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11588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邢台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北省邢台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北省邢台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北省邢台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北省邢台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邢台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邢台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邢台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邢台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邢台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共34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

1.《吕氏春秋》载: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文中的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B.私田的数量日益增多

C.封建生产方式具有优越性D.周天子承认了土地私有

2.唐朝诗人孟郊在《织妇辞》中曾有“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的诗句,而韦应物的《杂体五首》中有“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的句子。

对比这两句诗,可看出

A.丝织业不够发达,产量较少

B.当时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

C.丝织品主要出口地中海等欧洲地区

D.丝织品为织者自己所用

3.《隋书·食货志》记载,“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

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

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冀州之北,钱皆不行,交贸者皆以绢布”;“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山东之人,犹杂用齐氏旧钱”。

这说明当时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河西诸郡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4.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观其立法,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意桑田必是人户世业,是以栽植桑榆其上,而露田不栽树,则似所种者皆荒闲无主之田,必诸远流、配谪、无子孙及户绝者,墟宅桑榆尽为公田以供授受,则固非尽夺富人之田以予贫人也。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其立法指井田制

B.该制度否认了原私有土地的合法性

C.该制度禁止土地买卖

D.该制度本身包含了私有化倾向

5.《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右图为康熙命画家重新绘制的该作品,也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

材料提供的信息说明

A.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一直很先进

B.传统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C.清代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D.水田耕作表明经济重心在南方

6.明万历年间,福建巡抚许孚远在奏疏中指出:

“往者商舶之开(开放对外贸易),正以安反侧杜乱萌也。

乃今一禁,彼强悍之徒,俯仰无赖,势必私通,继以追捕,急则聚党遁海,据险流突”。

这说明

A.明政府内存在禁海与开海之争

B.明政府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C.地方官员要求严格限制海外通商

D.明政府始终坚持“海禁”政策

7.清朝末年,外国棉纱涌入苏北地区。

在徐州府睢宁县,户户织棉,“谓每尺布可省钱十余文,诚无衣者之乐事也”。

据负责苏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的海关观察,“未闻此等自织布匹”对外销售,而“(苏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

”以上材料可用来说明苏北地区

A.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

B.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C.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

D.家庭纺织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8.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

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宏。

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

国民政府的这一做法在当时

A.引发了群众性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

B.有效防止了白银外流,稳定了金融市场

C.为改变民族工业布局提供了政策支持

D.为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9.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

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

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

”材料反映出

A.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C.大跃进运动客观促动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 

D.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

10.从1980年起,国家逐步在国企中进行利改税的试点工作。

1983年,全国实行利改税的国营企业共实现利润633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1.1%。

在增长的利润中,企业共留利121亿元,比1982年增长28.2%,利改税初步取得成功。

这主要得益于

A.所有制改革的尝试B.分配关系的调整

C.企业经营权的独立D.农村改革的支撑

11.中世纪以来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经历了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最后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和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

这个变迁过程说明世界金融中心的形成

A.发端于新航路开辟B.受世界贸易和生产力发展支配

C.始终依靠殖民扩张D.呈现由多极化到单极化的趋势

12.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

”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进行了辩护

B.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的开始

C.直接导致了第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

D.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13.美国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

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提出“欧洲的核心区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主要是东亚)的核心区之间经济命运的大分流在18世纪相当晚的时候才出现。

”对“经济命运的大分流”认识正确的是

A.经济命运大分流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关

B.经济命运大分流之前欧洲落后于东亚地区

C.经济命运大分流与新动力的广泛使用有关

D.欧洲发生经济命运大分流的核心区是荷兰

14.根据1860年《英法条约》,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并降低葡萄酒的进口税。

法国方面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的关税,……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30%,关税平均约为15%。

这一条约规定有利于

A.各国工业革命技术的传播

B.国际经济交流准则的确立

C.国际贸易壁垒准则的建立

D.国际货币体系准则的建立

15.英国议会1815年通过的谷物法规定,在英国粮价每夸特(英国的重量单位,约合12.7千克)低于80先令时,绝对禁止粮食进口。

只有在达到这种价格或超出这一价格的情况下,才许可从国外自由输入粮食。

1846年,该法被废除。

时人评价说“《谷物法》被废除宣布资本成为英国的最高权力”,这是因为

A.该法的废除促进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B.该法实施减少了粮食进口,损害了农业资本家的利益

C.该法实施体现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

D.该法的废除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16.工业革命后,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贵族每天酗酒赌博来消磨时光,结果负债累累;一个年薪100镑的下院书记官一年受贿5000镑;新兴的工厂主阶层一心只想如何发财,有了钱就在自卑驱使下拼命讲排场”。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英国社会

A.生产力发展了,社会道德却日益沦丧 

B.追求物质享受,政治腐败不堪

C.贫穷阶层日益扩大        

D.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动

17.18世纪初一位荷兰医生写了一本《蜜蜂的预言》,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

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这个蜂群兴旺发达。

后来他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对手打败而逃散。

后来学者根据这则寓言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

下列关于这一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千预

B.主张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C.竭力鼓励出口,控制商品进口

D.主张政府对经济实行保护主义

18.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

”这一观点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D.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性

19.20世纪30年代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发了经济学说史上的革命。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出现了新的经济学流派,有人认为该流派就是“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

下列属于该流派思想主张的是

A.完全肯定国家干预下的市场改革

B.通过高福利来消除贫富差距

C.加强自由经济成分,减少国有企业的比重

D.反对经济全球化

20.二战后,资本家积极鼓励职工购买和持有本企业的股票,进一步打破了资本家垄断企业股份的局面。

美国实施职工持股的企业,1974年为300多家,职工人数十余万人;1995年已达12000多家,职工1200万人,占全国职工总数的10%。

这一现象

A.增强了资本的社会化趋势B.形成资本家、工人共管企业的局面

C.完善和扩大“福利国家”规模D.使职工持股的企业成为现代企业主流

21.相比前代,周代的神职官吏在政权机构中大为削弱。

一切有关丧葬、祭祀、占卜以及文化教育等事,都属于掌礼机构管理,司巫在这一机构中地位是较低的。

史官的地位,则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可以说明

A.巫术在周代宗法政治中有十分重要地位

B.古代史官主张轻摇薄赋得到统治者认可

C.儒学崇尚道德的主张成为社会风气主流

D.周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政治进步

22.《道德经》记载: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施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统治者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

23.“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24.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

“伏羲神农教而不诛,皇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25.董仲舒认为:

“(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

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

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26.北宋著名学者李觏曾经指出:

“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

凡所以修身正心,养生送死,举无其柄。

当是时也,释之徒以其道鼓行之,焉往而不利云云。

”对此段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该材料揭示了儒学复兴的某种背景

B.该材料将儒、佛对比,对佛学甚是推崇

C.该材料反对儒学的伦理说教,陈义甚高

D.该材料显示学者思考、探索,试图改造儒学

27.以下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朝儒学家籍贯分布图。

宋明时期儒学家籍贯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西学东渐的影响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经济重心的转移D.文化政治中心东迁

28.王阳明说: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下列与该思想一致的是

A.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B.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C.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

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D.中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为

29.戴震(1724~1777年):

“……而及其(今之治人者)责以理也,不难举旷世之高节,著于义而罪之,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

于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达之于上。

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对该材料认识全面正确的是

反映了理学对人性的压制

批判了清政府实施残酷的刑罚

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要求

所呈现的思想具有近代化趋向

A.

B.

C.

D.

30.乾隆年间成书的《元和县志》记载:

“明季士大夫好持清议,敦气节,重名义,善善同清,恶恶同浊……其小人亦慷慨慕义,公正发愤,然或时捍法网。

本朝初载,遗风犹存,近数十年来缙绅先生杜门埽轨,兢兢自守,与地方官吏不轻通谒……学宫士子多读书自好,鲜履讼庭”。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清朝前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江南士风的转变

B.清朝前期江南士风的转变深受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C.清朝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影响了江南士风的转变

D.清朝前期江南士风的转变为道光年间新思潮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31.“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

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用)

A.正确讲述了了儒家经典成书的过程

B.反对迷信儒家经典,主张讲真话实话

C.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D.认为人的私欲具有合理性

32.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

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明清时期

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

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儒家思想内部出现流派之争

33.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

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

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A.封建经济的衰退B.专制集权的强化

C.程朱理学的兴起D.审美意识的觉醒

34.培根在评述中国古代文明的三项成果时说:

“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面和状态:

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

”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是指

A.甲骨文、造纸术、指南针B.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C.书法、火药、指南针D.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9分)

二、主观题(共49分,其中35题18分,36题21分,37题10分)

35.(18分)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

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

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到庆历年间,“人渐知读书”。

两广地区学校相继建立。

   北宋时,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

南宋时,海州睢佑卿“父祖以农桑为业”,他“独亲于学,作文赋诗,为乡里称道”。

北宋时,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钧少而警拔,于经学颖悟有得”。

南宋时,鄂州富商武邦宁“交易豪盛,为一郡之甲”,他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 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

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

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禺)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

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隋唐均规定:

“工商不得入仕。

”(《通典》卷一四)。

……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

“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

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材料五 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

(8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五的观点。

(6分)

 

36.(21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50—1645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统计表》(单位:

吨)

主要来源

1550—1600年

1601—1645年

合计

葡萄牙经日本

1,190—1370

2,432

3,622—3,802

西属拉美经菲律宾

584

1,725

2,309

印度洋/欧洲

380

850

1,230

总计

2,154—2,334

5,017

7,161—7,341

——摘编自李隆生《中国钱币·明末白银存量的估计》

由于葡萄牙人独占了对日本的贸易,西班牙人便致力于对中国的贸易。

1580年以后,马尼拉当局为以生丝、丝织品、瓷器为主的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

此后二百多年中,“马尼拉大帆船”横渡太平洋前往加利福尼亚海岸,再从那里驶往墨西哥。

……生丝和丝织品在墨西哥有现成的市场,富有的白人喜欢用东方的丝绸制成华服装饰自己。

这些商品还远销秘鲁、巴拿马直到智利一带。

……自从“马尼拉大帆船”运来了质量精美价格低廉的中国的生丝与绸缎,当地的丝织业就此趋于衰落。

——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

材料二  193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白银收购法案》,下令将白银国有化,并从世界市场收购白银,设法使每盎司的白银价格提高到1.29美元,或者把白银在美国货币储备金的比重增加到1/4……导致世界银价飞涨。

中国作为通货的白银大量外流,金融现严重危机,市场萧条,商家纷纷破产,经济处于崩渍边缘。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被迫“永远地脱离了银本位”,实行法币政策,建立起现代的、容易管理的货币制度。

法币政策的实施,统一了币制,是中国货币制度的进步,但国民政府利用货币发行权的集中,加强了金融垄断,成为后来国民经济崩溃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任东来《1934—1936年间的中美关系中的白银外交》

材料三 20世紀70年代初,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美元的身价大跌,欧洲各国的很多人都拒绝要美元。

在伦敦,一位来自纽约的旅客抱怨说:

“这里的银行、旅馆、商店都一样,他们看到我们手里的美元时流露出的神情,好像这些美元成了病菌携带物一般。

”在巴黎,出租车上挂着“不再接受美元”的牌子,甚至乞丐也在自己的帽子上写着“不要美元”。

美元失去霸主地位,但迄今为止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资料和注释

(1)  结合材料一,分析明朝中后期欧美白银大量流向中国的原因,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8分)

(2)  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通过《白银收购法案》的意图,为摆脱困境,国民政府采取哪些金融改革措施?

有何积极作用?

(7分)

(3)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6分)

37.(10分)美国“边疆学派”认为:

“疆界”从来就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有形的、筑了界碑的。

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的疆界观与其现代化历程紧密相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l9世纪清朝宗、藩(斜线部分)关系疆界图19世纪大英帝国(黑色部分)疆界

问题:

请从现代化的角度对中英疆界观进行评析。

高一历史四次月考答案

35

(1)特点:

文化普及程度提高;从先进地区推广到落后地区;从士阶层推广到农工商阶层。

(4分)

(2)原因:

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强;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增多,便宜易得;宋代教育的发展,民间私人兴办的书院兴起发展;宋代科举取士条件放宽;家庭重视文化教育(任答4点得8分)

(3)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儒家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教之风气,理学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市民文化发达,宋词繁荣,话本出现,风俗画流行;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科技发明取得重大突破并外传,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

(4分)

所以陈的评价修正了人们对宋朝“积贫积弱”的单一印象,有利于人们全面认识宋朝的历史地位。

(2分)

37参考答案:

中国的疆界观实质是天朝上国、夷夏之辨的传统观念.(2分)。

在工业化时代,这种传统的疆界观导致了清王朝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从而丧失了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机会,最终落后于西方。

该政策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3分)。

与之相反,18、19世纪英国的疆界观促进了其现代化进程。

这种疆界观的实质是对外殖民扩张(2分)。

在工业化时代,有利于英国获得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原料、商品市场、资本市场,从而使其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这一题提供了两幅地图,分别反映了19世纪前后中英两国的疆界及其疆界观。

从下边的文字阐释看,中国的疆界图是宗藩关系的图,而英国的疆界图是大英帝国的图,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中国清朝的疆界图是由于中国将周边邻国作为自己的保护国,自以为是天朝上国,可以为周边邻国提供保护,中国对藩国的保护是不计较自己的利害得失的,只要是承认中国的天朝上国地位,中国就可以提供保护,所以从现代化的角度来说的话,这种疆界观是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发展的,这只能助长中国政府和官员的自大观念,会更固步自封,而丝毫不能让中国看到自己的不足,所以长期的闭关锁国,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

而从图片和所学知识角度看,英国的疆界是由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不断往外殖民扩展所导致的,这些扩张到的地区不断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原料、市场、劳动力等条件,因而是有利于英国的现代化的。

所以要从两国疆界观的实质和影响角度去评析。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天朝上国的观念;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