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人力资源运用课程银发人力资源运用的意义与重要性1银发.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1968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发人力资源运用课程银发人力资源运用的意义与重要性1银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银发人力资源运用课程银发人力资源运用的意义与重要性1银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银发人力资源运用课程银发人力资源运用的意义与重要性1银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银发人力资源运用课程银发人力资源运用的意义与重要性1银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银发人力资源运用课程银发人力资源运用的意义与重要性1银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银发人力资源运用课程银发人力资源运用的意义与重要性1银发.docx

《银发人力资源运用课程银发人力资源运用的意义与重要性1银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发人力资源运用课程银发人力资源运用的意义与重要性1银发.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银发人力资源运用课程银发人力资源运用的意义与重要性1银发.docx

银发人力资源运用课程银发人力资源运用的意义与重要性1银发

1、銀髮人力資源運用的意義與重要性

1、人力資源應用的意義

(1)人力(manpower)一詞,原係二次大戰末期的軍方術語,用以說明兵力。

至40年代始被廣泛地採用,以人的因素(humanfactor)來說明國家的經濟力量。

初時,只用於總體經濟的分析,但人的因素對個體經濟亦甚為重要,乃注重訓練與激勵的人力觀念替代以督導為主的人事管理。

(2)人力資源乃是指在經濟上或勞動上可以運用的最高人力總數。

(3)銀髮人力資源運用係指對老年人的人力能夠加以運用,以增進國民的福祉,及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而使老年人的人力得以持續發揮。

2、人口老化的現象

(1)社會高齡化的指標

高齡化社會:

老人人口達7%

高齡社會:

老人人口達14%

超高齡社會:

老人人口達20%

(2)我國於1993年達到高齡化社會指標,預估至2017年達到高齡社會指標;2025年達到超高齡社會指標。

(3)至2012年8月底止,我國老人人口共2,564,691人,佔總人口11.02%。

(4)至2011年,我國婦女平均壽命82.65歲;男性為75.98歲,平均為79.16歲。

同時生育率下降,至2011年的婦女生育率為8.48‰,該年初生嬰兒數為19萬6627人。

低生育率及壽命延長,使人力老化現象,極為凸出。

(5)目前由於公民營機構或公教人員的退休年齡,類皆為56歲左右,因此,未來勞動力不足,勢必要依賴退休人力的再投入。

(6)故銀髮人力的運用,乃為社會所需,亦為高齡者所樂意從事的工作,故銀髮人力運用,乃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對社會及高齡者而言,均甚為重要。

3、高齡人力運用的意義與特性

1.何謂老人

(1)實足年齡的指標

a.實足年齡係指個體自出生後,以時間單位(年或月)所作的評量,有時亦稱日曆年齡。

這是最常用來表示年齡的時間指數。

各國為明確界定何者為老人,通常以實足年齡做為指標,並明定於相關法規中,作為舉國一致遵循的依據。

例如我國老人福利法第二條就明確規定,老人係指年滿65歲以上的人。

這種法定的老人指標,常與人事制度結合,成為強迫退休的依據。

b.65歲常被認為是一個「神秘的年齡」(themagicage),因為這是很多國家採用作為「老人」的指標,並成為人事制度強迫退休的依據。

此一制度始自19世紀80年代,當時德國(普魯士)的首相俾斯麥(OttovonBismark)看到社會一些老人體弱多病,但為了生活仍然在勞動市場上工作。

他認為這些人已為國家貢獻很多,到了老年階段國家應對其有所回饋,保障其生活,乃向國會提出立法的請求,對於年滿65歲以上的人,國家應建立制度給予生活的保障。

1983年獲得通過,而成一種劃時代新的社會安全措施。

1980年代,德國65歲以上的老人,約為2%,其平均生命餘命約為2至3年。

c.由於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展,以當時德國65歲老人的生理狀況而言,約相當於現在平均85歲以上的人。

但65歲作為強迫退休的制度,在許多國家仍一體遵行,迄未作改變,主要係考慮到年輕人進入職場的需求。

但因近年來全球先進國家,產生了少子高齡化的人口結構的改變,也使此一神秘年齡產生了鬆動,而有向上提升的趨勢,例如以66歲或67歲為指標,已如前述。

d.各國對老人法定年齡的規定,並不相同,通常與國家的發展程度有關,凡屬於較高度發展的國家,通常有延後界定之趨勢;而國家屬於發展程度較遲緩者,則有較早界定之現象。

目前,在聯合國230個國家中,對老人的界定(強迫退休年齡)最低為50歲,最高為67歲,而以60歲及65歲做為法定老人指標者最多。

二次戰後,許多國家採取60歲為標準。

1956年,聯合國以65歲為老年的起點。

依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所訂定的標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4%為「青年國」,4%至7%者為「中年國」,7%以上為「老年國」,即達到高齡化社會(agingsociety)的指標;14%以上為「高齡社會」(agesociety),20%為「超高齡社會」(super-agesociety)的指標。

目前國際上的人口統計,老年人口的指標,以60歲及65歲者皆有。

以60歲為指標者約有60個國家,以65歲為指標者約有50個國家。

(2)社會的指標

a.法定的年齡指標,通常是政府提供老人各項福利、津貼、服務及照顧的依據,亦即要達到法定的年齡指標,始能享有政府對老人的各項福利與服務措施,又因其與強迫退休相結合,法定年齡常成為一般民眾認定「老人」的最普遍指標。

唯社會上有關老人的實務活動或實踐的措施,通常並不依法令年齡指標,亦即在社會實務活動上,對老年的認定,有其不同的看法。

其中較常被認定的老年指標有三:

一為頭髮白。

頭髮白,通常是老年的一種跡象,只要個體的頭髮變灰、變白,往往被認定為老人,不管其實際年齡是否達到65歲;二為退休。

退休後個體所過的生活型態,類皆與一般老人相同,故退休,往往被認為是老年的社會指標之一,因而也會影響個體對自我的認同,而認為自己是一個老人。

目前我國社會無論是公教人員或民營機構從業人員,其退休的平均年齡約為55歲,故55歲常被認為是進入老年的起點;三為扮演祖父母的角色。

當個體成為延伸家庭最年長的一輩,扮演了祖父母的角色,往往被他人或自己認定為高齡者。

b.基於上述,社會對老人的認定,常依社會的指標,並不依法定年齡,因此,許多有關老人的實務活動,往往從55歲或60歲開始。

例如國際上,有名的老人教育活動,如歐洲相當具有盛名的「第三年齡大學」、美國的「老人寄宿所活動」、「退休學習學會」的活動、日本的長壽學園等均以55歲為招生入學的下限。

就我國社會而言,高齡教育機構的入學標準,亦以55歲為下限,如老人大學、長青學苑、松年大學等,近年來教育部所辦理的樂齡學習中心、樂齡大學、社區樂齡班等,其招生的最低年齡標準亦為55歲,即是採取此種社會的指標。

在老人相關的研究中亦以55歲為下限,如美國學者蘭汀和弗葛特(Lamdin&Fugat,1997)在其所著的《高齡學習》(ElderLearing)一書中,就將「高齡」界定為55歲以上的人。

故從社會實務層面而言,高齡的下限一般為55歲。

2.老年期(olderadulthood)

老年期係指個體開始進入老年後至生命結束為止。

個體何時進入老年,視主觀的看法、法令的規定及社會的指標而定,已如前述。

如以實足年齡而論,可能是50歲、55歲、60歲、65歲不等。

而人類的生命期,經由不同的研究途徑,包括細胞分裂能力與生命期、物種的成長期與生命期、大腦的成熟期與壽命等,其研究結果均指向人類的最大生命期可至120歲。

因此,老年期可以長達50至70年。

個體一旦進入老年期後,在漫長的數十年間均被稱為“老人”,實在不易掌握老年人的特性所在。

尤其社會常存有一種誤解,即個體一旦進入老年期後,他們往往被認為是很相似的一群。

故老人常被認為嘮叨、頑固、固執、僵化、保守等,這就是常見到的刻板化印象。

事實上,個體在任何年齡階段均有其個別差異存在,亦即個體間具有異質性。

研究亦發現此種異質性與年齡有關,在生命初期,此種差異度相對的小,隨著年齡增長,家庭的建立、事業的發展、經驗的累積,個別差異亦相對增大,直至生命的晚期,就是個別差異達到最大的時候。

因此,高齡階段就是個別差異最大的時候。

由於老年期的範圍相當長,且個體間的差異度大,因此,要了解老年人發展上的特徵,就須要對老年期再作分期。

對老年期的分期,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常見的劃分方式為:

(1)初老、中老、老老

將老年期再依實足年齡的多寡,劃分為初老、老老、最老等三期,這是最常見的分法。

所謂「初老」(young-old)係指65歲至74歲;「老老」(old-old)係指75歲至84歲者;所謂「最老」(oldest-old)係指85歲以上的人,有時亦稱高高齡者。

初老期的人,身心健康,仍積極參與社會相關的活動。

老老期的人,通常身心功能已開始呈現下降的現象,個體開始罹患一種以上的慢性病,而逐漸減少活動量,慢慢地從社會中撤離。

而最老期的人,通常已臥病在床,身心功能加速退化,失去獨立與控制的能力,屬於需要醫療與照護介入的階段。

(2)第三、第四年齡

對高齡者的另一種稱呼,亦常以第三、第四年齡表示。

此種說法始自法國,盛行於歐洲,而逐漸流傳於全球。

第三、第四年齡的說法係來自法國學者拉斯里特(Laslett,1989)在其名著《新的生命地圖:

第三年齡的誕生》(Afreshmap-oflife:

Theemergenceofthethirdage)中所提出。

他將人生分成四個年齡階段:

1.第一年齡

自出生開始至個體開始工作之時,約為20歲或25歲時止。

此時期係為成人生活作準備的時候,其特徵為依賴,無論是身體和經濟的需求均有賴於他人的協助,這是一個依賴的時期。

此期的主要任務在於接受教育,進行社會化和準備的工作。

兒童在此期中,完全依賴父母,從而獲得保護、營養和語言的學習,直至其能處理家庭和社會生活的事物為主。

成功的第一年齡就是給予年輕人教育,賦予自主和認同感。

教育的目的,在於為未來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作準備。

2.第二年齡

從開始工作、結婚到退休為止,屬於第二年齡。

這是進行工作、成立家庭、進入婚姻關係及扶養子女的階段,是人生最長的年齡階段,也是最具生產力的時期。

此期的特徵為成熟、獨立、負責生產、擔負家庭和社會的責任。

其主要任務為生育子女、經營家庭、維持家庭、及對社會作經濟的貢獻。

此期的重要挫折為沒有足夠的時間,因此仍有夠多個人未完成的工作要移到第三年齡。

故這是一個獨立和負擔家庭和社會責任的時期。

3.第三年齡

開始於個人退休之時,終止於個體身心機能開始進入快速衰退的時期。

此期個人離開了工作場所,並且已停止許多家庭上的責任,得以自由地滿足個人的想法和需要,是個人成就的時期。

這是一個透過活動而使個人獲得充實的時期,使個人感受快樂和價值感的時期。

這些活動通常是繼續工作(付薪或不付薪),積極追求個人興趣、發展新的興趣,參與社會和政治的活動,重新對社會承諾,重行參與學習,開發潛能,達成自我實現。

至20世紀末,由於生命期的延長,第三年齡已長達25至30年。

至21世紀,第三年齡的時間將持續增長。

總之,第三年齡是個人成就和自我發展的時期,充滿各種可能性和不確定性。

第三年齡也是一個難以界定的名詞。

到達此一年齡階段,仍有1/4的人健康、精力充沛、經驗成熟,因此,個人要有新的架構和態度來因應此一年齡的生活。

4.第四年齡

開始於第三年齡的結束至生命期結束止。

這是一個依賴、衰老以及死亡的年齡期。

此一時期,傳統上稱為高高齡,可能是屬於失能的階段,其開始的時間並不明確,可以從60至120歲均有可能,或永不會來臨。

對於成功老化者而言,可能永不會來臨。

但不幸者,可能有漫長的第四年齡階段。

此期的特徵是罹患疾病、身體脆弱、依賴他人、接近死亡。

因此,這是一個脆弱和衰退的時期。

減少參與理論或撤退論,可以說是此期生活的寫照。

個體在此期中,無論生理或心理皆是快速衰退的狀態。

但即使到達此一時刻,仍有若干高度有效的教育活動,可以使個體回復到前一年齡階段的狀態。

基於上述探討,所謂高齡人力運用的對象,係指第三年齡階段或初老、中老階段,身體仍然健康,有活動能力,有意願參與社會各種有意義活動,貢獻自己心力的人。

3.對老人名詞的使用

由於老人的年齡範圍相當廣,加上某些名詞不為老人所喜歡,因此有關「老人」一詞,所採用的名詞就相當多元,無論是英文或中文中均有此種現象。

(1)英文

在英文中,有關稱呼老人的名詞不少,包括:

a.old:

往往指75歲至84歲的老人;

b.theelderly:

泛指健康不佳或住在養護之家的老人;

c.theaged:

泛指一般老人;

d.theretired:

常用來指稱一般老人,但此一名詞並不適當。

因65歲以上的老人仍有留在職場上,做全時或部分時間的工作;

e.seniorcitizen:

資深公民或資深市民;

f.oldadults:

指年紀較大的成人;

g.thethirdage:

第三年齡者指個體不再工作後至身心開始快速衰退的人,亦即為退休後身心尚屬健康的人。

h.thefourthage:

第四年齡,指個體身心開始衰退至生命結束為止。

此時健康已開始快速衰退,是個體需要醫療照護的時期。

其他如:

goldenagers(黃金年齡)、Chronologicallychallenged(受年齡挑戰者)、Chronologicallygifted(年齡天才者)、Chronologicallyadvantaged(年齡優勢者)。

老年人對於指述他們的名詞相當敏感,他們對某些名詞較為喜歡,一般而言,他們較不喜歡的名詞為:

old、theaged;較受歡迎的名詞為「seniorcitizens」、「thethirdage」,而「olderadults」一詞更受老年人所青睞。

老人喜歡這些名詞的原因,主要在於避免受到年齡的歧視(geiem)。

(2)中文

在中文中,用來泛指老人的名詞亦為不少,包括:

長青、銀髮、遐齡、松柏、高齡、長者、樂齡、熟年等。

事實上,用以泛指65歲以上的人,最通常使用的名詞為「老人」,但依據研究的結果,老人並不喜歡被稱為老人。

蓋「老」字常含有衰敗、減退、能力不足、功能退化之意,故在中文中,與老有關的辭彙,常帶有消極負面的價值意味,如老態龍鍾、老眼昏花、老而不死、老氣橫秋、老成凋謝、老病侵尋、老牛拖車、老猴玩不出新把戲、老狗不能敎以新花樣等。

因此,老年人不喜用「老」字稱呼他們,而延伸出甚多較不具消極意味的辭彙。

一般而言,在政府部門及學術界而言,越來越多使用「高齡」乙詞,如「高齡社會」、「高高齡」、「高齡學程」、「高齡學」等,使用「高齡」一詞代表年齡較長,這是一種相當客觀的事實,較沒有價值判斷的意味。

(二)特色

1.負向觀點

認為老年人為無生產力的依賴人口,動作太慢、學習新技術能力低,意外事故多,健康欠佳,古板不會變通、難以溝通協調、工作效率低。

2.正向觀點

勤勉、努力、知識經驗豐富、很少遲到或缺席、忠誠度高、穩定性大。

3.綜合觀點,高齡人力的特色為

(1)重視工作倫理:

年齡愈長,愈以工作為樂、且較重視從工作中所獲取的精神性報酬,如:

受重視、被尊敬、能力能發揮等。

(2)對工作的滿意度較高:

較不計較報酬或升遷。

(3)在經驗及判斷能力的技能表現較佳:

擅長綜合總結及沉穩的態度,使其有較穩定的工作表現。

(4)較多正向的工作態度與忠誠度:

較低的缺勤率。

(5)扮演良師(mentor)角色:

指導新進人員。

(6)可專心投入工作:

時間充裕,無家庭牽掛、外務少。

4、開發銀髮人力資源的重要性

(1)就個人而言

1.達成智慧的開展

2.減緩退休震盪

3.有助於成功老化

(2)就企業而言

1.有益於知識傳承

2.具有穩定的功效

3.降低人事成本

(3)就國家社會而言

1.減輕老人問題,有助社會安定

2.紓解人力短缺壓力

3.有助於整體經濟發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