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城重点地段设计说明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0317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州新城重点地段设计说明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兰州新城重点地段设计说明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兰州新城重点地段设计说明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兰州新城重点地段设计说明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兰州新城重点地段设计说明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兰州新城重点地段设计说明DOC.docx

《兰州新城重点地段设计说明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新城重点地段设计说明DOC.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兰州新城重点地段设计说明DOC.docx

兰州新城重点地段设计说明DOC

 

在安宁区启动新城建设。

将主要发展行政办公、金融、文化、教育、体育、商贸、居住、高新技术产业等,以带动城市西部各项事业的发展,缓解城关中心区的压力,使兰州市平衡发展。

山水丝路,活力新城——兰州新城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前言

世纪更替,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兰州这片神奇的土地,形成了金城地理,人文,历史,景观的独特魅力。

在自然力以及不断增加的人力作用下,这种历史发展持续地发生着变化。

远在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在这块地方生息、繁衍,从事狩错和农牧业生产,先后创造了灿烂的马家窑和齐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历史上曾经的古丝绸之路重镇,新亚欧大陆桥的枢纽。

1999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兰州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二十一世纪兰州城市发展的动力,将更多的来自本身的凝聚力。

与现有城市中心区分处黄河两岸的世纪新城,将使兰州具备独特的气质,完备的功能,优美的环境。

它将和原有的城市中心并列,构成整体,为人们提供多种多样的城市空间体验,成为兰州的活力中心。

1.概述

兰州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区域性城市,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

位于东经102.30-104.30,北纬35.51-38之间,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水量360mm,年平均气温10℃,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小时,无霜期180天以上。

兰州是黄河上游资源富集区的中心。

闻名全国的“瓜果城”。

旅游资源丰富,是丝绸之路大旅游区的中心。

是大西北的交通通信枢纽。

铁路干线交汇处,重要的集装箱转运中心。

新扩建的兰州中川机场黄河兰州段航运正在开发之中,现已开通近40公里的市内旅游航道。

兰州市辖皋兰、榆中、永登三县和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五区,90个乡镇、40个街道办事处、804个行政村,总面积13085.6平方公里,全市人口314万。

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四区构成兰州市区,城市面积1112.20平方公里,总人口194.7万人。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兰州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但目前兰州城市建设主要沿黄河两岸呈带状发展,由于地形条件的制约,现有的城市发展空间受到了较大的限制难以适应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为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实现均衡发展,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在城市西部建设兰州新城的宏伟构想,并于2003年编制完成了兰州新城区规划。

新城区建设的启动,将全面优化兰州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论述结构

1.1.规划设计范围

在《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深化对构成道路网架有决定作用的主干道和主要地块的城市设计。

新城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范围包括:

1.世纪大道:

北起兰州市植物园南至北滨河路,东西至世纪大道红线两侧各100米范围,规划设计用地面积约100公顷。

2.新城行政办公中心(08街坊):

《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08地块规划面积约50公顷。

3.520号规划路(三滩路):

520号规划路道路最外控制线两侧各100米范围(部分地段可视具体情况放宽),设计用地约80公顷。

4.北滨河路:

位于东西立交桥之间的黄河沿岸滩地及道路控制绿线以外100米范围(部分地段可视具体情况放宽),设计用地约50公顷。

对范围内城市景观,建筑风格以及本地文化的传承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设计意向和可操作建议,制定城市设计导则。

2.规划背景分析

2.1.城市整体发展趋向

区域经济地位:

兰州是黄河上游经济开发带的重要支撑点和辐射源,作为西北区域性商贸中心和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是西部开发的重点。

在西北处于“座中四联”的位置,背倚甘、青、藏、面向陕、宁、蒙,连接川、黔、滇广大的地区,有条件也有可能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承东启西”、“连南济北”的辐射带动作用。

城市经济发展的总方向:

以能源、原材料初加工为主逐步过渡到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工业并重,最终向以能源加工工业为主的方向转化;调整轻重工业比重,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商贸、旅游、通讯业要重点加强,使各种产业得到协调发展,促进兰州经济全面发展。

城市总体布局:

“一河、两城、七组团”“一河”是以黄河为轴线向东西延伸,“两城”是城关中心区和三滩地区的规划新城;市区分为七个组团,

人口控制规模:

兰州市2010年规划建成区面积达到159平方公里,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达到194万人

生态绿地结构:

山水城市特色。

南北两山绿化,三大绿色通廊

新区发展趋向

新区总体发展目标:

以传统工业、新型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环境优良、具有较高水准的现代化城市组团;并使其逐渐成为兰州市区中部重要的文化教育、商贸中心、高新技术生产基地和兰州市二十一世纪的城市中心区。

人口控制规模:

新区现状人口17.39万人,2010年人口控制规模为33万人,建设用地控制规模为33.77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为102.32平方米/人。

产业发展策略:

以电力、机械电子等工业为主,在保持本地区传统工业经济活力的前提下,对工业发展的策略加以调整。

以市场为导向,以新城建设为契机寻求兰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房地产发展。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土地利用策略:

以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模式取代过去相对粗放的发展方式。

环境发展策略:

兰州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设定一个最后的警戒线,保证绿色生态体系。

强调以人为中心,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佳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

2.2.新区空间布局结构

规划结构:

三核四轴五片区。

1)三核:

迎门滩

马滩

崔家大滩:

2)四轴

沿河生态景观轴:

北滨河路

城市空间景观轴:

世纪大道

城市空间发展主轴:

三滩路

城市空间发展副轴:

安宁东路—安宁西路贯穿新城的北侧。

3)五片区

马滩片区、崔家大滩片区、安宁南片区、安宁北片区和万亩桃园。

交通规划:

道路网结构:

“六横两纵一环”

停车场规划:

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0.8平方米计算,总共要控制停车场用地为26.4公顷。

停车场布局与道路网络的疏散能力相配合,配置社会停车场。

公交线路规划:

沿生活性主、次干道布置公交线路

景观系统规划

1)新城黄河沿岸景观规划

定位是:

以休闲、旅游、健身为主的城市多功能区;也是集中体现兰州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重要地段。

2)世纪大道景观规划

最重要的城市中轴线、新城的主要景观大道,应集中体现新城的规划理念;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为新城的发展建立一套新型标准。

绿地系统规划

1)建构城市绿化网络:

在兰州“两山夹一川”生态构架的基础上,以黄河河道为主脊,以拦河道、排洪沟为支系形成城市绿化网络。

2)创造富有特色的绿色景观:

“山在城外,水绕城中,山水相伴,四季常青”的景观特征。

3)强化绿地的游憩功能:

突出公共绿地开放性、均匀性的特点,以便于市民贴近城市的自然空间。

2.3.新区规划区段现状

区位:

新城的核心区为“三滩”地区(迎门滩、马滩、崔家大滩),正好位于安宁区、七里河区和西固区的交界地段,本次城市设计重点地段在黄河以北,属于安宁区范围。

自然条件:

新区主要处于由黄河冲积而成的河谷川地,水文自然景观丰富,地势平坦,地形开阔。

为第四系冲积物组成的河漫滩阶地和一级阶地,冲积层厚7米~10米。

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本次城市设计范围内地势特征基本为山南水北,北起兰州市植物园,南至黄河北岸。

除滨河北路与教育区地块有6米内不等的高差,设计区段内基本平坦。

兰州因地质条件所限,水的流失十分严重,绿化成本高,沙化严重,故不适宜设置人工水体与大片草坪。

城市建设现状

1)建筑质量综合评价:

规划区现状居住建筑可分为城市住宅和村镇住宅两类,村镇住宅多为低层建筑,质量较差;城市住宅建筑以多层为主,质量较好,但形式较为单调。

2)交通现状:

520公路已建成部分,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道路网络,整体性能差;交通设施严重匮乏。

3)环境保护现状:

规划区环境保护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大气污染物主要由煤烟、固体粉尘悬浮物构成,以煤渣、铁渣为主,这与安宁区的工矿企业大都使用炉灶烧煤有关。

安宁区区政府已经重视并开始治理大气污染。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直接排入黄河,给环境造成很大污染。

总体规划在大青沟的沟口安排了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后,相信能改善安宁区及周边地区的水环境。

规划区内已报建项目情况

众邦小区

新陇大厦

3城市性格解读

3.1历史传承

金城汤池:

“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营屯绣错,山形米聚,襟唯百二秦关”,是雄关险峻的兵家必争之地

黄河天堑:

“屏障中原,联络西域,襟带万里”,是黄河天堑的重要渡口。

丝绸之路:

“货运塞途,信史络绎,茶马互市”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3.2文化构成-*

兰州文化是一种连接黄土高原农耕文明和青藏高原游牧文明的文化,中原汉族文化与西北民族文化的双向交流的结果使这里成为文化的交汇地带,文化的杂化是其最大的特征。

丝路文化

古代兰州,是长安进入西域的黄河三渡口之一,也是河西走廊的起点,汉唐"丝绸之路"由此经过。

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兰州的交通兴旺依托于丝路的畅通,丝路的畅达繁盛使兰州的经济和文化焕发了新的光芒。

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主要是指发生在黄河流域范围内的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黄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河文化的显著特点表现在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兼收并容的恢宏气度、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

马家窑、半山,马厂和齐家文化

距今约四千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发展的古羌集团的一个分支。

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是龙山文化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时期。

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陶瓷,表面都经过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匀称,以黑色单彩加以装饰。

装饰图案以满见长,在钵、盘、碗一类的敞口器物内侧,也都绘有图案。

齐家文化是中国黄河上游地区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

因1924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

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900年。

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

其特征表现为:

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态的定居生活;畜牧业和手工业达到相当水平,纺织业发达;彩陶衰落;汇聚了多种文化,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最早接触的中介,对于西北地区青铜时代的历史发挥过关键的作用。

农耕文化:

早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狩错和农牧业生产,2000年前齐家文化时期,居民经营农业,种植粟等作物,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

饲养猪、羊、狗与大牲畜牛、马等。

水车作为古代的提灌工具,是黄河水利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航运文化:

以羊皮筏子为其代表。

3.3市井文化:

衣:

兰州人自古讲究服饰美观,明《临洮府志》载:

“兰土桑泽,人多秀逸,美服居”,昔日最有特色的是男性服饰。

他们有钱没钱,头要剃得精光,为的是干净,败火。

春秋两季,或光头,或戴青皮小帽;盛夏戴七十二旋的麦杆大草帽;严冬则戴耳套。

鼻梁上架蚂蚱腿大椭石头大眼镜,镜腿小圆片紧扣后脑勺,用以固定眼镜贴身穿青布“缠腰子”,兼具背心、肚兜、腰包等功能上穿白布汗衫(衬衣),外罩青布马褂,腰缠七尺“系腰”(腰带),正前打成“虎抱头”结,穿青布大裆裤,扎脚把成灯笼状,脚穿白布袜,登双梁“牛舔鼻”千层底布鞋。

这种装束显得麻利、精干,既便于耕作,又便于练拳武,更适应昼夜温差较大的气候条件,还能避免高原上紫外线的照射。

食:

兰州牛肉面距今已有一百二十年的历史,它以“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和“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悦目色彩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顾客的好评。

兰州牛肉面是一种地方小吃,又成了地域文化。

这种文化,靠汲取地方人文的土壤,靠大漠戈壁和强烈的紫外线,靠冷风和草灰强碱,靠伊斯兰的信仰和力量。

“瓜果城”。

自春天开始,草莓、桑葚接连上市,一到七八月,杏、桃、李、甜瓜、西瓜、苏木梨、长把梨,赤橙黄绿,竞相涌来;晚秋苹果、冬果、软儿梨、籽瓜次第成熟。

街边小摊上总少不了鲜红翠绿的蔬果。

住:

兰州南北两山夹峙,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流过,形成带状河谷平原,故可资利用的平地有限。

兰州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空间,平原盖房,山上打窑,盖悬楼,河边建水榭,各具特色。

兰州是多民族、多文化混杂的城市,“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活模式导致了兰州居住形式的多样性。

(详见建筑篇)行:

往昔兰州人出行,主要凭借骡马、骆驼、轿车子、夹窝子、筏子。

远行货用,一般选用骆驼每峰骆驼可驮500斤,日行80里,九峰骆驼联为一串,由一名“骆驼客”(驼工)牵引。

每串第九峰骆驼颈系铁铃。

驼队蹒跚而行,驼铃丁冬不断,“骆驼客”便知驼队行进无常。

兰州儿童游戏“水烟骆驼”,童谣“骆驼骆驼高高,驮得水烟包包”,俚语“拉骆驼”等等,都是骆驼文化的遗存。

兰州皮筏。

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

常用羊皮或牛皮做成。

因其制做简易,成本低廉,在河道上漂流时便于载运而在民间广为使用。

4规划梳理与调整

在对包括《兰州市总体规划》,《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黄河兰州市区段及其两岸地区规划设计》等在内的上级规划进行了认真的研读和归纳后,综合目前开发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我们对设计目标作如下的补充:

1)进一步梳理和丰富新区中心区整体的组织架构,探讨中心区开发模式,形成系统的,可操性强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系,以此作为规划范围内城市设计的依据。

2)针对短期内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可操作性强的方案,如世纪大道对原甘肃农业大学和兰州师范专科学校的穿越问题,银滩大桥桥头门户地块的空间形态,新的市行政中心和会议接待中心空间形态等。

3)针对长期规划目标制定能够真正控制城市空间形态,但又具有一定自由度不影响城市自然生成的导则,尽量克服我国客观存在的城市设计缺乏控制机能的缺陷。

4.1.规划总则

研究目标的建立显示了特定的规划原则、过程与手段。

我们提出为研究目标服务的六条从兰州整体性城市意向出发的指导性原则如下:

1)特质的城市:

文化、历史、以及环境的特质将被结合到设计中去。

2)活力的城市:

构筑一个大城市具有凝聚力的核心功能区,营造性格鲜明,促进交流,发展的城市空间环境。

3)生态的城市:

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体现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有机的城市:

反映一个连贯的功能系统以及开敞空间系统,并使之服务于更大的都市规划框架。

5)便利的城市:

提供道路、公交、轮渡及轻轨之间的换乘联系,使区内及区间的交通联系达到高效的同时促进开放空间体系的运作。

这五条原则被应用于规划的各个层面,包括整个研究范围的总体规划以及重点地段设计。

4.2中心区案例分析

国外城市中心区经典案例

华盛顿中心区:

堪培拉:

国内城市中心区案例撷取:

深圳福田中心区:

南海城市中心区

杭州市江滨城市中心区

温州城市中心区

4.3规划原则

4.3.1为形成活力的兰州新区中心所遵循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早在1961年,简·亚各布提出了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多样性的产生直接依赖于四个条件,即基本功能混合使用,地块小尺度化,和居住人口集聚,现代城市规划在现代主义功能至上的影响下通常只提供一维的树型结构,而真正的城市活力却产生于城市的极端复杂混合和多元化。

这种复杂混合很大程度上产生于随机性,而城市设计则应在城市外部空间提供催化和容纳的场所,并且应给予引导,防止城市空间的性质走向真正的无序混乱。

2)完善的功能

既有的案例表明:

包含办公空间,零售商店,旅馆,住宅,文化和休闲娱乐设施等多种城市性质的中心区相对功能单一化的中心区是更具活力的。

3适宜的强度:

应有较高密度和商业性较强的开发,以使市中心区成为整个社区的核心,但是大规模的开发应避免对城市既有个性,环境品质,市场潜能造成负面影响。

空间安排应紧凑集中适合步行,土地使用集中为中心区带来足够的活力避免因空间扩散而使各类活动稀疏散布缺乏群集效果,同时对交通流量和停车需求作周详的考虑,以确保街面行人活动的延续和多样性的维持。

需要注意的是高强度开发不一定是高层建筑,利用一些能够提高强度但又保证人性尺度的办法比如高层建筑后退,大体量建筑打散等。

3)复合均衡的土地使用与开发:

不同种类的土地使用或场所应在市中心区内平均分布,制造各种活动的可能性吸引人流充分发挥综合性开发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潜力以促进新的市中心的形成。

混合使用比如将零售引入办公空间等将有助于带来其他活动。

或将吸引人流的场所沿一定的路径做合理配置利用这些活动的重心为沿线地区创造开发上的潜力,进而带动全区的发展。

4)便捷的交通与宜人的尺度

可达性:

大力发展公共运输系统,提供短时间停车,长时间停车利用中心区外围的停车场或地下停车

加强步行联系:

步行联系应在各个节点之间穿行自由,联系应便利直接且有趣味性。

对私人开发计划加以协调避免在沿街面出现不利于步行的消极空间

4.3.2为形成特质的兰州新区中心所遵循的原则

市民了解城市环境的方法是潜意识的,无规划的,有机的。

城镇体系环境的形成本身根植于一套有别于正统规划和设计理论的规划系统,来源于人际关系,风俗传统和地方场所。

——《城市意象》

原有城市性格提取:

1)文化的杂糅:

黄土高原农耕文明和青藏高原游牧文明的文化,中原汉族文化与西北民族文化的双向交流的结果使这里成为文化的交汇地带。

2)历史的积淀:

兰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但保留下来的实物痕迹却很少,在近现代建设中也并未得到充分体现。

城市更多的表现出建国以后所形成的工业重镇特质。

3)特殊的山水格局:

山南水北的城市格局中,大青山与黄河是构成新区山水地理特征的主要元素,尤其是黄河,作为兰州的城市命脉,承载了兰州城市的生命与情感。

4)道路骨架的中心性与均质性并存:

介于方格网和巴洛克中心对称式城市道路体系之间,既强调纪念性和中心性,又有均质灵活的一面。

5)绿地景观:

世纪大道末端兰州植物园及远景大青山,黄河滨水湿地,区域西北方万亩桃园。

但绿化较贫乏。

因土地储水功能差,兰州市绿化成本极高,这在绿地规划中需要得到重视。

6)城市生活的活力:

目前兰州市旧城区生活密度非常高,步行较之车行更有利,市民生活便利但舒适性较差,生活节奏慢,闲适,市井气息浓厚。

为形成个性鲜明的兰州新区中心所遵循的原则

总体上应体现三个方面的特色:

历史文化特色,地理气候特色和新区新时期的发展方向特色。

通过开敞空间形态,建筑形态和自然景观形态三个层面的表达,形成具有良好整体感和序列感的城市特质。

1)历史文化特质:

兰州的城市名片长期停留在兰州拉面与黄河母亲雕像,城市形象缺乏吸引力。

新区建设应重新挖掘兰州的文化资源,提炼出独特而有力的城市气质并强化,从而更新城市形象。

这样不仅有利于在强调城市经营的新时代提升城市竞争力,更能够促进城市开敞空间场所感的形成,从事实上提升空间品质,增加兰州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从宏观的世纪大道“山水丝路”,到行政中心的飞天意向到微观的茶马古道文化雕塑群,我们力求强调场所精神,生成辨识度强,人性化的城市空间,表现手段上强调多角度和空间化,兼顾抽象意向与具象表达,充分显示兰州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兰州文化的杂糅特质,与现代城市发展的“混合”倾向不谋而合,我们认为在总体架构清晰的前提下,新区建设应不拘一格,通过空间的混合,形态的混合,功能的混合激发城市的潜在活力,再现“货运塞途,信史络绎,茶马互市”的繁华景象。

2)地理特质对一个城市空间特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兰州本身独特的地形和气候特点,生成了特有的建筑形态和对气候的适应手段。

连绵的黄土坡,厚重而密集的建筑,奔流的黄河构成了今天兰州的整体面貌。

我们希望在整体空间形态上,通过高低起伏的绿地系统,相对稳重的空间序列和建筑体量表现出这种既有的地理特质,同时,轻盈的新材质,动感的景观设计将打破这种过度沉稳的气质,为城市带来优美而充满希望的新感受。

3)新区的发展突出了兰州更新旧有工业,发展商贸和高科技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比例的目标,在这种发展方向背景下,我们认为新区应改变原来厂房林立的陈旧印象,突出体现新型工业区的科技感与未来感,中心地段商业区应以人性化的宜人空间吸引人群,突出商贸繁荣的景象,大学教育区作为城市的未来,在空间形态上以突出动感与时代感。

新区的特质将融合历史与未来,厚重与轻灵,紧张与舒缓,这些看似对立的特质以一种微妙的平衡共存,构成兰州新时代既古老又年轻的新面貌。

4.4上级规划亮点与矛盾

亮点

1)新区规划城市空间结构理性而具想象力,逻辑清晰,反应了新时期城市对未来的期望。

空间形态庄重优美契合了兰州历史深厚悠久,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质,

2)由世纪大道,520公路,行政中心,北滨河路所形成的点,线带动面的开发模式,充分发挥了交通优势,高效合理,易于操作。

3)世纪大道作为兰州新时代的城市标志,对兰州树立一个崭新而独特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凝聚力和空间环境品质。

有着其他建设不可比拟的意义,同时对新区的启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存在矛盾

1)土地利用结构趋向单一,缺乏有机混合,难以保障城市中心区的活力生成。

2)道路网密度与街块尺度过大,在操作中不利于控制形成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

3)世纪大道穿越大学区:

由于黄河北岸现状有甘肃农业大学与兰州师范专科学校不宜拆迁,规划世纪大道在此段虽为立交桥形式,但仍不能避免大量学校建筑拆迁,显示出操作上对现状缺乏敏感度。

4)行政中心规模过大:

08地块东西900米,南北800米内为规划行政中心,对比其他同类性质用地,如天安门广场500×800米,尺度上缺乏合理性。

行政中心尺度过大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建筑高高在上,广场空旷少绿化。

这不仅对营造亲民,高效的新时代政府形象十分不利。

在城市空间的连续性上也造成断裂,超大尺度广场名义上为市民广场,却脱离人性,无法吸引人们停留活动,成为效率低下的消极空间,破坏城市整体开敞空间体系。

5)土地使用结构缺乏操作上的系统性:

商业金融用地分别处于行政中心东西两侧,缺乏有机联系,不利于发挥群集效应。

作为新区建设中心区域,保证居住性质用地的比例是开发成功的前提条件。

而按照上级规划,在城市设计范围内仅03与04地块有少量保留长风福利区和13地块已批众邦小区外,无其他居住性质用地,无法在事实上调动新区的生命力。

对比商业金融与居住性质用地,文化娱乐性质用地在新区中心所占比例过大,将造成中心区效率降低,缺乏可操作性。

5.5规划结构调整

 

总体规划结构:

核心扩散式的城市结构:

一心二轴三线一环。

一心:

行政中心与市民广场,地理位置的中心与城市开敞空间网络的中心,新区的灵魂所在。

二轴:

我们在原规划的南北单轴基础上,以行政中心为基点,衍伸出与世纪大道垂直的次轴线,使东西向的发展得到有效的拓展,加强了与中心的联系,使新区的空间发展结构更为丰富和全面。

1)世纪大道主轴线:

步行尺度为主的主体景观轴线,南北几乎贯通整个新区,北接大青山,南连黄河,将成为兰州市新时期的地标,与行政中心一起,担负着塑造城市崭新形象的使命。

2)518号规划路次轴线:

链接新区东部教育区和西部农业种植区,以景观绿化与商业界面为主。

是世纪大道主轴线的补充。

三线:

由南至北分别为北滨河路,520号规划路,安宁西路。

北滨河路:

是连接兰州城市各组团的主要干道,百里黄河风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以生态湿地公园为主结合桥头广场形成游憩性生态廊道。

520号规划路:

连接新区中心迎门滩和崔家大滩,马滩的三个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