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09332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AAAAA:

审题人:

1、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

但乡土社会不是人治,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这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

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传统。

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用以获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其祖其父的经验。

不必知之,只要照传统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

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

于是人们对传统有了敬畏之感。

“礼”字本来是从豊从示。

豊是一种祭器,示是一种仪式。

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论语》记载: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道德。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

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

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

礼则有甚于道德:

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

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

孔子一再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人所谓人治,只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

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和法律同中有异:

它们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但两者用以维持行为规范的力量不同。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先由“人们”的观点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并强调了礼治和人治的不同。

B第二段首先阐述礼的内涵,然后比较礼和法的异同,最后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

C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D文章引用了《论语》中的“颜渊问仁”的相关文字,这是为了说明人们遵循礼应具有主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中,礼的运行并不需要有形的国家机构来维持,它依靠的是长期沿袭下来的传统。

B乡土社会虽然从某种角度说是“无法”的社会,但并不是混乱的,它依然是个有秩序的社会。

C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反之就可能受挫。

D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传统的效力无法发挥;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缺乏变化。

(2)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

艾平

在我六岁的那一天,我亲爱的老祖母,你把我举在马背上,我的腿够不到马镫,你就用红缎子把我捆在马鞍子上。

你手牵着马缰绳在前面走,一连走了三个屯子,带我拜见了三个可靠的人。

你说的话,现在每一次想起来,总是忍不住眼泪。

“我把这没有阿爸的孩子交给他的好叔叔了,请你教给他套马的本领吧!

“我把这没有阿爸的孩子教给他的好舅舅了,请你教给他养牛的手艺吧!

”“我把这没有阿爸的孩子交给他的好姑父了,请你教他当一个勇敢的男人吧”……

我一直记得那个早上,我闻到了你锅里喷香的奶茶味,睁了睁眼睛,又闭上。

你把我拎出蒙古包,一直带到牛圈里。

你两腿夹着奶桶挤牛奶,让我去把半个月大的小牛犊抱过来撞撞奶。

那小牛犊抻开四条腿跑,我追上它,却拦不住它,我拦住了它,却抱不住它,我抱住了它,却抱不走它……你把小牛犊撒在草原上,让我每天去抓抱,直到我把小牛犊抱到母牛的身底下。

你把羊群交给了我,一遍遍嘱咐我:

“遇到事情不要慌。

那几头大肚子的母羊要生,你就远远地看着它。

如果遇上有难产的母羊,你就慢慢地帮着它。

阳光温暖。

我看见一头母羊正在分娩,我按着你教给的办法,果然一头湿漉漉的小羊羔就在我的手里诞生了。

不一会儿,又有一只母羊生出了一只黑脑袋瓜的小羊羔。

我正想把羊群拢起来往回走,发现一只小个子母羊也有了生产的迹象。

也许是头一次生产,它显得十分惊慌。

天色暗下去,老鹰出现了,它闻到了母羊生产的血腥味,在羊群边上盘旋着。

我的耐心变成了急躁。

当我使着劲把小羊羔从小个子母羊的身体里拽出来的时候,母羊的子宫被我给拽脱落了。

当我急吼吼地求助你的时候,你不慌不忙,轻轻地托起母羊的子宫,用温水冲洗干净,一点点送回母羊的腹腔。

你又令我提起母羊的后腿,往下顿了几下,最后还在母羊的下腰处系上了一条皮带,然后把母羊放在蒙古包里照看了一夜。

第二天,那小个子母羊就像一切都没有发生那样开始吃草了。

你两天没有给我一个笑脸,第三天,你告诉我,好牧人是会跟草原说话的人,牲畜冷了,你也知道冷;牲畜饿了,你也知道饿;牲畜疼了,你也知道疼……你说牛儿羊儿和我一样,都是草原的孩子。

那个冬天的雪花好大。

早上一推开包门,我就看到了那只灰色的大母狼。

它离我们的蒙古包不到五十米,面向我们趴着,一动不动。

我急忙翻身上马,操起套马杆。

我知道一出手就可以套住狼脖子。

就在这时,我的肩膀被你甩出的放羊鞭击中了,你不让我去擒拿这只闯入我们家园的狼。

它掏你的马群了吗?

它叼你的羔子了吗?

它向你发出凶狠的吼叫了吗?

你告诉我这条狼不是来祸害人的,它肯定是遇到难处了。

你拎着一块羊腿肉,走到离那只狼大约五六米远的地方,把羊腿肉往狼跟前一扔,可是那狼仍然没有动。

“嗥……嗥……”,直到夜晚,那条狼终于发出了非常微弱的叫声,甚至你拴在羊圈前的牧羊犬都没有被惊动。

突然,我听见狼微弱的叫声被放大了不知多少倍:

“嗥……嗥……嗥……”,那声音凄厉又高亢,打破了寂静的夜空。

我定神一看,啊?

竟是你,我的老祖母,你在帮着那狼大声地叫着!

母狼的伙伴听到了它的呼救声,赶来了。

那母狼把头低向身旁的草丛,叼起一只小狼崽。

接着,每一条狼都叼起一只小狼崽,飞快地离开了。

原来,那母狼是为了守护身底下刚刚出生的孩子。

它冒死从早晨坚持到夜晚,才敢召唤同伴来救助。

事实证明你说的对,这群狼的家就在周围的草场上。

而我们的畜群却不曾被袭击。

我亲爱的老祖母,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前两段回忆老祖母带“我”去拜见三个可靠的人时的情形,透露出“我”的身世之苦,也表现了老祖母为了教育“我”而煞费苦心。

B.文章对老祖母训练“我”抓跑小牛犊的描写,既形象又传神,生动的展现了“我”一步一步成为一名臂力强壮的小牧童的艰难经历。

C.“我”在给小个子母羊接生时,由于急躁竟然给它造成极大伤害,老祖母不但没有怪罪“我”,还耐心教导“我”要体会牲畜的冷饿病痛等。

D.老祖母阻止“我”伤害母狼,试探母狼,帮母狼呼唤同伴等细节描写,表现了老祖母善待生灵的思想,也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5.画线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6.文章以“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

”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

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选自2017年2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附图:

(选自2017年2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

《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

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

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

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

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

“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

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

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

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有删改)

 

7.下列各项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C.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8.下列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两项是(5分)()()

A.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C.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E.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地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9.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4分)

 

2、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而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田布,字敦礼,太尉田弘正子。

幼机悟。

始,弘正为田季安裨将,镇临清,布年尚幼,知季安且危,密白父,请以众归朝,弘正甚奇之。

及得魏使布总亲兵王师诛蔡以军隶严绶屯唐州帝以布大臣子或有罪且桡法弘正请以董畹代而士卒爱布愿留帝乃止凡十八战,破凌云栅,下郾城,以功授御史中丞。

蔡平,入为左金吾卫将军。

弘正徙成德,以布为河阳节度使,父子同日受命。

布所至,必省冗将,募战卒,宽赋劝穑,人皆安之。

弘正遇害,魏博节度使李愬病不能军,公卿议以魏强而镇弱,且魏人素德弘正,以布之贤而世其官,可以成功。

穆宗遽召布,解缞拜魏博节度使,乘传以行。

布号泣固辞,不听;乃与妻子决曰:

“吾不还矣!

”未至魏三十里,跣行被发,号哭而入,居垩室,屏节旄。

凡将士老者,兄事之。

禄奉月百万,一不入私门,又发家钱十馀万缗颁士卒。

以牙将史宪诚出麾下可任,乃委以精锐。

时中人屡趣战,而度支馈饷不继,布辄以六州租赋给军。

引兵三万进屯南宫,破贼二垒。

宪诚蓄异志,阴欲乘衅,又魏军骄,惮格战,会大雪,师寒粮乏,军中谤曰:

“它日用兵,粒米尽仰朝廷。

今六州刮肉,虽尚书瘠己肥国,魏人何罪?

”宪诚得间,因以摇乱。

会有诏分布军救深州,兵怒,不肯东,众遂溃,皆归宪诚。

布度众且乱,叹曰:

“功无成矣!

”即为书谢帝曰:

“臣观众意,终且负国。

臣无功,不敢忘死。

愿速救援,毋使忠臣义士涂炭于河朔。

”哭授其从事李石讫,乃入,至几筵,引刀刺心曰:

“上以谢君父,下以示三军。

”言讫而绝,年三十八,赠尚书右仆射,谥曰孝。

(节选自《新唐书·田布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得魏/使布总亲兵/王师诛蔡/以军隶严绶/屯唐州/帝以布大臣/子或有罪/且桡法/弘正请以董畹代/而士卒爱布愿留/帝乃止/

B.及得魏/使布总亲兵/王师诛蔡/以军隶严绶/屯唐州/帝以布大臣子/或有罪/且桡法/弘正请以董畹代/而士卒爱布愿留/帝乃止/

C.及得魏/使布总亲兵/王师诛蔡/以军隶严绶/屯唐州/帝以布大臣/子或有罪/且桡法/弘正请以董畹代/而士卒爱布愿留帝/乃止/

D.及得魏/使布总亲兵/王师诛蔡/以军隶严绶/屯唐州/帝以布大臣子/或有罪/且桡法/弘正请以董畹代/而士卒爱布愿留帝/乃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缞,脱下丧服,意即守丧期限未满就被征召起用。

按礼制,丁忧时须居家守丧。

B.乘传,乘坐传达命令的马车。

田布“乘传以行”是因为情形危急,需立刻赶往目的地。

C.度支,是古代官署名称,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

唐时改“度支”为“吏部”。

D.河朔,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在古代,“河”专指黄河,指一般的河流是后起的意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布幼时机警,作战屡立功勋。

他年幼时预见田季安将有危险,劝告父亲率众归附朝廷;讨伐蔡州时,他经历了十八次战斗,凭借军功被授予御史中丞。

B.田布接受任命,力图挽回颓势。

在父亲遇害、李愬患病之时,他尽管最初坚决推辞,但最终接受了魏博节度使的任命;到任后,他散发俸禄和家钱,安抚士卒。

C.田布用人不察,致使大功未成。

他充分信任史宪诚,把精锐部队交给他,但史宪诚却暗藏异心,图谋作乱,率部接敌,一触即溃,致使田布心有余而力不足。

D.田布上书谢罪,以死表明心迹。

他意识到军队将叛乱,自己无能为力,就上书向皇上谢罪,后引刀自裁,以死“谢君父”“示三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布所至,必省冗将,募战卒,宽赋劝穑,人皆安之。

译文:

 

(2)宪诚得间,因以摇乱。

会有诏分布军救深州,兵怒,不肯东。

译文:

 

(2)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苏子瞻哀辞

张舜民?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注】①张舜民:

和苏轼感情深厚。

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作大盆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为雪浪斋。

后来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新修葺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于是写了这首哀辞。

②丈八盆:

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苏轼被贬,墨石也被贬,“石与人俱贬”中的“俱”字,道尽当时的炎凉世态。

B.第二句的意思是说,朋友苏轼虽然已去世,但“石尚存”,可以让作者感到欣慰。

C.“重添丈八盆”体现了作者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深厚感情。

D.苏轼病逝,作者只能在万里之外的定州为其招魂,尾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

E.总体而言,诗歌语言风格较为朴实,但也使用了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

15请结合苏轼的生平,谈谈你对“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的理解。

(6分)

 

(3)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陶渊明化用了《论语》中“,”表达了自己以往的不能挽救,将来还可以补回。

(2)《孟子》中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句子:

,”。

(3)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

”自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莫把“穷养儿,富养女”奉为圭臬,如果一味迷信这种古训,并以此作为教育的核心方法,结果谁也难以意料。

②上汽大众只有不断进行创新,并且不断提升品质价值,才能让其他品牌鞭长莫及。

③大城市是多样的生态系统,需要精英人士及高大上的现代建筑和街区,也需要下里巴人和胜乱差的老旧建筑和街区。

④天灾人祸已然让人痛心,而随后一些不良媒体或别有用心之人制造出的骇人听闻的谣言,更是让人愤怒。

⑤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的这些成绩与动力电池产业的进步密不可分,后者进步之迅速也是可圈可点的。

⑥试想一下,干部不思进取、尸位素餐,又怎能团结带领广大群众爬坡过坎、克难戏坚?

A.①④⑤B.①⑤⑥C.②③④D.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古文字学研究的深入,我们获得了较前人更加丰富而翔实的材料,在这样的形势下,甲骨文书法创作越来越为人关注。

B近日,教育部下发通知,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奥赛等五个全国性高考加分,这一举措意在让高考更加纯粹,使考核更为公平。

C在学校举行的高考誓师大会上,张校长走上讲台谈起自己的高考经历激励大家奋进,同学们耐心地注视和倾听着张校长的教诲。

D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神话故事更是其中的瑰宝,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美好品质,更展示了他们天马行空的浪漫想象。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董事长,这幅字画是名家手笔,您买回去,挂在书房不仅大气美观,还可附庸风雅,彰显文化品位。

B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现向广大作者征稿,来搞一经采用,即奉薄酬,敬请广大作者赐稿。

C当记者提到外界给他的“学界泰斗”这一称号时,这位院士直摇手,连声说:

“同行谬赞,不敢当。

D游览故宫博物院时,因为著名的三大殿游客实在太多,我只好移步没什么景致的地方,实在遗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①,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②。

但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

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很不平衡,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与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任务还有较大差距。

21.在各种推理形式中最常见的是“三段论”,这种推理形式是通过两个前提(大前提和小前提),得出一个结论,而且两个前提包含共同的词项。

仿照下面的示例,进行“三段论”形式的推理。

要求:

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5分)

[示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推理:

圣贤是不会有过错的,我们不是圣贤,所以,我们不可能不犯错误。

他已经年满18岁了,拥有选举权了。

推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最近央视热播的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中,支教老师梁俊带着贵州山区的孩子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小诗《苔》,感动了无数人。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读这首小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B(A“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错误,原文所阐述的意思是:

在我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C项,“被动形成”错,原文中说“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所以说应该是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

D项,“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错,文中只是讨论了两者的区别,并没有表明谁更优越,也不能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就说它更优越。

2.C(“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错,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中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3.D(“传统的效力无从发挥”过于绝对,原文谁:

“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