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Ⅰ讲义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0784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1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Ⅰ讲义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Ⅰ讲义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Ⅰ讲义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Ⅰ讲义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Ⅰ讲义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Ⅰ讲义推荐.docx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Ⅰ讲义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Ⅰ讲义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Ⅰ讲义推荐.docx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Ⅰ讲义推荐

古诗词鉴赏

Ⅰ 读懂古诗 读懂比答题更重要

[专题微语] 古诗鉴赏,其根本前提就是要读懂诗歌。

对于命题者来说,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读懂诗歌内容的考查,淡化模式化、概念化的鉴赏的考查。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逐步养成读懂诗歌再做题的良好习惯。

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

一是明白其表层意思:

能疏通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其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考场上,究竟怎样才能读懂古诗呢?

读懂的方法有很多,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阅读诗歌文本。

一、古诗类别

附:

诗体解释

1.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

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

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

调有定格,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每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二、古诗基本特点与结构特点

1.基本特点:

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2.结构特点

一、读出标题信息

诗歌的标题相当于诗歌的眼睛,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读懂诗歌,首先要借助对标题的分析窥见诗中蕴藏的丰富信息。

1.从标题推知写作的具体内容及情感的触发点

2018年全国卷Ⅱ诗歌标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江苏卷“寄和州刘使君”、浙江卷“送王昌龄”,都对诗的具体内容及情感的触发点作了提示或概括。

这类标题,诗人常常会把诗作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起等内容在题目中向读者作交代。

因此,赏析诗歌时抓住题目中交代的主要事件,便可比较容易地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从标题探寻诗歌的感情倾向

像下面的标题都可以用来推测诗歌的感情倾向:

“悯农”“伤田家”“春怨”“书愤”“哭晁卿衡”“怀吴中冯秀才”“桃林夜贺晋公”“汾上惊秋”“望鹦鹉洲悲祢衡”。

我们要找准凝聚着诗人情感的那个字眼,看其词性、成分、情感特征、内容、涉及对象等。

3.从标题看诗歌的意旨,即诗人写作本诗的目的、意图

2017年全国卷Ⅲ诗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文字很多,除点明写作缘由外,“戏赠”二字就点明了白居易写作此诗的目的:

戏谑友人,夸耀自己。

当然,读完全诗后可知“戏言”中有“真言”。

如果能抓住标题中像这样点明写作目的的关键词语细细品读,离真正读懂诗歌就不远了。

4.从标题看诗歌的题材类型

很多标题会反映出一首诗的题材类型,不同题材类型的诗往往有不同的情感内容、不同的写法。

(1)以地名(包括亭、台、堂、馆)为标题

如:

“隋宫”“金谷园”“乌衣巷”“石头城”“赤壁”“苏武庙”“马嵬坡”“台城”“焚书坑”“西施滩”“江亭”“琴台”“鹿砦”“竹里馆”“黄鹤楼”等。

以此为题的诗大多是怀古诗,表达的感情常常是借古讽今、吊古伤今或登临览胜、即景抒怀。

(2)以动植物或事物名为标题

如:

“蝉”“菊”“早梅”“孤雁”“柳”“蜂”“云”“流莺”“石灰吟”“海棠”“子规”等。

以此为题的诗一般都是咏物诗,多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也有摹写物态、托物寄兴的。

如有定语,定语是诗歌立意的重点。

(3)以人物为标题

如:

“山中寡妇”“里中女”“贫女”“赠妓云英”“蚕妇”“代卖薪女赠诸妓”“西施”“王昭君”“息夫人”“贾生”“渔翁”“剑客”等。

这类标题中的人物如果是下层人民,那么该诗多表达对其命运的同情;如果是历史名人,多表达对其的景仰或同情或抒身世之感。

这种类型的诗多为代言体,即诗人代人设词,假托他人的身份、口吻、心理、语气来创作构思,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抒发情志的一类写法。

综上,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

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诗题都具有以上功能,不要让下面这些标题“引入歧途”。

如“饮中八仙歌”“丽人行”“李凭箜篌引”“病妇吟”,这里的歌、行、引、吟表示诗歌的类型;词牌名“昭君怨”“虞美人”“祝英台近”“二郎神”“忆王孙”等不反映词作的具体内容;乐府旧题一般只揭示诗歌的题材类型,而不反映诗歌的具体内容,如“出塞”“塞下曲”“关山月”“青楼曲”等。

边练边悟1

 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

(1)早上五盘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的中心事件。

②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2)采地黄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写人为中心,其人可能是下层百姓,推知可能是表达对其命运的同情。

(3)惜牡丹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咏物诗。

②情态是“惜”。

(4)闺意献张水部(又名“近试上张水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作目的是献给张水部(可能是考官),“闺意”是比喻性说法,其真实目的是看自己的作品是否投合考官的心意。

(5)梦江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仅有词牌而无标题的词。

二、细读正文内容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结构

把握古诗常见结构

结构即思路,把握古诗的结构,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知晓大意。

律诗常见结构

①四分法:

起承转合

②二分法:

前两联为第一层,后两联为第二层

③三分法:

首联为第一层,中间两联为第二层,尾联为第三层

绝句结构

①一般结构:

起承转合

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

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揭示中心

词的结构

见前面词的“结构特点”

对于近体诗来说,有两类结构特点要予以关注:

(1)起承转合

①“起”

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

其作用主要有两种:

a.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感情基调;b.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②“承”

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

“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其主要作用有:

a.承上启下;b.铺垫下文。

③“转”

在古诗词中,“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中多指过片。

“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

抓住“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

④“合”

在古诗词中,“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

“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

a.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b.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c.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古诗词“合”的方式有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

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手法曲折表达诗人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

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鉴赏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

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

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

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

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

前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

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颈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

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颈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

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

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

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天树”“日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

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尾联的热切希望:

“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

”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

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

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

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

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

尾联是“合”,即怎样收束全诗,作者写了两层意思:

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

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又是一层。

(2)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对偶)

对仗,就是对偶,只在律诗中称“对仗”。

对仗,从内容角度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

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

“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

如高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就是把军中战士和将帅的两种生活放置在一起,构成反差,从而抒发忧愤之情。

“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的是从四川出三峡而北上的行程,前后一贯,又有次序。

分清对仗种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

另外,根据律诗上下句词性相对、结构相同的形式特点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品读语言

读懂诗词,最大的障碍就是它的语言,因为它不同于散文的语言,更不同于现代散文的语言,具有高度凝练、富于跳跃与省略的特点。

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

1.推测难字,突破障碍

古诗语言本质上是文言文,既然是文言文,我们完全可以用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去推断其中的疑难词语。

(推断实词的方法详见文言文部分,这里不再赘述。

)要特别注意两类疑难词语。

一是古今异义词。

如[元]白珽《余杭四月》诗首联“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中“生意”就是一个古今异义词,这里是“生机”意。

二是古诗中的特殊词语。

如2015年全国卷Ⅰ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尾联“勤王敢道远”中的“敢”是个表反问的词,是“岂敢”,而不是“敢”意。

这样的词语还有“肯”“可”“那”等。

(特殊词语详见本专题“知识储备”)

2.识别“倒装”,还原语序

古诗创作,有时为了符合声律要求,或出于表意需要,不得不在语序安排上作些变通。

这就使得古诗出现了语序颠倒、词语错位的现象。

这也给我们的理解带来了难度。

若要准确理解诗意,那就还原颠倒的语序。

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语序颠倒之处及其妙处。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

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颠倒语序,既合平仄需要,又突出了“英雄”一词。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常语序应为: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因平仄的限制,主语后置,动词前置,使诗句读起来更富有韵味,更生动有致。

3.注意省略,填补空白

因为诗词都讲究格律,每一句话用字的多少都有严格的规定,对于创作者来讲,为了使作品意蕴更为深厚,他当然能省则省,能跳就跳,这就使得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练,也给我们理解带来难度。

阅读这样的诗句,我们只能运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句的空白和跳跃,才能完整地理解诗意。

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

(1)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白居易《琵琶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省略谓语。

“争”后省略“送”字。

(2)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李清照《如梦令》)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省略主语。

“试问”前省略的主语是作者,“却道”前省略的主语是“卷帘人”。

4.圈出“情语”,抓住关键

所谓关键,就是指诗歌中能够表明中心和作者情感的词、句。

对于这些关键词句,不仅要能迅速找出,还要反复咀嚼。

(1)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

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

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也至关重要。

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物语。

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通过挖掘典故的本义来探寻作者的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基本义。

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

弄清上述隐性关键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2)每一首诗都有关键句,这些句子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读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能较容易理解诗词的主旨。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揭示了本诗的主旨。

这样的句子通常放在结尾。

边练边悟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①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②。

 ①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作。

②四百州:

南宋统治下的府、州、郡一级行政单位。

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州”。

南宋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称之为“四百州”。

(1)诗中有一字可以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它是________字。

答案 望

(2)诗中有两个情感字眼,请找出来,分别说明其表情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寒、断。

“寒”字渲染了一种寒冷凄清的气氛,传达作者心情之冷清;“断”字则表明作者在国家灭亡后,面对已落入元人手中的南宋故土“四百州”时,那种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悲痛心情。

三、挖掘暗示信息

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1.作者信息的暗示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古代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如:

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王维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书画和音乐,决定了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的漠不关心;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了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2.注释的暗示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

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在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注释的诗,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

边练边悟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花卿[注]

杜 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花卿:

名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平叛中立过功;后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鉴赏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

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从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

从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

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

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

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致。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

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

“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

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

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

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

“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

”(《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

请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写作意图。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诗赠花卿的目的是给花卿以委婉的讽喻:

“只应天上有”是说花卿僭用天子音乐,不当受之;“人间能得几回闻”隐含警示之意,意谓这种享受难以长久。

3.题干的暗示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

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

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帮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

这也叫“借题解文法”。

如2017年浙江卷第19题填空后面的“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已告诉考生诗的内容和主旨了。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但常见题材总是有限的。

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即事抒怀诗。

相同题材的诗歌在“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上往往有相似、相近、相通之处。

平时学习诗歌,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在考场上,完全可以“知一类诗,通一首诗”,即先从内容入手,尝试根据该诗的内容特色,大致归类到某一题材,再由类及篇推断其使用手法及具体内涵,亦即合理猜想该诗大致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山水田园诗

题材特征

①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

②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

常见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

②常见意象:

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内容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

(2)写景的表现手法:

①白描与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