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县人口分布与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10001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罗县人口分布与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博罗县人口分布与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博罗县人口分布与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博罗县人口分布与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博罗县人口分布与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博罗县人口分布与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

《博罗县人口分布与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罗县人口分布与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博罗县人口分布与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

博罗县人口分布与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博罗县人口分布与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经济发展是不同要素(人力、资源、制度因素、技术等)在一定体制下结合的产物。

人力资源是其中最活跃的要素。

人口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还是信息和技术的创造者、传播者和使用者。

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经济发展决定着人口的分布,人口分布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

本文试从(对)博罗县人口资源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一些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今后的发展对策。

一、当前博罗县人口在数量、结构方面及城镇化进程的状况

博罗,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东江中下游北岸,辖区面积2982平方公里,自秦始皇33年设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一)人口总量增加,增长势头下降

据我县计生报表显示,2009年全县户籍总人口为81.9万人。

从历次人口普查资料看,1953年第一次普查,总人口为287006人;1964年第二次普查,总人口为386520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620412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651922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780477人。

可见“二普”和“三普”是人口增长高峰期,“四普”时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遏制,到了“五普”时人口增长势头有所回升,目前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状态。

据有关资料表明,博罗县九十年代人口增长较快,主要是外来人口流入较多。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外来人口高达16.03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20.54%,比“四普”增加14.37万人,增长8.7倍。

2009年县政府信息网显示,全县外来人口已达40万人。

其次是出生人口增加。

虽然博罗计划生育力度逐年加大,计划生育率不断增长,出生率持续下降,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很大成绩,1990年至2010年20年间约少生14万人,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和育龄妇女总量增加,致使出生人数居高不下。

(二)居民家庭户规模逐步缩小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传统大家庭的意识和观念发生了变化,更多人追求简单安逸的小家庭生活,使博罗居民家庭户人口规模逐步缩小,家庭户向小型化、核心化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

资料显示,2009年博罗有家庭户22.13万户,户均人口为3.66人,为历史最低水平。

(三)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7%以上时,称为老年型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全县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17%,超过国际标准,据测算,目前为7.58%。

说明博罗县人口和全国全省一样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按照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人口发展变化规律,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相当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社会福利保障健全的情况下进入的,具有明显的“先富后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博罗县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加,但是人民的生活只是逐步向小康水平迈进,离富裕程度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水平仍然较低。

博罗县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大幅下降,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结果,并具有“未富先老”特征。

(四)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

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博罗县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4.06万人,占总人口的30.82%,比1990年的15.99%,上升了14.83个百分点。

近年来,博罗县认真贯彻《中共博罗县委博罗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到2010年底,全县城镇化水平将达65%。

博罗县人口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原因有三:

一是博罗县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活力较旺盛,吸引了大量外省流动人口到博罗,其中绝大部份在城镇务工经商。

二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非农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镇就业。

三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各镇人口向县城聚集,本镇的农业人口向圩镇聚集。

二、分析博罗县人口再分布及城镇化发展不均衡的原因

1、经济要素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决定着人口再分布。

人口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要受区域自然资源及资本、技术等经济要素拥有量的制约。

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经济要素拥有量越多,需要和安排的劳动力就越多,反之,需要的劳动力就越少。

因此说,区域资本、技术等经济要素的拥有量、质量及其发展水平,将可能引发人口迁移,影响人口分布。

在博罗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大体相当水平的基础上,西南部地区由于资本雄厚、经济要素拥有量大、发展水平高,因此,不但外迁人口少,而且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迁入,形成外来人口大大高于外出人口,使总人口增多的结局。

以西部经济发达的园洲镇为例,2009年外出人口只有419人,而外来人口却达到64293人,占园洲总人口的六成。

而东、北部由于工业落后,连本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需要都满足不了,更毋谈吸纳外来人口了,因此造成外出人口大大高于外来人口。

2、人口分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

第一,作为生产者,大规模的人口,也就意味着大规模的劳动力。

大规模的劳动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保证生产的扩大和对资源的深度开发,而且还可以构成多样化经济的基础;第二,作为消费者,人口是一种潜在的需求源泉,大规模的人口是构成大规模消费市场的必要条件。

基于此,增加人口、扩大消费,往往被认为是刺激生产,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三,人口还是传播信息和技术的重要媒体。

因为信息和技术的传播,一般需要一定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较高的人口素质。

达到一定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较高的人口素质,就有利于信息和技术的传播,创造出规模经济效益和信息技术传播经济效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间,博罗西南部地区经济尤其是外向型经济迅速崛起,工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发展迅猛,吸引了众多人口向内流动,人口猛增,同时,亦带来资本、劳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向该地区集中,这就形成了人口经济学中的“逆流效应”,从而使我县区域经济发展出现发达与欠发达进一步固化,经济发展不平衡在近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呈扩大的趋势。

第四,高素质的人口能创造并推动区域经济的更快速健康发展。

现实证明,凡是文盲人口比例低的地区,经济就比较发达,文盲人口比例高的地区,经济就较落后,可见人口素质的高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程度之大。

如博罗湖镇镇四普时几乎没有大中专毕业生,现在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目前大中专以上人口已占21.84%,其经济发展水平几年间就达到了全县先进水平。

三、博罗县人口分布与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当前博罗县的人口分布是基本合理的,其人口分布的变化是人口适应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合理流动。

但是,我们肯定博罗县人口分布的合理性,并非无视当前人口分布对城镇化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相反,我们必须重视这些制约因素及城镇化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以便能对症下药,探索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途径。

具体来说,当前我县人口分布与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是:

1、农村人口仍占绝大比重,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不利于提高生产力。

从人口的构成情况看,可以说博罗县的城镇化人口质量还不高,如统计为城镇人口的65%还属于农业户籍人口,这样的人(这些人)主要是农民工。

他们实际上是(可去掉)工作和生活在城市,但是他们没有和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权益。

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仍处在很不稳定的状态。

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2、城镇人口总量少,规模小,城镇化大大滞后于经济发展,难于带动全县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10万人口以上的只有罗阳1个镇,5—10万人口的有园洲、石湾、龙溪、公庄、柏塘、湖镇6个镇,3—5万人口的有石坝、长宁、杨村、泰美、杨侨5个镇,其余6个镇都是3万人以下的小镇。

这样小规模的镇行政效率低,农民负担重,基础设施难于完善配套,不利于集中有限的经济资源,吸引不了农民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大镇不强,小镇更弱,难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低,导致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全县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只占全县总从业人口的27%左右。

全县第三产业从业人口中,从事旅游、金融、保险、信息、房地产等行业的人口极少。

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分布的严重偏低,造成博罗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自建国以来增长不快,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四、对当前人口分布与城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针对当前博罗人口分布及区域经济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统筹兼顾,综合安排,建立人口分布、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和耦合联动机制,是推进博罗县区域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一环。

1、加快中心城镇、次中心城镇建设步伐,以实现极化带动,协同发展。

“兴县必须强镇”,推进城镇化,应加快发展县城、择优发展重点中心镇,提高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针对博罗的区域、区位和经济资源的特色,在加速城镇化时不宜采取“人口均匀化”和“各区域平衡发展”的做法,而要采用不平衡的梯度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有较强增长潜力的地区(中心区),求得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增长速度以及较强的人口吸纳能力,扩大该地区的城镇人口规模,形成若干个区域经济增长极,然后通过这类发达地区(中心区)的扩散效应(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由中心向外围流动)带动其他地区(边缘区)的发展。

具体而言,就是在南部,首先以罗阳为中心,以20万人口为最低标准,建设以罗阳为中心的县城区,成为博罗真正的经济中心和经济增长极;在西部,首先以石湾、园洲为主发展另一个人口达20万规模的中心城镇,借助其外向型工业的强大优势,强化区域经济人口聚集,加大其经济能量与辐射力。

在中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分别以长宁、杨村为中心,以城镇人口10万人以上为标准建设两个城镇发展次中心,分别带动中部、东部和北部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在实施“极化”战略过程中,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人口迁移和招商引资政策,加大农业产业化、户籍管理制度、土地流转机制等改革力度。

在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例的同时,注重提高城市生活素质和效率。

二要尽快修编全县城镇体系规划、各中心镇及中心村规划,并为吸纳大量人口进入城镇相应建设学校、医院、房屋、道路、水电、排污、园林绿化等各项基础设施。

对山区中部、北部及东部地区修编公路规划,以利发挥山区优势,减少重复建设。

三要采取行政手段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办法,优化资源配置,集中资金(如贷款)、土地建设中心城镇和次中心城镇。

四要对规模小、人口少的镇进行合并。

2、加强分类引导,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制定区域发展措施,形成区域经济特色。

博罗各地区地理环境、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差异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决定了在发展措施策略上的非同一性。

西部、南部地区各镇(如石湾、园洲、罗阳)人口密度大,土地面积小,意味着继续发展农业将遇到土地资源不足和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

所以,在西、南部经济较为发达、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应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外向型经济,并坚持走园区经济之路,在完善原有工业园区各项配套设施的基础上,搞连片开发,壮大园区规模。

东部、北部及中部较落后的镇,由于工业基础薄弱,人少地多,农民的生活水平低。

在发展策略上不宜不切实际地一味追求工业化的早实现,而应重点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上下功夫,在提高农民收入上下功夫,为工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大力开发山地农业,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牧则牧。

大力发展名优水果和土特产品,扩大产品产量和提高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如泰美镇近几年充分利用山地多的地理优势,发展优质荔枝种植,还有麻陂、公庄、观音阁的优质龙眼,柏塘的大桔以及横河的青梅等也初步具备一定的规模。

要大力拓展加工型农业,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搞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作用。

如柏塘光华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凉果1000吨以上,年产值2500万元,利税250万元,有青梅基地600亩,带动农户1000多户种青梅。

3、下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从业人口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

劳动力就业及就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要形成适当的比例,而且其比例应不断向非农化、高级化发展,使第二、三产业劳动力相对集中,扩大城镇规模,达到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才能创造出更大的集聚和规模效益,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依博罗目前的实际,要转移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注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乡镇企业,进一步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

二是重视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以建设和完善罗浮山风景名胜区为龙头,大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并牵动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的进步,同时加快市场建设和商业网点建设,大力发展商品流通业特别是搞活搞旺农产品流通;重视和推动信息、仓储、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营造宽松环境,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继续健康发展。

2001年9月中共惠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意见》,我们必须抓住时机,鼓励、引导和扶持个体私营企业拓展产业领域,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向实业型、生产型转变,抢占新开放的产业领域高地,以期形成个体私营经济产业群,壮大第三产业人口群体。

四是继续重视并有组织地做好劳务输出,贫困山区、剩余劳动力多的镇要做好这件工作,尽量消化这批人力资源。

4、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提高人口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的科技水平。

较高的人口素质或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口占较大的比例,就可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力,扩大对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改善和保护环境,保持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和良性循环。

目前博罗县人口分布现状中人口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与外向型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不相适应,这必将严重影响博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实现。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增加高素质人口的比例已成燃眉之急。

首先,以搞好博罗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大力改革束缚教育发展的陈旧体制,同时增加投入,促基础教育水平上新台阶;其次,以博罗中专、省技工学校等为载体,推行员工上岗培训和3—5年轮训的制度,并实施各类岗位的上岗资格制度,全面提高从业人口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再次,制订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新政策和新形式。

人才引进的政策应配套,包括工作条件、生活环境和户籍管理等都需要突破现有的体制局限,使政策发挥预期的效果。

应当吸取博罗过去留不住人才、大多本地人才服务于外地的教训,在政策和环境上努力营造一个对人才有亲和力的氛围,形成群贤毕至的局面,壮大博罗县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5、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注重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关键和核心。

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为城镇化创造了条件,城镇化的发展要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开辟道路。

博罗县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现代化新农村目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从有利于发挥城乡优势、形成城乡特色出发,充分发挥城市在产业、市场、信息等方面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形成城乡产业联动、优势互补的良性格局。

要打破长期以来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机制,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与进步。

 

修改建议:

1.格式不对,没有内容摘要,也没有关键词。

2.没有参考文献。

3.引用内容过多,但又未注明!

4.字体格式不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