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0573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

《我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

我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苏州市农林局郁寅良

二○○四年六月十八日

未来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健康的土地上,用洁净的方式,生产安全的食物,以满足全球食物消费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

因此,有专家指出,21世纪的食用农产品是绿色无公害农产品,21世纪的中国农业将以生产无污染、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为主体。

但是,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工业“三废”、城镇生活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和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农业生态环境和食用农产品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与此同时,由于全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食用农产品的安全指标、质量指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呼唤安全放心的食用农产品,人们需要健康消费!

对此,我们苏州的现实情况如何呢?

存在哪些问题?

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措施来加以解决呢?

下面我就目前掌握的有关情况,结合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现状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

1、无公害农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SafeCrop)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它必须同时符合三方面的要求:

①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②生产过程中要符合规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产品不受农药、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或污染物含量不超标;③产品外包装必须符合国家食品标签通用标准,符合特定包装、装璜、标记等规定。

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机构由各省(市、自治区)设立。

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由麦穗、对勾和无公害农产品字样组成。

麦穗代表农产品,对勾表示合格,金色寓意成熟和丰收,绿色象征环保和安全。

2、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GreenFood)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它要求原料或产品的生产过程不用或基本不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和其它化学物质。

认证机构是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各省(市、自治区)的绿色食品办公室负责初审。

其标准分为A级和AA级。

AA级标准高于A级标准,但AA级绿色食品不等于有机食品。

绿色食品标志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倍蕾,象征自然生态;颜色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农业和环保;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

3、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OrganicFood)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

有机食品是一类真正源于自然、高营养、高品质的环保型安全食品。

有机食品在其它语言中也叫生态食品或生物产品。

有机食品与我国绿色食品的最显著差别是,前者在其生产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和转基因种苗,后者则允许有限制地使用这些物质和种苗。

因此,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比绿色食品难得多,需要建立全新的生产体系,采用相应的替代技术。

有机食品的认证机构为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

有机食品的标志采用人手和叶片为创意元素。

我们可以感觉到两种景象,其一是一只手向上持着一片绿叶,寓意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渴望;其二是两只手一上一下握在一起,将绿叶拟人化为自然的手,寓意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的呵护,人与自然需要和谐美好的生存关系。

有机食品概念的提出正是这种理念的实际应用。

人类的食物从自然中获取,人类的活动应遵重自然的规律,这样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食用农产品生产由于种种原因,只注重数量的增长,而忽视了其内在质量的提高,因而导致食用农产品普遍质量不高,安全性差,集体食物中毒事故时有发生。

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推迟了几十年之久。

进入90年代后,农产品的开发才有了实质性的启动。

据资料显示,全国1991年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为125个,1997年为900个。

绿色食品的实物产量1990年为34.72万吨,1998年为340万吨,原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已达3500万亩。

在技术上,绿色食品开始由初级产品向深加工方向发展,产品由单一化向系列化发展,也由一般化向名特优新方向发展,许多有实力的大公司、大企业开始纷纷加盟开发。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品种显得太少,技术含量不高,初级产品的深加工不够,产品附加值仍需大大提高;产品经营者以小规模的乡镇企业为主,资金投入跟不上形势发展,食品的贮藏、保鲜及加工、包装技术既不能满足国内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偏好,也不能在国际市场形成较大竞争优势;农产品出口呈现较多依赖国内市场供不应求状况和产品的新、特的特征,也没有自己的名优品牌。

这些都表明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为减轻国际市场对我国农产品带来的冲击,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蔬菜工作会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作了专题报告,号召各级政府要全力打造放心菜篮子,安全餐桌子。

国家农业部提出了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国家有关部门和一些省、市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及配套措施。

这些都大大推动了我国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开发,使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

以江苏为例,为贯彻落实中央及有关部门的要求,省政府于2001年3月27日发布实施了《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试行办法》,接着又发布实施了《江苏省绿色食品基地管理办法》。

此外,省政府每年拨出财政资金5000万元,用于奖补和检测等。

这些举措对我省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开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到2003年底,全省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的总数达2438个,产地规模达1784万亩,产品达2050个。

获全国统一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1011个,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通过绿色食品生产认证的企业数151个,产品达237个;通过有机食品生产认证的企业数21个,产品达31个。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总量位居全国之首,一跃成为全国的排头兵。

同样,苏州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并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配套措施。

在生产环节上,市政府于2002年6月出台了《关于在全市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销售和使用的通告》,为配合这一通告的实施,一方面,市农林局公布了禁止使用的9种高毒高残留农药,同时推出了被替代的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

另一方面,市县两级组建了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加大了对甲胺磷、久效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执法查禁。

以2003年为例,市县两级执法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1560人次,开展了农业投入品执法大检查,共立案查处了14起违法案件,回收禁用农药60多吨,没收和暂扣禁用农药3580公斤,查缴假药和禁用兽(渔)药1000多公斤,取缔无证经营兽(渔)药企业25家,使全市农药的使用纳入了有序的轨道,农药使用量特别是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全市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率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使用面积占应防治面积都达到了90%以上,农药年使用量比上年减少了18%。

此外,市政府还把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列为2002年的市政府实事工程之一,并每年拨出财政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基地建设、检测和产品奖补。

按县(市、区)级财政1∶1配套要求,两级财政年总投入达2000余万元,有效地促进了我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速度和标准化建设。

到2003年底,全市累计制定省、市农业地方标准55项(其中2003年为37项),累计备案农业企业标准980多项,涉及种植、畜禽和水产养殖等多个产业,全市农业标准体系已基本形成;建成了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69个(其中2003年为150个),产地规模达78万亩;通过有关部门认证的无公害产品达363只(其中2003年为193只),在地市级单位中位居全国之首;拥有绿色食品标志数达53个,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有机食品实现了零的突破,已有5个企业11只有机食品(其中9只为第一年转换期)。

今年上半年,全市又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22个,无公害产品认证41只,申报绿色食品认证45只,申报有机食品认证8只。

在流通环节上,市政府十分重视抓市场建设,引导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

2003年5月10日,市政府召集农林、工商、质监等部门,专题研究加快我市市场准入工作,提出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落实好这项工作。

要求到2003年底,全市90%以上的农产品市场实行市场准入制。

为此,有关部门在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等经营场所,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点,并做到“四有两定”:

即有专门检测场所,有专职检测、检查人员,有市场准入宣传栏,有每天检测、检查记录;定专职人员岗位责任制,定每天检测检查频次。

据统计,全市5个县(市)现有各类一定规模的农贸市场206个,已实行准入的市场187个,市场准入率已达90.8%;吴中、相城、园区、高新区现有一定规模的农贸市场51个,实行准入的市场38个,市场准入率为74.5%。

其中吴中区和高新区的准入率已达100%。

同时还在市区建立了55个绿色无公害农产品销售专柜或基地直供点。

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打造“放心菜篮子和安全餐桌子”工作的顺利实施。

为配合这一工作的顺利实施,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还开展了“365食品安全行”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市场的监督监管。

为了加大对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安全管理力度,防止食用农产品污染和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市政府于2004年4月28日发布了《苏州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并于2004年6月1日起施行。

这必将对我市食用农产品的生产、消费安全发挥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

问题

以上我们简要分析了我国、我省和我市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开发的历史和现状,总的来说,虽然起步较迟,但发展速度较快,有的在全国处于领先,有的则在全省处于领先。

这应该值得我们庆贺。

但是,目前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反映,我们为什么不太容易买到安全放心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呢?

下面我就这个问题来作一简要分析。

一、从生产环境来看,污染比较严重。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三废”、城镇生活废弃物的排放和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使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乃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食用农产品的安全消费面临严峻挑战。

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源可谓广泛纷杂,但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三个来源。

1、工业污染。

工业污染主要来自工厂的废气、废水和废渣。

如工厂排烟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氧化氮、氟化气体等;因大气污染引发的酸雨等;工业废渣往往含有重金属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工业废水中则因产品、原料及反应废物等的不同而含有各种不同的有毒有害物质等等。

目前,工业的点源污染虽然已大大减少,废水自理能力明显增强,排放总量得到一定控制,但要达到根本性的好转尚需时日。

如一些企业经营者严重缺乏环保意识,在利益驱动下,治理污染消极,超标排放的现象仍较普遍,有的甚至采取夜间偷排等卑劣手段。

苏州市区东南水域每年发生的大量死鱼就是一个例证。

2、农业污染。

农业的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一是农药污染。

农药使用是农产品最严重的污染源。

60到70年代使用的有机氮、有机汞、有机砷,80年代以来使用的有机磷等化学农药都是高毒高残留农药,一旦施用不当,极易造成人畜中毒,而长期大量使用,不仅严重污染农产品,损害人体健康,而且还大量杀伤天敌,破坏生态平衡,引起生态恶性循环。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药年均使用量达50万吨左右,其中30%被农作物吸收,而35万吨流入江河,进入人的食物链。

据媒体报道,湖北某地有个2000亩水面的湖泊,年生产25万公斤鲢鱼,但当地居民从来不吃湖中染有煤油味的鲢鱼,而把它们加工成鱼丸、炸鱼块、咸鱼干后运往城市。

产销两旺的背后是他知你不知的致病隐患。

而在蔬菜生产上,目前仍有部分农民不顾农药使用限制规定,滥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过度使用农药,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严重超标。

污染最重的首数夏秋小白菜等叶菜类蔬菜,一般夏秋菜五六天打一次农药,个别菜农甚至头天打药,次日就上市了。

二是肥料污染。

肥料污染尤以化学肥料污染最为突出。

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我市化肥的流失率约在30%左右,全市年均流失的化肥约30万吨标肥。

化肥流失造成水体总N增加的贡献率达到三分之一,对水体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在蔬菜、玉米等作物上过量使用化学氮肥或施用不当,均会使作物植株体内转化为硝态氮、亚硝态氮的含量超标,进入人体后转化为亚硝酸盐,从而诱发消化系统癌症疾病。

未腐熟的人畜粪尿也含有大量寄生虫卵、有害病毒、病菌等污染物。

三是灌溉水污染。

工业污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污染灌溉水源,再通过灌溉污染农田环境。

农业的面源污染,由于面广量大,在治理上目前还不尽理想。

3、生活污染。

生活污染主要来自城镇垃圾、人体排泄物、居民生活废水、医院及餐饮业等的废弃物等等,这其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病毒、病菌及微生物。

此外,目前农村的禽畜粪便的利用率尚不足三分之一,全市每年有300多万吨禽畜粪便流入河湖塘沟,严重污染水体环境。

据太湖水资源局测算,在水体总N、总P污染中,来自禽畜粪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9%和35%。

生活的面源污染在城市已开始治理,但在农村则刚刚开始起步。

二、从生产环节来看,最突出的问题是目前的生产规模还不大。

据统计,到2003年底,全市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粮油面积为15.8万亩,生产总量约7500万公斤,占总产量的8%,人均(按常住人口850万计算,下同)年占有量仅为8.8公斤;蔬菜面积15.7万亩,生产总量约73947万公斤,占总产量的27%,人均年占有量仅为87公斤;果品面积5万亩,生产总量约5000万公斤,占总产量的63%,人均年占有量仅为5.9公斤;淡水养殖面积35万亩,生产总量约5250万公斤,占总产量的17.5%,人均年占有量仅为6.2公斤。

以上这些还仅仅是个理论测算数目,实际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总量则远少于这些数目。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

1、基地建设难以一步到位。

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产地认定上有一个生产规模的指标要求,如粮油面积不少于2000亩,露地蔬菜面积500亩以上,设施蔬菜面积200亩以上,而在实际开发上,开发者需要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财力、物力和所掌握的生产技术进行逐步建设、滚动开发,不可能一气呵成。

2、产地环境的限制。

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要求离交通主干道200米以外,周边3公里内无污染工厂,灌溉水源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等等,这就意味着现阶段我市8488平方公里范围内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用来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许多地方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环境整治后才能用作基地建设。

3、技术开发和普及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

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开发需要标准化的生产技术来支撑,而每一个产品的生产都需要按配套的标准化技术规范来操作。

大家知道,农业生产是个露天工厂,生产周期至少需要一个月以上,长的达半年之久。

所以,生产技术的开发也需要较长时间。

另外,一套成熟的技术形成以后,要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很好应用,还需要生产管理者和具体操作者熟练地掌握,这本身需要有个时间过程,况且目前绝大多数生产管理者,尤其是操作者的文化素质不高,接受能力不如人意,严重制约着应用效果的发挥。

4、生产效益不高。

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需要进行环境整治、道路沟渠以及其它生产设施建设,特别是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需要严格控制,这些都会使生产成本大大增加。

另外,由于目前生产规模普遍偏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而生产经营者又需要获得一定的利润,产品的销售价格势必相应提高。

对此,目前有相当部分消费者认知程度不高,觉得难以接受。

由于销售价格难以得到认可,优质优价难以体现,势必影响生产经营者的切身利益,从而也影响到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

三、从流动环节来看,主要有3大原因。

1、产销衔接的渠道不够通畅。

近年来,尽管我们依靠各级农业专业协会和有关龙头企业以及部分大型超市,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产销衔接上做了大量工作,全力打造产销平台,在市区建立了55个销售专柜或基地直供点,但是就总体而言,仍显严重不足。

因此出现了“生产经营者找不到卖的地方,而在市场终端的消费者找不到买的地方”这种怪现象。

与此同时,一些起步相对较早,已经参与市场营销的农业企业,由于经营连锁店较少,产品损耗较大,增设网点又难度较大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大部分处于保本或微利状态,有的甚至还处于亏损状态。

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必要的扶持,要根本改变这种局面尚需要时日。

2、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概念的认识存在偏差。

调查发现,有些消费者认为洗干净或用保鲜膜包装的农产品就是无公害农产品,把无公害农产品等同于净菜;有些消费者认为,不用或少用农药的农产品就是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有的甚至认为农产品买回家后放在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煮食同样比较安全,等等。

其实不然,食用农产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并不单是农药的残留,它还包括重金属、硝酸盐和有害生物。

如汞、镉、砷、铬、铅等重金属元素和亚硝酸盐等都是重要的致癌物质,而一些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虫卵又是引发肠道疾病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常常被消费者所忽视。

食用被重金属和硝酸盐污染超标的农产品后,虽然一时不会被人们察觉,但事实上由于日积月累,人们却在实施一种“慢性自杀”,为害极大。

而合格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在生产、包装、运输过程中需要把这些有毒有害物质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它的消费是一种健康安全的消费,是一种绿色的消费。

由于上述消费者认识上存在偏差的问题,影响了他们购买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欲望,导致了社会总体购买力不够强大,从而也成为制约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销售渠道的多元化“流失”了部分成果。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出口创汇的效应。

据统计,2003年度,全市农产品的出口创汇总额达到6.54亿美元,其中仅食用蔬菜一项就达2413万美元。

由于国际贸易壁垒的普遍构筑,这些出口创汇产品基本上都达到了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

虽然出口创汇无可非议,但毕竟影响了本地市场的供应量。

二是向周边大中城市的输出。

尽管我市目前已有269个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但有些尚在扩建阶段,还没有形成较大规模,分散经营又会增加生产成本,因此,需要依靠农民经纪人帮助销售。

而农民经纪人的销售不会集中在我们一个苏州市,他需要向上海、无锡等周边大中城市销售。

这样,周边城市的消费者就分享了我们的成果。

三是基地所在行政区域内的市场需求。

随着城镇建设的推进,我市周边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外移,目前建成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五个县(市),那里的消费者同样在呼唤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这样也就影响了苏州市场的供应量,而且蔬菜、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的就近销售更能体现经营上的优势。

对策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建设健康城市,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大力推进我市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建设,积极倡导健康消费,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为了促使我市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水平在短期内有一个较大的突破,并在流通环节上加以很好疏通和保护,以满足广大市民的消费需求和食用安全,在具体对策措施上应着重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大力实施环境整治

优良的环境质量是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前提,更是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体市民的迫切需要。

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增强环保意识,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严格控制和治理污染,努力提升环境质量。

一要严格控制工业“三废”排放。

要加强执法检查监督,使污染企业真正做到达标排放,有效减少排污总量。

二要严格控制农业污染,要结合农民教育工程的实施,普及推广科学种田技术,努力降低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强度;要狠抓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通过修建扩建粪池堆场或畜粪池、粪尿干湿分离,建立配套种植基地等措施,实现变废为宝,使禽畜粪便作为有机肥料进入农田,促使良性循环;要狠抓秸秆的综合利用,通过机械化秸秆还田、发展秸秆气化,保证绿色能源利用等措施,杜绝秸秆露天焚烧,净化空气质量。

三要严格控制生活污染。

尤其要在广大农村持续开展“清洁村庄、清洁家园、清洁河道”活动,使农村垃圾集中回收,农户化粪池规范管理,河道淤泥定期清理,并积极探索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实现方式和科技手段。

四要全面推进“绿色通道、绿色基地、绿色家园”活动。

在保护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加快推进“三绿工程”建设,积极实施太湖、阳澄湖、长江滩涂等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工程。

通过环境质量的大力整治,努力拓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发展空间。

2、大力拓展生产规模

目前,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规模还不大,严重制约了市场的供给量。

要彻底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只有大力拓展生产规模,努力增加产品总量。

一要继续加快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一方面要在现有269个基地上按产地认定规模的目标,加快建设到位;另一方面要选择生产条件比较优越,农田基础设施较好且环境良好的地方新建一批生产基地。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继续鼓励农业企业申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使我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和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要积极实施标准化生产。

要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加快制定和实施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地方标准,并使每个基地、每个农业企业、每个农户都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努力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与此同时,要积极实施农产品的名牌带动战略,进一步发展品牌农业,大力打造名牌产品,以推动农产品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要推广普及农业“四新”技术。

要在充分挖掘本地优势品种资源和加快培育农业新品种的同时,积极引进筛选国内外优良品种,进一步发挥优良品种内在的品质优势和增产潜力;要大力推广应用优质高产栽培、防虫网设施栽培、畜牧、水产生态养殖等新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产品增产、增收和增效;要指导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应用新肥药,增施生物肥料、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减少化肥施用量;要全面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坚决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大力打造营销平台

一要加快建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销售网络。

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生产企业或基地在居民新村周边设立连锁直供点;在大中型超市或大卖场和各大农贸市场设立专营区或销售专柜,实行挂牌经营,品牌经营,诚信经营,以方便市民购买。

二要积极培育专业生产协会,农民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提高标准化专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同时要培育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通过他们把绿色无公害农产品顺利推向市场。

三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电视电台和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普及科学知识,增强安全消费和健康消费的意识;另一方面,有关职能部门和专业协会组织等要积极做好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宣传推介服务,积极参与和组织举办好各级各类农展会、农博会、农交会等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

通过这些举措,使广大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达成共识,获得各自所需的最大利益。

4、大力构建保障体制。

①要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的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

其配套的技术体系主要为:

一是产地净化技术。

主要针对生产区域内重金属、农药、农膜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类型、区域和程度,采取生物净化、化学净化、工程净化等技术措施,分类进行净化修复与改良,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健康安全的生产环境。

二是品种优质高(多)抗技术。

要通过引进、筛选、示范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以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使用量。

三是投入品无害化技术。

主要通过推广应用少污染、低残留的肥料和农药,改进肥药施用技术,提高其利用率等措施,把农业投入品对环境的危害和农产品的污染程度控制在最低限度,从源头上减少和控制污染。

②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