考核要求

(一)自我意识概述

1、识记:

自我意识概念、自我意识结构、

2、领会:

自我意识的作用

3、简单应用:

自我意识的三个部分。

对应心理过程自我意识的三个结构。

(二)自我意识的几个重要方面

1、识记:

自我觉察、自尊、自我效能的概念、。

2、领会:

自我效能应用研究的三个领域、自我控制

3、综合应用:

你怎样评价自己,自我控制的行为类型。

(三)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1、识记:

性别认同、性别边缘

2、领会:

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3、综合应用:

如何理解和解释性别边缘现象。

(四)自我过程

1、识记:

自我评价、自我美化、自我表现。

2、领会:

自我美化的几种方式、

3、综合应用:

评价个体的自我表现。

第四章对社会的认识与推理—社会认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社会认知的途径,理解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同时应该了解印象的形成,掌握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社会认知的概念及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懂得社会认知的对象包括哪些类型,并能了解影响人们进行准确社会认知的因素包括哪几个方面以及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差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同时,对于不同的社会心理学家所提出的有关于社会认知的理论必须要能熟练地掌握与运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二)社会认知的途径

第二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一)认知者因素

(二)认知对象的因素(三)认知情景因素

第三节印象形成

(一)社会印象及其特点

(二)印象形成的主要法则(三)印象形成中的认知偏差(四)印象管理

第四节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一)归因理论

(二)归因原则(三)归因偏差

三、考核知识点

1、社会认知及其特征2、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3、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4、社会认知的归因理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认知及其途径

1.识记:

社会认知。

2.领会:

社会认知的途径

(二)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1.识记:

(1)认知者因素

2.领会:

(1)认知对象的因素;

(2)认知情景因素

(三)印象形成

1.识记:

(1)社会印象;

(2)社会印象特点;

2.领会:

(1)印象形成的主要法则;

(2)印象管理

3.综合应用:

认知偏差的表现

(1)晕轮效应;

(2)首因效应;(3)近因效应。

(四)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1.识记:

(1)归因;

(2)归因理论。

2.领会:

(1)海德的常识心理学;

(2)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

3.简单应用:

(1)凯里的三维归因理论;

(2)归因偏差。

第五章对事对物的内在体验--社会态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社会态度的要素结构、社会态度的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和动机功能,社会态度与行为,了解社会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模型,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以及态度形成和改变的主客观条件,熟悉态度测量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一)社会态度的要素结构

1、态度的认知功能2、态度的情绪功能3、态度的动机功能

(二)内隐与外显的双重态度

1、认知成分2、双重态度的类型

第二节社会态度与行为

(一)结论相互矛盾的研究

(二)态度如何影响行为(三)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模型

第三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社会态度的形成和转变的理论

1、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服从、同化、内化)2、海德的平衡理论3、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二)态度转变的途径——说服

1、沟通者2、沟通过程

第四节用科学的方法测量态度

(一)总加量表法

(二)社会距离尺度法(三)语义分析法(四)投射法(五)内隐态度测量法(六)生理反应法

三、考核知识点

1、社会态度概述2、社会态度与行为3、态度的形成与改变4、测量态度的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态度概述

  1.识记:

(1)社会态度的要素结构;

(2)内隐与外显的双重态度。

  2.领会:

(1)态度的认知功能、

(2)态度的情绪功能、(3)态度的动机功能。

(二)社会态度与行为

1、识记:

(1)来自态度自身的因素;

(2)来自态度对象的因素

2、领会:

(1)来自情境的因素;

(2)来自自我的因素;(3)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模型

(三)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1.识记:

(1)服从;

(2)内化;(3)同化;

2.领会:

(1)海德的平衡理论;

(2)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3.综合应用:

社会态度转变的主客观条件。

(四)态度的测量方法

1.领会:

(1)总加量表法;

(2)投射法;(3)生理反应法。

2.简单应用:

(1)社会距离尺度法;

(2)语义分析法;(3)内隐态度测量法。

第六章以侵犯他人为目的——人类的攻击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能熟练掌握侵犯行为的定义及侵犯行为的特点,了解有关攻击性行为的理论解释,理解社会学习论、挫折-侵犯论的理论观点,掌握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攻击性行为概述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

(二)侵犯行为的特点

第二节攻击性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社会学习论

(二)挫折——侵犯论(三)侵犯的现代理论

第三节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

(一)宣泄

(二)报复与惩罚(三)提供非攻击性的榜样(四)培养对他人的感情移入(五)感情净化

三、考核知识点

1、攻击性行为概述2、攻击性行为的理论解释3、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侵犯行为的定义;

(2)侵犯行为的特点。

2.领会:

(1)班杜拉社会学习论;

(2)挫折-侵犯理论。

3.简单应用:

(1)有关侵犯动机的几种理论;

(2)有关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

第七章帮助他人是我的快乐——利他行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利他行为概念及其特征,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以及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了解进化理论、决策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规范理论的内容,认识影响利他行为的各种因素。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利他行为概述

(一)利他行为定义

(二)利他行为特征

第二节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进化理论

(二)决策理论(三)社会学习理论(四)社会交换理论(五)社会规范理论

第三节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谁最可能提供帮助——利他者因素(性别、年龄、人格特征、助人者的心境)

(二)谁最可能获得帮助——被帮助者特征(性别、魅力和人品、值得帮助的人相似性)

(三)环境因素(物理环境、时间压力、社会文化因素、

(四)袖手旁观的人——旁观者效应(旁观者的心理分析)

三、考核知识点

1、利他行为概述2、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3、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四、考核要求

(一)利他行为概述

1.识记:

(1)利他行为定义

2.领会:

(1)利他行为特征

(二)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1、识记.:

进化理论、决策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规范理论

2、领会: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规范理论

(三)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1.识记:

旁观者效应(旁观者的心理分析)、利他者因素(性别、年龄、人格特征、助人者的心境)

 2.领会:

被帮助者特征(性别、魅力和人品、值得帮助的人相似性)、环境因素(物理环境、时间压力、社会文化因素)。

3.综合应用:

用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解剖一到两个社会现象;用社会事例分析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第八章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人际交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人际交往、人际沟通、人际吸引、人际关系的定义,了解亲和的解释、亲和的研究,理解人际交往的功能和人际交往的理论解释;掌握信息沟通的要素及模式,人际沟通的载体和信息交流的障碍;掌握人际吸引的原则以及爱情、分离的有关研究。

了解人际关系的测定,理解人际关系定义、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能够运用人际交往的理论、信息沟通的要素及模式、人际吸引的原则、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对人际交往的社会现象进行解释。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人际交往概述

(一)人类的社会性——亲和

1、亲和的解释2、本能——先天决定3、人类的内在因素——儿童期的无助性4、学习——形成亲和的习惯

5、需要的满足——保持亲和

(二)亲和的研究

1、恐惧与亲和2、排行与亲和3、亲和的个体差异

(三)与亲和相对——排斥、拒绝、孤独

(四)人际交往的心理功能

1、协调作用2、心理保健作用3、促进个体的社会性意识的形成和发展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

(五)人际交往的形式

(六)人际交往的过程

(七)人际交往的理论解释

第二节人际沟通

(一)信息沟通的要素及模式

(二)信息转换过程(三)人际沟通的载体(四)信息交流障碍

第三节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的原则

1、接近性2、相似性3、互补性4、熟悉性5、能力6、外貌7、个人的性格特质

(二)人际吸引的最高形式——爱情

(三)亲密关系的结束——分离

第四节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定义

(二)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三)人际关系的测定

三、考核知识点

1、人际交往概述2、人际沟通3、人际吸引4、人际关系

四、考核要求

(一)人际交往概述

1、识记:

(1)亲和的解释、

(2)本能——先天决定、(3)学习——形成亲和的习惯、(4)需要的满足——保持亲和

2、领会:

(1)亲和的研究、

(2)亲和的个体差异、(3)人际交往的形式、(4)人际交往的过程。

3、简单应用:

(1)人际交往的心理功能、

(2)排斥、拒绝、孤独、(3)人际交往的理论解释。

(二)人际沟通

1、识记:

(1)信息沟通的要素、

(2)信息沟通模式

2、领会:

(1)信息转换过程、

(2)人际沟通的载体、

(2)信息交流障碍

3、综合应用:

(1)解释交往双方文化、社会、心理上的差异

(三)人际吸引

1、识记:

(1)人际吸引的原则、

(2)爱情定义、

2、领会:

(1)爱情发展的阶段、

(2)爱情风格、(3)爱情三角理论、(4)婚姻的模式

3、综合应用:

(1)爱情三角理论、

(2)婚姻的模式

(四)人际关系

1、识记:

(1)人际关系定义

2、领会:

(1)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2)人际关系矩阵

3、简单应用:

(1)社会测量法、

(2)参照测量法、

第九章作为群体的成员——群体心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社会群体,群体的形成原因,社会群体的特征,社会群体的分类,群体的规模,群体成员的相互关系,合作,竞争,冲突,调适,冲突调适的方式,了解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群体规范,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群体压力,合作的条件,直接合作,无分工合作,结构性合作,积极的竞争方法,消极的竞争方法,冲突与竞争的区别。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含义

(二)群体的类别 (三)群体的形成

 第二节群体规范

  

(一)群体规范的形成

(二)群体规范的压力

  (三)群体规范的作用

  1、维系群体的支柱2、统一认识的标尺3、引导行为的指南

第三节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一)社会促进

(二)社会抑制(三)社会惰化

第四节群体决策与问题的解决

(一)什么因素会促成群体决策

(二)群体决策的类型(三)群体决策的局限性(四)极端性变化——群体极化

第五节群体互动:

合作、竞争与冲突

  

(一)关于合作与竞争的实验研究 

(二)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三)冲突

第六节凝聚力——群体的力量

(一)群体凝聚力产生的条件

(二)凝聚力的作用

第七节领导者——团队中的重要角色

(一)领导者是如何产生的

(二)你会成为群体中的领导者吗(三)领导者在团队中应该发挥那些功能(四)以何种方式领导团队

(五)领导者的综合品质

三、考核知识点

1、群体概述2、群体规范3、群体对个体的影响4、群体决策与问题的解决5、群体互动:

合作、竞争与冲突

6、凝聚力——群体的力量

7、领导者——团队中的重要角色

  四、考核要求

(一)群体概述

  1.识记:

(1)群体定义;

(2)群体类型;(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4)假设群体和实在群体。

 2.领会:

(1)群体形成;

(2)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3)松散群体;(4)联合群体。

 3.简单应用:

(1)影响群体的因素;

(2)群体的特征。

(二)群体规范

  1.识记:

(1)群体规范的概念;

(2)群体的规模。

  2.领会:

(1)群体规范的压力;

(2)群体规范的作用。

  3.简单应用:

潜在收效曲线。

(三)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1.识记:

(1)社会促进;

(2)观众效应;(3)优势反应

  2.领会:

(1)干扰——冲突模型;

(2)蚂蚁实验

  3.简单应用:

(1)社会抑制、

(2)社会惰化

  (四)群体决策与问题的解决

  1.识记:

(1)群体决策概念;

(2)群体决策类型;

  2.领会:

(1)群体决策的局限性

(2)群体极化

  3.简单应用:

头脑风暴法

(五)群体互动:

合作、竞争与冲突

  1.识记:

(1)合作;

(2)竞争;(3)冲突;

  2.领会:

(1)道奇的实验;

(2)鲁斯的实验;(3)明南斯的实验;(4)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

  3.综合应用:

(1)怎样解决冲突;

(2)社会竞争本身的两重性。

  (六)凝聚力——群体的力量

  1.识记:

(1)认同感;

(2)归属感;(3)力量感。

  2.领会:

(1)群体凝聚力产生的条件;

(2)凝聚力的作用。

 (七)领导者——团队中的重要角色

1、识记:

领导者的综合品质

2、领会:

(1)领导者是如何产生的、

(2)你会成为群体中的领导者吗。

3、综合应用:

(1)领导者在团队中应该发挥那些功能、

(2)以何种方式领导团队。

第十章和大家一样——相符行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从众、众从、服从、顺从的概念,了解依从诱导策略以及影响服从的因素;掌握竞争与合作的概念,竞争心理优势在人际竞争中的表现形式、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了解合作中的搭便车效应以及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掌握什么是冲突、引发冲突的因素以及图和避免破坏性的冲突。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从众

(一)有关从众现象的实验研究

(二)我们为什么会从众(三)在什么样的群体中我们会更容易从众呢

(四)什么样的个体更容易从众呢

(五)其他人对你的从众行为有哪些影响呢

第二节众从

(一)众从概述

(二)众从行为产生的条件(三)研究众从行为的意义

第三节服从

(一)对服从的理解

(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研究(三)有关不服从的情况(四)研究服从行为的意义

第四节顺从

(一)顺从的策略

(二)影响顺从的因素(三)研究顺从行为的意义

三、考核知识点

1、从众;2、众从;3、服从;4、顺从。

四、考核要求

(一)从众

1.识记:

(1)从众定义;

(2)阿希的实验

2.领会:

(1)从众行为的基本动因;

(2)有关从众现象的实验研究。

3.简单应用:

影响从众行为的主客观因素(群体因素、个人因素、他人因素)。

(二)众从

1.识记:

(1)众从定义。

2.领会:

(1)众从行为产生的条件;

(2)阻碍众从产生的因素);(3);(4)。

3.综合应用:

研究众从行为的意义。

(三)服从

1.识记:

(1)服从定义。

2.领会:

(1)米尔克拉姆的服从实验;

(2)不服从的不同的表现形式。

 

3.综合应用:

(1)米尔克拉姆服从实验的评价、

(2)研究服从行为的意义。

(四)顺从

1.识记:

(1)顺从定义;

(2)顺从的策略。

2.领会:

(1)影响顺从的因素;

(2)研究顺从行为的意义。

 

第十一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众心理的连锁反应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流行、暗示、模仿、舆论、流言的定义。

了解流行的特点、研究流行的意义;流行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流行表现有哪些个别差异;了解暗示方式、暗示作用、领会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研究暗示的意义;了解模仿的类型、影响模仿的因素,了解舆论的特征,舆论的形成和舆论的作用。

流言与谣言的传播过程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