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40164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社会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社会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社会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社会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docx

《社会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docx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偏向社会性质的分支领域,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简答、选择)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个体社会心理学、群体社会心理学、应用社会心理学。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法),调差法(问卷法,访问法),个案研究法,跨文化研究法

4、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德国名族心理学法国群众心理学英国本能心理学

5、(名解)观察法是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仪器,观察和记录个人或团体的行为,来分析判断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观察法按照是否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可以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a,参与观察——指研究者进入被观察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或社会关系中,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自然的状态下观察被研究者的活动和表现。

b,非参与观察——也称为一般观察法,是观察者在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和记录被观察者的活动和表现。

6、(名解)实验法指在控制的情境之下,实验者有系统地操纵自变量,使之发生改变,然后观察因变量随自变量的改变而受到的影响,也即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7、(选择、简答)实验法可以分成:

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三种。

a,实验室实验法——研究者在严格控制较多外部变量的情况下,通过操纵自变量以观察因变量从而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

b,自然实验法——是一种介于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法之间的方法,是在日常情境中观察两个以上对立情况对人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c,现场实验法——实验者把现场当作实验室从事实验研究,由实验者操纵自变量,尽可能地控制额外变量,观察因变量的情况。

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缺点:

优点:

(1)更好的控制自变量。

(2)结果更可靠。

(3)可以随机安排被试。

缺点:

结果缺乏概括力。

8、自然实验法优缺点:

优点:

减少了人为性,结论有较高的效度。

缺点:

实验控制不严,比较费时。

9、现场实验法优缺点:

优点是实验中被试反应客观真实,可以控制自变量。

缺点是很难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难以保护被试的权利与安全。

10、调查法是以所要研究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研究方法。

11、(简答、选择)调查法可采用两种方式进行:

问卷法和访谈法。

12、个案研究法是以个人或一个团体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

个案研究时,多半要追溯个案的背景资料,了解其生活经历,又称为个案历史法。

13、跨文化研究法是通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14、其他的研究方法:

如档案研究法、相关研究法、非强迫性测量法等。

15、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及偏向问题:

研究者的偏向被试的偏向

16、(简答)解决研究者偏向的问题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采取实验中的“双盲法”,即实验者和被试者都不知道实验设计的目的,实验者只是按照实验规定的程序发出指令,第二种方法是使实验条件同一化和标准化,如同使用统一的字体写字,就无法从字体上发现个人性格上的差异了。

17、(简答)被试的偏向有几种:

一是被试因为知道自己在充当被试的角色,而使他的行为表现得不自然,不客观;

二是被试害怕自己在实验中表现不好,会尽量做出“正确”的反应,从而使其行为表现不客观。

18、(简答)如何解决被试偏向的问题:

1、可以采用不暴露被试的身份。

尽量保持实验情境的自然,或者在不要求被试合作的前提下测量被试的反应等方法。

第二章社会化与自我意识

1、(名解)什么是社会化:

指人类个体在社会环境下,从生物人、野蛮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涉及了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

(简、多选)社会化可分为:

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这会化、再社会化、反向社会化。

2、(名解)基本社会化:

是指发生在童年期的社会化。

3、(名解)预期社会化:

主要是学校的社会教育,学校进行的各种教育。

4、(名解)发展社会化:

个体在实现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由于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而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内容,将会随着环境和自身的变化,接受新的期待和责任。

5、再社会化:

即当个体生活的社会环境因素发生显著变化时,个体需要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转变所表现出的适应过程。

6、(选择)再社会化有(主动再社会化)与(被动再社会化)之分。

主动再社会化即个体主动自觉地适应新的生活。

被动再社会化即有些人因其行为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规范和大多数人的利益。

7、(名解)反向社会化:

即年轻的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其前辈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的主要内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遗传物质基础;自我意识概念。

9、(选择)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10、(名解)道德社会化:

就是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11、道德认知:

是指个体对是非,善恶,美丑等行为准则以及执行它的意义的认识

12、道德情感:

是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他人或自己的思想言行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的体验

13、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社会化理论)

(1)儿童的道德判断会随儿童智力结构的发展而不断地加以改变和提高

(2)研究发现道德发展呈现三水平六阶段,后又发展为七阶段。

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与处罚定向。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

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

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第七阶段——人已经超出了前6个阶段的“人生主义”道德观,他们从宗教或超自然的观念的角度来看待道德和道德行为。

14、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

15、性别角色社会化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内容,是个体学习自己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6、柯尔伯格对性别认同的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性别认同即儿童将男性和女性进行性别分类是认知发展的结果,这一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性别认同、性别分化、亲长认同(选择或简答)。

17、论述社会化的途径有哪些?

答:

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形成,是个体所具有的遗传物质基础与后天环境与教育影响的共同社结果。

在个体社会化的实现途径中,也是人的遗传物质基础提供了社会化的潜在的可能性,环境与教育则把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

1、内在途径——遗传物质基础,遗传是子代从父代那儿获得父代性状的过程。

二、外在途径——社会环境与教育(简答)

(1)社会文化,通俗一点说就是文化,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不同的文化因素,对个体的社会化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家庭,在任何社会中,家庭无疑都是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的最重要途径

(3)学校,学校是学龄期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4)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的、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尤其是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同辈群体的影响力日趋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

18、(选择)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个体的社会化可以说是从家庭开始的。

19、(选择)学前期是个体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

20、为什么说父母对子女社会化重要性或重要影响?

(1)童年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

(2)儿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

(3)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反射到儿童身上

21、学校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

(1)作为重要的社会机构之一

(2)学校还是一个独特的结构,使儿童由家庭开始进入社会。

(3)在学校首次接受与他人比较的系统评价

22、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具有权威性和榜样的作用。

其次,教师的鼓励和期待对学生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23、罗森塔尔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的效应,指的是教师的鼓励和期待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效应。

24、(名解)个性化是指在特定社会条件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的独特的过程。

25、(名解)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期望,即“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

26、(简答)自我意识可划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自我意识建立在我们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基础上。

(选择)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意识

27、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

(选择)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

自我意志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

28、孩子出现了(物—我知觉分化、人—我知觉分化和有关自我词)的掌握,这也标志着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形成。

29、遗传物质基础:

遗传素质是决定个体的社会角色,进行社会化的前提条件

30、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个性作为一个人决定其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内部动力系统,是个人的社会共同性和自身独特性的有机统一体。

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

个人的社会共同性通过个性所具有的社会意识及一定的与社会、文化要求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得到体现,而个人的独特性则通过带有高度个人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稳定而特殊的个人能力、气质与性格等特点得到体现。

另一方面,从个体的角度看,每个人不仅有与其他同辈相互一致的共同社会生活,还有个人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社会生活经历等。

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是伴生的,相互影响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第三章社会认知

1、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选、简)社会认知的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社会知觉,2社会印象,3社会归因

3、(选、简)社会认知的途径:

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人际距离

4、社会印象:

是指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主要指人们利用各种可能的信息资料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5、(简)印象形成的加工模式:

认知加工模式(累加模式,平均模式,),第一印象的首印效应,近因效应,个人好恶的评价,信息的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消极否定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

6、累加模式:

是指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

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所发生的先入为主的作用,叫做首因效应。

7、近因效应:

指的是新得到的信息比以往所得到的信息更加强烈,会给我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8、印象管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很关心如何给他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这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印象管理。

9、印象管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的。

(选)

10、(选)印象管理可分为(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和(保护性印象管理策略)

11、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所发生的先入为主的作用

12、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是指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的策略。

13、简述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

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是指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的策略;

1、讨好技术,2、自我宣传3、威慑4、恳求

14、简述保护性印象管理策略?

保护性印象管理策略是指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别人消极看待自己的防御性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借口和辩解2、事先申明3、自我设障4、道歉5、

15、社会认知偏见是指对于社会刺激的不正确的认识达到了固定化的程度。

16、偏见的特征?

(1)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

(2)偏见就是刻板印象。

(3)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

(4)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17、个人偏见:

个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社会刺激形成了不正确的、固化了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