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镇中学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0180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8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村镇中学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江村镇中学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江村镇中学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江村镇中学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江村镇中学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村镇中学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docx

《江村镇中学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村镇中学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村镇中学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docx

江村镇中学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八年级下册

2015年上期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

一、 教材分析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

每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

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

 二、学情分析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

2.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

 三、学年的教学总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力学的基本内容。

B、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五、教学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3、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六、教学进度:

 

周次

内容

备注

第1周

7.1力7.2弹力

第2周

7.3重力单元复习

第3周

8.1牛顿第一定律8.2二力平衡

第4周

8.3摩擦力单元复习

第5周

第一次月考

第6周

运动和力单元检测与讲评

第7周

9.1压强9.2液体压强

第8周

9.3大气压强9.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第9周

单元复习检测与讲评

第10周

期中考试

第11周

10.1浮力10.2阿基米德原理、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第12周

单元复习、检测与讲评、11.1功

第13周

11.2功率、11.3动能和势能11.4机械能及其转化

第14周

单元复习第十一章单元检测与讲评

第15周

第三次月考

第16周

12.1杠杆、12.2滑轮、12.3机械效率、单元复习

第17周

单元检测与讲评、

第18周

期末复习与考试

 

2015年3月

第七章  力

第1节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仪器材料】 多媒体播放设备;磁铁、铁钉、铜条、握力计、小球、弹簧、钩码、橡皮筋、木板、玻璃棒、纸屑、小车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力的概念

  演示实验:

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

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

提问:

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

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

  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影仪展示试验情况。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

以上实验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例子:

运动员举重、踢足球、拉车、折树枝……

  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学生明白力的概念。

二、力的作用效果

  带领学生总结上面实验,对实验结果以及学生举例结果进行归类。

  学生对上面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类,最后归于两类:

一种是物体的外形发生了变化,另一种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老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总结: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动到静、静到动、快到慢、慢到快、方向改变等)。

提问:

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形变的例子,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例子?

  形变例子:

挤压气球(变扁)、拉长弹簧(伸长)、折弯铜条(弯曲)、扭转塑料尺(扭转)……运动状态改变:

踢球(静到动)、守门员扑球(动到静)、火车刹车(快到慢)、火车启动(慢到快)、打乒乓球(方向改变)……

  演示实验:

带有橡胶塞,塞上有玻璃管的玻璃瓶,装满水,手握,水上升。

提问:

瓶子是不是发生了形变?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

瓶子发生了形变。

  老师总结:

生活中有很多形变很微小,用肉眼观察不到。

  学生对形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演示、思考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

  

(1) 磁铁吸引铁钉;

  

(2)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

  请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提问:

以上两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

  以上实验中两物体之间都没有接触。

  老师总结: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提问:

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

  学生举例:

有些衣服吸引毛发,在毛发上摩擦过的塑料尺同样吸引纸屑……

四、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老师演示实验:

木板上有一铁钉,木板后有一磁铁(隐藏),移动磁铁,铁钉运动。

提问:

铁钉为什么会运动?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

铁钉运动是因为它受到力的作用,猜测(木板后有磁铁)。

  老师肯定学生的猜测,总结:

当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必然有物体对它施加了这个作用。

  学生知道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概念。

  让学生分析教材图8-1-1中谁是受力物体?

谁是施力物体?

  学生通过分析,对施力物体及受力物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老师做实验:

  

(1)弹簧拉钩码。

  多媒体放映:

  

(2)小车撞击绷紧的橡皮筋。

  (3)两人站在冰上,一人用力推另一人。

  带领学生讨论、分析。

提问:

谁是施力物体?

谁是受力物体?

  观看实验:

弹簧拉钩码时自身也被拉长;小车撞击橡皮筋时自身运动方向改变;一人推另一人自身也被向后推。

分析:

当弹簧是施力物体时,钩码是受力物体,反之,当钩码是施力物体时,弹簧是受力物体。

其他也是这样。

  老师通过大量实例使学生明白:

两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每一个物体即是受力物,同时又是施力物。

它们的力是相互的,是成对出现的。

  学生明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概念

六、课堂小结

  通过观看实验、投影、录像、思考、讨论、交流。

使学生掌握:

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七、课堂作业

  “能力培养与测试

【实践活动】

  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

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教学反馈】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

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有关力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录像以及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第2节弹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弹力;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仪器材料】  多媒体播放设备:

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钢尺、学生也可自己准备圆珠笔上的小弹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

  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

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

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

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

  提问:

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

  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

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

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

  能力培养与测试练习

【教学反馈】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

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第3节重 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

  

(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3)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难点】

  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仪器材料】  弹簧测力计、50g钩码4个、铁架台一个、带有细线的小球、水平仪、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什么是重力

  导入(由日常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引出重力的概念,学生感觉自然熟悉,易于理解接受)

  教师:

在讲新课前,我们来看几个录像。

在观看录像时,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听讲、仔细观察并思考。

  

  教师播放录像:

运动员高台跳水、踢飞的足球最后落到地面、飞流直下的瀑布、树上的苹果落向地面、发射出去的炮弹等。

  

  教师:

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找到它们运动的共同点了吗?

  

  学生的可能回答:

  ①运动员跳进水里;

  ②足球(炮弹)在空中飞行一段时间后落到了地面;

  ③苹果掉到地上;

  ④它们的共同点是最后都回到了地面,并且静止了;

  等等。

  教师:

不管这些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是长还是短,最后它们都回到了地面,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力,重力就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的。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与重力有关的现象,你们能举出这些现象吗?

大家先不要讨论,自己好好想一想,可以在纸上写出来。

  学生思考,在纸上写出所能想起的生活中与重力有关的现象。

  教师走下讲台,观察学生思考和记录。

  教师:

同学们都想出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有些同学还想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哪位同学愿意说说自己注意到了什么现象呢?

  学生踊跃发言:

  ①向上跳起会落回地面;

  ②教室里的桌子、椅子静止在地面;

  ③篮球投进篮框后会落回地面;

  ④跳伞运动员从高空跳下后,落到地面;

  ⑤飞机降落;

  等等。

  教师:

由此可见,重力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存在着。

地球周围的一切物体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重力的大小:

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教师:

大家说从树上掉下的苹果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学生回答:

重力。

  教师:

大家分析一下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

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苹果。

  教师:

对的。

苹果受到重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苹果。

重力也是一种力。

我们学过力有三要素,同学们还记得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吗?

  学生:

大小、方向、作用点。

  教师:

正确。

重力是一种力,所以重力也应该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师拿出一厚一薄两本书,一个大钩码(或砝码)和一个小钩码(或砝码)。

  教师: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有小的。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比较这两本书,哪本书的重力大呢?

比较这两个钩码(或砝码),哪个更重呢?

  学生:

厚的书比薄的书重;大的钩码(砝码)比小的重。

  教师:

为什么呢?

  学生:

质量大的,受重力大;质量小的,受重力小。

  教师:

大家可以用手掂掂各自桌上不同质量的物体,比如厚度不同的书、铅笔盒、书包等,想一想,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大小是不是真的有关系呢?

如果有,那么它们的定量关系是什么?

  学生用手掂身边的物体,不同质量的物体,手上所感觉到压力不一样;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猜测重力和质量有一定的关系。

  2.进行实验

  教师:

我们如何研究它们的关系?

  教师:

对。

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来找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你们桌上的实验仪器进行实验。

  学生:

进行实验,由实验数据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解释学生的疑难问题。

  学生分为小组(2人一组)

  ①制定简单的实验计划,设计表格;

  ②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一个或多个钩码的重力;把数据填入表中;分析数据。

  ③分析数据,采用比值法处理数据:

  m1:

m2=G1:

G2

  或G:

m=常量

  ④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得出本小组的结论。

  3.交流讨论

  教师:

你们的实验结果怎样?

得到了什么样的结论?

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在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给出g的含义,写出物理公式。

  交流讨论:

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结论,提出各组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结论:

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关系;或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常数。

  补充一个例题,让学生利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后,再进行讲解。

  学生利用公式G=mg进行计算。

三、重力的方向(利用直观的小实验,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易于理解接受)

  教师:

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大家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和我们上课时录像的现象猜想一下。

  学生回答:

①向下的;②指向地面;③垂直于水平面。

  教师演示实验:

从空中释放粉笔,粉笔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

  学生观察,分析得出重力的方向和粉笔下落的方向一致。

  教师:

重力的方向会发生变化吗?

大家利用桌上的铁架台做个小实验,看看在铁架台抬起的过程中,重力的方向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进行实验:

  ①把带细线的小球系在水平放置的铁架台上,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

  ②把铁架台底座的一侧轻轻抬起(模拟在不平地面上的情况),在抬起的过程中观察细线的方向。

  教师提问:

各种情况下观察的方向是否一致呢?

重力的方向是否与地面情况有关?

是与当地地面垂直呢,还是与水平面垂直?

  学生回答:

在铁架台抬起的过程中,细线的方向没有发生变化;重力的方向不一定垂直于地面等等。

  教师:

我们观察到的细线的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它垂直于水平面,而不是垂直于地面,我们称这个方向为“竖直向下”。

 

  观察图8-4-3到8-4-4,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讲解,介绍重垂线的使用。

  简单介绍水平仪,让学生简单分析水平仪的原理。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教师直接给出重心的概念,告诉学生如果有其他物体支持着重心,物体就能保持平衡。

 

  

  带领学生一起做个小实验:

用手指支在直尺的中心,直尺能够保持平衡。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用手指支撑直尺的中心,发现直尺平衡。

有兴趣的学生继续用同样的方法寻找钢笔、圆珠笔、课本等的重心。

  教师介绍重心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是否均匀的关系,让学生知道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并且向学生介绍重心位置在工程中的作用。

 

五、发展空间

  教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重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大家想一想,如果地球对物体没有了重力作用,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

  思考、讨论,得出了形形色色的答案:

  ①人会漂浮在空中;

  ②踢飞的足球不会回到地面;

  ③水不会往低处流,看不到美丽壮观的瀑布;

  ④炮弹打击不到地面的目标;

  ⑤不能玩滑梯;

  ⑥秋天的落叶不会飘落到地上;

  等等

六、课堂小结

  1.重力产生的原因;

  2.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G=mg。

七、课堂练习

1.小明的质量是40kg,他的体重是多少?

小聪的体重为441N,他的质量是多少?

2.能力培养与测试

【实践活动】

如果没有重力,生活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写出你能想到的情况,越多越好。

【教学反馈】

  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难点是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到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学生对重力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基础。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探究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个实验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这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学会用比值法处理数据,通过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

让学生从探究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研究活动的乐趣和科学方法的重要。

第八章 运动和力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原理,学会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的探究方法;

(2)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3)理解并掌握惯性的定义,会用惯性解释有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形成从实际现象中分析并获得物理规律的推理意识。

【仪器材料】  书本、铅笔、毛巾、木板、光滑玻璃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提出问题:

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

 

 

演示: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小车从高处滑下

二、实验探究:

牛顿第一定律

  

(一)提出问题:

一个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物体将会怎样运动呢?

 

 

  

(二)根据物理现象提出猜想

  如图9-2-3所示安置的两个光滑的斜面,当球从左边一个斜面的顶端滚下后,通过光滑的平面BC,会沿对面的斜面上滚,观察表明,小球几乎能上滚到原来的高度。

  逐步减少右边斜面的斜度,球仍差不多到达原来高度。

  若把右边的斜面放平,斜面像冰面那样光滑,并有足够长度,小球会滚多远呢?

  学生猜想:

小球会不停地运动下去。

  (三)实验

  在水平桌面上把书本一端垫高,形成一个斜面,让圆柱形的铅笔从顶部沿斜面滚下底端,分别在水平桌面上铺上毛巾、木板、光滑玻璃,比较铅笔经过这些面上的运动情况。

  学生动手操作,带着问题做实验。

  (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