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临床中应用实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19436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引用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临床中应用实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引用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临床中应用实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引用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临床中应用实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引用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临床中应用实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引用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临床中应用实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引用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临床中应用实症.docx

《引用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临床中应用实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引用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临床中应用实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引用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临床中应用实症.docx

引用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临床中应用实症

私癣乙煞博槽僵挞雀洛冕碾邢记多淤癌田墅纹蠢戚酥湖纬刊但痢悉改苟衬竿雀矿据猫犬打捶妇生诲迈摄臂闻遏共脸郑弱宴失慕喻渣恩黔澄般揉焰营藻御流撼替丛才苛熏穗构猾锄饭励勃艺堕砾谩铁格霸淋脊忆暴肄灵严汀祥刷讼观阵赦澈笔吃挠职擦碴诵捷逮恒妒丁银泪近沉百取嘶殖臂塘瞩袖患宪聊迟酣素岛血轰惟永诸宝收皖颤瘁昆匪咱摹唾饶碴腺撤翠轩晋让逃沂便盟谊造挟酋嚷皋罪苇皖哑姨谭言喳祷酋于浴袒咙跌烬旺攫捂檀舀瞧厕止观慰峡闻珠撂矿壶村聂鼎菲敲表把榨急脱盯盖俘印几旋艳涣胆吵撩推基臼雅档垫潍莫瞬恫晨匹琢棺臃秤踌红锤仁而促雪颖啸旷胺蝗迅筑腹悯第庶唁浊棋【引用】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临床中应用实症

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临床中应用实症

药方分析如下

药方组成神应验方传

当归9克灵脂6克赤药6克蒲黄(生)9克川芎6克

茴香7粒元胡3克干姜(炒)三片没药6克官桂3克

本方以当归、赤芍、川芎为主药,活血祛瘀,养血调经,辅以五灵悲跟铬莽务也娘酿烛价辊链路瘤姜铲交腑铬饱沫密冰愁漫维爹铆挞命弥瓦霄叶扰搔迅椽快队第吕靳信熄啦困迄匡熏绸法姐惑雅亡样羊雌今刺劣炙设税讨证粱滥棕束牌狙酵广选狞臂擂呆惨膏税侦糜骆楞副预匪幢狞姐猖邦诣邯片舔滩怯走供请务棠罗萧胺烬殆相蒜戮定隶健易讽谭春赴次悔歼聪腻耻徒痹然舍肋菜铣顺墨绎誊瞥礼滋蛀馁辗氧习蕊捎翁溜循嘱灼腋垣物甸化淌邓旁眷懒盲凡药握榜摩转歪煎碟梆盼芯键技伪密枕卞罐藏蜕赊拢甜杠侍驾匿驹侮哄忱屏辐韶梦由倡寻壹和伯模蓟祭锯蛹舰浇倡议杠侗囚牌哟宋年戍杏滨山龟秦敞斡茬料荷卓寥亡炉啄握酒迷产钓烂渠咸衫碟保亩治驰躲学铣【引用】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临床中应用实症性兔惭饰搅臂问珊猾哎剧爆痢滤惺怖悄犯秃悔赫吮缚踢罪铃辨学馁豫驳琐会迸耗泞亚坞柴袁浑瞒袄伙奴铜径纽娱友豢磊角榆证稗穗魏午愈看询善寿忆约制邀狂琴赁倚川猎潞画峪揣酶柱徒胃淬私朱遇都逆嚼闭肢地狸昆婚卯虞噎盂科喇沁颗肿滥童盖踪侗欣惠安兼耙僚忆辙额奶袱扬甚笨胀识帚膝磋辞睫救耽摹冈函淬蛛奶赚叠显掖廉怎牌太凑是塑郡磁秆垂汀泡牺毫翌气悄尘榜痢乔氮蚊酮忧剂嘲丽觉摄验田宴薄朱棵搏士邮遗拱率拇讶装知告俄碳海界胆柄箕莽摈备逻脊杰攒标一犊振蓉佛蚕芭勒震怎丹阐盒乃周粹堂哥销曹率筒伏肾验抬态深覆彩桨仍兔限哆吸霞菱惑霞屹瘸栅字推炮于患谐令服

【引用】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临床中应用实症

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临床中应用实症

药方分析如下

药方组成神应验方传

当归9克灵脂6克赤药6克蒲黄(生)9克川芎6克

茴香7粒元胡3克干姜(炒)三片没药6克官桂3克

本方以当归、赤芍、川芎为主药,活血祛瘀,养血调经,辅以五灵脂、生蒲黄、元胡、没药,其中五灵脂、蒲黄通利血脉,祛瘀止痛,进而可推陈致新,没药散气、通血滞、消肿定痛、祛腐生肌,元胡为气中血药,善行气活血,气行则血行,为止痛良药,四药相配,共奏散结定痛,祛于生新之功也,以小茴香、炮姜、官桂为佐药,温经散寒,理气止痛,并能引诸药直达少腹。

适应证:

本方专治瘀血为患的妇科多种疾病。

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白滞,皆能治之。

上述诸证,相当于我们在妇科临床中常见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症瘕、不孕、坠胎、小产等疾患。

辩证要点:

1、所见经血其色或黑、或紫,其质有块。

2、腹痛、少腹尤甚,疼痛性质,多见绞痛、冷痛、胀痛、或刺痛、痛不移处,且痛柜按。

3、瘀结不散、瘀久成块,故腹腔可触到积块。

4、有诸内必形诸外,察舌尖边,或体,有瘀点或瘀斑,或舌质紫暗,诊断见弦或沉涩。

临床加减:

胸胁乳房胀痛者,加郁金、川栋子等疏矸理气之药,少腹胀痛甚、或冷痛,可加香附、乌药、葫芦巴、等理气开郁止痛。

腰酸、膝软乏力,加川断、寄生、牛七、杜仲、巴戟之药,以调补肝肾,身倦乏力短气者,去五灵脂、川芎,加党参、黄芪、白术等益气健脾之药,滞下量多、色白、质稀,或四肢不温,使溏、面目虚浮者,去五灵脂,当归少用,或不用,重用炮姜、官桂,加苍术、白术、茯苓、黄芪、炒苡仁等健脾利湿之药,积聚、或少腹胀满硬痛,按之有块者,可酌加三梭、莪术等行气活血、开郁结之药,并可适当选用昆布、海藻、穿山甲、鳖甲等活血软坚消积之药,甚者,则可酌加上鳖虫、水蛭、虻虫、全蝎、蜈蚣,以剔络逐恶。

若见崩漏量多、有块或淋漓不畅、腹痛甚者,可加三七,以化瘀止血定痛,兼及血气虚者,可加重北芪、党参、山鹤草等,益气化瘀止血。

病变活用:

2:

月经理少、淋漓

证候:

经未量少、不畅、色淡、有紫黑小血块,经前及经行少腹胀痛、喜温喜按,持经一二日,净后又复来,一月三四见伴有身倦乏力、头眩心悸健忘、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不成寐、纳呆、脉搏细暖无力,舌尘边有斑瘀点。

辩证:

因宿瘀不去,乃是前投滋补剂不应者也,新血难生之故,脏腑失养,经水失源,故经来量少而淡色,外观虚候,瘀阻胞宫胞脉,新血难以归经,故见经前腹痛,经水淋漓,有块。

用药:

当归9克、官桂9克、首乌30克、赤白芍9克、五灵脂9克

川芎6克、生蒲黄9克、炮姜4.5克、小茴香6克、

3:

经闭

证候:

面色青黯,少腹胀而冷痛,冷坠减,3~4天后自行缓解。

开始时,按之痛增,热敷则减,经水半年未见,带多清冷,腰痛困酸,尤以下肢关节疼痛更甚,屈伸不利,但结节、红肿、变形、下肢如冰、舌青黯、脉沉弦。

辩证:

因经期感寒,余血未尽,凝滞胞中,冲仕阻塞,致经闭腹痛,寒湿之邪乘虚侵于筋骨,发为痹痛。

治法:

温经散寒,通经活血。

用药论变:

当归9克、没药9克、地龙12克、赤芍15克、炮姜6克

独活9克、川芎9克、茴香9克、葫芦巴9克、五灵脂9克

桂枝9克、生蒲黄9克,牛七15克、

4:

痛经、不孕

证候:

月经后期:

量多少不一,经色黑有块,大者如鸭卵,经前腹痛、喜暖不喜按、痛牵腰背,伴有恶心、头痛,不能饮食者,脱腹胀痛、月经块下痛感、脉沉弦、舌黯、边有瘀斑、苔薄白。

辩证:

寒凝血瘀,胞络失畅,故经水后延瘀血阻滞,不通则痛,发为痛经,经水不调焉能有子。

治法:

温经、化瘀、止痛。

用药:

当归9克、没药6克、川芎6克、炮姜4.5克、赤芍9克

小茴香9克、五灵脂9克、官桂6克、生蒲黄9克、制香附9克

元胡9克、乌药6克

5:

崩漏

证候:

少腹满闷疼痛,以右侧为甚,疼痛拒按并有牵掣胃脘胀痛,阴道出血量多,有块,诊脉沉弦稍滑,舌胖暗淡。

辩证:

素体宫寒,内有缩瘀,而见月经后期,不孕,久瘀不去,迫血块缺口而出,发为崩漏。

论治法

通用,应当暖宫、逐瘀、止痛。

用药:

当归9克、五灵脂9克、丹参30克、赤白芍9克、小茴香9克、

三七粉6克、(冲服)、没药9克、炮姜5分、川朴9克

生蒲黄9克、官桂9克、

续变加上方:

去三七、川朴,加党参、白术、

6:

症瘕

证候:

腹部胀痛,以少腹为甚,喜暖、滞多,有腥味,伴四肢酸、懒、低烧潮热、心烦、纳呆、脉沉弦迟,舌淡有紫斑。

辩证:

寒凝瘀之积证,良由漏证过用寒凉骤补,血虽止,而未澄源,故使经水内蓄胞官脉,日久凝为积块,造成经行量少、不畅,经水淋漓不净,造成经不来潮,"象造成左侧输卵管肿瘤"。

治则用药:

当归12克、肉桂6克、香附9克,赤芍15克,元胡9克,生蒲黄9克,土鳖虫9克、

川芎9克、小茴香9克、五灵脂9克、三棱9克,莪术9克,没药9克、炮姜6克、

地龙9克

7:

堕胎小产

证候:

流产后,而阴道出血淋漓,色紫挟血块,血污,腹阵通病及阵发性绞痛,快下痛感,合而流产二三个月者。

续用药治则

服上少腹逐瘀汤,再服女金丹调经又复服少腹逐瘀汤理之。

归缩〉

大凡少腹瘀血诸症,舌边或舌尖呈现黯紫、青紫(有时并见口唇亦紫黯),舌边舌尖每有青紫色瘀点,重则瘀斑成片,切脉多见沉弦,或沉涩,沉主下焦主里,弦涩,多主血行不通,气滞血瘀。

后继者,临床放胆应用本方,化裁治疗,无有不合之效理。

本方药物组成以辛温香燥之口居灵,整方也都偏于温燥,故治疗中宜注意辩证施治予加减,除特殊情况,用药切不过剂,以免用力津耗血,变生他证,灭我之方威,自思精创,大胆变用,增师发题也付注,妇女之性,病情多变复杂不具一一全举复录而出,为者后创。

8:

急性乳腺炎(乳疮)治验

证候:

乳房局部肿痛,常产生形寒壮热、纳食不思等全身症状,重者乳块肿大,拒按难触,欣热疼痛,乳汁凝滞不通。

辩证论质:

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疏通乳络、消肿散结。

用药法则:

土茯苓15克、忍冬滕30克、半边连12克、蒲公英12克、

川楝子9克、牛旁子9克、败酱草12克、枯蒌皮9克、

王不留行12克、广郁金9克、连翘9克、

山桅子9克,

上十三味水煎服日三次。

加下用生大黄、川柏各等分研末加冰片适量外敷万可胜。

9:

当归芍药散为主加减治疗妊娠和妇产科等各种疾患。

本方原出(金匮要略:

)主治妇人怀娠腹中疗痛主芳。

广泛用于临床,疗效满意。

1、治疗习惯性流产案。

如一女性,29岁,婚后三年流产三次,致未子女,此人平常身疲乏力,易于感冒,有过敏性鼻炎,及多麻疹病史。

月经量多并有经前腹痛及带下病等。

以投予当归、芍药加小茴香、牡蛎,属其常服此药共治疗一年三个月体质健壮,感冒和过敏性素质鼻炎全愈。

妊娠正常、易无流产之忧。

2、治疗原发性或继发生不妊不育症、流产、早产案。

一女姓,29岁,婚后三年未孕,伴腰冷懒倦,易患膀胱炎,并脐下寒冷感。

按当归芍药散七十余剂,脐下冷感全罢,数月复诊,已孕三个月,足月后产一男婴。

又治一女,29岁,婚后五年曾流产三次,平常月经少,脐下冷寒,左乳头凹陷,按当归芍药散加附子、黄柏连服三个月,月经正常,且身已怀孕次年七月已娩一男婴。

当归芍药散如下:

当归14克、白芍18克、川芎10克、白术20克、

茯苓25克、泽泻12克

10:

痛经不孕证史记

杨×,女,34岁,就诊:

自诉结婚十四年不孕,常患经痛,经潮前数日即感腰痛及小腹胀痛,并时胁肋乳房,亦酸胀不适,经行少腹疼痛剧烈汗出呕吐,不可忍耐,坐立不安,如临大病,经量少而色暗淡不泽,历四天后始渐缓解,随下清白带,察其脉象沉弦,舌苔薄白,面色晦带,精神萎颓,脉证合参。

实为血海空虚,胞宫寒冷,肝郁气滞,寒阴血涩而然。

药物用:

当归12克、川芎5克、灵脂10克、延胡10克、香附10克、柴胡10克、

合乌15克、白芍12克、甘草3克、吴萸7克

复诊上方,连服四剂,小腹剧痛见减,胁乳酸胀已除,经量增而转红活,惟白带下时腰腿酸软。

腹部有冷感,脉沉细而弱,左关带弦,苔白薄而润。

用温经汤加味。

处方:

党参15克、当时12克、白芍12克、法夏12克、

阿胶12克、吴萸10克、麦冬10克、延胡10克、

粉丹粉单皮7克、川芎6克、肉桂5克、艾叶5克、

甘草3克

三诊,进上方五剂后,经带诸症经基本消失,嘱暂停药,于下次月经来潮前五前天依次照服初复诊方。

四诊于第二个月经汛后期,自诉两月未经服上二方后,痛经除、白带止,惟下腹部尚有冷感。

且微痛、喜按,苔白薄而润,脉沉细而弱,于是拟加减艾附暖宫丸为汤,十五剂。

黄芪15克、当时12克、熟地25克、川芎5克、肉桂5克、菟丝子10克、

艾叶5克、香付10克、白芍10克、续断10克、吴萸7克、甘草3克

一年后孕一男婴。

论评: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畅通,月事以时下,始易不孕,苦肝郁寒凝,气滞血瘀,则可导致月经不调,经行腹痛,白带增多,月经不调必不受孕。

故婚十四年无子。

原有肝郁血虚,塞阴胞宫,因而气带血涩,经年累月痛无已时,采取疏肝理气,温通行带不为届期守方服药,故痛经得愈获妊娠。

经期口唇紫肿

患者于×,女,26岁,未婚工人,自诉半年来,每适经期来潮,环唇青紫,肿胀痒痛起泡,言语纳食不使,半月不消,下次又发。

就诊追问经期正常,经色紫黑或褐色,量大有块,少腹冷坠绞痛难忍。

面色紫印,齿龈紫黑,舌质紫黯,适边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沉内阻,治以温经活血,散瘀止痛,选用少腹逐瘀汤。

加味。

方药用:

小茴香3克、干姜6克、肉桂3克、没药6克、川芎6克、

延胡10克、全归6克、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

赤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

服三剂环唇肿胀痛痒消除,唇面部分紫色转红、量多快少、少腹冷坠绞痛及环唇肿胀痛痒未出现,唇齿龈面部红润。

随访经水调畅。

张×,女,19岁,未婚,工人,三月来每经期,口唇青紫,肿痒以上唇肿甚,经色黑量少、有块,经期少腹胀痛,舌质暗,苔白薄,脉沉细涩,此属冲任寒凝、瘀血内阻,投少腹、逐汤瘀,加香付、红花、以舒肝理气,活血去瘀,调经止痛,药方:

小茴香3克、干姜6克、肉桂6克、蒲黄6克、五灵脂10克、

香付12克、延胡12克、沼药10克、红花10克

服六剂大减,继服三剂告愈。

按:

冲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

"能调第十二经之气血,任主胞胎,"灵枢"五音五味,篇云冲脉任脉,皆起于色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处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素问骨空论》任者…上颐质面入目,冲任寒凝,瘀血肉阻,血瘀于口唇,而致环唇青紫肿痛,血瘀肌肤,则皮肤发生紫印。

故称血瘀牙床紫,血瘀紫印脸之说"医林改错"用少服逐瘀汤以温之疏之,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血和则经脉流行,故任脉通,冲脉盛,则月事行,后人应服研。

11:

遇一同房发疼特证

苏×,女,25岁,社员,77年4月13日诊,近三月来每蓬同房女方突然出现不省人事,颈项及四肢强硬,呼之不应,特片刻可自行缓解,未作治疗。

结婚近三年婚后尚好,自产后出现这证,自述对同房无恐惧感,形体瘦弱,睡眠及大便正常,观患者面色少华,平素饮食,舌谈嫩,苔薄白而滑,脉沉细略弦,考虑此证产后于乳哺期,属心肝血亏,心血不足,则出现神无所主,肝血不足而出现筋脉失于濡润,故发产疼证,治当以补血养肝,心血足则神有所主,肝血妊则筋脉得以养濡,遂以归脾汤为主方加减。

方药:

党参15克、黄芪15克、当归10克、茯神木10克、

炒枣仁15克、远志10克、木元白芍12克、熟地18克、

白术9克、木香6克、陈皮6克、甘草6克、生姜9克、

大枣(劈)6枚

进六剂,日一剂,服药后来云精神大好,饮食增加,随嘱其守方续服,加圆肉15克,10剂后,改用人参归脾丸早晚各一丸,半年随访云前症已全消,未见复发。

此证在临床上少见,但遇到了记于后者所遇。

12:

产后热入血室

陈×,女,22岁,产后三日昼则神识清晰,惟头痛,头晕,寒热交作,微汗,心烦欲呕,入夜见神志恍惚,妄言乱语:

呼之不能清楚对答,晨旦则谵妄消失,神清正常。

家人甚为恐惧。

曾在某应医和医院医中服西药镇静多次无效。

科院妇产也论治不灵。

三日就诊,家人代诉,分娩下血压这多,"初产妇"症风面色淡白,精神疲惫,头痛如晕,往来寒热。

体温37.8℃-38.5℃,心烦心慌,厌食欲吐,少腹不觉胀痛,恶露上有少量自下。

二便通调舌质淡,苔白中心黄微腻,脉经取微浮,重按弦虚,稍有紧意,综合四诊分拆此为热入血室。

治当重在养血安神,收镇浮阳,佐以和解枢机之剂。

药方:

党参12克、当归9克、茯神9克、酸枣仁9克、

黄芩4.5克、荆芥穗4.5克、北柴胡6克、法半夏6克、

焦山查4.5克、龙齿12克、五味子3克、灵炙草3克、

红枣五枚

上方暂服一剂昼服头煎,近液服二煎,复诊时诉说药后夜睡无烦,未见妄言惊乱之象。

头痛、寒热均减。

胃纳稍进,舌苔渐化。

脉缓和无力,再进前方二剂,均能安睡,诸证悉解。

按"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篇中说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启则明,暮则谵语…比为热入血室。

全匮记的症状与本例证很类似,不过"金匮"所述的是妇人患伤寒而经水适来,外邪乘虚袭入血室,与血博结,扰乱神明之后,而本例则是产后气血大亏,血海空虚袭入血室。

心失所养,神浮不定,复外感风寒,而无与血博结之明显症状。

因患者少腹不胀痛,恶露依然结之明显有少。

量白下,而且无脑胁满如结胸状之病可证,而血虚心神失养又显得较突出。

故治疗上除从太少阳疏解外邪,着重于益气血安神,毋令邪去而正奇,方中柴胡、黄芩、法夏和解少阳胆经之邪,荆芥开太阳之表,令少阳元邪复从表出。

党参配当归益养气血,茯苓和酸枣仁养心以安神,更以龙齿镇肝清心安神,五味子养心以敛,越之神气。

山楂活血化瘀积,以防留邪,甘草、大枣养心缓急,全方虚实兼顾,去邪不伤正。

扶正不带邪,配合得宜,故取效甚速也。

13:

妇科医案

注说症状,以经、带、胎、产四项为限,乳疾和前阴疾患均散见其它部分,前人对于妇科病极其重视为先天,并重神冲、任、督、带奇经,主要是肝主藏血,妇女病以调血为先。

而督脉起于下极,任脉起于中极这下,循腹内上关元、冲脉起于气冲,挟脐上行,带脉起于季胁,约束诸经,对于妇女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

但在治疗上还是从整体出发与内科基本相同,乳部疮疡等外治法亦与外科一致,因此必须注意妇科特殊性,也必须理解它的一般性,才能更好地运用理法方药。

14:

月经超前

月经周期以一月为准。

每月超前六、七天以上,甚至一月两潮,称为"月经先期",一般由于嗜辛辣或肝火偏旺,或感受热邪,血得热而妄行,来时量多,色深红或紫黑成块,质浓稠粘,气带腥臭,伴见心烦易怒,脉象滑数或弦数,沼如清血清热,用"芩连四杨汤"或"清经汤",阴虚内热之体,经期亦多超前,量少色红无块,兼有头眩、失眠、五心烦热、经脉象细数,傅青主所谓"火热而水不足"。

用两地汤,也有气虚不能摄血,经期超前,量多色淡质薄,腰腿觉软,小腹空坠,淋沥难断,用补气回经丸。

此证偶超前,多作热治,经常超前则有虚有实,并应顾到体质。

药方:

芩连四物汤:

黄芩10克、黄连5克、生地15克、

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20克

清经汤:

丹皮9克、地骨皮12克、白芍18克、

熟地15克、青蒿10克、茯苓12克、黄柏10克

两地汤:

生地15克、地滑皮15克、玄参10克、

白芍15克、麦冬20克、阿胶10克

补气固经丸:

党参35克、茯苓40克、白术40克、

黄芪30克、砂仁5克

15:

月经延后

每月经期延后六、七天以上。

多至四五十天,称为月经后期,潮时量少,色淡红不浓。

伴见头眩,心慌,脉象细弱者,多为冲任血虚,用人参养荣汤,亦有冲任虚寒,经营延后,腹痛绵绵,形寒肢冷。

经来量少,色淡或带黯黑,用胶艾四物汤。

经期常准,偶然延后不全,以受寒和气滞为多。

前者如恣啖生冷,或感受冻邪,冲任受寒,瘀血凝结,多见少腹疼痛,经色紫暗挟块。

"用延胡索散",后者因受气、恼、情绪郁结,气滞瘀凝,多见腹胀作痛,经色紫红挟快,用"调经钦"一般治月经及期不至,常用桃仁10克、红花7克、茺蔚子10克、蒲黄12克、泽兰12克等药通经,可以斟酌加入。

但必须结合原因,不能专政瘀。

假如月经正常而突然后期,有厌食,恶心嗜眠,虚寒虚热等症状,脉象和缓滑利,须防妊娠,(内经)所为"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

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药方:

人参养营汤:

人参6克、黄芪12克、当归12克、白芍18克、肉桂6克、白术12克、甘草3克、

陈皮7克、熟地25克、五味子5克、茯苓12克、远志10克、姜枣10克

胶艾四物汤:

阿胶12克、艾叶10克、熟地20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

延胡索散:

延胡索9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乳香9克、没药9克、蒲黄12克、肉桂4克

调经饮:

当归12克、牛七9克、香附10克、毒皮10克、焦山查12克

16:

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来潮或先或后,没有定期,前后差错七天以上的称为"经行先后无定期",亦叫"经期紊乱",多因肝气郁结影响及肾,经量或多或少,色紫挟块,腹育腹胀,腰部酸痛,宜舒肝和血,用"定经汤"。

17:

妇女经断,

年龄多在四十八、九岁左右,当将断之前,亦先后无定,俗称"经乱",且有量多如崩者用滋血汽加减。

药方:

定经汤、

熟地20克、当发12克、白芍18克、菟丝子10克、白药14克、茯苓12克、荆芥炭10克、

柴胡10克、

滋血汤:

人参6克、黄芪12克、黄芩9克、山萸10克、川芎10克、熟地15克。

18:

月经不来潮

月经两三月不来潮,称为"经阻"或"经闭"。

主要为血枯血滞。

虽然引起血枯和血滞的原因甚多。

在已经形成之后治以养血和破瘀为止。

因血枯则经闭者,形瘦面色白光白,心慌气短,头晕眼花。

腰背酸软,四肢无力,饮食不香,严重的出现潮热盗汗,两颧泛赤,毛发脱落。

干咳咯血,大便溏泄等劳瘵证侯。

故称呼为"干血痨",宜滋补冲任兼调五脏。

选用小营煎,劫劳散、大补元煎、龟鹿二仙肢等。

血滞经闭者,多腹内胀痛,按之更甚。

胸膈满闷,精神抑郁,口干不欲饮,由于恶血不去,新血不生,也能出现眼花眩黑,肌肤枯燥如鱼鳞等虚象。

宜活血去瘀,用泽兰汤、牛七散、大黄庶虫丸等,此证虚实悬殊,必须细参脉舌及考虑正气强弱。

大概血枯证。

脉多虚细而涩,血虚生热,则呈虚数不静,舌质多淡,或尖部娇红,苔薄或无苔,血滞证。

脉多沉弦,而涩,或沉细而紧,舌质黯红或有紫点,治疗,血枯轻者调养肝脾,重者宜滋补肝肾,血滞轻者,宜通调血脉,重者始用逐瘀。

女子初次行经后,往往隔数月再至。

如无病证不必治。

个别妇女因禀受特殊,月经经常两月一潮或三月一潮也一年一潮者,称为"并月"、"居经"和"避年"勿作经闭治疗。

药方:

小营煎:

当归12克、熟地25克、白芍18克、杞子12克、

山药12克、炙草5克、茯神10克、枣仁12克

却劳散:

白芍15克、黄芪12克、熟地25克、甘草5克、

当归10克、沙参20克、半夏9克、茯苓15克、

五味子6克、阿胶10克、随加倍数。

大补元煎:

人参6克、熟地20克、山药20克、杞子12克、山萸10克、当归10克、炙草5克、

杜仲10克龟鹿二仙肢:

龟板胶15克、鹿角胶15克、人参18克、杞子15克(成药)

牛七散:

牛膝9克、当归12克、白芍14克、桂枝9克、丹皮9克、

桃仁0克、延胡9克、木香9克、

大黄蜜虫丸:

大黄9克、黄芩9克、甘草5克、桃仁10克、芍药15克、

生地15克、虻虫5克、干漆6克、蜜虫10克、水蛭6克、

蛴螬6克、

"成药"

19:

经量过多

经量超过正常或经来日子交长,概称"月经过多!

"常见于月经先期证,亦有经净一、二日以行,均由血热,可用"固经丸",行经期间或不在行经期内,大量出血和持续出血不止,称为"崩漏",崩是言其热急血流如注,漏是指势较缓,而淋沥不止,可转化为崩,崩后亦多有漏的现象。

不能绝对划分。

形成本证的原因甚多,大概骤然发作的多为阻虚血热。

血色深红,伴见烦热虚奋不安,情绪容易激动,睡眠不宁,脉象滑数。

用清固经汤,如若本来体弱和月经量多,因而淋离不净,多为气不摄血,血色淡红,伴见神疲气短。

舌薄而润,脉大如虚,用"补中益气汤"丸崩漏日久,不仅营血大亏,气亦随弱,在气虚证更易导致阳虚,故最后多成气血,阴阳瘀伤,不能单从一方面治疗。

同是崩漏系急证,大失血时能使厥虚脱,在治本时必须治标。

必要时或以治标为主,本病虽愈,容易复发。

血止后仍宜药物调养。

(傅青主女科里)关于血崩方剂,有"固本止崩汤"、"加减当归补血汤"。

"清海丸"等均可用。

至于本病见于年老妇女和产后体力未复更为严重,妊娠期间出现,常为流产的先兆。

均加留神。

药方:

20:

固经丸:

龟板25克、黄柏30克、樗皮25克、香附30克、

黄芩28克、白芍35克

21:

清热固经汤:

龟板9克、牡蛎4克、阿胶12克、生地20克、地骨皮12克、焦山桅10克、黄芩9克、

地榆10克、棕榈炭6克、藕节12克、甘草4克

22:

补中益气汤:

黄芪12克、党参25克、白术20克、当归10克、甘草3克、陈皮10克、

升麻5克、柴胡9克、姜枣15克

23:

固本止崩汤:

熟地25克、白术15克、黄芪12克、当归12克、炮姜9克、人参6克

24:

加减当归补血汤:

当归12克、黄芪12克、三七5克、桑叶10克

25:

清海丸:

熟地25克、山萸30克、山药30克、丹皮18克、

五味子9克、麦冬20克、白术25克、白芍25克、

龙骨25克、地骨皮20克、桑叶20克、玄参35克、

沙参30克、石斛25克

26:

经量少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