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地理高考复习练习讲义专题十九 中国地理 第二讲 中国地理分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16168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版地理高考复习练习讲义专题十九 中国地理 第二讲 中国地理分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课标版地理高考复习练习讲义专题十九 中国地理 第二讲 中国地理分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课标版地理高考复习练习讲义专题十九 中国地理 第二讲 中国地理分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课标版地理高考复习练习讲义专题十九 中国地理 第二讲 中国地理分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课标版地理高考复习练习讲义专题十九 中国地理 第二讲 中国地理分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版地理高考复习练习讲义专题十九 中国地理 第二讲 中国地理分区.docx

《新课标版地理高考复习练习讲义专题十九 中国地理 第二讲 中国地理分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版地理高考复习练习讲义专题十九 中国地理 第二讲 中国地理分区.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版地理高考复习练习讲义专题十九 中国地理 第二讲 中国地理分区.docx

新课标版地理高考复习练习讲义专题十九中国地理第二讲中国地理分区

 

第二讲 中国地理分区

探考情悟真题

【考情探究】

考点

内容解读

要求

5年考情

预测热度

考题示例

考查点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地理单元的划分依据和界线;四大单元的位置、范围、区域主要特征、区域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2017课标Ⅱ,1—3,12分

苏南、苏北差异与联系

★★☆

2017课标Ⅲ,1—3,12分

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传统文化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019课标Ⅲ,9—10,8分

行政区位置与自然特征

★★★

2017课标Ⅲ,37

(1),8分

额尔齐斯河流域自然特征

2015课标Ⅰ,37,24分

青藏高原冻土与铁路建设

2015课标Ⅱ,37

(1)

(2),12分

河套平原地势特征与灌渠

 

分析解读  本专题在近5年课标卷中多次考查,属于高频高分考点;在高考命题中,有两大方向:

一是直接考查重要地理事物位置与分布、区域典型特征;二是把区域知识作为基本背景,考查地理原理与规律。

复习备考中要依据此方向,加强基础知识掌握,强化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真题探秘】

【考点集训】

考点一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浙江在古代良渚文明时期(距今4500—5300年)就形成了相对浓郁的商业氛围。

浙江的茶叶、丝绸、草药和瓷器是古代浙江主要的贸易货物,名满全国,在与福建同类产品的竞争中占有显著优势。

京杭大运河在隋唐开凿时直抵杭州,开凿后是南北方物资运输的主要通道。

下图为良渚地理位置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020届河南九师联盟质检二,6)良渚文明时期,浙江就已经形成了浓郁的商业氛围,其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差异显著B.临海对外交流便捷

C.陆路交通十分便捷D.人口密集,市场广阔

答案 A 

2.(2020届河南九师联盟质检二,7)古代福建在茶、药材等农产品贸易中与浙江竞争处于劣势,主要是因为(  )

A.农产品品质差B.距市场远,成本高

C.生产技术落后D.土地少,产业规模小

答案 B 

3.(2020届河南九师联盟质检二,8)开凿京杭大运河对杭嘉湖平原的影响是(  )

A.湿地面积扩大B.农业结构调整

C.人口规模减小D.文化氛围减弱

答案 B 

4.(2020届山西省实验中学月考一,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京津冀地区大致可分为坝上高原(属内蒙古高原一部分)、燕山和太行山、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

面积约为15万km2。

下图为1961—2011年京津冀地区年平均降水量线(mm)分布图。

(1)简述京津冀地区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6分)

(2)比较图中甲、乙、丙三地降水量的大小,并分析原因。

(8分)

(3)说明图示地形特征对河北平原自然环境产生的有利影响。

(6分)

答案 

(1)年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

东部降水量大于西部(东南多西北少);平原地区普遍高于坝上地区(燕山南麓和太行山东部迎风坡一侧降水量较大);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燕山东南侧,最小值出现在坝上高原西北侧。

(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得6分)

(2)乙大于丙大于甲。

(2分)原因:

甲地位于坝上高原,距海远同时受燕山山脉的阻挡,受夏季风影响弱,降水量少;乙地距海近,且地处燕山东南侧,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多;丙地地处河北平原,地势平坦,地形抬升作用不明显,降水量较少。

(每点2分,共6分)

(3)河北平原西侧和北侧为山地地形,有利于抬升夏季风带来的水汽,增加平原地区的湿度;河流发育且挟带泥沙提高平原地区的土壤肥力;阻挡西部和北部的冬季风,减少风沙、低温冻害带来的危害。

(每点2分,共6分)

5.(2020届安徽名校联盟10月联考,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秭归位于湖北西部山区(下图),贫困人口比较集中。

当地一年四季都有鲜橙上市,其中秭归夏橙荣获地理标志认证和全国果菜产业十佳市场口碑地标品牌。

夏橙喜冬暖夏凉、怕严寒,夏橙主要分布在气候独特的三峡库区河谷沿岸。

秭归是湖北著名的“冬暖中心”,为夏橙栽培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

下表为秭归夏橙与我国主要柑橘成熟期的比较。

(1)分析秭归成为湖北著名“冬暖中心”的原因。

(4分)

(2)说明秭归推广夏橙种植的社会经济原因。

(6分)

答案 

(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冬季谷地盛行下沉气流增温;三峡库区等水体的调节作用。

(任答两点得4分)

(2)错季销售;质量好,价格高;市场需求量大;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

(任答三点得6分)

6.(2019黑龙江哈尔滨三中二模改编,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2分)

  材料一 花江喀斯特峰丛峡谷位于贵州西南部,该地区石灰岩广布,总面积47.63km2,是云贵高原上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峡谷区域。

花江峡谷喀斯特分布面积占比达88.07%,石漠化现象严重。

水海坝附近岩层裂隙发育明显,峰丛地貌最为典型。

材料二 生长在此处的植物表现出石生性、耐旱性、喜钙性。

顶坛花椒是广泛栽培于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地区的地方品种,历来以“香味浓、麻味重、产量高”而著称,迄今已有数百年的栽培历史。

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该地区已建成数万亩的连片顶坛花椒生产基地,顶坛花椒林成为当地主要的人工林生态系统。

研究发现,花椒林下保留低密度矮小的杂草,有利于水土保持,增加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但是当地农民有时需要割杂草。

(1)说明水海坝附近地表峰丛地貌的形成过程。

(6分)

(2)依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花江峡谷的植被表现出耐旱特点的原因。

(8分)

(3)分析近年来顶坛花椒成为当地主要人工林的原因。

(4分)

(4)推出当地农民通常在何时割杂草,并说明理由。

(4分)

答案 

(1)地表分布的石灰岩为可溶性岩石;岩石多裂隙发育;该地夏季炎热多雨,雨水沿裂隙侵蚀、溶蚀,长时间作用形成峰丛地貌。

(2)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易渗漏;地形坡度大,水资源存储条件差;夏季高温,蒸发旺盛,造成本地区地表土壤缺水,易发生干旱,生长在此处的植物具有耐旱的特征。

(3)当地自然环境条件适宜顶坛花椒的生长;花椒种植规模大,品质好,产量高,经济收益大、水土保持效果好;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国家政策支持。

(4)5月至9月(夏季)或雨季。

理由:

夏季(雨季)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杂草的种类和数量增多,杂草的密度和高度增加较快,割杂草可减少对花椒林生长的影响。

 

考点二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1.读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回答问题。

  分别归纳图中甲、乙两地形区种植业地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各自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原因。

答案 特点:

甲地形区:

分布在河谷地区;乙地形区:

分布在盆周山麓地带。

原因:

甲地形区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热量,河谷地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故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地区。

乙地形区是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水分,山麓地带灌溉水源充足,故种植业沿盆周山麓地带分布。

2.(2020届吉林长春质检一,2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6分)

  材料一 图Ⅰ为我国西北部分地区略图,图Ⅱ为该地葡萄加工生产流程图。

图Ⅰ

图Ⅱ

  材料二 宁东—山东±66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起自宁夏银川东换流站,止于山东青岛换流站,直流线路全长1333千米,将宁东能源基地火电和黄河上游水电直接输往山东。

(1)有学者将图中乙地描述成“被贺兰山护着、被黄河爱着的地方”试从地理学角度解释其含义。

(4分)

(2)分析该地盛产葡萄的区位条件。

(4分)

(3)据图Ⅱ简述该地区发展葡萄加工产业链的意义。

(4分)

(4)简述该直流输电工程对银川的影响。

(4分)

答案 

(1)贺兰山减弱了冬季风(西北冷气流)对乙地区的影响;阻挡了风沙(沙漠)对乙地区的侵袭;夏季风遇到贺兰山抬升,形成地形雨;黄河为乙地区提供了灌溉水源;黄河挟带的泥沙在此沉积,形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平原。

(任答2点得4分)

(2)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贺兰山阻挡冬季风使葡萄安全越冬;临近黄河,水源充足;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自然和社会经济各2分)

(3)延长葡萄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发展旅游、水产养殖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多样化经营,增加就业及收入;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再利用,降低了原料投入的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任选4点得4分)

(4)将宁夏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带动宁夏相关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火力发电带来环境污染;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生态破坏。

(有利和不利各2分)

3.(2020届河南九师联盟质检二,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阴山山脉海拔在1500—2300米之间,北坡和缓倾向内蒙古高原,南坡以1000多米的落差直降到河套平原,被称为河套平原的“保护神”。

河套平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黄河在这一地区经过多次改道,流水冲积和大量泥沙沉积,形成了肥沃的河套平原。

这里盛产的蜜瓜、大白菜、酒花、葵花、枸杞等是驰名全国的特产。

下图为河套平原地理位置示意图。

(1)评价河套平原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6分)

(2)分析阴山山脉对河套平原气候的影响。

(6分)

(3)说明图中河流干流自西向东河段径流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6分)

答案 

(1)有利条件:

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灌溉水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3分)不利条件:

靠近冬季风源地,易受寒冷气流影响,冬春季沙尘暴频发;降水少,蒸发大,灌溉水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过度引水灌溉,易造成土地盐碱化。

(3分)

(2)阴山山脉呈东西走向,阻挡了南下的寒冷气流与沙尘入侵;陡峭的南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阻挡了北上的水汽,增加降水补给。

(6分)

(3)变化:

径流量减少。

(2分)原因:

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下渗量大;支流汇入少;流经河套平原,农业引水灌溉;等。

(4分)

【五年高考】

A组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考点一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017课标Ⅱ,1,4分)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答案 C 

2.(2017课标Ⅱ,2,4分)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答案 D 

3.(2017课标Ⅱ,3,4分)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

答案 D 

  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2017课标Ⅲ,1,4分)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

答案 D 

5.(2017课标Ⅲ,2,4分)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答案 B 

6.(2017课标Ⅲ,3,4分)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A.川剧B.豫剧C.粤剧D.越剧

答案 D 

考点二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

公路南端海拔约1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

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019课标Ⅲ,9,4分)该公路位于(  )

A.吉林B.内蒙古

C.西藏D.新疆

答案 D

2.(2019课标Ⅲ,10,4分)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主要是因为(  )

A.洪水频发B.路面积雪严重

C.泥石流多发D.路面冻融沉降

答案 B 

3.(2015课标Ⅰ,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

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

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

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

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

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

(8分)

(2)图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

(8分)

(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b)的原因。

(8分)

答案 

(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3分)(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

)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

(5分)

(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4分)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

(4分)

(3)冬季。

(2分)

依据:

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的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

(3分)

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

使棒体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

(3分)

4.[2015课标Ⅱ,37

(1)

(2),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

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

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6分)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

(6分)

答案 

(1)特点:

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

(3分)

理由:

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

(3分)(答出其他合理理由也可得3分。

(2)问题:

泥沙淤积。

(2分)

原因:

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

(4分)

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考点一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有着“东方好望角”之称的某沿海小镇,迎接了中国大陆新千年的第一缕曙光。

这里房屋、道路依地势而建。

在方圆四、五平方千米的山坳里,房屋多用石块砌成,屋顶瓦片也多压着石块,形成“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群。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019海南单科,12,3分)该镇位于(  )

A.海南省B.广东省

C.浙江省D.山东省

答案 C 

2.(2019海南单科,13,3分)该镇石砌建筑主要是为了抵御(  )

A.寒潮B.台风

C.泥石流D.冰雹

答案 B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

读我国某省多年平均年雾日数分布图(下图)。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两题。

3.(2015广东文综,7,4分)该省位于我国的(  )

A.西北地区B.华南地区

C.东北地区D.西南地区

答案 C 

4.(2015广东文综,8,4分)下列因素中,对该省多年平均年雾日数空间分布影响最大的是(  )

A.河流泥沙含量B.地形起伏

C.西南季风强弱D.土壤厚度

答案 B 

考点二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018年4月,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开始铺轨。

读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川藏铁路沿线区域简图

1.(2018北京文综,2,4分)图示区域(  )

A.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B.河流的流向自西向东

C.自然景观为高寒荒漠D.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

答案 D 

2.(2018北京文综,3,4分)川藏铁路开通后,能够(  )

①缓解青藏铁路运输压力②改善西藏物资供应

③消除区域内灾害的影响④促进地域文化交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B 

C组教师专用题组

  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

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016海南单科,13,3分)该民谣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 (  )

                  

A.降水多B.风力大

C.日照强D.气温高

答案 B 

2.(2016海南单科,14,3分)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海坛岛传统民居的特点是(  )

A.高大、屋顶尖、窗大B.低矮、屋顶缓、窗大

C.高大、屋顶尖、窗小D.低矮、屋顶缓、窗小

答案 D 

3.(2016海南单科,15,3分)当地居民主要从事(  )

A.渔业B.林业

C.种植业D.牧业

答案 A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垛田是我国南方沿湖或河网低湿地区用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堆积而成的垛状高田。

江苏省兴化市垛田镇有数以万亩的垛田(如下图),被誉为“蔬菜之乡”“千岛之乡”。

读垛田景观图(图a)及垛田农业生产示意图(图b),完成下面三题。

a

b

1.(2020届安徽江淮十校联考一,10)下列关于兴化垛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B.土地集中连片,土壤深厚肥沃

C.水网密布,水产丰富

D.地势低洼,河流含沙量小

答案 B 

2.(2020届安徽江淮十校联考一,11)该地垛田适宜蔬菜生长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B.光照C.地形D.水源

答案 D 

3.(2020届安徽江淮十校联考一,12)垛田农业主要的生态效益是(  )

A.生物间互生互养,形成良性发展

B.丰富农产品供应,提高市场适应性

C.废弃物充分利用,利于经济发展

D.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

答案 A 

  山西运城盐池被称为中国的“死海”,湖水含盐度高,在偏南风盛行的季节,湖边盐田常有“南风一吹,隔宿成盐”的奇特现象。

下图为山西部分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4.(2018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期中,1)由图可知,山西运城盐池的形成原因为(  )

A.地壳挤压凹陷积水而成

B.流水侵蚀后积水而成

C.地壳断裂下陷积水而成

D.火山口积水而成

答案 C 

5.(2018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期中,2)关于“南风一吹,隔宿成盐”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此现象出现于春季,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易于蒸发

B.此现象出现于夏季,夏季气温高,位于山脉背风坡,蒸发旺盛

C.此现象出现于冬季,冬季多大风天气,易于蒸发

D.此现象不会出现于夏季,夏季降水丰富,不利于成盐

答案 B 

  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称为转场。

生活在新疆广大草原和高山牧场的牧民们根据不同季节选择不同高度的草场进行放牧。

下图示意天山山地转场路线,图中甲、乙、丙、丁四地表示四季牧场位置。

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6.(2018豫南豫北名校精英联赛,17)转场牧业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

A.地形B.气候C.水源D.市场

答案 A 

7.(2018豫南豫北名校精英联赛,18)天山天然草场面积广、牧草种类全,其形成原因不包括(  )

A.天山有终年积雪,冰雪融水多

B.山地垂直高差大,水热条件差别大

C.天山光热充足,降水丰富

D.山地面积大,草场分布区域广

答案 C 

  长江中游地区主要包括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处于我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通过分析耕地类型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关系,可以明确耕地数量的转入、转出情况。

下图为长江中游地区耕地数量转换来源与转换率图。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8.(2020届山西省实验中学月考一,13)1990—2015年长江中游地区耕地利用转型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粮食总产量上升B.粮食自给率上升

C.粮食单产下降D.粮食商品率下降

答案 D 

9.(2020届山西省实验中学月考一,14)下列关于长江中游地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换获得耕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2000—2005年耕地转入率最低

B.1995—2000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草地

C.2000—2005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林地

D.2005—2010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水域

答案 C 

10.(2020届山西省实验中学月考一,15)1990—2000年耕地转出变化主要表明该地区(  )

A.洪涝灾害频繁B.城乡建设进程缓慢

C.生态有所改善D.水域面积增加最多

答案 C 

二、综合题(共44分)

11.(2019北京海淀期末,2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建设中的川藏铁路东起四川省成都市,途经雅安、昌都、林芝等地,最终抵达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

全线运营长度约1900km,累计爬升高度达16000m。

铁路经过四川盆地、横断山区、青藏高原等地形区,所经区域地形条件极其复杂,堪称“最具挑战的铁路工程”。

(1)描述川藏铁路途经的主要地形区的特征。

(3分)

(2)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说出川藏铁路修建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4分)

  川藏铁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就开始勘察,但直到2014年才投入建设。

目前,成都至雅安段即将通车,拉萨至林芝段已完成基本建设。

而最具挑战的林芝至雅安段也即将投入建设,预计2028年全线建成通车。

川藏铁路建成后,成都至拉萨的运行时间有望从目前的48小时缩短至13小时。

(3)与初期勘察时相比,简述目前修建川藏铁路的有利条件。

(3分)

(4)说出铁路建成后对西藏带来的有利影响。

(5分)

(5)分析川藏铁路修建过程中优先建设成都至雅安段的原因。

(5分)

答案 

(1)西部为青藏高原,海拔高;中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